到海外创中国名牌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一些美国人至今仍记得他们第一次看到中国产品时的情景。一位老华人说,他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和梅林罐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位阿拉斯加的报纸编辑说,30年前的一天,他在当地一家商场里忽然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凤凰牌自行车,感觉十分惊讶!如今,随着美国大大小小的商店摆上各种各样的中国产品,梅林、凤凰这些老名牌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醒目了。
  大多数中国产品就是这样挂着人家的品牌出了国
  新泽西的何先生是10多年前来美国学习的,前不久他对记者表示,早年在国内大学学习时,他有一辆凤凰自行车,在班上算是“有车族”。现在,他一直想再买辆凤凰车,找回当年的感觉,但转了好几家店也没找着。他现在买的车是沃尔玛的自有品牌NEXT,但印着“中国制造”的标记。大多数中国产品就是这样挂着人家的品牌出了国。
  美中商务中心负责人姚定康先生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99―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超过10亿美元的有23项,超过50亿美元的有6项,为玩具与体育用品、鞋、自动数据处理机、家具及其同类配件、通信设备和办公设备等,这6项当中没有特别突出的名牌,基本上都是对外加工。
  外国企业的订单加工阻碍了国内老品牌的海外发展
  一些昔日中国的老品牌虽然有的仍在对美出口,但分量却与往日无法相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企业的订单加工阻碍了老品牌的发展,一些国外的销售商还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竞争被局限在中国国内、没有自己营销网络的中国厂商虽有品牌优势,却无从发挥,这种状况导致了国产商品价格越走越低,不少企业为争夺海外市场“自相残杀”。1994年,中国山地自行车在美国市场上相互杀价,最低价格竟然到了每辆30美元。最后,市场占有率虽然上去了,但却引发了美国自行车厂商的反倾销指控。
  罐头市场是另外一个例子。中国罐头企业已经面临两面夹击。一面是原来订购国内品牌罐头的美国厂商近年来逐步改为下订单,贴上他们自己的品牌标签。在纽约,像龙胜行等一些大的华人商店也都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有的还在国内建立了生产基地;另一面是,一些国外名牌企业正凭借先进的技术外加低廉的劳动力,把中国品牌挤出市场。
  名牌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商业文化,是一种超额利润
  名牌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商业文化。对名牌的信任,是对质量和服务的信任,是对企业的信任。当中国多种产品的质量仍无法赢得国外消费者的信任时,一两种产品要建立起这样的信任,尤为艰难。曾有一个美国商人发现,他要求专为美国市场生产的产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且价格极为便宜,便非常不友好地说:“我佩服你们的造假能力,但却不相信这样的市场能出现正的名牌。”
  纽约附近的小镇伍德伯瑞有个名牌厂家直销区,耐克、保罗球服(POLO)、暇步士等都在那里设有商店,去采购的既有附近的居民,也有各国游客。这里的名牌有许多都是“中国制造”。在纽约第五大道的许多高档服装店里,也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都印着“中国制造”的标记,但能够让美国消费者记住的中国名牌却没有几个。
  论产量,中国产品能够出口的,都不会太少,但论知名度,却寥寥无几。许多生产厂商一谈起出口,就会报出一大堆数字,但谈起自己的品牌,却一个也说不出。记者曾就中国名牌问过一些美国朋友,他们能说得出的,一是青岛啤酒,二是海尔。
  没有名牌,就没有更高的附加值。如今的消费市场就是靠品牌赚钱。一位华裔美国人前不久来中国探亲时,买了十多件保罗球服带回美国。他说,这些衣服质量与美国市场上的完全相同,但价格却只有其1/10。暂且不说这些产品是正品还是假冒的,从价格上看,利润大头显然是让名牌厂家赚走了。据《麦克金赛季刊》统计,在美国电冰箱和洗衣机市场上,头5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80%。在欧洲,至少80%的电冰箱消费者在弃旧换新时选择原来的牌子。美国家用电器市场每年的消费额为20亿美元,是中国的9倍,巴西的100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年消费额是10亿美元,是中国的10倍,巴西的20倍。这么大的市场几乎全被各国名牌占领,但大量都是“中国制造”。
  许多营销专家都认为,中国名牌在西方市场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消费者将中国产品与价格低廉、质量较差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固定看法。在许多消费者看来,“中国制造”是和超级市场那些大筐里装着的降价商品联系在一起的。要改变这种看法,需要时间、耐心与艰苦奋斗。
  中国自行车进军美国市场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中国虽一直是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大国,年产量占世界自行车总产量的1/3强,自行车整车出口数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0%以上,但正的名牌却寥寥无几。像凤凰这样的名牌当初进入美国市场,靠的是计划经济的分配体制,随着中国的开放,他们必然会遭遇激烈竞争的冲击。凤凰在美国市场上是“三进三出”,屡经挫折,有一段时间甚至是有多少产品出口到美国,便有多少产品从美国退回来。最终,凤凰公司根据外商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了质量,研制开发出了几百个新品种,把产品成功投放到了美国市场。但是,从创名牌的历程看,这还只是迈出去的第一步。如果说凤凰、飞鸽等品牌的第一次海外成名靠的是“中国产品”这块大牌子,那么现在,凤凰、飞鸽等传统品牌在经历了极其艰苦的二次创业后,要想在众多国内外产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正的名牌,势必还要经受严峻的考验。
  许多老名牌成为明日黄花,就输在经营管理上
  要想创国际名牌,第一关就是要做国内名牌。美国广告专家罗杰夫认为,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与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创出自己的名牌,从长远看,也不可能在国外站住脚。没有名牌,不仅意味着产品价值难以提高,也意味着随时面临着倒闭或被强者吃掉的危险。牡丹电视、雪花电冰箱、长城风雨衣、美加净化妆品等老一代名牌的大起大落无疑印证了这一点。牡丹牌彩电靠外来加工维持,雪花冰箱已被海信收购,而长城风雨衣的生产厂家也并入了京工服装集团。这个集团目前虽仍有大量产品出口,但许多产品上贴着的都是国外名牌的标签。
  名牌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优质产品,更是一种经营模式,一种企业文化。名牌的创立靠的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管理。许多人以为戴尔公司的成功就在于直销,当记者走进这家公司总部采访时才体会到,戴尔这个名牌后面体现的不仅是一种销售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复制的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做一两日名牌不难,难的是保持名牌的生命力永不衰竭。也许,我们对名牌认识的一个误区就是只看重产品,而忽视了公司的治理。许多老名牌成为明日黄花,输就输在经营管理上。
  部分中国企业已具备创立全球名牌的基本条件
  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面对国外名牌的冲击,许多中国企业似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外资吃掉,要么与外资合作。而这两条路都面临着如何保住品牌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曾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入侵”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饮料市场如此大的份额为“洋水”占领,大头被他们赚去,原来的中国名牌也早晚会被他们吃掉。后来的事实表明,中国名牌可以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一些名牌倒下去了,另一些名牌却站起来了。从国外,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名牌创立过程看,都有一个彼此合作、兼容的阶段。既然你可以到中国来兼并我,我也可以到国外去兼并你,利用你的资源来开发市场。
  最可能在发达国家市场创名牌的是那些价格低廉而又品质优良,并能正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中国的一批企业已经具备了创立全球名牌的基本条件。格兰仕在为几乎所有的国际家电名牌企业加工生产;通用电气公司的洗碗机是由小天鹅生产的;长虹彩电则是挂着别的牌子在沃尔玛出售。这些产品无论价格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国际最佳水平。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创立自己的品牌,要在两种商业模式中作出选择:一种是通过建立独立的销售网来渗透市场;另一种就是买下国外的品牌,借壳发展。
  青啤的成功表明,创名牌要有自己的销售网
  少数中国名牌在美国市场上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青岛啤酒在美国人看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品牌,它的声誉有赖于遍布全美的中餐馆。其经验表明,名牌创立离不开自己的销售网。另一个中国名牌珠江钢琴1999年注册成立美国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网。不到3年,珠江钢琴就占据了美国13%的市场份额。1994年在美国创建分公司的万向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了“做洋人的老板,用洋人的资本,收购洋人的企业,赚洋人的钱”的口号。
  《麦克金赛季刊》还列出了美国市场上的六大中国品牌:为首的是海尔,其次是华为、万向、科龙、康佳和珠江钢琴。这家杂志还以上海广电集团的经验为例,讲述了3个要点:一是不仅通过一些小的零售商销售产品,更要与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建立合作,一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就以美国标准为准绳;二是积极参加一些工业部门的会议,与客户建立联系;三是盯住电视机的高端市场,避开与中国厂家的竞争。
  为摆脱低价竞争和时刻被人吃掉的威胁,中国企业已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剩下走出去,发展壮大,创立名牌这一条路。美国媒体已注意到,中国对美出口也像当年日本、韩国一样,先是通过中间商销售产品,而后开始研究分析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网,并购当地企业,逐步创立自己的名牌。目前中国正处于上台阶的关键时期。纽约专门研究品牌的盛世公司专家相信,中国名牌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成为全球消费者追捧的对象。这不仅因为中国有12亿消费者的大市场,更因为近百年来中国企业从未有过现在这样强烈的品牌意识。当年有人曾讲过,能够在日本市场上生存的名牌,肯定能够在其他任何市场生存。现在,这样的话也可以对中国企业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