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天乙
百多年来,在加拿大西部这片土地上,华人移民修铁路,开餐馆,做工卖力,贡献不小;发家致富,老板多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专业有成者更不在少数。唯独政治上一直不很活跃,属於“沉默的大多数”。最近好不容易情形大变,华人政治热情高涨,蜂拥加入自由党,又招致4位“主流”人士发表公开信,打来当头一棒。
该4人自称自由党支持者。后来真相大白,其中一位是加拿大联盟党党员。而加联盟正是自由党的冤家对头。於是有人合理怀疑,他们动机不单纯,是一方面眼红大批华人入党,自由党有迅速壮大趋势,另一方面存心挑起白人对华人反感,并恨屋及乌,疏远大量吸收华人的自由党,靠拢联盟党。
个人觉得,这些怀疑不无道理。但也应该承认,华人踊跃参政是好事,不注意方式却可能导致不妙的结果。现代民主政治不但不排斥拉帮结派,而且可以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拉帮结派。然而如何拉帮结派是有讲究的。比如,有些人受政纲政策吸引加入或倾向某某党,有些人围绕共同的信念理想团结在一起,还有人按照血缘族群的关系结成团体帮派。
前两者是近现代政党的普通做法。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客多是玩政纲和政策把戏的好手。共产党则一贯以共同的主义和信念武装自己。后者曾经在过去的时代大放光彩,所谓封建割据,就常常是血缘族群关系的发扬光大。
其中,血缘族群关系最缺乏自由选择,一个人是谁的后代,属於哪个族群,都身不由己,同时一旦血缘确定,就再也改变不了;因此它也是最死板,最巩固,最排外的一种关系。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自由选择,但因为理想信念比较抽象,可以长久保持不变,所以按共同理想信念组成的政党相对比较巩固。
比较起来,现在欧美国家的政党通常采取最松散的组织形式,它们的政纲尤其是政策变化多端,成员和支持者也总在变化。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在各党各组织之间进进出出,毫无“烈女不嫁二夫”的贞节羞耻观。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就很难理解,这般随随便便如一堆糊不上墙的烂稀泥也配叫“党”。
为什么最松散最不巩固的组织形式反倒成为当今世界最通行最明目张胆的政党模式?我猜想,答案恰恰是因为,它们最松散,最不巩固,即便被某些个人野心家操控,任怎么闹腾,也无法形成扎根某方割据某处的“土围子”,对国家对社会构成致命伤害。所谓软泥鳅掀不起大浪是也。
在团体组织形态趋向松散开放的当今社会,华人以族群为旗帜,大举参政,就难免不特别刺人眼招人忌。温哥华太阳报透露,卑斯省执政的自由党目前共有党员3万7千多人,其中印度裔、华裔占了三分之二;白人占卑斯省人口四分之三,在自由党内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二的比例。而族群关系是一种封闭排外的关系,白人显然不可能摇身一变为印度裔、华裔,也就无缘分享印裔华裔积极参政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少数民族通过左右执政党来影响省政,可以理解。4位“主流”人士的公开信能在国家邮报上发表,相信也有些代表性,不一定都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再试想一想,如果各种族都循族裔的脉络来参政,那加拿大政坛会出现什么繁荣景象?
然而民主国家又不大强调个人为国家牺牲,相反,倒是很在意政府为个人谋利益。不过这些个人并非一个个单个的个人,单个的民众个人利益即便在民主政治当中也是很难体现出来的;而是一群一群按利益划分的个人。各种参政群体包括政党实际上起着收集各种个人利益,并加以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作用。一个人有多种多样的利益,他可以参加或者分属许多个利益群体。政府采取各种具体政策来满足一群一群的个人的各种类型的利益。在这里,政策是凝聚万千宠爱在一身的注目焦点,是政府施政与民众参政的关键结合部。
照此办理,吸引华人参政的康庄大道,应该是出台体现华人利益的各种具体政策构想,而非抽象空洞的“华人”族裔招牌。靠亮出族裔招牌来吸引华人,不但可能引起其它族群的反感,并且容易模糊参政的本来意义。记得先前有位华裔竞选拉票,一同胞发问:过去没见他为华人做过什么,将来也没有任何承诺,凭什么投他一票?就凭他是华人?我投票是为自己。为别人投票,即便是华人,对不起,免谈吧你。该仁兄素以头脑清楚著称,又爱实话实说,一般情况下是话糙理不糙。
进一步说,国家利益固然抽象,常给人远水难救近火的感觉。等而下之,着眼整体的华人族群利益同样容易流于空洞抽象。至少,加拿大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它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个人提供安全、教育、医疗等等的福利保障,都是实实在在的。华人社会到底有多少看得见摸得着了不起的共同福利?倒比较难说。不如干脆撇开 “华人”的吓人大帽子,针对新移民,针对老移民,针对大小老板,针对打工族,提若干各有鲜明针对性的具体政策目标,更显体贴民情,也更能打动人心。由於这些政策上的好处可以让其它族裔类似的人群分享,它们还有望成为温哥华、卑斯省直至全加拿大的通用粮票。
[据卑诗华人社区]
百多年来,在加拿大西部这片土地上,华人移民修铁路,开餐馆,做工卖力,贡献不小;发家致富,老板多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专业有成者更不在少数。唯独政治上一直不很活跃,属於“沉默的大多数”。最近好不容易情形大变,华人政治热情高涨,蜂拥加入自由党,又招致4位“主流”人士发表公开信,打来当头一棒。
该4人自称自由党支持者。后来真相大白,其中一位是加拿大联盟党党员。而加联盟正是自由党的冤家对头。於是有人合理怀疑,他们动机不单纯,是一方面眼红大批华人入党,自由党有迅速壮大趋势,另一方面存心挑起白人对华人反感,并恨屋及乌,疏远大量吸收华人的自由党,靠拢联盟党。
个人觉得,这些怀疑不无道理。但也应该承认,华人踊跃参政是好事,不注意方式却可能导致不妙的结果。现代民主政治不但不排斥拉帮结派,而且可以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拉帮结派。然而如何拉帮结派是有讲究的。比如,有些人受政纲政策吸引加入或倾向某某党,有些人围绕共同的信念理想团结在一起,还有人按照血缘族群的关系结成团体帮派。
前两者是近现代政党的普通做法。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客多是玩政纲和政策把戏的好手。共产党则一贯以共同的主义和信念武装自己。后者曾经在过去的时代大放光彩,所谓封建割据,就常常是血缘族群关系的发扬光大。
其中,血缘族群关系最缺乏自由选择,一个人是谁的后代,属於哪个族群,都身不由己,同时一旦血缘确定,就再也改变不了;因此它也是最死板,最巩固,最排外的一种关系。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自由选择,但因为理想信念比较抽象,可以长久保持不变,所以按共同理想信念组成的政党相对比较巩固。
比较起来,现在欧美国家的政党通常采取最松散的组织形式,它们的政纲尤其是政策变化多端,成员和支持者也总在变化。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在各党各组织之间进进出出,毫无“烈女不嫁二夫”的贞节羞耻观。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就很难理解,这般随随便便如一堆糊不上墙的烂稀泥也配叫“党”。
为什么最松散最不巩固的组织形式反倒成为当今世界最通行最明目张胆的政党模式?我猜想,答案恰恰是因为,它们最松散,最不巩固,即便被某些个人野心家操控,任怎么闹腾,也无法形成扎根某方割据某处的“土围子”,对国家对社会构成致命伤害。所谓软泥鳅掀不起大浪是也。
在团体组织形态趋向松散开放的当今社会,华人以族群为旗帜,大举参政,就难免不特别刺人眼招人忌。温哥华太阳报透露,卑斯省执政的自由党目前共有党员3万7千多人,其中印度裔、华裔占了三分之二;白人占卑斯省人口四分之三,在自由党内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二的比例。而族群关系是一种封闭排外的关系,白人显然不可能摇身一变为印度裔、华裔,也就无缘分享印裔华裔积极参政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少数民族通过左右执政党来影响省政,可以理解。4位“主流”人士的公开信能在国家邮报上发表,相信也有些代表性,不一定都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再试想一想,如果各种族都循族裔的脉络来参政,那加拿大政坛会出现什么繁荣景象?
然而民主国家又不大强调个人为国家牺牲,相反,倒是很在意政府为个人谋利益。不过这些个人并非一个个单个的个人,单个的民众个人利益即便在民主政治当中也是很难体现出来的;而是一群一群按利益划分的个人。各种参政群体包括政党实际上起着收集各种个人利益,并加以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作用。一个人有多种多样的利益,他可以参加或者分属许多个利益群体。政府采取各种具体政策来满足一群一群的个人的各种类型的利益。在这里,政策是凝聚万千宠爱在一身的注目焦点,是政府施政与民众参政的关键结合部。
照此办理,吸引华人参政的康庄大道,应该是出台体现华人利益的各种具体政策构想,而非抽象空洞的“华人”族裔招牌。靠亮出族裔招牌来吸引华人,不但可能引起其它族群的反感,并且容易模糊参政的本来意义。记得先前有位华裔竞选拉票,一同胞发问:过去没见他为华人做过什么,将来也没有任何承诺,凭什么投他一票?就凭他是华人?我投票是为自己。为别人投票,即便是华人,对不起,免谈吧你。该仁兄素以头脑清楚著称,又爱实话实说,一般情况下是话糙理不糙。
进一步说,国家利益固然抽象,常给人远水难救近火的感觉。等而下之,着眼整体的华人族群利益同样容易流于空洞抽象。至少,加拿大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它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个人提供安全、教育、医疗等等的福利保障,都是实实在在的。华人社会到底有多少看得见摸得着了不起的共同福利?倒比较难说。不如干脆撇开 “华人”的吓人大帽子,针对新移民,针对老移民,针对大小老板,针对打工族,提若干各有鲜明针对性的具体政策目标,更显体贴民情,也更能打动人心。由於这些政策上的好处可以让其它族裔类似的人群分享,它们还有望成为温哥华、卑斯省直至全加拿大的通用粮票。
[据卑诗华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