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flowers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11-11-16
- 消息
- 92
- 荣誉分数
- 3
- 声望点数
- 128
先民奋斗多重奏
一个庶民家族的故事 (3) 先民智慧 石沪圈鱼
作者:农本木
台湾苗栗合欢石沪。(张文雄/Wikimedia Commons)
(续前文)
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使生活更上一层楼,古代的智者在海边做了一种特别的设置。透过这一设置,不但吸引更多潮间带生物来此驻足,也使捕鱼方式简单化,一般人都能独自执网捕鱼。那是什么创建呢?就是设置“石沪”。
建石沪是一个极浩大的工程
砌建石沪在古时候应是一个极浩大的工程,它看起来好像是把陆地上砌石围墙的工程和技巧搬到海里,其实不然,因为环境殊异,困难度大了不知多少倍。砌建石沪的匠人得审度海潮的各种流向、全面了解潮汐的变化,熟知在此处出没的鱼类等等,在工程进行中,因为没有任何黏合剂可用得上,因此大概都采用经验法则的“乱石砌”,设法以自然工法使结体坚固,才经得起潮水长期的刷洗和冲击。
石沪捕鱼是利用潮汐的升落来进行自然圈鱼,水涨时,鱼儿可随着水流乱走,退潮时,水退得浅了,水位比石墙低,鱼就被困住了,人家是“瓮中捉鳖”,他们是“沪中捉鱼”。
上天有好生之德,古代的智者深知不能“竭泽而渔”,因而设计了一个极“环保”的装置,在墙体中央开了一个小小的拱门,再以木栅栏把门拦住,误入沪内的小鱼可从栅栏的小缝中出去,而大一些的鱼儿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束手就擒。退潮时“石沪”的水极浅,清澈见底,鱼虾,贝类、藻类一目了然。“石沪”给人制造一个便利捞鱼的场所和条件。
和合欢石沪一样,目前二座硕果仅存的石沪之一,名为母乃石沪。(陈泉提供)“石沪”的运作模式
在我们家乡,“石沪”是以股分制来运作,由股东排班,今天谁家当值,这整个石沪里的鱼儿都是他的,听起来很诱人,但有时没什么鱼儿来遛,有时来了鱼群,却又抓不完,所以一般都允许无参股者进沪内网鱼。不过,他们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如果无股分者渔获太多,值班者有权没收一部分,把部分的鱼倒回自己的篮中,本来这些鱼都是他家的嘛,这种股东和非股东之间的权益问题,大家都很重视,在下面的一个小小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明晰。
话说有一天晚上,添福一家人正打算上床睡觉,忽听不远处的邻人呼喊道,“石沪着鱼了!”“石沪着鱼了!”这一喊,全家人都蹦了起来,阿母李凉的动作特别快,三两下就抓出一大堆“鱼具”来让大家挑选,各取所需后,一家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碰到好几拨人,到了石沪内,众人作鸟兽散,各自努力去了。五个孩子中,老幺年纪还小,捞不了什么鱼。阿母李凉捞了一会儿,就拉来一个高把竹篮,(里头有半篮鱼),告诉他,看好,不要叫别人拿走了,他答应了,等李凉转身走后,他就呆呆地站在竹篮旁。过不了多久,有一个人跑过来,一把就抓住竹篮的高把,大声问道:这是谁的?老幺心中一惊,想回答却讲不出话来。那人一看是个小小孩,就举起竹篮要倒鱼,老幺想起阿母的叮咛,情急之下,忍不住就放声大哭,那人没料到他会哭,而且那声势在低沉的涛声中,还有点石破天惊的意味。他迟疑着停止倒鱼。听到哭声的李凉赶紧跑回来,说,“是我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熟人,黑暗中,没认出来。李凉知道他是今天的沪主,有权没收那半篮鱼,但他很客气,坚持要她留下,那半篮鱼也就此保住了。
今日适逢大潮,退潮时,水退得极远,合欢石沪内只剩下一点点水,以目测之,可以肯定这天没有鱼到这边遛。 (陈泉提供)石沪的现况
现在本地和邻村的海岸线上仅存有大小两座石沪。据村中老人所说,古时候本地和邻村共有十二个相连着的石沪,包括顶石沪、合欢、大伶边、小仔、新石沪、大塭、门口石沪等等,因为当时的石沪是村民赖以生财和补充营养、满足口腹之欲的重要来源,石沪的墙体要是损毁了或者有什么异状,往往就受到高度的重视。每一股都得派一个人出来,组成一个修整团队,时日不计,一直到修补完善为止。所以长年以来,石沪的功能和外观都保持得相当良好。
那么其它石沪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现在仅存大小两座石沪呢?因为时代变迁了,经济转型了,只靠石沪已经不能维持生计。石沪倾倒了,没有人出头来组织修复,得上班呀!没时间呀!名义上,石沪的股东制还是维持着,但已完全不作为了,至多是个别人在业余之际或休假之时,揣个网子,到仅存的、已有几处倾颓的石沪中去,回味回味当年捕鱼的况味。
至于说绝大多数的石沪都已“倾颓残破”,就听之任之吧!那已不是个人嘴巴说说就能动得了的。所幸经过有心人士不断地呼吁,加上文化、文物经过包装转型观光的需求,已得到政府的重视,修复工程正在进行中。@(待续)
修复人员正在合欢石沪的石墙上做整修工作。(陈泉提供)
一个庶民家族的故事 (3) 先民智慧 石沪圈鱼
作者:农本木
台湾苗栗合欢石沪。(张文雄/Wikimedia Commons)
(续前文)
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使生活更上一层楼,古代的智者在海边做了一种特别的设置。透过这一设置,不但吸引更多潮间带生物来此驻足,也使捕鱼方式简单化,一般人都能独自执网捕鱼。那是什么创建呢?就是设置“石沪”。
建石沪是一个极浩大的工程
砌建石沪在古时候应是一个极浩大的工程,它看起来好像是把陆地上砌石围墙的工程和技巧搬到海里,其实不然,因为环境殊异,困难度大了不知多少倍。砌建石沪的匠人得审度海潮的各种流向、全面了解潮汐的变化,熟知在此处出没的鱼类等等,在工程进行中,因为没有任何黏合剂可用得上,因此大概都采用经验法则的“乱石砌”,设法以自然工法使结体坚固,才经得起潮水长期的刷洗和冲击。
石沪捕鱼是利用潮汐的升落来进行自然圈鱼,水涨时,鱼儿可随着水流乱走,退潮时,水退得浅了,水位比石墙低,鱼就被困住了,人家是“瓮中捉鳖”,他们是“沪中捉鱼”。
上天有好生之德,古代的智者深知不能“竭泽而渔”,因而设计了一个极“环保”的装置,在墙体中央开了一个小小的拱门,再以木栅栏把门拦住,误入沪内的小鱼可从栅栏的小缝中出去,而大一些的鱼儿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束手就擒。退潮时“石沪”的水极浅,清澈见底,鱼虾,贝类、藻类一目了然。“石沪”给人制造一个便利捞鱼的场所和条件。
和合欢石沪一样,目前二座硕果仅存的石沪之一,名为母乃石沪。(陈泉提供)“石沪”的运作模式
在我们家乡,“石沪”是以股分制来运作,由股东排班,今天谁家当值,这整个石沪里的鱼儿都是他的,听起来很诱人,但有时没什么鱼儿来遛,有时来了鱼群,却又抓不完,所以一般都允许无参股者进沪内网鱼。不过,他们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如果无股分者渔获太多,值班者有权没收一部分,把部分的鱼倒回自己的篮中,本来这些鱼都是他家的嘛,这种股东和非股东之间的权益问题,大家都很重视,在下面的一个小小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明晰。
话说有一天晚上,添福一家人正打算上床睡觉,忽听不远处的邻人呼喊道,“石沪着鱼了!”“石沪着鱼了!”这一喊,全家人都蹦了起来,阿母李凉的动作特别快,三两下就抓出一大堆“鱼具”来让大家挑选,各取所需后,一家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碰到好几拨人,到了石沪内,众人作鸟兽散,各自努力去了。五个孩子中,老幺年纪还小,捞不了什么鱼。阿母李凉捞了一会儿,就拉来一个高把竹篮,(里头有半篮鱼),告诉他,看好,不要叫别人拿走了,他答应了,等李凉转身走后,他就呆呆地站在竹篮旁。过不了多久,有一个人跑过来,一把就抓住竹篮的高把,大声问道:这是谁的?老幺心中一惊,想回答却讲不出话来。那人一看是个小小孩,就举起竹篮要倒鱼,老幺想起阿母的叮咛,情急之下,忍不住就放声大哭,那人没料到他会哭,而且那声势在低沉的涛声中,还有点石破天惊的意味。他迟疑着停止倒鱼。听到哭声的李凉赶紧跑回来,说,“是我的!”,仔细一看,原来是熟人,黑暗中,没认出来。李凉知道他是今天的沪主,有权没收那半篮鱼,但他很客气,坚持要她留下,那半篮鱼也就此保住了。
今日适逢大潮,退潮时,水退得极远,合欢石沪内只剩下一点点水,以目测之,可以肯定这天没有鱼到这边遛。 (陈泉提供)石沪的现况
现在本地和邻村的海岸线上仅存有大小两座石沪。据村中老人所说,古时候本地和邻村共有十二个相连着的石沪,包括顶石沪、合欢、大伶边、小仔、新石沪、大塭、门口石沪等等,因为当时的石沪是村民赖以生财和补充营养、满足口腹之欲的重要来源,石沪的墙体要是损毁了或者有什么异状,往往就受到高度的重视。每一股都得派一个人出来,组成一个修整团队,时日不计,一直到修补完善为止。所以长年以来,石沪的功能和外观都保持得相当良好。
那么其它石沪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现在仅存大小两座石沪呢?因为时代变迁了,经济转型了,只靠石沪已经不能维持生计。石沪倾倒了,没有人出头来组织修复,得上班呀!没时间呀!名义上,石沪的股东制还是维持着,但已完全不作为了,至多是个别人在业余之际或休假之时,揣个网子,到仅存的、已有几处倾颓的石沪中去,回味回味当年捕鱼的况味。
至于说绝大多数的石沪都已“倾颓残破”,就听之任之吧!那已不是个人嘴巴说说就能动得了的。所幸经过有心人士不断地呼吁,加上文化、文物经过包装转型观光的需求,已得到政府的重视,修复工程正在进行中。@(待续)
修复人员正在合欢石沪的石墙上做整修工作。(陈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