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2003-11-13 14:55:58
方舟评论
□丁冬阳
渭河一场洪灾,使建成40多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不同的是,当年力排众议、反对上马的,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黄万里教授和一个名叫温善章的小技术员,如今“异议”却此起彼伏。其中,有三个人的声音尤为瞩目:一是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不久前在三门峡库区考察后公开承认,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二是曾出任三门峡工程技术负责人、现已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先生,他直言不讳建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三是退休的水利部长钱正英,也呼吁三门峡水库放弃发电、停止蓄水。(参见11月4日《北京日报》)。
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是建国后治黄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期重点项目。水库建成运用后,虽然给黄河下游防洪安澜和灌溉、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在建造的当时由于没有考虑排沙,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据水电部的历史资料,1960年工程蓄水,到1962年2月,水库就淤积了15亿吨泥沙,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黄河回水大有逼近西安之势。
由此可见,三门峡水库排沙问题的严重性绝不是现在才发觉的。尽管后来一系列改良举措经过专家的论证,理论上能使渭河的病情不致恶化,然而,由于水库的先天设计缺陷,加之蓄水常年不按标准等利益驱动因素掺杂其中,致使渭河河床依然不断抬升。2000年4月,在渭南召开的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防洪暨治理学术研讨会上,81名专家学者针对库区出现的恶化态势,一致认为洪灾威胁非常严峻,解决三门峡库区问题是关乎陕西关中东部乃至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十分紧迫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谁能料到,大自然的报复竟是如此的无情和迅速。3年之后,无情洪灾就汹汹而来。
这笔“学费”付得太昂贵了。
后来渭河的现实以及今天肆虐于陕西的洪魔已经证明,科学终归是科学,谁偏离理性的轨道就要受惩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无论是专家还是领导,当初对于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妖魔这一特点是普遍认识不足的,而实践证明,真理恰恰被当年的这些“反对派”掌握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训,与其在灾害发生之后花钱救灾善后,不如用于灾害发生之前科学评估、如何减灾的投资,让三门峡的尴尬不再重演。意大利曾有一座为汲取工程失败的教训而建立的碑,即瓦依昂水坝。这座造型优美、总库容为1.69亿立方米的大坝1960年开始蓄水,但因为发生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一次水库滑坡灾难,使它最终变成了一座262米高的纪念碑留给后人思索。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还不能肯定三门峡工程是保持现状,是开闸泄洪、放弃发电,还是日后将大坝还给自然,但从40年来三门峡水库之患的从未进行公开切实讨论,到今天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公开承认“洪灾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再到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先生在耄耋之年挺身而出坦言三门峡是个“错误”,这个过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怎样让决策更科学,怎样建立一个容纳多种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的科学的论证制度,怎样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我们希望三门峡水库能给我们留下活生生的镜鉴。
方舟评论
□丁冬阳
渭河一场洪灾,使建成40多年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不同的是,当年力排众议、反对上马的,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黄万里教授和一个名叫温善章的小技术员,如今“异议”却此起彼伏。其中,有三个人的声音尤为瞩目:一是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不久前在三门峡库区考察后公开承认,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二是曾出任三门峡工程技术负责人、现已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先生,他直言不讳建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应该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三是退休的水利部长钱正英,也呼吁三门峡水库放弃发电、停止蓄水。(参见11月4日《北京日报》)。
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是建国后治黄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期重点项目。水库建成运用后,虽然给黄河下游防洪安澜和灌溉、发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效益,但在建造的当时由于没有考虑排沙,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显。据水电部的历史资料,1960年工程蓄水,到1962年2月,水库就淤积了15亿吨泥沙,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黄河回水大有逼近西安之势。
由此可见,三门峡水库排沙问题的严重性绝不是现在才发觉的。尽管后来一系列改良举措经过专家的论证,理论上能使渭河的病情不致恶化,然而,由于水库的先天设计缺陷,加之蓄水常年不按标准等利益驱动因素掺杂其中,致使渭河河床依然不断抬升。2000年4月,在渭南召开的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防洪暨治理学术研讨会上,81名专家学者针对库区出现的恶化态势,一致认为洪灾威胁非常严峻,解决三门峡库区问题是关乎陕西关中东部乃至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十分紧迫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谁能料到,大自然的报复竟是如此的无情和迅速。3年之后,无情洪灾就汹汹而来。
这笔“学费”付得太昂贵了。
后来渭河的现实以及今天肆虐于陕西的洪魔已经证明,科学终归是科学,谁偏离理性的轨道就要受惩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无论是专家还是领导,当初对于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妖魔这一特点是普遍认识不足的,而实践证明,真理恰恰被当年的这些“反对派”掌握着。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训,与其在灾害发生之后花钱救灾善后,不如用于灾害发生之前科学评估、如何减灾的投资,让三门峡的尴尬不再重演。意大利曾有一座为汲取工程失败的教训而建立的碑,即瓦依昂水坝。这座造型优美、总库容为1.69亿立方米的大坝1960年开始蓄水,但因为发生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一次水库滑坡灾难,使它最终变成了一座262米高的纪念碑留给后人思索。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还不能肯定三门峡工程是保持现状,是开闸泄洪、放弃发电,还是日后将大坝还给自然,但从40年来三门峡水库之患的从未进行公开切实讨论,到今天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公开承认“洪灾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再到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先生在耄耋之年挺身而出坦言三门峡是个“错误”,这个过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怎样让决策更科学,怎样建立一个容纳多种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的科学的论证制度,怎样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我们希望三门峡水库能给我们留下活生生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