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清饭,砸大清锅”,清朝公派留学生为什么成大清的掘墓人?

茶马盐铁

我想看看自定义头衔到底能有多少字。继续加,看系统什么时候把这个字符串截断。呃,居然还有?那就继续吧。
注册
2015-08-14
消息
29,755
荣誉分数
7,497
声望点数
273

“吃大清饭,砸大清锅”,清朝公派留学生为什么成大清的掘墓人?​

subtitle
华人网刊
2021-02-24 11: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催生了一件中国封建史上的创新行动,就是清政府官派留学生。有“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投到洋务运动实力派曾国藩门下,并借机大胆向提出派学生到美国进行“留学教育计划”的建议,得到曾国藩赞同,遂很快得到朝廷支持,批准派遣首批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的计划。

19世纪末,清朝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朝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内政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让清政府面临统治被推翻的风险。
在外交上,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此时的中国就是列强争相抢夺的一块肥肉。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开办“洋务”,试图以这些方式让清政府变得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的出生于满清贵族,有的是平民百姓之子;有的资质平平,有的天资聪颖。但他们都在各种机缘巧合下被清政府选中,获得了公费出国的机会,这些人被称为“公派留学生”。
按照清政府的想法,送这些人出国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以服务于清朝的发展,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这些留学生后来做的事却让清政府悔不当初。
这些本应在学习西方技术后回国建设大清的人,不仅不参与大清的建设,反而大部分人都参与了颠覆大清的革命,成为了大清的掘墓人。简单来说就是“吃大清饭,砸大清锅”。
这些公派留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大清做了什么使这些学生产生了革命之心吗?又或者是他们在国外时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教唆?今天,就让我们来探析一下,这些公派留学生造反的原因。


从暗云苦雾到天地重清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最怕的就是比较。

然而,中外之间的比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或许在出国留学前,他们对于大清和外国的差距还没有准确的认识。但是出国后,神秘的外国就在他们面前揭掉了面纱,展露出了自己真正的面貌。
那时的大清,政府腐败无能,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百姓苦不堪言,面临着层层剥削。目之所及,皆是国家的弱小与百姓的艰辛。而当时的外国列强,正是飞速发展的时期,相比于大清,他们政治民主,国力强盛,百姓富足。
其“政治之善、学校之备、风俗之美、人心之一”都是清政府所不能比拟的。难怪在鲁迅等人组织的绍兴同乡恳亲会发出的公函中会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身从黯云苦雾中来,而忽睹天地重清,河山有主,顾瞻风光,非我国土,则爱国爱乡之心不觉怅然其盆涌。
察觉到了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与外国的巨大差距,这或许在那些留学生的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从满含希望到心灰意冷
1876年,新上任的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非常反感容闳,频繁上书朝廷说“容闳如何纵容孩子学坏,这些学生如何不听话”。到了1881年时,吴子登更是请求朝廷下令将留学幼童全部撤回,清廷当权者迅速批准,于是,吴子登下令,所有幼童从1881年8月21日起,分三批,启程回国。
前文我们说了,那些清朝的留学生们一到国外就感受到了中外差距之大,这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却不会立刻就让他们产生革命之心。
因为中外差距带来的除了打击还有希望,让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变得和国外一样民主自由强大的希望。正是这份希望,让那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青年们努力学习各种技能,只盼着有一天能将大清建设得像外国一样。
然而,在这些中华儿女在为了大清的未来努力学习时,大清的统治集团却亲手毁掉了这些留学生们的希望。
1903年,俄国单方面否认了《东三省交收条约》,甚至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无理要求。
消息一出,全国上下无不义愤填膺,拒俄运动因此爆发。此时的清政府却不顾国权,只顾着镇压民间起义,维护自己的统治。
外争
这是留学生与清政府离心的起点,也是清政府毁掉留学生希望的第一步。著名的革命家黄兴等人,就是在这时走上了革命道路的。

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喻》,这又重新给了留学生们希望。然而不久后大家就发现,这所谓的“仿行立宪”一直处于预备阶段,清政府始终没有做出实际的立宪行为。这是留学生们第二次失望。
1908年,在社会各界的期待下二十三条《钦定宪法大纲》终于出台,却让广大留学生大失所望。在大纲中,君权十四条基本照搬《明治宪法》,甚至还有所扩大,而臣民权力却较之大大减小。
后来,清政府在同列强的谈判中,一次又一次地签下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又一次地为了部分统治者的利益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导致留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到失望。最终失望累积成了绝望,清政府彻底失去了民心。
徐锡麟刺杀恩铭时的一段话就部分揭示了当时留学生的心态:“恩铭厚我,系属个人私恩;我杀恩铭,乃是排满公理!”
此时,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成为了留学生们心中的公理了。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烈火
一开始,反对清政府统治的人只有寥寥几人,反对清政府的各种活动也都是秘密开展。然而随着对清政府统治感到绝望的人越来越多,加入革命组织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种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等争相成立。
检视这些革命团体,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主要成员皆有留学经历。后来,反清思潮愈演愈烈,加入革命团体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梁启超先生曾说当时的情况是“万余留学生从之者过半”,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留学生参与革命的盛况。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当时清朝通过考试从留学生里选拔的官员中,仅是有记载的,就有49人参与了革命团体。此时,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在清政府的助推下变成了燎原烈火。这烈火,终将烧到清政府自己的身上。

清朝派遣留学生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这些留学生没能成为大清的建设者反而成了大清的掘墓人。那些花费了清朝大量经费培养出的留学生不仅未能为大清王朝延续统治,反而成为了推翻其统治的主力军,为当时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这是多么滑稽的啊!
清王朝的悲剧让我们意识到,当国家的管理体制出问题时,无论你培养出多么优秀的人才都无济于事。当统治阶级在自己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只顾自己的利益时,这个统治阶级就注定要被别人推翻,那些昏庸腐败的清朝统治者才是导致清朝灭亡的最大革命党。
但,我们发现,历史遗留下的,都是这样的反反复复。
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舆论表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所讨论的意义所在。

编辑/吼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