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9,686
- 荣誉分数
- 5
- 声望点数
- 0
当代中国最稀缺的资源―――鲍宗豪教授访谈
--------------------------------------------------------------------------------
作者: 李乔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5月27日 11:21 http://www.clibrary.com
匮乏的诚信资源与市场经济
李乔(简称李):当今,中国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强了,几乎每个城
市都有空气质量的预报;每一国民也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花园城市、园林城市、
绿地覆盖率高的小区中。但是,我认为当今发展市场经济最缺的资源不是绿地、
空气、矿产,而是“诚信”。
鲍宗豪(简称鲍):李乔同志,我同意你把“诚信”提到稀缺资源的高度来
认识。“诚实守信”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打乱了长期生活、行动于计划经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中优
秀的诚信、礼仪等规范被还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国人所抛弃,
逐渐形成了一股股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骗汇、走私、欠债不还、逃废债务等各
种不讲信用、社会诚信紊乱的逆流。
李:当前,不讲信用、信誉及“诚信”资源匮乏的现象非常突出。鲍教授,
你能否概括一下“诚信”资源匮乏的表现。
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资源的匮乏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
第一,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虽大量表现在干部工作中,但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体
系建设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巨大的。江泽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搞形式主义,
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有的热衷于沽
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
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建设带
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社会公仆的言行,助长了社会上追求表面、虚假、浮夸、
喜讲空话套话的种种不诚信风气,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第二,假冒伪
劣。这些年来,老百姓遭受假冒伪劣的苦最多,国家所受损失也最大,社会诚信
被糟蹋又最深。眼下,假冒伪劣类型多:一是产品假冒伪劣;二是不仅产品有假
货,而且不少会计事务所也参与造假;三是上市公司造假成为股市“艾滋病”;
四是保险公司不保险;五是虚假、无中生有的广告。第三,欺骗、欺诈。在欺骗、
欺诈中,当前最突出的现象:一是金融诈骗。有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
信用卡诈骗、信用证诈骗等8种类型;二是保险欺诈。同一辆车,同一场事故,却
先后在10个保险机构获赔34次,骗取保险金额达141万元。第四,歪门邪道。中国
古代社会曾有各种旁门左道,虽不入社会主流,但对社会影响有时不可低估,成
为官方打击对象。文化大革命年代,“短缺经济”滋生出“走后门”这一危及社
会公正、社会诚信建设的恶瘤;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今天,走私则成为冲击正
常贸易,助长腐败,危害我国社会公正和诚信建设的公害。第五,权力腐败。国
际上对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Tanzi,1
995.IMF)。目前,我国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有四种类型:一是寻租性腐败;二
是地下经济腐败―――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经济收入未能纳入国民
生产总值的各种经济活动;三是税收流失性腐败;四是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
败。可以说,权力腐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公正、诚信社会体系的最大污染。
李:以上五大方面既是当今社会不诚信现象的突出者,又是影响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五大因素。正是这五大因素对社会诚信资
源的巨大冲击,造成了“诚信”资源的匮乏。现在是到了大声疾呼:“保护‘诚
信’资源”的时候了!
“诚信”资源匮乏原因分析
鲍:对“诚信”资源的破坏、“诚信”资源匮乏给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
的种种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者的使命就是要进一步分析造成“诚信”资源
匮乏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
信用体系的不成熟、不健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我国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走向成熟,公众的信用需求愈显强烈,但我国的经济正
徘徊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处于“信用经济”台阶之下的中国经济,人们
可以选择“守信”,也可以为了利益,或感觉“守信”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时,而
宁愿“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
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第二,
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信用、信誉机制靠市场竞争而形成,而管制常常会
阻碍这一机制的形成,甚至完全破坏这一机制。
李:怎样理解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
鲍:可以这么讲,如果企业只是凭一己之力而形成的市场垄断,所能达到的
结果非常有限。因此,真正可怕的是一般的行为垄断变成了法定垄断,这时候再
没有人能够挑战它。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事实上,管制的初衷可能是限制
垄断,最后的结果却是将行为垄断变成了法定垄断。这种法定垄断形成后,因为
没有挑战,就成为最坏的垄断,和其他垄断不一样,没有第三方的力量能够限制
它。
一个管制最多的地方,一定是骗子最多的地方,原因首先就在于管制消灭了
市场本来应有的信用机制。第二就是管制越多,骗子就越有积极性贿赂政府,因
为骗子贿赂成本低,只要拿到政府的批文,他就可以赚钱,而守法诚实的商人,
他们受自我约束,或者没有额外的资金去贿赂政府,反而进不了市场。所以,管
制多的地方,反倒是好人难当,骗子更容易出现。当骗子越来越多时,政府不会
感觉到是因为他不该管,管得太多,反而误认为他管得还太少。这样,管制会自
我强化、变本加厉,最后令信用、信誉机制赖以形成的市场竞争无立足之地,企
业信誉乃至社会诚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李:鲍教授,你这样分析管制导致信誉丧失是很有启发性的。是否可以说,
经常赋予政府太大的、不适当的责任,不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在市场当中你应
该是让直接的行为者去承担责任,而不要让政府承担太多的责任。由于这么多年
的计划经济、政府管制,信誉、诚信在下跌,一旦放开可能更乱。因此,我们面
临着一个长痛与短痛的选择。
鲍: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从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来看,企业尚未建立起
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导致全社会信用关系、诚信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这是第三
个原因。企业是社会信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企业信用意识之所以
淡薄,除了企业自身尚未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
与社会没有对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从市场层面讲,由于没有建
立必要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全国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致使失信行为并不构成
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企业今天欠下这家企业的货款,明天又可以欠另外一家企业
的货款;今天欠下这家银行的贷款,明天通过另一个银行账户又可以从别的银行
借到贷款。从社会层面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
量工作,但对企业的失信、不诚实行为仍然起不到应有的强约束作用。企业建设
信用责任制的基本前提是明晰产权。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
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因此,要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就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
产权是人们诚信、讲求道德操守的基础。
李:我再补充一点。我认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也是导致市场
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诚信体系难以建设起来的一个重大原因。以打假为例,我们
的法律并不缺乏,但却存在执法不力现象,其原因并不复杂:大规模的制假贩假
哪里能瞒得过当地的政府部门?就因为在一些地方,正是由于一些部门甚至就是
个别政府官员,囿于私利或地方利益,把制假者作为保护的对象。同时,由于对
违规行为处罚太低,使得守法成本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守法经营的人也要不守
法了。
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鲍:面对种种践踏“诚信”资源、损害“诚信”资源,导致我国“诚信”资
源匮乏的现状,要求国民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已迫在眉睫。
关于如何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工程,我提出以下几点:第
一,从社会结构功能的互补、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层面上,为保护“诚信”资源,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社会结构应该是多元的,
多元的结构所承担的功能又是有所不同的,并在功能上有所互补。一般地说,在
一个结构多元的社会中,至少应当有如下三种力量在起作用:市场的力量、政府
的力量、伦理和法的力量。正是这三个系统的不同取向的功能造成了社会整体的
和谐。但在转型社会中,往往是在一个中心之下,不同结构体的功能取向高度趋
同,并由此造成功能的变形与扭曲。市场中拉开不应该拉开的差距,伦理文化却
在对大款顶礼膜拜,无视失信、欺骗等不道德现象。于是,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
混乱。为了使上述三种功能能实现互补,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不诚信
者、不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可能吃亏。唯有此,才能为保护“诚信”资
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
李:鲍教授,你讲的制度安排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很重要。那么,如
何通过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保护好“诚信”资源,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工程建设
呢?
鲍:这又是我要提出的第二个建议,即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促进社会诚
信制度建设。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有些信息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如法律信息;有些信息属于竞争性的,
比如招标投标信息;有些信息属于中间性的,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
或者说信息失灵,就可能给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造成可乘之机,这就要求建立
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市场经济在使信息复杂化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好的信息
传输手段和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特别是IT技术为信息的传输起了了不起的
作用。当前,建立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网站,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
设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个人信用信息网”和
“行业诚信信息网”。
李:鲍教授,以上两点建议很好,你能否再介绍一下国外在“社会诚信体系”
建设方面的经验。
鲍:这正是我要提出的第三个建议,即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社会诚信
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
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
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而且有完善的法
律体系。根据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
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的出现,改善市场秩序,最终重建社会信任,这对于
大批大型民营企业的孵化意义重大,也符合“以德治国”的方略。
李:诚信又是经济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因此,当前,要保护好“诚信”
资源,我们还要发掘我国“诚信”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公民“诚信”的典型,通过
典型示范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诚信道德的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
而下的过程。同时,要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还要注重培养市民的诚信品德。
第一,要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第二,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第三,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
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
法律保障。
鲍:最后,再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问题与“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将成为走向成熟的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支柱。如果人们走入低谷,就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其
生存权。如果人们需要创业,或提前享受高素质的生活,就需要“社会诚信体系”
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手段。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像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一样,努力建
设社会诚信体系。
--------------------------------------------------------------------------------
作者: 李乔 (推荐: 一读者) 2002年5月27日 11:21 http://www.clibrary.com
匮乏的诚信资源与市场经济
李乔(简称李):当今,中国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强了,几乎每个城
市都有空气质量的预报;每一国民也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花园城市、园林城市、
绿地覆盖率高的小区中。但是,我认为当今发展市场经济最缺的资源不是绿地、
空气、矿产,而是“诚信”。
鲍宗豪(简称鲍):李乔同志,我同意你把“诚信”提到稀缺资源的高度来
认识。“诚实守信”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打乱了长期生活、行动于计划经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中优
秀的诚信、礼仪等规范被还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国人所抛弃,
逐渐形成了一股股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骗汇、走私、欠债不还、逃废债务等各
种不讲信用、社会诚信紊乱的逆流。
李:当前,不讲信用、信誉及“诚信”资源匮乏的现象非常突出。鲍教授,
你能否概括一下“诚信”资源匮乏的表现。
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资源的匮乏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
第一,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虽大量表现在干部工作中,但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体
系建设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巨大的。江泽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搞形式主义,
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有的热衷于沽
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
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形式主义对“社会诚信”建设带
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社会公仆的言行,助长了社会上追求表面、虚假、浮夸、
喜讲空话套话的种种不诚信风气,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第二,假冒伪
劣。这些年来,老百姓遭受假冒伪劣的苦最多,国家所受损失也最大,社会诚信
被糟蹋又最深。眼下,假冒伪劣类型多:一是产品假冒伪劣;二是不仅产品有假
货,而且不少会计事务所也参与造假;三是上市公司造假成为股市“艾滋病”;
四是保险公司不保险;五是虚假、无中生有的广告。第三,欺骗、欺诈。在欺骗、
欺诈中,当前最突出的现象:一是金融诈骗。有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
信用卡诈骗、信用证诈骗等8种类型;二是保险欺诈。同一辆车,同一场事故,却
先后在10个保险机构获赔34次,骗取保险金额达141万元。第四,歪门邪道。中国
古代社会曾有各种旁门左道,虽不入社会主流,但对社会影响有时不可低估,成
为官方打击对象。文化大革命年代,“短缺经济”滋生出“走后门”这一危及社
会公正、社会诚信建设的恶瘤;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今天,走私则成为冲击正
常贸易,助长腐败,危害我国社会公正和诚信建设的公害。第五,权力腐败。国
际上对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Tanzi,1
995.IMF)。目前,我国滥用公共权力的腐败有四种类型:一是寻租性腐败;二
是地下经济腐败―――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经济收入未能纳入国民
生产总值的各种经济活动;三是税收流失性腐败;四是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
败。可以说,权力腐败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公正、诚信社会体系的最大污染。
李:以上五大方面既是当今社会不诚信现象的突出者,又是影响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五大因素。正是这五大因素对社会诚信资
源的巨大冲击,造成了“诚信”资源的匮乏。现在是到了大声疾呼:“保护‘诚
信’资源”的时候了!
“诚信”资源匮乏原因分析
鲍:对“诚信”资源的破坏、“诚信”资源匮乏给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
的种种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者的使命就是要进一步分析造成“诚信”资源
匮乏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
信用体系的不成熟、不健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我国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走向成熟,公众的信用需求愈显强烈,但我国的经济正
徘徊在“信用经济”的台阶之下。处于“信用经济”台阶之下的中国经济,人们
可以选择“守信”,也可以为了利益,或感觉“守信”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时,而
宁愿“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
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第二,
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信用、信誉机制靠市场竞争而形成,而管制常常会
阻碍这一机制的形成,甚至完全破坏这一机制。
李:怎样理解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
鲍:可以这么讲,如果企业只是凭一己之力而形成的市场垄断,所能达到的
结果非常有限。因此,真正可怕的是一般的行为垄断变成了法定垄断,这时候再
没有人能够挑战它。管制正是法定垄断的根源。事实上,管制的初衷可能是限制
垄断,最后的结果却是将行为垄断变成了法定垄断。这种法定垄断形成后,因为
没有挑战,就成为最坏的垄断,和其他垄断不一样,没有第三方的力量能够限制
它。
一个管制最多的地方,一定是骗子最多的地方,原因首先就在于管制消灭了
市场本来应有的信用机制。第二就是管制越多,骗子就越有积极性贿赂政府,因
为骗子贿赂成本低,只要拿到政府的批文,他就可以赚钱,而守法诚实的商人,
他们受自我约束,或者没有额外的资金去贿赂政府,反而进不了市场。所以,管
制多的地方,反倒是好人难当,骗子更容易出现。当骗子越来越多时,政府不会
感觉到是因为他不该管,管得太多,反而误认为他管得还太少。这样,管制会自
我强化、变本加厉,最后令信用、信誉机制赖以形成的市场竞争无立足之地,企
业信誉乃至社会诚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李:鲍教授,你这样分析管制导致信誉丧失是很有启发性的。是否可以说,
经常赋予政府太大的、不适当的责任,不是一件好事。实际上,在市场当中你应
该是让直接的行为者去承担责任,而不要让政府承担太多的责任。由于这么多年
的计划经济、政府管制,信誉、诚信在下跌,一旦放开可能更乱。因此,我们面
临着一个长痛与短痛的选择。
鲍: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从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来看,企业尚未建立起
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导致全社会信用关系、诚信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这是第三
个原因。企业是社会信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企业信用意识之所以
淡薄,除了企业自身尚未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
与社会没有对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从市场层面讲,由于没有建
立必要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全国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致使失信行为并不构成
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企业今天欠下这家企业的货款,明天又可以欠另外一家企业
的货款;今天欠下这家银行的贷款,明天通过另一个银行账户又可以从别的银行
借到贷款。从社会层面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
量工作,但对企业的失信、不诚实行为仍然起不到应有的强约束作用。企业建设
信用责任制的基本前提是明晰产权。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
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因此,要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就要有明确的产权制度。
产权是人们诚信、讲求道德操守的基础。
李:我再补充一点。我认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也是导致市场
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诚信体系难以建设起来的一个重大原因。以打假为例,我们
的法律并不缺乏,但却存在执法不力现象,其原因并不复杂:大规模的制假贩假
哪里能瞒得过当地的政府部门?就因为在一些地方,正是由于一些部门甚至就是
个别政府官员,囿于私利或地方利益,把制假者作为保护的对象。同时,由于对
违规行为处罚太低,使得守法成本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守法经营的人也要不守
法了。
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鲍:面对种种践踏“诚信”资源、损害“诚信”资源,导致我国“诚信”资
源匮乏的现状,要求国民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已迫在眉睫。
关于如何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工程,我提出以下几点:第
一,从社会结构功能的互补、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层面上,为保护“诚信”资源,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社会结构应该是多元的,
多元的结构所承担的功能又是有所不同的,并在功能上有所互补。一般地说,在
一个结构多元的社会中,至少应当有如下三种力量在起作用:市场的力量、政府
的力量、伦理和法的力量。正是这三个系统的不同取向的功能造成了社会整体的
和谐。但在转型社会中,往往是在一个中心之下,不同结构体的功能取向高度趋
同,并由此造成功能的变形与扭曲。市场中拉开不应该拉开的差距,伦理文化却
在对大款顶礼膜拜,无视失信、欺骗等不道德现象。于是,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
混乱。为了使上述三种功能能实现互补,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不诚信
者、不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可能吃亏。唯有此,才能为保护“诚信”资
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
李:鲍教授,你讲的制度安排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很重要。那么,如
何通过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保护好“诚信”资源,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工程建设
呢?
鲍:这又是我要提出的第二个建议,即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促进社会诚
信制度建设。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有些信息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如法律信息;有些信息属于竞争性的,
比如招标投标信息;有些信息属于中间性的,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
或者说信息失灵,就可能给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造成可乘之机,这就要求建立
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市场经济在使信息复杂化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好的信息
传输手段和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特别是IT技术为信息的传输起了了不起的
作用。当前,建立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网站,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
设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个人信用信息网”和
“行业诚信信息网”。
李:鲍教授,以上两点建议很好,你能否再介绍一下国外在“社会诚信体系”
建设方面的经验。
鲍:这正是我要提出的第三个建议,即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社会诚信
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
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
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而且有完善的法
律体系。根据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
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的出现,改善市场秩序,最终重建社会信任,这对于
大批大型民营企业的孵化意义重大,也符合“以德治国”的方略。
李:诚信又是经济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因此,当前,要保护好“诚信”
资源,我们还要发掘我国“诚信”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公民“诚信”的典型,通过
典型示范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诚信道德的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上
而下的过程。同时,要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还要注重培养市民的诚信品德。
第一,要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第二,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第三,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
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
法律保障。
鲍:最后,再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问题与“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将成为走向成熟的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支柱。如果人们走入低谷,就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其
生存权。如果人们需要创业,或提前享受高素质的生活,就需要“社会诚信体系”
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手段。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像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一样,努力建
设社会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