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去世消息', 是真是假?海外华人的困惑。

happy 2016

高级会员
注册
2016-01-12
消息
1,014
荣誉分数
356
声望点数
93
文学城 » 官媒CGTN 就发袁隆平去世消息道歉

官媒CGTN 就发袁隆平去世消息道歉​

文章来源: 蓝鲸 于 2021-05-21 22:00:5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29476 次)
A- A A+

今日上午,CGTN 发布消息称,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

后经多方证实,该消息不实。

032880d435204a2d75550ab7316d90c6.jpg



据人民日报消息称,记者从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工程院和袁隆平院士秘书处等多个渠道证实,网上关于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是假消息,袁隆平院士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

记者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保健医生电话联系,对方告知," 袁老正在医院治疗。" 据其透露,今年 3 月 10 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 月 7 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今日午间,CGTN 发布道歉声明称,经核实,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对此前报道不慎深表歉意。

d52f858830fa6e7c8343dc632fa2b890.jpg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 年 9 月 7 日生于北京,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 " 三系法 " 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 " 两系法 " 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 " 改革先锋 " 等称号,被誉为 "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 。
 
其实我更关心那位发现了杂交水稻的技术员的名字,作为事实上的第一发明人,他不应当在媒体上永远做无名氏,而将一切荣誉归于领导。
无论从业界的通常做法还是共党的传统,这种领导公然窃取底层人员成果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国民党之所以能被赶到一个小岛上,就是因为他们的英雄都是将军,而共党的英雄都是最底层的士兵。
在领导半死不活的情况下,哪位真正的英雄应当可以出头了吧???
 

袁隆平去世消息不实,目前身体不适正在医院治疗,CGTN已致歉​

2021-05-22 13:22
5月22日上午,网上有消息称袁隆平院去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隆平高科党委副书记彭光剑处获悉,该消息为假消息,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治疗,“袁老师在生病,这段时间一直在住医治疗。”

据人民网,经记者与袁隆平大儿子袁定安先生确认,这是一个假消息。袁隆平目前因病正在长沙某医院治疗。

据央视新闻,经总台央视记者核实,网上关于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是假消息。目前,袁隆平院士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另据红网消息,记者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保健医生电话联系,对方告知,“袁老正在医院治疗。”据其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此前曾发布袁隆平去世消息的CGTN微博也道歉,据@CGTN 微博5月22日消息,经核实,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对此前报道不慎深表歉意。

60d2becf7da84df6ab114e838cc2c5bf.png


据南方都市报,5月22日11时30分许,袁隆平院士的学生邓启云向南都记者表示,前一晚他已到医院,当天上午又赶往医院陪护,袁隆平仍在医院治疗。据他介绍,袁隆平住院已有一段时间,目前情况不乐观。

邓启云系袁隆平的第三个博士生,作为育种专家,在袁隆平身边从事研究已有三十多年。

同日,袁隆平的秘书也在电话中证实,去世系假消息。

编辑| 孙志成 杜恒峰
 
是去世了,视频都出了,看着不像是假的

 
说实话,一个道歉绝不能了事!麻烦好好整顿肃清!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很多人之所以相信,就是因为很多媒体都发布了,而这个报道还是来自于中国国际电视台,可以说是国家级媒体,权威性不言而喻!

但是,这样的官媒,在报道之前也不核实清楚,让全国人民震惊!

最后,看到最新报道称,袁隆平爷爷是因为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才进医院的,希望袁老保重身体!早日康复!
 
其实我更关心那位发现了杂交水稻的技术员的名字,作为事实上的第一发明人,他不应当在媒体上永远做无名氏,而将一切荣誉归于领导。

把袁隆平具体做了哪些贡献讲清楚的视频

关于杂交水稻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以下节选自果壳网的科普+悼念文章。

1961 年的春天,因为 “搞小麦,觉得在湖南没有前途;搞红薯,觉得是个搭头,意义不大”,袁隆平决心去研究能填饱肚子的水稻。袁隆平曾从田里精选了一棵穗大饱满的稻子,收获了 1024 颗稻种,把它们种在田里。然而,最优秀的稻子长出的后代居然高高矮矮,有早有迟,没有一株的性状超过前代——这让他忽然想起了正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杂种的第二代会发生性状分离,那么,去年那棵穗大粒多的稻株,应该是一棵天然的杂交水稻。

1962 年,带着对那棵杂交水稻的问号,袁隆平自费去北京拜访专家。在中国农科院的图书馆中,他读到了大量新鲜的外文资料,知道了杂交玉米的成功,也知道了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正如火如荼,他该做的就是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了

1621700674146.png

1976 年,袁隆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丨新华社

杂交水稻育种迟迟没有突破是有原因的。与玉米相比,水稻的杂交很困难

人类的 3 种主粮作物中,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雌花和雄花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很清楚,最容易进行杂交;而小麦与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雌蕊和雄蕊包覆在同一朵花苞中,要实现杂交,很不容易。

博洛格的小麦杂交是利用一把镊子和一个放大镜进行的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根据资料,博洛格经过 20 几年、3 万多次杂交试验才得到了抗病又矮秆的 “奇迹小麦”。

而杂交玉米的办法用到水稻上却不可行,因为水稻不仅花极小,一朵花只结一颗种子,而且花粉也只在极短时间内具有活力。操作上的困难让人们很难用手工杂交的方法来提供大批量的杂交种子以满足大田生产的要求。在当时的国际水稻学界,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水稻是自花传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即使有优势,也由于无法提供大批量杂交种子,水稻杂种优势还是无法用于大规模水稻生产。但从北京回到湖南后,袁隆平还是决定从那棵穗大粒多的水稻身上寻找杂交水稻的钥匙

过了三四年,检查了 1.4 万棵稻穗上的小花,在当时的中科院院刊《科学通报》上,36 岁的袁隆平发表论文,描述自己在水稻身上的发现:他发现了 4 棵雄蕊没有生殖能力的稻株,而这种雄性不育的特征还可以遗传。于是,袁隆平说:“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

“文革”期间,学校已经贴出了针对袁隆平的大字报,批斗行动却迟迟不见踪影。后来才得知,是国家科委看到了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特意下发文件,要求湖南科委支持袁的水稻杂交试验——之后的每次批斗,科技部公函就成了袁隆平的护身符。

1970 年 11 月 23 日,海南岛野生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海南本地的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一个长满野生水稻的水坑沼泽中发现了一棵他们需要的植株——那棵野生植株贴着地面生长,拥有败育的花粉。杂交了数代进行选育,他们淘汰掉了那棵植株的一系列不好的特性——匍匐生长、叶窄、茎秆纤细,容易落粒……花粉败育的特性仍然保存了下来。

那株野生稻被取名为 “野败”。1973年,袁隆平培育经过 9 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能够大面积实地栽培杂交水稻品种。他在 1981 年被授予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 “野败” 开始,水稻领域的一件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促成了另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技术革命。事实上,就在 “野败” 被发现后不久,大约在 1972 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中断了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原因是 “很难解决有关的技术问题”。

今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网站上,对杂交水稻的解释中说, “比其他稻种都要高产。” 谢放鸣解释道:“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肥料环境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高产。用相同的投入,杂交水稻要比常规水稻高出 20% 以上的产量。” 谢是袁隆平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担任资深研究员,负责全球农业磋商组织的杂交水稻研发项目。
 
最后编辑:
有友人刚传给我“视频”。看来消息是真的。
 
我一个亲戚在农业部工作,她说很多农民都在搞杂交水稻,但是不够科学,其结果是不稳定,几代之后优良品质就消失了,必须有科学方法,才能得到稳定的优良品种。
 
 
以下节选自果壳网的科普+悼念文章。

袁隆平曾从田里精选了一棵穗大饱满的稻子,收获了 1024 颗稻种,把它们种在田里。然而,最优秀的稻子长出的后代居然高高矮矮,有早有迟,没有一株的性状超过前代——这让他忽然想起了正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杂种的第二代会发生性状分离,那么,去年那棵穗大粒多的稻株,应该是一棵天然的杂交水稻。

1962 年,带着对那棵杂交水稻的问号,袁隆平自费去北京拜访专家。在中国农科院的图书馆中,他读到了大量新鲜的外文资料,知道了杂交玉米的成功,也知道了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正如火如荼,他该做的就是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了

浏览附件977014
1976 年,袁隆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丨新华社

杂交水稻育种迟迟没有突破是有原因的。与玉米相比,水稻的杂交很困难

人类的 3 种主粮作物中,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雌花和雄花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很清楚,最容易进行杂交;而小麦与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雌蕊和雄蕊包覆在同一朵花苞中,要实现杂交,很不容易。

博洛格的小麦杂交是利用一把镊子和一个放大镜进行的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根据资料,博洛格经过 20 几年、3 万多次杂交试验才得到了抗病又矮秆的 “奇迹小麦”。

而杂交玉米的办法用到水稻上却不可行,因为水稻不仅花极小,一朵花只结一颗种子,而且花粉也只在极短时间内具有活力。操作上的困难让人们很难用手工杂交的方法来提供大批量的杂交种子以满足大田生产的要求。在当时的国际水稻学界,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水稻是自花传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即使有优势,也由于无法提供大批量杂交种子,水稻杂种优势还是无法用于大规模水稻生产。但从北京回到湖南后,袁隆平还是决定从那棵穗大粒多的水稻身上寻找杂交水稻的钥匙

过了三四年,检查了 1.4 万棵稻穗上的小花,在当时的中科院院刊《科学通报》上,36 岁的袁隆平发表论文,描述自己在水稻身上的发现:他发现了 4 棵雄蕊没有生殖能力的稻株,而这种雄性不育的特征还可以遗传。于是,袁隆平说:“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

“文革”期间,学校已经贴出了针对袁隆平的大字报,批斗行动却迟迟不见踪影。后来才得知,是国家科委看到了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特意下发文件,要求湖南科委支持袁的水稻杂交试验——之后的每次批斗,科技部公函就成了袁隆平的护身符。

1973年,袁隆平培育经过 9 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能够大面积实地栽培杂交水稻品种。他在 1981 年被授予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70 年 11 月 23 日,海南岛野生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海南本地的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一个长满野生水稻的水坑沼泽中发现了一棵他们需要的植株——那棵野生植株贴着地面生长,拥有败育的花粉。杂交了数代进行选育,他们淘汰掉了那棵植株的一系列不好的特性——匍匐生长、叶窄、茎秆纤细,容易落粒……花粉败育的特性仍然保存了下来。

那株野生稻被取名为 “野败”。从 “野败” 开始,水稻领域的一件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促成了另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技术革命。事实上,就在 “野败” 被发现后不久,大约在 1972 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中断了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原因是 “很难解决有关的技术问题”。

今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网站上,对杂交水稻的解释中说, “比其他稻种都要高产。” 谢放鸣解释道:“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肥料环境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高产。用相同的投入,杂交水稻要比常规水稻高出 20% 以上的产量。” 谢是袁隆平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担任资深研究员,负责全球农业磋商组织的杂交水稻研发项目。
看到有人介绍日本成功培养出很多优良水稻品种,他们可以做到你想要什么类型,比如东北大米,蓬莱米,做寿司的,煮粥的,大米饭....就可以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大米。估计应当是掌握了很好杂交培育技术。
 
最后编辑:
5月22日13点07分逝世,之前是多器官衰竭已无可挽回的病危状态,CGTN 的错误发布是因为他们接到消息后在准备一个直播的悼念节目,但在早上的微博把病危误报成了逝世,11:57 道歉。医院宣布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下午3点后开始悼念的直播节目。



 
最后编辑:
我一直喜欢用加州品种 Calrose 短粒米做饭 (也是从日本短粒米而来),煮粥其实用更便宜的长粒米就可以了。

我偏爱 Calrose 并不妨碍我纪念袁隆平。即便是杂交稻里产量高但不是最好吃的品种,对于粮食安全、储备粮体系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现在的东北短粒米也有日本短粒米的基因。但日本短粒米是在什么时代、由谁选育而来,我没有看到科普 (我猜是由不断选育粳稻、或者粳稻和糯稻杂交而来)。

植物考古发现河姆渡/田螺山遗址的碳化稻谷的小穗轴和基盘有30%表现出栽培稻特性,40%表现出野生稻特性,另有30%介于两者之间。



看到有人接受日本成功培养出很多优良水稻品种,他们可以做到你想要什么类型,比如东北大米,蓬莱米,做寿司的,煮粥的,大米饭....就可以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大米。估计应当是掌握了很好杂交培育技术。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