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技源于人才,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
前不久,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之前,有脸书上的朋友聊高考与教育问题。我回想起我大学毕业的九十年代,那时中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多。我毕业当年单位里150多号员工,大学本科毕业的仅三人,我是其中之一。然而,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业最基层的机构分理处当出纳(点钱)一年多时间。看了朋友的随笔文章,我很感慨,因此在底下评论道:“看到中国有许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去送外卖,我非常的痛心。中国对人才如此的浪费,还谈何中国崛起?还谈何中国梦?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教育,根源在于体制。反观美加,企业对大学年轻学生的追逐,不是从TA们毕业开始,而是从TA们上大学时就开始了。许多学生,大学一年级暑假就能够拿到美国企业开出的月薪1万美元的薪水(而且还提供飞机来往美加等福利,这样的薪水甚至比这些学生的父母现在的工资还要高得多)。在学生毕业之前的半年甚至一年,许多企业就开出比实习工资高30-50%(甚至double)的offer抢大学毕业生。我觉得,其它什么东西都不要看,光看美国企业对人才如此的重视,就应该明白美国的科技为何如此发达。中国这样对待人才,要赶上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别拿GDP来说事,中国的GDP即使哪一天超过美国,也不代表中国比美国强。
在这个创富系列文章的第一讲的评论里,有读者跟我探讨商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而不是金融工具,我肯定了读者朋友的意见,同时我依然坚持金融工具或金融方法在创造财富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试着把人力资源与金融工具融汇在一起来聊一聊其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
这个主题越聊越深。这一篇以及后续的文章适合企业主或有意开办企业的朋友。
第五讲:如何利用雇佣加速财富创造?
前面说了资金与时间都可以成为杠杆,我现在告诉大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创造财富的杠杆。没有人才,科技创新是空谈;没有人才,一切生产活动都无法开展;没有人才,即使有资金与时间,杠杆都没有人去撬。
资金与时间的杠杆,个人就有办法使用,也就是杠杆所依赖的支点比较容易获得,包括购房、基金投资或是在股市汇市上进行期权交易。要利用人才杠杆,就得有实体作为支点,主要是企业,即你必须有一家企业,不管你的企业从事什么业务,包括研发、生产、销售、运输、咨询等,人才可以让你的企业手臂伸得更长、业务做得更广,即你的杠杆的力臂就越长,你就越省力。你所支出的工资福利就是杠杆的作用力,但你所撬起来的业务量或利润以及其所延伸出来的许多无形的利益都是你的收益,比如大科技公司苹果、特斯拉、谷歌、微软等。
下面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我进入理财顾问行业的第一个公司名称叫做Freedom55Financial(55岁财富自由公司)。虽然我一直从事金融业,但在进入理财行业之前,我对此一行业相当陌生几乎一无所知(虽然我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金融业,但以前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银行业务和金融分析等内容,并未涉及个人财务规划与保险方面的东西)。有朋友说华人的保险理财代理公司都是要求有兴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潜在从业者)自己参加培训考试(可以自学,也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在获得牌照之后选择一家代理公司挂靠牌照就可以从事这一职业找客户卖产品做生意了。我所参加的公司居然提供免费的培训,在培训期间还有工资和福利(就跟正式被雇佣是一样的)。考完证办理了牌照挂靠之后到获得第一笔生意之前都还有工资。我曾经怀疑,公司这样做,不是很亏吗?假如有人考牌照fail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批人参加培训与考试,fail掉的起码有两三个人),或者在开始生意之后发现这个工作难度太大了而选择放弃,公司不是亏大了吗?不仅仅如此,公司不但提供给新人参加培训的工资与福利之处,甚至还提供奖金给推荐人,公司现有agent推荐一个新人参加培训,考证成功之后,推荐人可获$500元推荐奖励。假如同年推荐的新人考证之后都能够survive一年时间,推荐人可得10000元奖励(本人获得过这个奖励)。
我一直琢磨这个事,慢慢地我发现,公司这样做一点都不亏。保险公司最擅长的就是精算,精算本质上来说就是概率理论,从大数据上来获得对盈亏的判断。公司招一百个人,可能在考证上有10个人过不了关,fail掉了,公司无非赔10个人一个月工资而已(当时是$2000元)。考证通过的人假如有80%无法从事这一工作而选择离开,但有一点基本上是肯定的,这些人起码会给自己或/和家人购买保险,而且还很有可能推销一定的保险等理财产品给TA们的朋友,更何况,那10-20%生存下来的人会持续不断地给公司带来业务与利润,所以,保险公司算下来,这种招人的买卖是划算的,即使在公司里专门养几个负责培训的员工对公司的整体业务还是利大于弊的(如果养着培训师而不努力招人,培训师没事干,就白养了,对公司来说更亏)。公司在培训期间给出了工资福利,当然也是有条件的,即考证通过之后至少要在这家公司挂牌一年时间不得跳槽到其他理财代理公司,这个规定蛮合理的。公司非常清楚,一个新入行者,第一年都会非常努力地做业务,如果能够生存一年,一般不太会愿意跳槽,因为跳槽带不走业务,必须把业务留在这家公司,所以对公司来说不但不亏,甚至利益太大了。
在后来的业务中,我发现有许多家代理公司拼命地挖我,给我开出很好的条件。因为挖到一个业务能力强的理财顾问会持续给公司带来业务,比费心费力去培训去淘汰效率要高得多。这跟科技公司招那些成熟的科技人才道理是一样的,还是借招收人才来拓展杠杆的力臂,用薪水报酬福利等东西作为杠杆的作用力来获得更快的科技创新或业务增长等利益。
这是金融服务类企业对顾问型销售型人力资源的重视以及投入的例子。对于公司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即招到的人才并懂得使用人才。
人们常说,财富是商业创造的。实际上,财富是人创造的,只是通过商业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地主为什么富?因为有许多佃农替TA们工作。资本家为何富?因为有许多工人替TA们工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地主或资本家剥削了佃农或工人的剩余价值。用现代经济理论来说,就是投资者的利润。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本家,无非大小不同而已。你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苹果、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公司的股票,公司赚钱了给你分红,同时你可能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这就是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即财富通过雇佣然后研发、生产、销售或服务等商业形式转化为更多的财富,所以财富创造不仅仅是商业的功劳,资金与金融工具全参与了。你拥有资金,你的资金参与了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你就是资本家了,你获得资本增值,但不一定要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我一直认为资金以及金融工具、创富方法都参与了财富创造活动,都加速了财富创造的进程。
大家都非常反感传销,即Multi-level Marketing (MLM)。我用这个来举例可能不是太恰当,但我们就事论事地来评价这个销售模式,不得不说,它是一个创造性的发明,只是在实践中被用坏了,或者说被人们的贪婪给破坏了。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创造性的发明呢?因为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雇佣模式再加上几何级数增长的数学模型的销售形态,其加大了杠杆的倍数,在销售形态上嵌入了复利增长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劳动力(把消费者、客户甚至非消费者都变成了销售员参与进公司产品的销售),扩展了市场规模,但支出却非常有限。
这个销售模式这么好,但却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原因在于其产品一般都宣传过度而带有相当程度的欺骗性。欺骗的共同特点是:你有可能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骗过某一部分人,但你绝对不可能在所有地点、所有时间骗过所有人。所以,带有欺骗性的过度宣传终究是不行的,这也是一种传销兴盛几年就走向没落的原因所在。另外,客户(或者销售队伍)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扩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下线就无利可图而最终导致全线崩盘。这个销售模式(薪酬机制)基本上都是先入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机会获得高额收入而后来者连汤都没得喝,所以它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我把这个雇佣模式拿出来谈,并非对这种模式的支持或赞赏,只是纯理论探讨,主要是想说明雇佣、人力资源(人才)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
我这里所举的例子主要是人力资源在销售上的重要性,实际上,人力资源在科研、设计、创作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更大,所能够创造出的财富更多,比如跨时代产品的发明等。所以,财富创造,雇请高水平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钱要舍得花,要知道人才是你撬动财富杠杆的力臂。人才越多,你的财富创造的力臂越长,你越省力。
在网络信息时代,雇佣的形式也在变化,主要是扩展出更多的形式,最典型的就是Uber、滴滴、美团、饿了吗等。这些企业完全是靠这种新型雇佣形式来经营的,没有这种雇佣形式,可以说这种企业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类雇佣的成本是极低的,不管是司机还是外卖小哥,收入都是极低的,扣除交通工具的耗用以及能源的支出,所获更低,而且没有任何福利。创业者们是否能够思考一下把这种雇佣模式运用在其他部门,包括研发、咨询、销售、服务等行业?
在聊了雇佣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是被雇、自雇还是雇佣者(即企业主)?
我有一个朋友从事IT工作,是软件工程师。一般情况下,华人英文水平都不太好,但他是个例外,他的英文特别流利。有一段时间,他做IT contractor工作,也注册了有限责任公司。我就建议他去招更多的IT人士来替自己工作,许多IT人士因为语言障碍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空有一番本事而无法发挥。他刚好可以去承接此类外包的合同,拿到合同招人来做(合同价格与他所付出的工资起码有50%的差额,即毛利),这样他的角色就有可能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者、技术指导者等,同时,这样也能够为他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假如这种模式成立的话,他的公司有可能发展为IT工作的人力资源中介甚至IT咨询类的公司。只可惜他不是一个risk taker,担心其中的风险而选择打工者角色。后来,他不但放弃了IT contractor工作而选择一份被雇的所谓“稳定”的工作。
我们华人,有太多的人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如何找一份好工作,拼尽全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图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高的工资),在工作中不断地想办法获得提升,以图工资获得提高。不但对自己如此,对下一代也是如此。大多数华人父母在头脑里根深蒂固只希望孩子学个好专业,以图孩子今后卖个好价钱。许多华人头脑里从来没有想过做生意更不会想着让孩子去做生意,总认为去做生意的人都是因为没本事找到一份好工作。我身边有太多的人看不起做生意的,特别看不起象我这样的自雇人士,即使我的收入比TA们高很多,甚至以倍数来计,但TA们依然持有一个观点:做生意的人收入太不稳定了。TA们永远认为所谓的稳定就是最好的,而不认为承担不稳定的风险但可以获得更高收入(上不封顶)的机会是个好的选择。在我的头脑里,我从来不这样想,我不怕不稳定,我不怕承担风险,我从来都是想着做生意雇佣别人为自己赚钱,虽然我为了生计,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打工赚钱,但我一有机会就投入生意,在我雇佣不了别人的时候先雇佣自己(自雇),以图逐步过度到雇佣别人。我现在传递给我孩子的信息也都是鼓励她们未来创业而不是打工(当然她们的起点要比我高许多,起码我有机会给她们提供一定量的资本金,在做生意上有机会指导她们),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这样的精神,起码不应该阻止孩子创业的想法。我希望有更多的华人朋友加入创业而不是打工。
创业与雇佣,撬动人力资源杠杆为自己创造财富才是更高级别的财富创造方法。
前不久,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之前,有脸书上的朋友聊高考与教育问题。我回想起我大学毕业的九十年代,那时中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多。我毕业当年单位里150多号员工,大学本科毕业的仅三人,我是其中之一。然而,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业最基层的机构分理处当出纳(点钱)一年多时间。看了朋友的随笔文章,我很感慨,因此在底下评论道:“看到中国有许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去送外卖,我非常的痛心。中国对人才如此的浪费,还谈何中国崛起?还谈何中国梦?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教育,根源在于体制。反观美加,企业对大学年轻学生的追逐,不是从TA们毕业开始,而是从TA们上大学时就开始了。许多学生,大学一年级暑假就能够拿到美国企业开出的月薪1万美元的薪水(而且还提供飞机来往美加等福利,这样的薪水甚至比这些学生的父母现在的工资还要高得多)。在学生毕业之前的半年甚至一年,许多企业就开出比实习工资高30-50%(甚至double)的offer抢大学毕业生。我觉得,其它什么东西都不要看,光看美国企业对人才如此的重视,就应该明白美国的科技为何如此发达。中国这样对待人才,要赶上美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别拿GDP来说事,中国的GDP即使哪一天超过美国,也不代表中国比美国强。
在这个创富系列文章的第一讲的评论里,有读者跟我探讨商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而不是金融工具,我肯定了读者朋友的意见,同时我依然坚持金融工具或金融方法在创造财富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试着把人力资源与金融工具融汇在一起来聊一聊其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
这个主题越聊越深。这一篇以及后续的文章适合企业主或有意开办企业的朋友。
第五讲:如何利用雇佣加速财富创造?
前面说了资金与时间都可以成为杠杆,我现在告诉大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创造财富的杠杆。没有人才,科技创新是空谈;没有人才,一切生产活动都无法开展;没有人才,即使有资金与时间,杠杆都没有人去撬。
资金与时间的杠杆,个人就有办法使用,也就是杠杆所依赖的支点比较容易获得,包括购房、基金投资或是在股市汇市上进行期权交易。要利用人才杠杆,就得有实体作为支点,主要是企业,即你必须有一家企业,不管你的企业从事什么业务,包括研发、生产、销售、运输、咨询等,人才可以让你的企业手臂伸得更长、业务做得更广,即你的杠杆的力臂就越长,你就越省力。你所支出的工资福利就是杠杆的作用力,但你所撬起来的业务量或利润以及其所延伸出来的许多无形的利益都是你的收益,比如大科技公司苹果、特斯拉、谷歌、微软等。
下面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我进入理财顾问行业的第一个公司名称叫做Freedom55Financial(55岁财富自由公司)。虽然我一直从事金融业,但在进入理财行业之前,我对此一行业相当陌生几乎一无所知(虽然我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金融业,但以前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银行业务和金融分析等内容,并未涉及个人财务规划与保险方面的东西)。有朋友说华人的保险理财代理公司都是要求有兴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潜在从业者)自己参加培训考试(可以自学,也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在获得牌照之后选择一家代理公司挂靠牌照就可以从事这一职业找客户卖产品做生意了。我所参加的公司居然提供免费的培训,在培训期间还有工资和福利(就跟正式被雇佣是一样的)。考完证办理了牌照挂靠之后到获得第一笔生意之前都还有工资。我曾经怀疑,公司这样做,不是很亏吗?假如有人考牌照fail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批人参加培训与考试,fail掉的起码有两三个人),或者在开始生意之后发现这个工作难度太大了而选择放弃,公司不是亏大了吗?不仅仅如此,公司不但提供给新人参加培训的工资与福利之处,甚至还提供奖金给推荐人,公司现有agent推荐一个新人参加培训,考证成功之后,推荐人可获$500元推荐奖励。假如同年推荐的新人考证之后都能够survive一年时间,推荐人可得10000元奖励(本人获得过这个奖励)。
我一直琢磨这个事,慢慢地我发现,公司这样做一点都不亏。保险公司最擅长的就是精算,精算本质上来说就是概率理论,从大数据上来获得对盈亏的判断。公司招一百个人,可能在考证上有10个人过不了关,fail掉了,公司无非赔10个人一个月工资而已(当时是$2000元)。考证通过的人假如有80%无法从事这一工作而选择离开,但有一点基本上是肯定的,这些人起码会给自己或/和家人购买保险,而且还很有可能推销一定的保险等理财产品给TA们的朋友,更何况,那10-20%生存下来的人会持续不断地给公司带来业务与利润,所以,保险公司算下来,这种招人的买卖是划算的,即使在公司里专门养几个负责培训的员工对公司的整体业务还是利大于弊的(如果养着培训师而不努力招人,培训师没事干,就白养了,对公司来说更亏)。公司在培训期间给出了工资福利,当然也是有条件的,即考证通过之后至少要在这家公司挂牌一年时间不得跳槽到其他理财代理公司,这个规定蛮合理的。公司非常清楚,一个新入行者,第一年都会非常努力地做业务,如果能够生存一年,一般不太会愿意跳槽,因为跳槽带不走业务,必须把业务留在这家公司,所以对公司来说不但不亏,甚至利益太大了。
在后来的业务中,我发现有许多家代理公司拼命地挖我,给我开出很好的条件。因为挖到一个业务能力强的理财顾问会持续给公司带来业务,比费心费力去培训去淘汰效率要高得多。这跟科技公司招那些成熟的科技人才道理是一样的,还是借招收人才来拓展杠杆的力臂,用薪水报酬福利等东西作为杠杆的作用力来获得更快的科技创新或业务增长等利益。
这是金融服务类企业对顾问型销售型人力资源的重视以及投入的例子。对于公司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即招到的人才并懂得使用人才。
人们常说,财富是商业创造的。实际上,财富是人创造的,只是通过商业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地主为什么富?因为有许多佃农替TA们工作。资本家为何富?因为有许多工人替TA们工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地主或资本家剥削了佃农或工人的剩余价值。用现代经济理论来说,就是投资者的利润。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本家,无非大小不同而已。你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苹果、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公司的股票,公司赚钱了给你分红,同时你可能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这就是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即财富通过雇佣然后研发、生产、销售或服务等商业形式转化为更多的财富,所以财富创造不仅仅是商业的功劳,资金与金融工具全参与了。你拥有资金,你的资金参与了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你就是资本家了,你获得资本增值,但不一定要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我一直认为资金以及金融工具、创富方法都参与了财富创造活动,都加速了财富创造的进程。
大家都非常反感传销,即Multi-level Marketing (MLM)。我用这个来举例可能不是太恰当,但我们就事论事地来评价这个销售模式,不得不说,它是一个创造性的发明,只是在实践中被用坏了,或者说被人们的贪婪给破坏了。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创造性的发明呢?因为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雇佣模式再加上几何级数增长的数学模型的销售形态,其加大了杠杆的倍数,在销售形态上嵌入了复利增长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劳动力(把消费者、客户甚至非消费者都变成了销售员参与进公司产品的销售),扩展了市场规模,但支出却非常有限。
这个销售模式这么好,但却无法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原因在于其产品一般都宣传过度而带有相当程度的欺骗性。欺骗的共同特点是:你有可能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间骗过某一部分人,但你绝对不可能在所有地点、所有时间骗过所有人。所以,带有欺骗性的过度宣传终究是不行的,这也是一种传销兴盛几年就走向没落的原因所在。另外,客户(或者销售队伍)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扩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下线就无利可图而最终导致全线崩盘。这个销售模式(薪酬机制)基本上都是先入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机会获得高额收入而后来者连汤都没得喝,所以它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我把这个雇佣模式拿出来谈,并非对这种模式的支持或赞赏,只是纯理论探讨,主要是想说明雇佣、人力资源(人才)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
我这里所举的例子主要是人力资源在销售上的重要性,实际上,人力资源在科研、设计、创作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更大,所能够创造出的财富更多,比如跨时代产品的发明等。所以,财富创造,雇请高水平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钱要舍得花,要知道人才是你撬动财富杠杆的力臂。人才越多,你的财富创造的力臂越长,你越省力。
在网络信息时代,雇佣的形式也在变化,主要是扩展出更多的形式,最典型的就是Uber、滴滴、美团、饿了吗等。这些企业完全是靠这种新型雇佣形式来经营的,没有这种雇佣形式,可以说这种企业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类雇佣的成本是极低的,不管是司机还是外卖小哥,收入都是极低的,扣除交通工具的耗用以及能源的支出,所获更低,而且没有任何福利。创业者们是否能够思考一下把这种雇佣模式运用在其他部门,包括研发、咨询、销售、服务等行业?
在聊了雇佣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是被雇、自雇还是雇佣者(即企业主)?
我有一个朋友从事IT工作,是软件工程师。一般情况下,华人英文水平都不太好,但他是个例外,他的英文特别流利。有一段时间,他做IT contractor工作,也注册了有限责任公司。我就建议他去招更多的IT人士来替自己工作,许多IT人士因为语言障碍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空有一番本事而无法发挥。他刚好可以去承接此类外包的合同,拿到合同招人来做(合同价格与他所付出的工资起码有50%的差额,即毛利),这样他的角色就有可能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者、技术指导者等,同时,这样也能够为他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假如这种模式成立的话,他的公司有可能发展为IT工作的人力资源中介甚至IT咨询类的公司。只可惜他不是一个risk taker,担心其中的风险而选择打工者角色。后来,他不但放弃了IT contractor工作而选择一份被雇的所谓“稳定”的工作。
我们华人,有太多的人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如何找一份好工作,拼尽全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图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高的工资),在工作中不断地想办法获得提升,以图工资获得提高。不但对自己如此,对下一代也是如此。大多数华人父母在头脑里根深蒂固只希望孩子学个好专业,以图孩子今后卖个好价钱。许多华人头脑里从来没有想过做生意更不会想着让孩子去做生意,总认为去做生意的人都是因为没本事找到一份好工作。我身边有太多的人看不起做生意的,特别看不起象我这样的自雇人士,即使我的收入比TA们高很多,甚至以倍数来计,但TA们依然持有一个观点:做生意的人收入太不稳定了。TA们永远认为所谓的稳定就是最好的,而不认为承担不稳定的风险但可以获得更高收入(上不封顶)的机会是个好的选择。在我的头脑里,我从来不这样想,我不怕不稳定,我不怕承担风险,我从来都是想着做生意雇佣别人为自己赚钱,虽然我为了生计,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打工赚钱,但我一有机会就投入生意,在我雇佣不了别人的时候先雇佣自己(自雇),以图逐步过度到雇佣别人。我现在传递给我孩子的信息也都是鼓励她们未来创业而不是打工(当然她们的起点要比我高许多,起码我有机会给她们提供一定量的资本金,在做生意上有机会指导她们),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这样的精神,起码不应该阻止孩子创业的想法。我希望有更多的华人朋友加入创业而不是打工。
创业与雇佣,撬动人力资源杠杆为自己创造财富才是更高级别的财富创造方法。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