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01-30
- 消息
- 11,781
- 荣誉分数
- 578
- 声望点数
- 273
朱槠基智囊林毅夫 可望周六回台湾奔丧
--------------------------------------------------------------------------------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2年05月29日 12:01 PM
【万维读者网】记者上官天乙综合报道:台湾政府高层昨日(29日)表示,台籍出身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槠基智囊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案,基於人道立场及时效考量,正积极处理。如果进展顺利,人在美国的林毅夫,将偕同妻子陈云英於六月一日返台奔丧。
据台湾中国时报昨日报道, 林毅夫是国务院总理朱槠基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大陆「十五大计画」的起草人之一,对北京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建言,极具影响力。由他主持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设在宫廷式建筑的前清亲王府朗润园内。近年来他积极与台湾各界人士交流,交谊广泛。许多宜兰友人到访,林毅夫均会亲切以对。
可望周六奔丧
今日(30日)的中国时报报道说,有关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一案,目前由主管机关陆委会会同国防部等相关部会进行书面联合审查,国安会并未参与作业。内政部入出境管理局於日前接到林毅夫的来台申请书,请求在六月一日入境,陆委会旋即就法律问题谘询国防部的意见。
对於林毅夫当年牵涉叛逃(或失踪)的法律问题,法务部长陈定南昨日曾发表「超过法律追诉期」的看法。目前国防部已取得共识,决定依法律程序处置,林毅夫如来台,军法单位在识别身分後,将以逾起诉时间,依法做出不起诉处分,为这起二十多年悬案做个了结。
入出境管理局表示,因林毅夫具有大陆官方身分,因此境管局依据「中共党政军入境管理要点」,将林毅夫案转请陆委会召开联合审查会,国防部等相关部会共同审查该案。据了解,陆委会虽至今未就林毅夫案召开联审会,但其实早已将林毅夫案会同相关部会进行书面审查,最迟须在明天做成同意与否的最後决定。
陆委会高层并指出,政府主管部门对於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案件,确实是从人道立场的考量出发,但主管机关必须考量如何降低法律上的争议,并预做周延的设想。高层官员说:「如果政府决定同意林毅夫返台奔丧,就应该要确保他的安全,但法律问题是军事检察官的权责范围,行政部门不宜评论。」
原名林正义的北大经济学者林毅夫,目前正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他预定於五月三十一日返抵北京。不过也有说法指出,如果获准入境奔丧,林毅夫可能从美国直接飞香港与妻子会合赴台,赶赴宜兰老家。与林毅夫熟识的总统府国策顾问许文彬则透露,林毅夫、陈云英夫妇最快在六月一日或者二日赴台奔丧。
据了解,同样具有台籍背景的陈云英当年在林毅夫从金门前往大陆之後,先後赴美留学,并随同夫婿前往北京发展。陈云英目前担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主任,她曾被喻为「新中国第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女博士」。
林毅夫与陈云英夫妇都是台籍的全国政协委员,并被大陆舆论视为「夫妇议政」的政治典范。陈云英系属於全国政协无党派的民主人士组委员,林毅夫则是全国政协台湾同胞联谊会组委员。林氏夫妇在各自的学术专业领域,都具有相当高的评价与地位。
父亲过世即申请赴台
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五月九日在宜兰过世当天,林毅夫正在上海参加第三十五届亚银年会并发表演说,获知父亲病故消息,林毅夫当日就委由其兄长向台湾方面申请回台奔丧。
虽然当年是从军中叛逃前往大陆,不过林毅夫一直非常关心台湾的发展状况,他在五月九日接受记者访问时就指出,相当支持萧万长倡议的大中华共同市场概念,认为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对双方经济成长都有帮助。林毅夫认为,两岸经济要进一步互动、紧密整合,三通问题迟早要解决。
他说,主张两岸三通,是考量市场一致性,台湾去年经济波动颇大,若两岸经济能进一步整合,台湾将能持续保持经济成长,对中国大陆经济也有帮助。
此外,林毅夫今年三月初也曾在北京接受真相电视台的独家专访;访谈中,他除了分析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策略外,更真情流露的阐述自己的两岸情,尤其谈到在台亲友时,更是激动得不能自已。
「我想家就看余光中的诗吧!」林毅夫有点无奈的笑道,并表示宜兰是个偏僻的地方,对於老乡游锡都当了行政院长,他也同感骄傲。在被问及自己当年如果没有到中国大陆会怎么样时,林毅夫强调,「都已经过来了嘛!不过来也许很成功、也许是失败,但我自己总是很努力,这点我倒是很有信心。」
说到此,林毅夫红了眼眶、坚定的表示,「我今天可以跟台湾的老师和朋友讲,我绝对没有让台湾人丢脸!」而在被问及也是宜兰老乡郑南榕引火自焚时,林毅夫先是坦承可以理解他的心情,但随即沈思许久、叹了口气幽幽的说,「我想他是为了台湾,但他牺牲了是否真能为……,当然,我也是希望说用自己的牺牲、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血跟汗,给台湾争取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为台湾下一代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说著说著还频频拭泪。
稍後在聊到比较轻松的话题时,林毅夫用台语笑说,「我台湾话很久没讲了,现在聊天可以、演讲不行!」
此一专访是在今年农历年刚过时做的,林毅夫特别透过萤光幕向台湾同胞和宜兰乡亲拜年,并祝爸爸身体健康,还一一点名在台亲友新年快乐。而就在真相於北京做此专访的同时,也特别前往位於宜兰圣後街「美丽莎」家庭美发、林毅夫的老家,探访他八十四岁、不幸已於本月九日过世的父亲林火树老先生。
透过镜头,生前的林老先生思子之情全写在脸上,并操著一口浓浓宜兰乡音、断断续续的呼唤道,「他如果能回来看我不知有多好,有十几年不曾见到他了……,有十几年呢!」「我听他讲很有希望呢,再过一、二年可能就可以回来了,但不知是否是真的?看能不能赶快回来!」「再等一、二年我不知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我现在身体不好、常头晕!」无奈,林老先生生前的最後心愿仍是落空了,未能等到再见爱子一面。
希望网开一面
据报道,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表示,林毅夫很想尽快到台湾。上次林毅夫母丧无法回来,这次父亲过世,希望台湾方面成全,能以人道方式处理,让林毅夫回台奔丧。与此同时,北京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今天上午在每月例行记者会上也表示,只要林毅夫向台办提出赴台申请,国台办会加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
林毅夫在处理完美国的事情後,将在五月三十一日返回北京;在北京中央教育研究所担任主任职务的陈云英目前人在广州,她将在明天回到北京,如果台湾有关方面同意林毅夫入境,并且不追究其刑责,林毅夫与妻子将在六月一日到台湾,参加六月四日父亲的丧礼。
林毅夫在叛逃到大陆时,并未通知陈云英,夫妻两人直到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时,才在美国相会。当时林毅夫要求妻子留下同返大陆,陈云英曾经犹豫,但最後仍随同先生到北京,陈云英目前在北京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曾经代表中共参加联合国特殊教育会议。
据了解,三年多前林毅夫曾经接受台湾有关人士的邀请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一项国际会议,林毅夫希望台湾方面能够网开一面让他回到故乡,但透过友人向台湾安全和入出境单位询问後得知,如果他入境可能会被逮捕,最後只得打消回台的念头。
林毅夫申请返乡奔丧消息曝光後,引起台湾朝野各界的关切。在宜兰的林家仍低调面对,其二嫂陈凤英希望政府能网开一面。有同窗之谊的刘守成县长则认为他的回台,对促进两岸的交往和发展,将有所帮助。
据了解,刘守成日前在议会答询时,已透露林可望返台奔丧,他也希望与林谈谈解决开放大陆渔工来台的问题。
由於林毅夫一向避谈被指为「叛逃」的过程,这段历史陈案外界很难了解。只是这段「失踪」的日子,因值动员戡乱时期,两岸关系紧张,带给家人极大「压力」,他在宜兰高商教书的太太陈云英,还是兰阳青年的主编成员。
政大中文系毕业的陈云英,当时需要独力照顾一对儿女,尤其小儿子仅出生三个月,更不敢向外界多透露与林毅夫的关系,偶而向好友吐露心声,总是以泪洗面,对丈夫的选择似乎也不太了解真正原因。
约莫过了两年多以後,陈云英在友人协助下,探询得知林毅夫已转往美国深造,乃只身前往「相会」,第二学期她即辞去教职,举家赴美团聚。林太太最後也在拿到博士学位後,与林毅夫一起「回归」,目前仍在大陆从事教职,并担任政协委员。
县长刘守成是林毅夫的高中同学,他说,感觉上,林毅夫从小胸怀大志,成绩好,活泼、积极。他不认为林毅夫是叛逃,人各有志,时代背景已经不同,政府基於人道考量,应该让林毅夫回台奔丧。
刘守成县长担任林毅夫父亲林火树的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说,林是大陆知名的经济学者,熟稔两岸关系,如果能够来台,将会针对大陆渔工禁止来台等问题,请求林毅夫大力协助。
常和民进党人碰头
联合报报道,林毅夫在民进党宜兰帮心里是永远的好朋友。林毅夫是宜兰县长刘守成高中同学,在政大念企管研究所时,又因参加宜兰旅北同乡会,与劳委会主委陈菊熟识,也认识了当时在政大公行所念书的林正杰,及同时代相当杰出的郭正亮。林毅夫如今是对岸首屈一指的经济顾问,宜兰人一谈到林毅夫,总是多了几分情感。
再加上林毅夫在大陆具有向领导阶层建言的地位,对台湾人士又十分友善,近来民进党内不少人积极要与他建立交情,一位民进党嫡系立委日前专程到大陆与他认识,希望建立双方联络管道。这位嫡系立委邀请两位同党立委前往,在其他热心人士建议安排下,这趟大陆行加油添醋地被安排会见大陆国台办官员,不料与国台办官员会面行程曝光,事後被传成代表扁政府谈三通的「密使事件」,让立委有理说不清,但这位嫡系立委如愿和林毅夫见面。
最早与林毅夫联系上的是陈菊。一九九七年陈菊任台北市政府社会局长时,赴香港参加一个两岸三地研习营队「浩然营」,林毅夫担任讲师,授课时一眼就认出陈菊,轻声对她说「菊姐,我认识你」;陈菊还浑然不知眼前的学者就是当年的林正义。翌年陈菊秘密赴北京探视重病的友人,又顺道与林毅夫碰面。
陈菊回忆指出,林毅夫皮夹里有一张新台币,她看了很惊讶,问他「你为什么有新台币?」林毅夫说,当年母亲过世前,把身边的钱分给众兄弟姐妹,多年来他一直把母亲的钱留在身边。她对林毅夫与父母亲的情感印象深刻。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王拓说,如果林毅夫在台湾,他一定推荐林毅夫担任经济部长。
林毅夫叛逃倒叙
据中国时报报道,林毅夫民国六十八年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泅水「投共」。金门当地与他相识的父老谈起廿三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如在眼前,尤其是林毅夫叛逃後,军方动员搜索的紧张气氛,更令人无法忘记。
六十一年间即於金沙镇青屿村开设「金合兴」小店的张天补老先生回忆说,「林正义」刚失踪的那一晚,金防部就下达地毯式搜索的「雷霆演习」,在路口、碉堡、海边和高粱田,都可看到大批的官兵穿梭来去。经常碰到这种事的金门人起初以为又在抓「逃兵」,渐渐的才有人知道「马山连长」和「连旗」都不见了。
第一梯次大搜索持续进行十余天,以後又找了好几次,师部的长官甚至还发出:「就是把金门地皮翻两番,也要把他给挖出来」的豪语,但一直见不著连长的人影。
每日热闹滚滚的「金合兴」小店,在一开始即有营部和师部长官直截了当问道:「老板,有看到林连长呒?」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其实,就在林毅夫「投共」的十年前,金东师旅部连的一名搜索排长,也自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张天补说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叛逃的当晚还到他的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大肆宣扬他「起义来归」。
但林毅夫「失踪」之後,军方一直等不到对岸广播证实逃亡,也未能於「匪炮」打来的炮宣弹中找到有关的「传单」,最後只得以「失踪」结案。当时老百姓议论纷纷,有人早已怀疑他跑到对岸去,并质疑上级对马山连如此重视,为何连长还会逃亡?但最多的说法竟是他对阿兵哥要求严格,被弟兄们「牵布袋」抓去「填海」了。
六十八年间在金门县金城师(三一九师)服役的林姓民众回忆说,事情发生时,金门岛的军心和民心可以说是「浮动不安」,每一个人的神经都被绷到最紧张程度,加上谣言满天飞,金门岛一夜间大换防,防卫司令部立即下令全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所有战斗位置都要子弹上膛、炮弹待发,宵禁由下午六点提前至四点,进出卫哨,只要被问「口令」三次,回答错误,卫哨兵就可迳行开枪射杀,不须对空鸣枪。
当时盛传林正义系「假传演习命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令其得以顺利泅泳「叛逃」对岸。
外界也许会觉得讶异,真的可以从金门游泳到对岸去?事实上,在国共对峙期间,确实发生有多起服役中的官兵游泳过去的案例,导致当时金、马前线,军方把篮球等可以助浮的器物,全部列为管制品。学校上课时领几个球出来,一定要交回多少个球,少一个就要全校搜寻,真的不见了一个球,还要打报告交代。
事情发生後,金门岛上的谣传不断,有人直指是「叛逃」,也有人说是「落海失踪」。但大家担心的是「可能会发生战争」,且上级又严禁官兵不得将「事件」告知在台湾的所有亲人,就这样历经近一个月时间,所有作息才逐渐恢复平常,但是疑团则没有答案。直至近日「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返台奔丧,林毅夫即是马山连连长林正义」的新闻传开,才又勾起二十年前在金门当兵的民众一段深刻的回忆,也希望「疑云」能够「见日」。
军方:叛逃行径不足取
台湾一位军方官员私下表示,林毅夫当年敌前叛逃到大陆,是「卖国」行为,这个举动已打了军队一巴掌,如果现在又堂而皇之的回台,等於又打军队一巴掌。他认为,林的行径不足取,因此,入境後一定要完成军法程序,即便过了法律追诉期,也要走完军法程序,才能让军人有正确的认知,要忠於自己的国家。
还有一位备役上将昨天听闻林毅夫当年只是以「失踪」,而非「叛乱罪」通缉,直言不可置信。他说,林毅夫的叛逃案,发生没多久後即传遍,因为林是陆军官校毕业,在那个时代,陆官仍是「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都是受到严格考核与信任的」,加上林毅夫又是前线连长,带给军队极大的冲击。
他说,林毅夫跑掉时,还带著机密文件,大家都知道他已叛逃,军方没有通缉他,却以失踪在案,「真令人意外」。不过,一位期别较林毅夫低的陆军官校人士指出,事发後,大家已猜到林毅夫是想去大陆,但成功了没,并不知道,而中共没有宣布此事,所以大家以为林应该没游过去,途中就淹死了,所以宣告失踪也合理。
还有不愿具名的军官表示,林案对国防部的伤害最大。法律上,因已过追诉期,还可以自圆其说,但在道德层面上,对军队是有冲击的。他说,军人的职业道德是忠诚,林毅夫的行径,绝对不能做军人表率。
这位人士指出,林案也对军方的领导统御造成一定的困境,「我只能对部属说,这是政治问题。」他说,军人一定要忠於国家,一丝折扣也不能打,林案是个反面教材,好像暗示军人,有本事你就叛逃,二十年後风光回来,逼得政府不敢办人,这并不足取。
据一名周仲南将军的昔日部属指出,林正义叛逃事件发生时,周将军作为主官,必须负起一切成败责任,因此对其军旅生涯来说,无疑是一大污点,多年来周仲南也就很少对人提起。
周仲南目前人在国外,这名日前才刚与他餐叙的亲信表示,林正义当年在金门前线不见踪影之初,时任陆军二八四师师长的周仲南少将就已知道是叛逃,「但怎么查?」军方也只好以「失踪」处理,全岛「雷霆演习」大搜索自然也无所获。
这名少将退伍的周仲南部属指出,由於林正义任职马山连连长,知道不少军机,并带走连旗和防卫作战资料,所以整个金门的防卫作战资料也跟著全改。虽然周仲南日後在军中的发展未受此事影响,但时至今日,周仲南都不愿提起这段往事。
台湾国防部:不起诉
但是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昨天表示,林毅夫申请来台奔丧一事,国防部会依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处理。据了解,国防部已大致议定共识,林毅夫如果来台,会依法律程序处置。如果林毅夫「主动到案」,或是「有人检举」,军法单位在识别身分後,由於已逾追诉期,将依刑法第一三九条第一项二款条文,做出不起诉处分,予以结案。
据指出,林毅夫当年叛逃大陆後,国防部依法宣告「失踪」,一年後即宣告死亡,依据刑法第八十条规定,已过追诉期,军法单位将依法律程序,做出不起诉处分。
汤曜明则强调,林案会「依法办理」,而国防部只针对林毅夫是否就是林正义的部分进行确认,以及有无叛逃事实,并对法律追诉期等问题进行了解,然後依据现行法律和相关规定处理。至於林毅夫的入境问题,汤曜明说,这要依据大陆人士申请来台的相关规定处理,权责不在国防部。
至於国军当年为何是以「失踪」处理林毅夫的叛逃案,汤曜明说,当时因情况不明,依规定宣布「林正义」失踪,是合理作法。国防部军事发言人黄穗生则表示,林正义在民国六十八年失踪,失踪一年後,国防部便宣告林正义死亡,当时没有发布林正义敌前逃亡的通缉令。他说,林正义失踪後,因为中共方面没有大肆宣传,军方对林正义的动向毫无讯息。
针对民进党立委蔡同荣表示,前国防部长蒋仲苓曾在立院指出,林毅夫只要敢回来,就抓起来的说法,蒋仲苓昨天强调,时空环境已经不同,林毅夫能否返台奔丧,政府应该会依据目前两岸关系、人道立场来考量,做出妥善处理。
蒋仲苓昨天表示,他已经不太记得当初是在何种情境下,於立院答询时说过只要林毅夫敢回来,就抓起来这段话,不过,他当时应是依法论法,但时空状况已不同,应有不同考量。
蒋仲苓说,他现在都已经可以到大陆访问、探亲,大陆也没有把他抓起来。以他的背景而言,在过去的年代,不但根本不可能去大陆,连在大陆的家人,都会受到他的牵累。但现在两岸关系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相信政府会有妥善处理。
蒋仲苓是在林毅夫到大陆後,才出任金防部司令。他说,他就任国防部长後,由於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也没有再特别针对这个案子进行了解、追查。至於当初军方是以「失踪」结案,并发放抚恤金给林毅夫家属,若林毅夫返台,抚恤金是否应追讨,蒋仲苓说,国防部应会依照相关规定办理。
法务部长:超过追诉期 立委:人道考量
台湾法务部长陈定南廿九日在立法院答询时表示,林毅夫於民国六十八年自军中叛逃到大陆,根据刑法第八十条规定,已经超过追诉的期限,依法并不能追诉,但此事涉及两岸之间事务,应该由主管部会陆委会决定是否同意林毅夫返台奔丧。
宜兰县籍立委陈金德昨天在立法院司法委员会,为林毅夫返乡奔丧一事请命,要求法务部长陈定南就法律层面的见解提出说明。陈定南说,法务部仅能就相关法律做解释依法,是不能追诉林毅夫的法律责任,未来各相关部会要求法务部表示看法,也是秉持此一原则。
此外,立法院外交委员会昨日听取「两岸关系、三通与外交」报告,多位朝野立委也认为为维护台湾的人道形象,陆委会应同意林毅夫返台。包括孙国华、孙大千及陈文茜等立委纷纷质疑陆委会迟迟不同意林毅夫返台的做法不当。
陈文茜举前台北市工务局长许瑞峰为例,强调法律仍有疑义时应从人道考量作专案处理。她说,当年许瑞峰被列为叛乱犯,国民党政府还是同意他返台奔丧,只是全程派人监控,她期盼陆委会也能宣示人道考量是第一优先,法律考量只是补足的问题。
民进党籍立委张旭成也表示,政府应该让林毅夫返台,维护台湾人道形象。蔡同荣也指出,政府应基於人道考量核准林毅夫返台,当初国民党政府时代军方隐匿此事,不敢发布通缉,而以失踪人口的方式向前总统蒋经国报告,因此林毅夫没有叛逃的法律刑责问题,政府应让「林正义叛逃案」结案。
宜兰选出的新潮流立委陈金德昨天则呼吁政府决策单位基於人道考量,尽速以专案核准林毅夫返台奔丧,送他父亲最後一程;他并当场致电林毅夫的兄长林万松,林万松则透过电话呼吁政府体谅丧家的心情,让林毅夫六年前无法出席母丧的遗憾,能在这次父丧弭平。
多次进出大陆,且与林毅夫为旧识的民进党团干事长王拓表示,虽然前往大陆二十多年,但林毅夫非常关心台湾问题,更常热心招待前往大陆访问的台湾人。他指出,绝对支持政府以人道的精神让林毅夫返台奔丧。
另一位新潮流立委李文忠也指出,如果林毅夫叛逃事件已经过了法律追诉期,政府当然应该基於人道理由让林返台奔丧,他吁政府以特赦的方式专案处理。他强调,林毅夫叛逃事件距今已二十多年,是该让这些历史归档的时候了。
陆委会决策未定
林毅夫能否返台问题困扰政府单位。陆委会主委蔡英文昨天与某执政党立委讨论此一问题时表示,林毅夫能否返台,首先要撇清其中涉及的法律面问题。由於林毅夫系叛逃,如今返国,也必须考量军方的士气问题。截至目前,陆委会尚未就林毅夫返台问题做成最後决策。
面对该否让林毅夫返台的问题,政府各主管部会,包括陆委会、国防部甚至国安局昨天在立法院答询时都显得相当小心,均不愿就相关问题提出明确答覆,甚至将问题推给其他部会。
陆委会副主委陈明通答询时就指出,人道考量是处理本案的一个因素,法律部分也要研究,而过去几天陆委会已与国防部等机关研究,再过一段时间就可有结论。
国防部副部长陈肇敏昨在列席预算委员会时表示,目前须确定林毅夫是否就是当年失踪的台籍军官林正义。如果是的话,将按相关法规处理。
国家安全局副局长黄磊昨天列席国防委员会时表示,林毅夫是向行政院陆委会、内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等权责单位申请,国安局还没有接获相关通知,因此国安局对这件事情还要研究。黄磊说,林毅夫有权利提出申请,准不准由相关权责单位决定,林毅夫提出申请後会依法依程序办理。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前行政院长萧万长昨日强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的案件,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查过程,应兼顾法理情。萧万长并已同意担任林毅夫之父林火树治丧委员会副主委。
为人子无法奔父丧 悲惨
现任台湾中华工程顾问工程司董事长许瑞峰,近二十年前也有过因父亲过世却未能返台奔丧的际遇,家人担心他获悉噩耗而偷渡回台,还整整瞒了七个月,直到母亲到了纽约告知後。许瑞峰感慨地说,「为人子女却无法回家奔丧,这是非常痛苦的!」
当年被列为黑名单的许瑞峰回忆说,「父亲过世时,不能在他身边、陪他,是件非常难过的事!」对於林毅夫申请返乡奔丧一事,许瑞峰说,站在人道的立场,将心比心,应该让他回来尽孝道,至於叛逃的部分是否追究,那是法律问题,与人道考量是两回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隶属独盟成员的全美人权协会会长许瑞峰,持假护照入境,正逢许荣淑、方素敏等美丽岛事件家属参选立委,他跑遍全台四处观选,却不知罹患肠癌的父亲已病危,人在台北长庚医院的加护病房。
许瑞峰说,家人为了避免他担忧,始终将他蒙在鼓里,回台三周後,国民党政府以他发布不实言论为由,命令在十二小时内出境。许瑞峰知道父亲健康不太好,当了解父亲住院时,他特地要求希望能多待几天,陪伴父亲,但未获准,转而要求只要再看一面,政府遂同意限期离台的时间延长为二十四小时。
许瑞峰表示,他被迫离开後,父亲於当年十二月过世,不过家人依旧不想让他知道,怕他偷渡回台,他打电话回来询问,家里还当做没这件事,直说人还好,隔年四月,母亲到美国纽约看他,当面告知此事。他幽幽地说,「你知道这是非常悲惨的状况!」
许瑞峰获悉後申请返台奔丧,但驻外单位一直以需要「请示」推托,他的太太还提出由她代为返乡奔丧的申请,也没有同意。直到他父亲过世七个月後,许瑞峰终获准回台,并在政府派人全程「保护」下,回到台南祭拜父亲。
叛逃返台者争取平反
前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队中尉组长吴淼火,四年前自大陆返乡遭军方以叛逃罪名判刑五年,前年七月假释出狱後回到苗栗县泰安乡老家,平日以打零工勉强度日,直到三天前才找到工地监工的稳定工作。昨晚他接受本报专访时,依旧指控军情局「构陷」他入狱,并表示正寻求管道为自己争取平反和补偿。
五十三岁的吴淼火说,他昨晚看到电视新闻才知道林毅夫的事。他心有同感的说,基於人伦和人道考量,政府应尽速核准林毅夫的返台申请案。
民国六十三年间,吴淼火被军方认定从乌丘「敌前逃亡」到大陆。八十七年三月廿九日,他以为超过法定追诉期限廿年,从中正机场入境返回苗栗县公馆乡五谷村住家,结果四月九日被苗栗宪兵队以「叛逃」罪名逮捕。
吴淼火说,他在大陆被依间谍罪逮捕,判了两个死刑,服刑十年後出狱,想不到回到台湾又被关了两年多,这样在两岸都被关的人生际遇,让他重新踏入社会找工作时,外人都以有色眼光看他,害他四处碰壁。
附中时社论:林毅夫现象显现的单纯与复杂
林毅夫能不能回台奔丧,就人道立场、人权原则而言,台湾断无拒绝的道理。就算他一九七九年的「叛逃」,以一个军官游泳到对岸去,国防部也只是以失踪结案。要重新审理当年的「林正义失踪案」,法理上并无道理,且一如法务部部长陈定南说的,已经过了追诉期,再加上当局似有意让林毅夫返台奔丧,即使陆委会似乎不太乐意,但整个案子应是相当乐观的。
然而林毅夫返台的个案之所以值得人们再思考观察,还在於它所显现的台湾政治神经。为什么说是「政治神经」呢?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不可能的因素了。从早年当军官「叛逃」,这相当於叛国罪了,到在中共当一个研究者,甚至是江泽民、朱槠基的重要经济智囊、幕僚,其地位是当前来台的任何中共官员所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有这两个条件之一,都一定被阻止。但现在,朝野政党都希望他放行。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集体社会心理的转变,也是台湾政治神经在转变的徵兆。
坦白说,如果不是政党轮替,恐怕林毅夫是回不来的。当年林毅夫投共前,是以爱国青年的身分,加入国军,成为军官,还受到表扬。然而由於对国民党的不满,他转而投向中国大陆。这种对国民党不满的心理,在一九七九年那个年代,相信也是现在民进党内诸君如宜兰县县长刘守成(他是林毅夫高中同学)都可以体会的。当年并无统独问题,主要矛盾在对国民党威权政治的反抗,而林毅夫敢付诸行动,甚至可以是朋辈间悄悄议论的英雄。
如果现在还是国民党执政,他对抗的政权还在,怎么可能放下自己的法统呢?然而,民进党无此包袱,反而可以体会他的心理,这恐怕是当局在讨论要不要放行之际,心理上的一种影响吧。
当然,民进党内有不少人早年都受到过无法返乡的黑名单之苦。许瑞峰无法奔丧,内心的憾恨,又岂是事後的任何作为可以弥补。如今民进党执政,以同体心理解林毅夫,依法放行,难道不是人道主义的原则的贯彻吗?若真不放行,又岂能对早年的诉求交代?
另外一个可讨论重点是:林毅夫的出身。今天,他如果是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外省籍恐怕也会困难重重。以往的叛逃,在台湾的政治神经里,怕要被贴上标签。偏偏他是土生土长的宜兰人,民进党的民主圣地,人不亲土亲,父去世而奔丧尽孝,也是宜兰的有情传统。在这一点上,从行政院到法务部都没有反对的道理。这也是林毅夫所独具的特点。
更何况,林毅夫是一个坚持的理想主义者。赴大陆後,他一心奉献给农业研究和中国农村。赴海外留学,学的也是农业经济,他在大陆上山下海,走过最偏远的农村,研究经验丰富,连大陆的研究者都不得不佩服他的苦行僧的研究精神。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单位,也视他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受邀出国访问研究。这样的经历,又与政治何干?
他的受到中共高层重视,当然不是来自於他倚靠政治派系,而是农村真实的研究材料与农业经济的专业。大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业的没落,加入WTO之後的农业冲击,对整体社会变迁的影响等,都是要详加研究的课题,倚重林毅夫,也是极自然的事。如此,即使他是少数进入中共政治核心的智囊,却无损於他学术上的成就。谁又能拿政治的理由来阻止他入境奔丧呢?
当然,有些人也许会怀著某种期待:以为既然民进党无法与中共高层建立沟通对话的管道,或许,林毅夫未尝不是另一种可能。此外,中国大陆未来稳定与否,仍在於经济改革是否稳定前行,而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又与广大的八亿农村人口如何向工业社会转型有关,林毅夫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当然可以是台湾最重要的参考。这一点,或许是林毅夫返台奔丧时,执政当局可以认真讨教的。至少他的专业与权威,连欧美专家都必须尊重,台湾实无不重视的道理。
林毅夫现象的有趣在於:他的背景是单纯的,他来自台湾,人们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他的理想主义与研究精神,让人折服。他虽然「叛逃」,却是对戒严时代国民党政权的不满,他虽然当上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为江、朱的智囊,却以农业为专业、经济为重心而受重视。若抛开统独不谈,这种理想主义的执著,又与当年的民进党人有什么差别?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阻止他回家乡奔丧呢?
联合报记者杨羽雯评论:林毅夫奔丧陈水扁嫡系立委牵线
台籍大陆经济学者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一事,政府高层原则上倾向同意,但在落实过程中,却碰到人道与法律的冲突,如何完全消除林毅夫返台的法律风险,是目前行政部门实际的考量。但在政府内部更深的矛盾则是,社会公认的叛逃者,如今以两岸政府重视的智囊身分返乡,政府很难在法理情兼顾之下,对社会??清历史与政治的是非。
林毅夫过去曾获准来台参加学术会议,但李登辉政府并没有给他全身而退的保证;更早在九六年,他要以奔丧名义返台,更是完全没有获准。两者之别在於,前者是以「大陆学者林毅夫」之名,後者则必须确认他是民国六十八年在金门「失踪」的台籍「军官林正义」,一旦身分确认後,接而面临的就是法律责任。
林案目前的瓶颈也是法律责任,如果我方政府无法在他成行前给予「全身而退」的保证,林毅夫是不可能踏上归途。一旦政府给了保证,如果林在台期间,有人检举,或是挑战政府如何面对「军官林正义」当年叛逃的事实,政府势将进退维谷。处理不好,必会被中共大作人权话题,即使台湾内部也不见得同情政府。
林毅夫也是宜兰帮的好友与民进党人交情广而深,奔走此事的人上达天听,高层关切之下,此事在内政部、陆委会、国防部之间已悄悄走了半个多月。不过国防部比较平常心,拖了一个多星期才去函陆委会,仅说「此人没有通缉资料」,完全没有考量到当境管局确认林的身分後,有关叛逃的法律责任就无从回避。
有立委说,国防部当林正义是失踪,就乾脆认到底,不追究就会没事;不过这个社会早在林毅夫成为朱槠基倚重的智囊时,透过两岸各种报导得知「林教授」,当年是利用篮球从金门马山泅泳至大陆,他自己也说当年是「以行动说明对台湾与中国前途的看法」。是不是投共叛逃,社会自有公断,至少主管机关不敢无视於这段陈年往事。
虽然法务部长陈定南已表示事过追诉期,但军法的部分则不在其所辖中,军法的通缉追诉期是廿五年,如果「失踪」改为「叛逃」,政府就要下令通缉;从林投共起至今,还在廿五年追诉期内,政府如果没有先妥为安排设想,事态便有扩大之虞。特别是军中如何看待绿色执政团队,是不是还能保持应有的敌我意识,「不知为何而战」的心态很可能随之发酵。
民进党人从高层到地方公职,有机会去大陆者,多会接触林毅夫,林为人热情朴直,并热心引介,被喻为「民进党人了解大陆的一扇窗」;去年他甚至为陈水扁所倚重的财经幕僚分析两岸经济发展情势,这分报告在经发会前上呈,获得相当重视。这次奔丧申请之所以较前次母丧时深获政府重视,与该党上下多人关切有关。另外民进党过去在野时,始终主张「返乡人权」,当下执政又标榜「人权治国」,积极为林毅夫开门并不令人意外。
不过,林毅夫与当年黑名单人士毕竟不同,黑名单是连返台受审都不可得,但林却必须在历史的倒错里与法律抗争。政府如今的取舍固然不必然违逆多数民意,但若是没有对法理及体制完整的交代,所舍者是一个国家走在历史道路上保持一致性所需的是非。
--------------------------------------------------------------------------------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2年05月29日 12:01 PM
【万维读者网】记者上官天乙综合报道:台湾政府高层昨日(29日)表示,台籍出身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槠基智囊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案,基於人道立场及时效考量,正积极处理。如果进展顺利,人在美国的林毅夫,将偕同妻子陈云英於六月一日返台奔丧。
据台湾中国时报昨日报道, 林毅夫是国务院总理朱槠基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大陆「十五大计画」的起草人之一,对北京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建言,极具影响力。由他主持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设在宫廷式建筑的前清亲王府朗润园内。近年来他积极与台湾各界人士交流,交谊广泛。许多宜兰友人到访,林毅夫均会亲切以对。
可望周六奔丧
今日(30日)的中国时报报道说,有关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一案,目前由主管机关陆委会会同国防部等相关部会进行书面联合审查,国安会并未参与作业。内政部入出境管理局於日前接到林毅夫的来台申请书,请求在六月一日入境,陆委会旋即就法律问题谘询国防部的意见。
对於林毅夫当年牵涉叛逃(或失踪)的法律问题,法务部长陈定南昨日曾发表「超过法律追诉期」的看法。目前国防部已取得共识,决定依法律程序处置,林毅夫如来台,军法单位在识别身分後,将以逾起诉时间,依法做出不起诉处分,为这起二十多年悬案做个了结。
入出境管理局表示,因林毅夫具有大陆官方身分,因此境管局依据「中共党政军入境管理要点」,将林毅夫案转请陆委会召开联合审查会,国防部等相关部会共同审查该案。据了解,陆委会虽至今未就林毅夫案召开联审会,但其实早已将林毅夫案会同相关部会进行书面审查,最迟须在明天做成同意与否的最後决定。
陆委会高层并指出,政府主管部门对於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案件,确实是从人道立场的考量出发,但主管机关必须考量如何降低法律上的争议,并预做周延的设想。高层官员说:「如果政府决定同意林毅夫返台奔丧,就应该要确保他的安全,但法律问题是军事检察官的权责范围,行政部门不宜评论。」
原名林正义的北大经济学者林毅夫,目前正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他预定於五月三十一日返抵北京。不过也有说法指出,如果获准入境奔丧,林毅夫可能从美国直接飞香港与妻子会合赴台,赶赴宜兰老家。与林毅夫熟识的总统府国策顾问许文彬则透露,林毅夫、陈云英夫妇最快在六月一日或者二日赴台奔丧。
据了解,同样具有台籍背景的陈云英当年在林毅夫从金门前往大陆之後,先後赴美留学,并随同夫婿前往北京发展。陈云英目前担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主任,她曾被喻为「新中国第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女博士」。
林毅夫与陈云英夫妇都是台籍的全国政协委员,并被大陆舆论视为「夫妇议政」的政治典范。陈云英系属於全国政协无党派的民主人士组委员,林毅夫则是全国政协台湾同胞联谊会组委员。林氏夫妇在各自的学术专业领域,都具有相当高的评价与地位。
父亲过世即申请赴台
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五月九日在宜兰过世当天,林毅夫正在上海参加第三十五届亚银年会并发表演说,获知父亲病故消息,林毅夫当日就委由其兄长向台湾方面申请回台奔丧。
虽然当年是从军中叛逃前往大陆,不过林毅夫一直非常关心台湾的发展状况,他在五月九日接受记者访问时就指出,相当支持萧万长倡议的大中华共同市场概念,认为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对双方经济成长都有帮助。林毅夫认为,两岸经济要进一步互动、紧密整合,三通问题迟早要解决。
他说,主张两岸三通,是考量市场一致性,台湾去年经济波动颇大,若两岸经济能进一步整合,台湾将能持续保持经济成长,对中国大陆经济也有帮助。
此外,林毅夫今年三月初也曾在北京接受真相电视台的独家专访;访谈中,他除了分析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策略外,更真情流露的阐述自己的两岸情,尤其谈到在台亲友时,更是激动得不能自已。
「我想家就看余光中的诗吧!」林毅夫有点无奈的笑道,并表示宜兰是个偏僻的地方,对於老乡游锡都当了行政院长,他也同感骄傲。在被问及自己当年如果没有到中国大陆会怎么样时,林毅夫强调,「都已经过来了嘛!不过来也许很成功、也许是失败,但我自己总是很努力,这点我倒是很有信心。」
说到此,林毅夫红了眼眶、坚定的表示,「我今天可以跟台湾的老师和朋友讲,我绝对没有让台湾人丢脸!」而在被问及也是宜兰老乡郑南榕引火自焚时,林毅夫先是坦承可以理解他的心情,但随即沈思许久、叹了口气幽幽的说,「我想他是为了台湾,但他牺牲了是否真能为……,当然,我也是希望说用自己的牺牲、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血跟汗,给台湾争取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为台湾下一代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说著说著还频频拭泪。
稍後在聊到比较轻松的话题时,林毅夫用台语笑说,「我台湾话很久没讲了,现在聊天可以、演讲不行!」
此一专访是在今年农历年刚过时做的,林毅夫特别透过萤光幕向台湾同胞和宜兰乡亲拜年,并祝爸爸身体健康,还一一点名在台亲友新年快乐。而就在真相於北京做此专访的同时,也特别前往位於宜兰圣後街「美丽莎」家庭美发、林毅夫的老家,探访他八十四岁、不幸已於本月九日过世的父亲林火树老先生。
透过镜头,生前的林老先生思子之情全写在脸上,并操著一口浓浓宜兰乡音、断断续续的呼唤道,「他如果能回来看我不知有多好,有十几年不曾见到他了……,有十几年呢!」「我听他讲很有希望呢,再过一、二年可能就可以回来了,但不知是否是真的?看能不能赶快回来!」「再等一、二年我不知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我现在身体不好、常头晕!」无奈,林老先生生前的最後心愿仍是落空了,未能等到再见爱子一面。
希望网开一面
据报道,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表示,林毅夫很想尽快到台湾。上次林毅夫母丧无法回来,这次父亲过世,希望台湾方面成全,能以人道方式处理,让林毅夫回台奔丧。与此同时,北京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今天上午在每月例行记者会上也表示,只要林毅夫向台办提出赴台申请,国台办会加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
林毅夫在处理完美国的事情後,将在五月三十一日返回北京;在北京中央教育研究所担任主任职务的陈云英目前人在广州,她将在明天回到北京,如果台湾有关方面同意林毅夫入境,并且不追究其刑责,林毅夫与妻子将在六月一日到台湾,参加六月四日父亲的丧礼。
林毅夫在叛逃到大陆时,并未通知陈云英,夫妻两人直到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时,才在美国相会。当时林毅夫要求妻子留下同返大陆,陈云英曾经犹豫,但最後仍随同先生到北京,陈云英目前在北京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曾经代表中共参加联合国特殊教育会议。
据了解,三年多前林毅夫曾经接受台湾有关人士的邀请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一项国际会议,林毅夫希望台湾方面能够网开一面让他回到故乡,但透过友人向台湾安全和入出境单位询问後得知,如果他入境可能会被逮捕,最後只得打消回台的念头。
林毅夫申请返乡奔丧消息曝光後,引起台湾朝野各界的关切。在宜兰的林家仍低调面对,其二嫂陈凤英希望政府能网开一面。有同窗之谊的刘守成县长则认为他的回台,对促进两岸的交往和发展,将有所帮助。
据了解,刘守成日前在议会答询时,已透露林可望返台奔丧,他也希望与林谈谈解决开放大陆渔工来台的问题。
由於林毅夫一向避谈被指为「叛逃」的过程,这段历史陈案外界很难了解。只是这段「失踪」的日子,因值动员戡乱时期,两岸关系紧张,带给家人极大「压力」,他在宜兰高商教书的太太陈云英,还是兰阳青年的主编成员。
政大中文系毕业的陈云英,当时需要独力照顾一对儿女,尤其小儿子仅出生三个月,更不敢向外界多透露与林毅夫的关系,偶而向好友吐露心声,总是以泪洗面,对丈夫的选择似乎也不太了解真正原因。
约莫过了两年多以後,陈云英在友人协助下,探询得知林毅夫已转往美国深造,乃只身前往「相会」,第二学期她即辞去教职,举家赴美团聚。林太太最後也在拿到博士学位後,与林毅夫一起「回归」,目前仍在大陆从事教职,并担任政协委员。
县长刘守成是林毅夫的高中同学,他说,感觉上,林毅夫从小胸怀大志,成绩好,活泼、积极。他不认为林毅夫是叛逃,人各有志,时代背景已经不同,政府基於人道考量,应该让林毅夫回台奔丧。
刘守成县长担任林毅夫父亲林火树的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说,林是大陆知名的经济学者,熟稔两岸关系,如果能够来台,将会针对大陆渔工禁止来台等问题,请求林毅夫大力协助。
常和民进党人碰头
联合报报道,林毅夫在民进党宜兰帮心里是永远的好朋友。林毅夫是宜兰县长刘守成高中同学,在政大念企管研究所时,又因参加宜兰旅北同乡会,与劳委会主委陈菊熟识,也认识了当时在政大公行所念书的林正杰,及同时代相当杰出的郭正亮。林毅夫如今是对岸首屈一指的经济顾问,宜兰人一谈到林毅夫,总是多了几分情感。
再加上林毅夫在大陆具有向领导阶层建言的地位,对台湾人士又十分友善,近来民进党内不少人积极要与他建立交情,一位民进党嫡系立委日前专程到大陆与他认识,希望建立双方联络管道。这位嫡系立委邀请两位同党立委前往,在其他热心人士建议安排下,这趟大陆行加油添醋地被安排会见大陆国台办官员,不料与国台办官员会面行程曝光,事後被传成代表扁政府谈三通的「密使事件」,让立委有理说不清,但这位嫡系立委如愿和林毅夫见面。
最早与林毅夫联系上的是陈菊。一九九七年陈菊任台北市政府社会局长时,赴香港参加一个两岸三地研习营队「浩然营」,林毅夫担任讲师,授课时一眼就认出陈菊,轻声对她说「菊姐,我认识你」;陈菊还浑然不知眼前的学者就是当年的林正义。翌年陈菊秘密赴北京探视重病的友人,又顺道与林毅夫碰面。
陈菊回忆指出,林毅夫皮夹里有一张新台币,她看了很惊讶,问他「你为什么有新台币?」林毅夫说,当年母亲过世前,把身边的钱分给众兄弟姐妹,多年来他一直把母亲的钱留在身边。她对林毅夫与父母亲的情感印象深刻。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王拓说,如果林毅夫在台湾,他一定推荐林毅夫担任经济部长。
林毅夫叛逃倒叙
据中国时报报道,林毅夫民国六十八年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泅水「投共」。金门当地与他相识的父老谈起廿三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如在眼前,尤其是林毅夫叛逃後,军方动员搜索的紧张气氛,更令人无法忘记。
六十一年间即於金沙镇青屿村开设「金合兴」小店的张天补老先生回忆说,「林正义」刚失踪的那一晚,金防部就下达地毯式搜索的「雷霆演习」,在路口、碉堡、海边和高粱田,都可看到大批的官兵穿梭来去。经常碰到这种事的金门人起初以为又在抓「逃兵」,渐渐的才有人知道「马山连长」和「连旗」都不见了。
第一梯次大搜索持续进行十余天,以後又找了好几次,师部的长官甚至还发出:「就是把金门地皮翻两番,也要把他给挖出来」的豪语,但一直见不著连长的人影。
每日热闹滚滚的「金合兴」小店,在一开始即有营部和师部长官直截了当问道:「老板,有看到林连长呒?」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其实,就在林毅夫「投共」的十年前,金东师旅部连的一名搜索排长,也自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张天补说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叛逃的当晚还到他的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大肆宣扬他「起义来归」。
但林毅夫「失踪」之後,军方一直等不到对岸广播证实逃亡,也未能於「匪炮」打来的炮宣弹中找到有关的「传单」,最後只得以「失踪」结案。当时老百姓议论纷纷,有人早已怀疑他跑到对岸去,并质疑上级对马山连如此重视,为何连长还会逃亡?但最多的说法竟是他对阿兵哥要求严格,被弟兄们「牵布袋」抓去「填海」了。
六十八年间在金门县金城师(三一九师)服役的林姓民众回忆说,事情发生时,金门岛的军心和民心可以说是「浮动不安」,每一个人的神经都被绷到最紧张程度,加上谣言满天飞,金门岛一夜间大换防,防卫司令部立即下令全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所有战斗位置都要子弹上膛、炮弹待发,宵禁由下午六点提前至四点,进出卫哨,只要被问「口令」三次,回答错误,卫哨兵就可迳行开枪射杀,不须对空鸣枪。
当时盛传林正义系「假传演习命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令其得以顺利泅泳「叛逃」对岸。
外界也许会觉得讶异,真的可以从金门游泳到对岸去?事实上,在国共对峙期间,确实发生有多起服役中的官兵游泳过去的案例,导致当时金、马前线,军方把篮球等可以助浮的器物,全部列为管制品。学校上课时领几个球出来,一定要交回多少个球,少一个就要全校搜寻,真的不见了一个球,还要打报告交代。
事情发生後,金门岛上的谣传不断,有人直指是「叛逃」,也有人说是「落海失踪」。但大家担心的是「可能会发生战争」,且上级又严禁官兵不得将「事件」告知在台湾的所有亲人,就这样历经近一个月时间,所有作息才逐渐恢复平常,但是疑团则没有答案。直至近日「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返台奔丧,林毅夫即是马山连连长林正义」的新闻传开,才又勾起二十年前在金门当兵的民众一段深刻的回忆,也希望「疑云」能够「见日」。
军方:叛逃行径不足取
台湾一位军方官员私下表示,林毅夫当年敌前叛逃到大陆,是「卖国」行为,这个举动已打了军队一巴掌,如果现在又堂而皇之的回台,等於又打军队一巴掌。他认为,林的行径不足取,因此,入境後一定要完成军法程序,即便过了法律追诉期,也要走完军法程序,才能让军人有正确的认知,要忠於自己的国家。
还有一位备役上将昨天听闻林毅夫当年只是以「失踪」,而非「叛乱罪」通缉,直言不可置信。他说,林毅夫的叛逃案,发生没多久後即传遍,因为林是陆军官校毕业,在那个时代,陆官仍是「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都是受到严格考核与信任的」,加上林毅夫又是前线连长,带给军队极大的冲击。
他说,林毅夫跑掉时,还带著机密文件,大家都知道他已叛逃,军方没有通缉他,却以失踪在案,「真令人意外」。不过,一位期别较林毅夫低的陆军官校人士指出,事发後,大家已猜到林毅夫是想去大陆,但成功了没,并不知道,而中共没有宣布此事,所以大家以为林应该没游过去,途中就淹死了,所以宣告失踪也合理。
还有不愿具名的军官表示,林案对国防部的伤害最大。法律上,因已过追诉期,还可以自圆其说,但在道德层面上,对军队是有冲击的。他说,军人的职业道德是忠诚,林毅夫的行径,绝对不能做军人表率。
这位人士指出,林案也对军方的领导统御造成一定的困境,「我只能对部属说,这是政治问题。」他说,军人一定要忠於国家,一丝折扣也不能打,林案是个反面教材,好像暗示军人,有本事你就叛逃,二十年後风光回来,逼得政府不敢办人,这并不足取。
据一名周仲南将军的昔日部属指出,林正义叛逃事件发生时,周将军作为主官,必须负起一切成败责任,因此对其军旅生涯来说,无疑是一大污点,多年来周仲南也就很少对人提起。
周仲南目前人在国外,这名日前才刚与他餐叙的亲信表示,林正义当年在金门前线不见踪影之初,时任陆军二八四师师长的周仲南少将就已知道是叛逃,「但怎么查?」军方也只好以「失踪」处理,全岛「雷霆演习」大搜索自然也无所获。
这名少将退伍的周仲南部属指出,由於林正义任职马山连连长,知道不少军机,并带走连旗和防卫作战资料,所以整个金门的防卫作战资料也跟著全改。虽然周仲南日後在军中的发展未受此事影响,但时至今日,周仲南都不愿提起这段往事。
台湾国防部:不起诉
但是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昨天表示,林毅夫申请来台奔丧一事,国防部会依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处理。据了解,国防部已大致议定共识,林毅夫如果来台,会依法律程序处置。如果林毅夫「主动到案」,或是「有人检举」,军法单位在识别身分後,由於已逾追诉期,将依刑法第一三九条第一项二款条文,做出不起诉处分,予以结案。
据指出,林毅夫当年叛逃大陆後,国防部依法宣告「失踪」,一年後即宣告死亡,依据刑法第八十条规定,已过追诉期,军法单位将依法律程序,做出不起诉处分。
汤曜明则强调,林案会「依法办理」,而国防部只针对林毅夫是否就是林正义的部分进行确认,以及有无叛逃事实,并对法律追诉期等问题进行了解,然後依据现行法律和相关规定处理。至於林毅夫的入境问题,汤曜明说,这要依据大陆人士申请来台的相关规定处理,权责不在国防部。
至於国军当年为何是以「失踪」处理林毅夫的叛逃案,汤曜明说,当时因情况不明,依规定宣布「林正义」失踪,是合理作法。国防部军事发言人黄穗生则表示,林正义在民国六十八年失踪,失踪一年後,国防部便宣告林正义死亡,当时没有发布林正义敌前逃亡的通缉令。他说,林正义失踪後,因为中共方面没有大肆宣传,军方对林正义的动向毫无讯息。
针对民进党立委蔡同荣表示,前国防部长蒋仲苓曾在立院指出,林毅夫只要敢回来,就抓起来的说法,蒋仲苓昨天强调,时空环境已经不同,林毅夫能否返台奔丧,政府应该会依据目前两岸关系、人道立场来考量,做出妥善处理。
蒋仲苓昨天表示,他已经不太记得当初是在何种情境下,於立院答询时说过只要林毅夫敢回来,就抓起来这段话,不过,他当时应是依法论法,但时空状况已不同,应有不同考量。
蒋仲苓说,他现在都已经可以到大陆访问、探亲,大陆也没有把他抓起来。以他的背景而言,在过去的年代,不但根本不可能去大陆,连在大陆的家人,都会受到他的牵累。但现在两岸关系和过去已经大不相同,相信政府会有妥善处理。
蒋仲苓是在林毅夫到大陆後,才出任金防部司令。他说,他就任国防部长後,由於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也没有再特别针对这个案子进行了解、追查。至於当初军方是以「失踪」结案,并发放抚恤金给林毅夫家属,若林毅夫返台,抚恤金是否应追讨,蒋仲苓说,国防部应会依照相关规定办理。
法务部长:超过追诉期 立委:人道考量
台湾法务部长陈定南廿九日在立法院答询时表示,林毅夫於民国六十八年自军中叛逃到大陆,根据刑法第八十条规定,已经超过追诉的期限,依法并不能追诉,但此事涉及两岸之间事务,应该由主管部会陆委会决定是否同意林毅夫返台奔丧。
宜兰县籍立委陈金德昨天在立法院司法委员会,为林毅夫返乡奔丧一事请命,要求法务部长陈定南就法律层面的见解提出说明。陈定南说,法务部仅能就相关法律做解释依法,是不能追诉林毅夫的法律责任,未来各相关部会要求法务部表示看法,也是秉持此一原则。
此外,立法院外交委员会昨日听取「两岸关系、三通与外交」报告,多位朝野立委也认为为维护台湾的人道形象,陆委会应同意林毅夫返台。包括孙国华、孙大千及陈文茜等立委纷纷质疑陆委会迟迟不同意林毅夫返台的做法不当。
陈文茜举前台北市工务局长许瑞峰为例,强调法律仍有疑义时应从人道考量作专案处理。她说,当年许瑞峰被列为叛乱犯,国民党政府还是同意他返台奔丧,只是全程派人监控,她期盼陆委会也能宣示人道考量是第一优先,法律考量只是补足的问题。
民进党籍立委张旭成也表示,政府应该让林毅夫返台,维护台湾人道形象。蔡同荣也指出,政府应基於人道考量核准林毅夫返台,当初国民党政府时代军方隐匿此事,不敢发布通缉,而以失踪人口的方式向前总统蒋经国报告,因此林毅夫没有叛逃的法律刑责问题,政府应让「林正义叛逃案」结案。
宜兰选出的新潮流立委陈金德昨天则呼吁政府决策单位基於人道考量,尽速以专案核准林毅夫返台奔丧,送他父亲最後一程;他并当场致电林毅夫的兄长林万松,林万松则透过电话呼吁政府体谅丧家的心情,让林毅夫六年前无法出席母丧的遗憾,能在这次父丧弭平。
多次进出大陆,且与林毅夫为旧识的民进党团干事长王拓表示,虽然前往大陆二十多年,但林毅夫非常关心台湾问题,更常热心招待前往大陆访问的台湾人。他指出,绝对支持政府以人道的精神让林毅夫返台奔丧。
另一位新潮流立委李文忠也指出,如果林毅夫叛逃事件已经过了法律追诉期,政府当然应该基於人道理由让林返台奔丧,他吁政府以特赦的方式专案处理。他强调,林毅夫叛逃事件距今已二十多年,是该让这些历史归档的时候了。
陆委会决策未定
林毅夫能否返台问题困扰政府单位。陆委会主委蔡英文昨天与某执政党立委讨论此一问题时表示,林毅夫能否返台,首先要撇清其中涉及的法律面问题。由於林毅夫系叛逃,如今返国,也必须考量军方的士气问题。截至目前,陆委会尚未就林毅夫返台问题做成最後决策。
面对该否让林毅夫返台的问题,政府各主管部会,包括陆委会、国防部甚至国安局昨天在立法院答询时都显得相当小心,均不愿就相关问题提出明确答覆,甚至将问题推给其他部会。
陆委会副主委陈明通答询时就指出,人道考量是处理本案的一个因素,法律部分也要研究,而过去几天陆委会已与国防部等机关研究,再过一段时间就可有结论。
国防部副部长陈肇敏昨在列席预算委员会时表示,目前须确定林毅夫是否就是当年失踪的台籍军官林正义。如果是的话,将按相关法规处理。
国家安全局副局长黄磊昨天列席国防委员会时表示,林毅夫是向行政院陆委会、内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等权责单位申请,国安局还没有接获相关通知,因此国安局对这件事情还要研究。黄磊说,林毅夫有权利提出申请,准不准由相关权责单位决定,林毅夫提出申请後会依法依程序办理。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前行政院长萧万长昨日强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的案件,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查过程,应兼顾法理情。萧万长并已同意担任林毅夫之父林火树治丧委员会副主委。
为人子无法奔父丧 悲惨
现任台湾中华工程顾问工程司董事长许瑞峰,近二十年前也有过因父亲过世却未能返台奔丧的际遇,家人担心他获悉噩耗而偷渡回台,还整整瞒了七个月,直到母亲到了纽约告知後。许瑞峰感慨地说,「为人子女却无法回家奔丧,这是非常痛苦的!」
当年被列为黑名单的许瑞峰回忆说,「父亲过世时,不能在他身边、陪他,是件非常难过的事!」对於林毅夫申请返乡奔丧一事,许瑞峰说,站在人道的立场,将心比心,应该让他回来尽孝道,至於叛逃的部分是否追究,那是法律问题,与人道考量是两回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隶属独盟成员的全美人权协会会长许瑞峰,持假护照入境,正逢许荣淑、方素敏等美丽岛事件家属参选立委,他跑遍全台四处观选,却不知罹患肠癌的父亲已病危,人在台北长庚医院的加护病房。
许瑞峰说,家人为了避免他担忧,始终将他蒙在鼓里,回台三周後,国民党政府以他发布不实言论为由,命令在十二小时内出境。许瑞峰知道父亲健康不太好,当了解父亲住院时,他特地要求希望能多待几天,陪伴父亲,但未获准,转而要求只要再看一面,政府遂同意限期离台的时间延长为二十四小时。
许瑞峰表示,他被迫离开後,父亲於当年十二月过世,不过家人依旧不想让他知道,怕他偷渡回台,他打电话回来询问,家里还当做没这件事,直说人还好,隔年四月,母亲到美国纽约看他,当面告知此事。他幽幽地说,「你知道这是非常悲惨的状况!」
许瑞峰获悉後申请返台奔丧,但驻外单位一直以需要「请示」推托,他的太太还提出由她代为返乡奔丧的申请,也没有同意。直到他父亲过世七个月後,许瑞峰终获准回台,并在政府派人全程「保护」下,回到台南祭拜父亲。
叛逃返台者争取平反
前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队中尉组长吴淼火,四年前自大陆返乡遭军方以叛逃罪名判刑五年,前年七月假释出狱後回到苗栗县泰安乡老家,平日以打零工勉强度日,直到三天前才找到工地监工的稳定工作。昨晚他接受本报专访时,依旧指控军情局「构陷」他入狱,并表示正寻求管道为自己争取平反和补偿。
五十三岁的吴淼火说,他昨晚看到电视新闻才知道林毅夫的事。他心有同感的说,基於人伦和人道考量,政府应尽速核准林毅夫的返台申请案。
民国六十三年间,吴淼火被军方认定从乌丘「敌前逃亡」到大陆。八十七年三月廿九日,他以为超过法定追诉期限廿年,从中正机场入境返回苗栗县公馆乡五谷村住家,结果四月九日被苗栗宪兵队以「叛逃」罪名逮捕。
吴淼火说,他在大陆被依间谍罪逮捕,判了两个死刑,服刑十年後出狱,想不到回到台湾又被关了两年多,这样在两岸都被关的人生际遇,让他重新踏入社会找工作时,外人都以有色眼光看他,害他四处碰壁。
附中时社论:林毅夫现象显现的单纯与复杂
林毅夫能不能回台奔丧,就人道立场、人权原则而言,台湾断无拒绝的道理。就算他一九七九年的「叛逃」,以一个军官游泳到对岸去,国防部也只是以失踪结案。要重新审理当年的「林正义失踪案」,法理上并无道理,且一如法务部部长陈定南说的,已经过了追诉期,再加上当局似有意让林毅夫返台奔丧,即使陆委会似乎不太乐意,但整个案子应是相当乐观的。
然而林毅夫返台的个案之所以值得人们再思考观察,还在於它所显现的台湾政治神经。为什么说是「政治神经」呢?因为他身上集合了太多不可能的因素了。从早年当军官「叛逃」,这相当於叛国罪了,到在中共当一个研究者,甚至是江泽民、朱槠基的重要经济智囊、幕僚,其地位是当前来台的任何中共官员所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有这两个条件之一,都一定被阻止。但现在,朝野政党都希望他放行。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集体社会心理的转变,也是台湾政治神经在转变的徵兆。
坦白说,如果不是政党轮替,恐怕林毅夫是回不来的。当年林毅夫投共前,是以爱国青年的身分,加入国军,成为军官,还受到表扬。然而由於对国民党的不满,他转而投向中国大陆。这种对国民党不满的心理,在一九七九年那个年代,相信也是现在民进党内诸君如宜兰县县长刘守成(他是林毅夫高中同学)都可以体会的。当年并无统独问题,主要矛盾在对国民党威权政治的反抗,而林毅夫敢付诸行动,甚至可以是朋辈间悄悄议论的英雄。
如果现在还是国民党执政,他对抗的政权还在,怎么可能放下自己的法统呢?然而,民进党无此包袱,反而可以体会他的心理,这恐怕是当局在讨论要不要放行之际,心理上的一种影响吧。
当然,民进党内有不少人早年都受到过无法返乡的黑名单之苦。许瑞峰无法奔丧,内心的憾恨,又岂是事後的任何作为可以弥补。如今民进党执政,以同体心理解林毅夫,依法放行,难道不是人道主义的原则的贯彻吗?若真不放行,又岂能对早年的诉求交代?
另外一个可讨论重点是:林毅夫的出身。今天,他如果是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外省籍恐怕也会困难重重。以往的叛逃,在台湾的政治神经里,怕要被贴上标签。偏偏他是土生土长的宜兰人,民进党的民主圣地,人不亲土亲,父去世而奔丧尽孝,也是宜兰的有情传统。在这一点上,从行政院到法务部都没有反对的道理。这也是林毅夫所独具的特点。
更何况,林毅夫是一个坚持的理想主义者。赴大陆後,他一心奉献给农业研究和中国农村。赴海外留学,学的也是农业经济,他在大陆上山下海,走过最偏远的农村,研究经验丰富,连大陆的研究者都不得不佩服他的苦行僧的研究精神。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单位,也视他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受邀出国访问研究。这样的经历,又与政治何干?
他的受到中共高层重视,当然不是来自於他倚靠政治派系,而是农村真实的研究材料与农业经济的专业。大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业的没落,加入WTO之後的农业冲击,对整体社会变迁的影响等,都是要详加研究的课题,倚重林毅夫,也是极自然的事。如此,即使他是少数进入中共政治核心的智囊,却无损於他学术上的成就。谁又能拿政治的理由来阻止他入境奔丧呢?
当然,有些人也许会怀著某种期待:以为既然民进党无法与中共高层建立沟通对话的管道,或许,林毅夫未尝不是另一种可能。此外,中国大陆未来稳定与否,仍在於经济改革是否稳定前行,而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又与广大的八亿农村人口如何向工业社会转型有关,林毅夫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当然可以是台湾最重要的参考。这一点,或许是林毅夫返台奔丧时,执政当局可以认真讨教的。至少他的专业与权威,连欧美专家都必须尊重,台湾实无不重视的道理。
林毅夫现象的有趣在於:他的背景是单纯的,他来自台湾,人们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他的理想主义与研究精神,让人折服。他虽然「叛逃」,却是对戒严时代国民党政权的不满,他虽然当上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为江、朱的智囊,却以农业为专业、经济为重心而受重视。若抛开统独不谈,这种理想主义的执著,又与当年的民进党人有什么差别?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阻止他回家乡奔丧呢?
联合报记者杨羽雯评论:林毅夫奔丧陈水扁嫡系立委牵线
台籍大陆经济学者林毅夫申请返台奔丧一事,政府高层原则上倾向同意,但在落实过程中,却碰到人道与法律的冲突,如何完全消除林毅夫返台的法律风险,是目前行政部门实际的考量。但在政府内部更深的矛盾则是,社会公认的叛逃者,如今以两岸政府重视的智囊身分返乡,政府很难在法理情兼顾之下,对社会??清历史与政治的是非。
林毅夫过去曾获准来台参加学术会议,但李登辉政府并没有给他全身而退的保证;更早在九六年,他要以奔丧名义返台,更是完全没有获准。两者之别在於,前者是以「大陆学者林毅夫」之名,後者则必须确认他是民国六十八年在金门「失踪」的台籍「军官林正义」,一旦身分确认後,接而面临的就是法律责任。
林案目前的瓶颈也是法律责任,如果我方政府无法在他成行前给予「全身而退」的保证,林毅夫是不可能踏上归途。一旦政府给了保证,如果林在台期间,有人检举,或是挑战政府如何面对「军官林正义」当年叛逃的事实,政府势将进退维谷。处理不好,必会被中共大作人权话题,即使台湾内部也不见得同情政府。
林毅夫也是宜兰帮的好友与民进党人交情广而深,奔走此事的人上达天听,高层关切之下,此事在内政部、陆委会、国防部之间已悄悄走了半个多月。不过国防部比较平常心,拖了一个多星期才去函陆委会,仅说「此人没有通缉资料」,完全没有考量到当境管局确认林的身分後,有关叛逃的法律责任就无从回避。
有立委说,国防部当林正义是失踪,就乾脆认到底,不追究就会没事;不过这个社会早在林毅夫成为朱槠基倚重的智囊时,透过两岸各种报导得知「林教授」,当年是利用篮球从金门马山泅泳至大陆,他自己也说当年是「以行动说明对台湾与中国前途的看法」。是不是投共叛逃,社会自有公断,至少主管机关不敢无视於这段陈年往事。
虽然法务部长陈定南已表示事过追诉期,但军法的部分则不在其所辖中,军法的通缉追诉期是廿五年,如果「失踪」改为「叛逃」,政府就要下令通缉;从林投共起至今,还在廿五年追诉期内,政府如果没有先妥为安排设想,事态便有扩大之虞。特别是军中如何看待绿色执政团队,是不是还能保持应有的敌我意识,「不知为何而战」的心态很可能随之发酵。
民进党人从高层到地方公职,有机会去大陆者,多会接触林毅夫,林为人热情朴直,并热心引介,被喻为「民进党人了解大陆的一扇窗」;去年他甚至为陈水扁所倚重的财经幕僚分析两岸经济发展情势,这分报告在经发会前上呈,获得相当重视。这次奔丧申请之所以较前次母丧时深获政府重视,与该党上下多人关切有关。另外民进党过去在野时,始终主张「返乡人权」,当下执政又标榜「人权治国」,积极为林毅夫开门并不令人意外。
不过,林毅夫与当年黑名单人士毕竟不同,黑名单是连返台受审都不可得,但林却必须在历史的倒错里与法律抗争。政府如今的取舍固然不必然违逆多数民意,但若是没有对法理及体制完整的交代,所舍者是一个国家走在历史道路上保持一致性所需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