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各位有什么意见?一场经济大变革前夜的文化论战:东北人怎么了?

Yiuwah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9-20
消息
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由ray902发表



一场经济大变革前夜的文化论战:东北人怎么了?
一场经济大变革前夜的文化论战:东北人怎么了?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24日03:14  时代商报



  引论:东北人,认识你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时钟的指针指向公元2003年,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战略被清晰而有力地书写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上,中国如炬的目光投向雄鸡昂扬的头颅,复兴与重振之梦跳跃升腾,东北已经伫立在运程激变的拐点。

  一场宏大叙事即将拉开火红的大幕。

  东北人的手眼身法步,将决定舞台之外是掌声还是倒彩。

  1681年的某一天,纳兰性德写下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195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扬王崇伦的革命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27岁的产业工人王崇伦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90年4月29日,辽宁东药足球队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夺得中国足球第一个亚洲冠军;2003年10月15日,辽宁绥中人杨利伟潇洒飞天舞,赫然中国航天第一人……

  曾经的无数荣耀让我们从来都不缺少燃烧的自信。

  但在事情的另一个背面,时代的潜台词似乎又在诘问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当我们拔剑四顾,突然发觉铺天盖地而来的诟病与不信任正酝酿着东北人的困惑与迷惘。

  历史没有偶然。在这样一个空气之冰与心灵之火融汇的时刻,一篇发表于《凤凰周刊》并在网络BBS引起激烈争论的文章猛烈地震撼了我们,这篇名为《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的文章使我们强烈感觉到:是时候了―――

  一场深刻的反思在所难免,东北人无法回避聚光灯下的挑剔与质疑,无论是积弊陋习还是卓然品质,都必须从我们混沌的心灵深处清晰地浮出水面,接受辩难与推敲。

  当头棒喝或偏颇歧见,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给别人也给自己一个说法。

  东北人怎么了?东北人真的这样吗?东北人为什么会这样?东北人永远都这样吗?

  没错,要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

  菲茨杰拉德曾经这样形容欧美的三个国家:法国是一片土地,英国是一个民族,而美国是一颗赤子之心。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词汇来比拟我们的东北?

  一杯酒生生世世,一条路弯弯曲曲,一首歌悲悲喜喜,一群人起起落落。

  我们已经上路,义无返顾别无选择,雄关如铁,步履维艰,注定了东北人要有所担当有所承受,接受历史对我们的考验与磨砺。

  东北人,认识你自己!

  ●一篇批判东北人的文章

  ●一些东北人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场经济大变革前夜的文化论战

  东北人怎么了?

  引言:

  2003年,历史把它的眷顾给予了东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战略正式跃上前台。潮流激荡,风云际会,在东北复兴前夜,东北人作为一个群落,也成为一种话题。各种媒体乃至网络,谈论东北人,议论东北人,讨论东北人的声音越来越多,从中,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观点、看法。在诸多声音中,蓝艺发表于《凤凰周刊》的文章《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尤为引人注目,也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们既然是东北人,我们的血液中就应该涌动着从容与大气,东北心胸如海,可纳百川,这份成熟与自信必将带领我们、带领东北以巨人的姿态光彩重生!因此,我们决定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我们对“东北人”的探讨与反思。

  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节选)

  □《凤凰周刊》记者 蓝艺

  人在他乡久了,听人说东北不好就爱生气,爱与人争。上个月我穿过葱郁的白山黑水和丛林,梦一样地回到了故乡。东北啊东北,我那些天无数次这样叹息,很痛很痛的叹息,我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你改变的仅仅是街头市容,而不变的依然是当年的活法和轨迹。

  现在,我以一个游子的身份,把我对东北的反思说出来,多么期望能引起东北人的共鸣和反思,并对我的家乡文化有积极的影响啊。

  东北人不知道什么叫力量

  东北叫“老工业基地”。不严肃地说,古董老了值钱,而经济老了却意味着贬值,换言之是老大难。不要以为这是在调侃,在前几年,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社区就有不许让东北人租住房屋的规定,北京个别地方当年就有不轻易给东北的年轻女人办暂住证的情况。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在歌舞厅里给人看场子的,许多都是东北人。提起东北人,地球人都知道:“打架很厉害,敢动刀子,敢下死手。”回到阔别10余年的东北,我问当地人:现在的年轻人还打架吗?他们笑言不打了,有出息的都上外面打去了,留在家里的都帮忙着挣钱呢。可是,一个在东北生活了20年的人,一定会有认识的人抢了人或被抢、打了人或被打、甚至杀了人或被杀的见闻。而在国内许多地方,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遇到过。

  东北人爱说一句话,“我谁都不惯着”,意思是“别惹我,我谁都可以修理”。广东的客家女人从来不敢当街骂人,否则,全村的人都不会娶他们家的女儿,但东北女人不,她们从小就被灌输人在外要厉害,要拔尖,不能吃亏,她们长大以后,再把这样的观念传递给孩子。一代一代的东北人就都有了那么一点点霸气,一点点乖张,一点点动不动就想“灭了谁”的威风。东北人是看不起南方男人的,觉得他们太过斯文,缺乏阳刚之气,笑话他们只敢吵架不敢打架,鲜有勇武之威。东北人对南方人的勤劳和才智其实是心里上的佩服,面子上的不屑;而南方人对东北人的懒惰和尚武,则是骨子里的蔑视。只有给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才是有力量的,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真正的力量从来就不在嘴巴和拳头,可是很多东北人就是不懂。

  表面彪悍自尊,实际胆小自卑

  有人说东北人吃不了苦,我不这样看。我一无所有的时候闯过深圳,也见过我许许多多的同乡闯深圳、北京、上海,都吃过很多苦,经受过煎熬。离开东北的人都知道,闯世界对东北人来说并不是太难的,难的是不敢迈出第一步。东北人太认死理,怕受委屈也咽不下气。他们可以用那么长的时间承受一个失望,一个委屈,遭那么多的罪去讨那一点点公平,却不能、不敢放下自尊,到他乡去淘金,给自己创造一个命运。

  东北人的文化观念表层体现是彪悍、匪气、自尊,根深蒂固的则是本分、胆小、自卑。

  是的,东北人不是特别的原因是不会轻易离开那富饶的黑土地的。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就很滋润了,何况有“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良好生存环境,让那些“死逼无奈闯关东”的后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与生俱来的依赖。懒成了现代东北人的通病。在东北,你会看见大家更愿意衣着光鲜,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也要刻意表现尊贵而不屑选择“下贱”的劳作;许多青年宁愿游走江湖、给人看场子,用鲜血和生命去搏杀,也不愿意本分地干活,靠勤劳吃饭。在东北某困难地区,上级扶贫部门为防止送去的资金不被用来干正事而去换酒,于是改送易于繁殖且有较高收益的牛羊时,困难户竟问“我的牛羊圈怎么解决”。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特例。但只要看一看东北的居民区里修鞋的和浴池里搓澡的,几乎全是江浙安徽一带的,你就能够得出答案。东部不少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就是靠在东北修鞋和搓澡获得的。而东北人不屑于此。结果是修鞋者和修鞋者的儿子成了老板,而享受修鞋的人和他的儿子成了人家的打工仔。正常的人际关系被含糊的义气取代

  肉体的懒惰导致了精神的畸形。

  东北人还爱讲义气,动不动你就会看见人们呼朋唤友教训对手,至于打出什么后果、能否承担得了则是另一回事了。这哪里是什么义气,简直是没有理性,甚至亵渎义气二字。外地人管东北人叫东北虎,其中“虎”就有做傻冒讲的含义。讲义气之人不愿言利。假如在东北你向同事借十元以下的钱后你再去还他,他觉得他欠了你什么。可是,该讲义气、该替人着想的时候,东北人有时候反倒不仗义了。一个港商告诉我,他跟一个东北人只见过一面,对方就能跑到他开的宾馆白吃白喝白住。他的一个哥们去东北和人合伙开酒楼,结果股份被对方侵占,好几年了,现在还在打官司,那哥们见谁告诉谁,和东北人不能合作。正常的人际关系变成了一种含糊的义气,正当的游戏规则被感性取代。明明通过正常途径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在东北你要找人,要找关系,不找就心里没底。这种风气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对权力的崇拜。由于仕途被认定为是人间正道,几乎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到了党政机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能等。等和靠成了东北人的思维定势。不能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在东北连村支书都知道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就是不知道怎么致富。

  要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自己

  东北人越穷越好面子。甭管多大的事,只要你礼到了,话到了,他都可以放过去,不与你计较,但倘若你让他在人前丢了面子,那就是你死我活的仇恨了。不到东北不知酒量小。来客要喝,不来客自己也要喝;红事要喝,白事也要喝;有钱当然要喝,没有钱借着喝。大事做不来,小事嫌丢人,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只有讲讲大话了。论讲话,东北人不比南方人差,可就是一干起来便不行了,疲软。湖南有一个攸县,听说当年也挺穷的,90年代初,县政府就组织下岗人员学开车,然后当地银行给贷款,鼓励他们到深圳包的士,深圳共有8505辆的士,攸县司机就有六七千。春节的时候,他们开车排队回家,浩浩荡荡,据说攸县满大街停的都是深圳的士,辉煌的时候一年可以从深圳拿走十几个亿。现在,听说攸县已经把这个势力延伸到了广东和海南的其它城市。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有时候仅仅是一句话;而改变一方经济的,有时候也仅仅是政府官员的一个观念。

  第三只眼看东北诚信

  听听港商怎么说

  两年前的一次饭桌上,一个港商当着我们几个东北人的面,调侃地说:“东北是不可以去做生意的,包往返飞机票再包送女朋友都不去。”要振兴东北的消息传来后,我特意找到他,想知道他现在的看法。他说,应该会观望,但不会马上去。他很怀疑东北人会不会浪费了中央政府给的机会。

  关于东北振兴,有两件事引人思考:一是如何诚信,二是怎么反思,最近新浪网做了一个专题,我去看了,很多留言,大凡有人说东北一个“不”字的,几乎都遭到了痛骂。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爱也是让人感动的,但,不等于是理智的,明智的。前几天,有两个中山人自助游香港,买花旗参的时候被无良商家欺骗引起争端,整个香港都痛骂商家短见,坏香港形象。我并不认为媒体争相报道就给香港抹黑了,相反我觉得香港自律自尊。而东北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我却没在网上报端看见有东北媒体做过诚挚的文化反思的专题。倒是听说很多聊天室里都有东北人在骂人。反思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温州正视过假货,汕头面对过诚信,也都没有损害它们的形象,适当地面对缺点并勇于自责和改进,不仅是勇敢和大气,也是自信和睿智。东北并不能因为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就真的以为所有人一夜之间都有了一定的修为和境界。即使是现在,东北的比较资源优势还是在全国前列的,山东有青岛,东北有大连。上海有大众,东北有一汽。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振兴的基础有,但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观念、思维、精神的振兴。这很重要,东北人应该在这个时候站直了,别趴下。

  我不信东北人私下里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东北人先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不辜负中央政府振兴东北的苦心,不能回避问题,包庇自己的结果只能是害自己。毕竟,振兴东北还得要靠东北人自己。

  

  东北人怎么了?

  导言:

  坦白地说,我们对《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这篇文章中的大多数观点并不赞同。

  但是,我们依然尊重蓝艺的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

  理由简单,我们认为既然我们是东北人,我们的血液中就应该涌动着从容与大气,东北人从来不怕现在不怕以后也不怕别人对我们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我们始终坚信,无论在什么场合对东北以及东北人给予关注的人―――包括那些在网上言辞激烈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出于对东北的热爱,并寄望于这块生机蓬勃的热土,他们也很想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新东北以巨人的姿态光彩重生。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便不怕指责,我们便觉得自己的心胸如海,可纳百川。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容得下别人异议,永远是强者所应该具备的气质,东北人要想做强者,必须先让自己有坚韧的神经和开阔的心胸。

  东北人要做大事情了,一起开创大场面的我们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而放弃我们性格中那些闪光的优秀因子,也不会因为狭隘的虚荣而拒绝善意的批评,谦虚使人进步,自信同样使人进步。

  所以,即使蓝艺的文章中难免有片面偏颇之处,我们还是希望它能成为东北人反思与检讨的小小引信,并藉此实现我们自己形象的修正与成长。(杜宇峰)

  

  天涯社区《关天茶舍》论坛跟帖

  ●就有那么些人,打着给振兴东北出谋划策的旗号来攻击东北人,虽然一些话有道理,但更多的是偏激!―――justalook

  ●在北京的东北人比较成功的各行业都有。

  就说我知道的几个在北京的东北人吧―――

  某著名广告公司的老总;某知名房地产老总;某投资公司老总;某饭店老总;歌星若干;国务院某研究室主任;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某大学某系主任;某报主编;某西餐厅老板;等等。我口音中有东北味,某日打车,的哥云:您也是东北来的吧?嘿!这他妈整个北京城叫你们东北人包圆儿了―――您瞅:四角八方都是你们东北人!―――老金在线

  ●主帖的理由是恨铁不成钢, 有怨气。对东北人的描述基本准确。

  听着:东北人的弱点绝不是落后的原因, 而应视为落后的结果。振兴东北根本不需要什么政策(政策也没有用), 只需要一个法治的环境。―――观察员sun1390

  ●此文通篇下来都是贬低都是诋毁!这正常吗?看问题要全面、兼听、公平!文章作者首先是抱着对东北人的一种看法来写文章的,不偏激才怪!―――集古

  ●1998年到吉林去开会,走之前家人和同事再三嘱咐,到了东北千万不要和人较真,有事要让一让,注意安全。

  可我对热情的东北人印象很好,没感觉到不安全,不过不让单独行动,每次外出都有专人陪同:)。只是市场很萧条,商店里的服务员比顾客还多。

  特别喜欢哈尔滨,尤其是那条步行街(记不清名字了),又干净又漂亮。回来后常夸,家人都笑我还不如把家搬到哈尔滨去算了。

  ―――清晨的雾

  ●上周在沈阳,的士司机好坏都非常明显:一下飞机,就有人拉客,我要求打表,他们十分恼火,几个人骂咧咧围上来……

  另外一个司机,居然连假日酒店都不认识,好不容易我带路到了地方,给他50元他找不开,说算了……―――天高地厚

  ●对东北人的善意的批评是可以的,但是我讨厌偏见和恶意的诋毁。

  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大量的物质都运到了全国各地。到了市场经济时,几次大开发都扔掉了东北。如果比资源,比人的素质,东北真的很差吗?看看,全国各地,哪里没有东北人。哪的东北人不成气候。有胆略,有气魄,有义气。这些怎么很多人都看不见。

  ―――塞外孤星

  ●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没错。―――塞外孤星

  ●我坚信东北人是最优秀的华夏子孙,在祖祖辈辈抵抗严寒开拓蛮荒中练就而成了他们的坚强和勇敢,丰饶的物产和长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酝酿而成他们的诚实勤劳,建国以来集团大工业生产铸造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我们感佩温州人的心灵手巧,叹服广东人的胆识谋略,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最伟大的创造者应该是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产业工人。

  ―――当啷

  ●凭良心讲我还是真心喜欢咱北方人的,南方人也有自己的局限,特会钻营,自私、心胸狭窄,北方人心理的底子应该是好的,不知道怎么就走进了个怪圈,这是要我们好好思考的。

  ―――欢天喜地d大鼻子

  ●我是东北人。我觉得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他的特点,不必单单拿出东北人来品评或者说一味诋毁。好人坏人哪里都有,何况楼主概括的东北人太片面了。东北的发展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地理位置,政策扶持,文化积淀……不仅仅是东北人如何如何。我是东北人。但决没有胆量如广东人那样吃死婴。―――含笑刀

  ●东北人有的时候就是好面子,讲感情。

  说到好面子,大家伙讲的那些动不动就动手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因为面子的问题。感情嘛,这东西有时候是好东西,但是有的时候让人公私不分,明明很简单的问题,可是有的时候解决起来就是很困难,为何?感情好,要面子嘛。

  偶是辽宁的。欢迎大家把把脉,讨厌有的人借机挑衅。

  ―――无聊的无聊

  ●楼主说得非常好!

  每次坐火车回家,路过那熟悉的平原,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诚如楼主所言,改变的仅仅是街头市容,而不变的依然是当年的活法和轨迹。政策也罢,资金也好,都不是改变东北的决定因素,老乡们的确应该反省了。―――Cynicism

  

  普通东北人

  本报记者 郑磊

  人情VS规则―――一个上海人眼中的东北

  “东北和上海的区别在于一个‘大’和一个‘小’。”在我离开上海之前,一个正在上海搞房地产开发的沈阳商人对我说,“‘大’说得好听就是待人大方,讲人情和让人看着大气;说得不好听就是大大咧咧、忽视细节、忽视规则。‘小’说得难听就是小气,不爽直,但往好里说则是做事精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遵守各种规则。”

  这些话在当时只是模糊地印在我脑海里,无法做出判断,而在我来到沈阳约一个月后,我则能以耳濡目染的各种现象来消化和体验这些论断:他的话虽因有“概括”的通病而显略一刀切,但却也不无道理。

  沈阳人的热情常让我有宾至如归之感,性格的坦诚直爽也让我不得不去鄙视各种勾心斗角,这些都是“大”的可爱之处。但在一些细节上,一些应该强调“小”,强调对规则的把握的地方,“大”却也不时出现。

  比如那些在道口值勤的马路纠察(上海的叫法),我经常看到的是:他们举着一面小旗,象征性地向那些闯红灯的骑车人挥舞,而在上海,这些马路纠察却能很好地对道口情况进行管理。我曾问过一些沈阳的马路纠察,问他们平时如何管理道口情况,有一个回答说,“能拦住(闯红灯的人)就拦,不能拦咱也没办法。”还有一个则说:“拦住了又怎样?又不会多给你钱。弄不好还得罪人。”我把他们的回答概括为,前者反映的是对规则本身的忽视,后者的前半句反映的是对管理规则的人的忽视,两者结合后,结果就是马路纠察仅仅成为规则的装饰,而规则本身则隐晦难显。

  与对规则的忽视相对的是东北人对“人情”的超乎别处的关注。人情时常是个好东西,尤其在寒冷的北方,人情可以趋缓环境的严酷。但“人情”并非一个绝对的褒义词,它还有公、私之分。人情的作用体现在私下,总是让人如沐春风,但若是体现在了公处,反映的则常常是对规则的逾越。监考官对考场纪律漠然置之,是因为他要与考生讲人情;卖票的经常把票送人,是因为他要和朋友讲人情;而一个官员若是对职务安排讲“人情”,则多半是为了安置亲信。一个注重人情的人,当人情与规则发生冲突时,常会以牺牲规则来满足人情的需要,就像那个说“弄不好还得罪人”的马路纠察,为了不得罪人,为了满足人情,规则可以暂时被忽略。但规则被忽略的结果是什么呢?考场纪律被忽略,被损害的是那些遵守考场规则的考生的利益;票子被送人,买票的相对于进场白看的就处于了不平等的地位;官员安置亲信,企图进行公平竞争的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权益。当规则被这样忽略,无需状态就会随之而生,处处是在讲“人情”,处处是在挖规则的墙角,于是谁的朋友多,谁的势力大,谁就能得好处。而朋友最多势力最大又往往是那些身居要职手握重权的官员,发展至此,人情的极至就成为对权力的崇拜,慕绥新和马向东们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上海也有贪官,但因为上海人比较讲规则,所以要贪也往往只能是打规则的幌子,钻规则的漏洞,而不敢明目张胆地践踏规则,所以贪的程度自然也就及不上慕马。这一比较难免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但“距离”的差距是否也能等值于经济之差距呢?

  当人情VS规则时,规则被忽视,而市场却是一个必须讲规则的地方,原本是应该流通资金的地方现在流通的却是人情,社会运转的成本虽然降低,但社会本身的成本也因此下降,好像那个送票的卖票者,观众收看的成本被下降了,损失的却是演播场的收入,另一方面,人情被当作货币用来买票,但这个“货币”却无法在他处流通,于是损失的就是总的货币流通。一张票代价是小,但当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被损失的就无以计数了。

  “文化是制度之母”,亨廷顿虽有诸般不是,但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文化是各种现象的汇集和提炼,比如讲人情,也可以视作一种文化。东北一些现象的存在不可排除是有这种文化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像上面那些推论,即使不是必然,也决非危言耸听。而要杜绝这些现象,从文化本身入手可否是一种有用的手段呢?

  在中国而言,对现代社会的建设根本就是以法治代替原有的人治,这早已是我们的共识。当人情至上之时,人治将被居于主导地位,追求各种规则的公正执行的法治则被居于其后,所以我们对人情从公域的清除,以及对规则的服从,无疑将有益于我们的法治建设,而慕马的阴影也会在规则的阳光下被渐渐驱散,东北的天空也会因此更加晴朗。

http://www.comefromchina.com/newbbs/showthread.php?s=&forumid=95&threadid=186347
 
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结果不是原因!!

使人变成鬼,是鬼变成人的是什么,是他自己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