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以官禄德”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批林批孔”时,报上揭露说,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篡党夺权的林彪,躲在毛家湾他那阴暗的巢穴里,每天面对“克己复礼,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的条幅,念忍字经,翻书记卡片。他记的那些卡片,至今仍教我不能忘却的只有一则:“诱以官禄德”。

之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是因为我一直在求证,这句话他是从哪本书上抄来的呢,还是揣摩政治权术的心得体会?而且,我还一直在求解这句话的含义:以高官厚禄引诱人不说也明白,如何以德诱人呢?如果“诱”是“循循善诱”的“诱”,即启发式、助产式的因势利导,“德”是以德治天下的善政、美德,那么,通常“德”是不会与“官禄”这样的“俗”物并列的。

近二十年间,我没有忘记这个疑问。

当然,从古代典籍中,我似乎也可以给出解释。历代统治者从不讳言以官职(支配他人的权力、等级制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俸禄(成文和不成文的物质财富收益),引诱和笼络社会精英参与治理天下。

汉高祖在死去的先一年(公元前196年)所下的“求贤诏”,第二段曰:“今吾以天之灵,与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己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刘邦的话说得够明白了,谁肯拥护我追随我,我就能使他尊贵显达。“尊显”之法无非封高官赐厚禄。这个流氓皇帝倒坦率,一语“共安利”直白地道出了“尊显”的底蕴。唐太宗李世民见士子踊跃参加科举,喜道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也毫不掩饰地表明了他诱以官禄的用心。

然则,“官禄”与“德”如何并列,如何匹配呢?《庄子》里借“反面人物”盗跖和满苟得之口嘲讽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盗跖不留情面地对孔子说:“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在盗跖看来,孔丘讲的德,与富贵(即禄、官)乃互为表里。而满苟得则说:“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又引《书》经(佚文)直揭历史的老底:“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见《庄子》第二十九篇。流沙河《庄子现代版》译为:“有一本古书说:夸什么好?骂什么坏?成功的痞子变光彩,失败的君子变无赖。”)满苟得的意思是说,只要先攫取了权力和地位,就不愁没有人赞美,就势所必至地拥有了美德。满苟得的话印证于中国历史,是绝对正确无误的:不论哪个昏蛋、混蛋,只要他坐上了龙椅,他就是“圣上”,他就拥有了“圣明”,他的话就是“圣旨”。圣者,德之至也。孔夫子不是被尊称为“圣人”吗?但那是在他死后,弟子门徒及后世别有用心者的追尊。而皇帝――最高统治者,一生下来或一登宝座就“圣”了!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权力、财富与道德是三位一体的,不过是按权力等级拥有的“官禄德”有等差罢了……

但是,林彪并不是古人,他也没有读多少古书,他如何悟到了这样一条“治世箴言”的重要性呢?

老实讲,与“批林批孔”年代的懵懵懂懂相比,如今的我,对这种权经已有了真切的体悟。俗语说,“没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在地上跑?”当买官卖官成了某些地方的政风;当“官本位”愈演愈烈,当官不仅意味着“五子登科”,同时意味着各种美誉和荣衔接踵而至,位高权重似乎可与德高望重划等号时,想不认知“官禄德”一体也难了,除非是白痴或拒不“正视现实”。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