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空周刊》:苏-30MK对F-15C屡战屡胜

阿搜

搜公馆少爷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01-16
消息
9,686
荣誉分数
5
声望点数
0
美《航空周刊》:苏-30MK对F-15C屡战屡胜


送交者: 刘小龙 2002年5月29日14:37:50 于 [军事天地]http://www.cmilitary.com



  据美国《航空周刊》5月24日的一篇文章报道:美国空军官员和航空工业官员声称,俄国制造的苏霍伊苏-30MK高性能战斗机,经常在模拟对抗中击败F-15C。而目前这种战斗机已出口到印度和另一个东亚国家。

  在某些情况下,苏―30可以依靠它装备的矢量喷口带来的出色机动性和速度欺骗F―15的雷达,在美国战斗机尚未有所反应前发射两枚导弹后撤退。美国空军官员在波音公司位于圣路易斯的一所工厂的一座360度高级多机交战模拟系统中进行了多次试验,并得到了上述结果。

  美国空军官员表示:“苏―30的战术和它能成功逃避的机动性,允许它在超视距导弹未能命中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近距射击”。美国空军官员相信美国的电子战设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欺骗导弹的引导头,但“第二次近距射击却对F―15构成了相当的威胁”,美国空军认为:“现在苏―30的飞行员能确保两次射击加上成功逃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总的杀伤比”。

  美国空军官员表示,在苏―30经常击败F―15的设想战术情节中,苏―30发射完超视距空空弹后(如AA―12“蝰蛇”)就飞向F―15雷达的雷达杂波干扰区。F―15雷达的这一雷达杂波干扰区是由于F―15的多普勒雷达下视时产生的地面杂波引起的,苏―30在进入F―15雷达的杂波干扰区同时将急剧减速,使前进速度近似于零。虽然这是一种有20年历史的老空战战术,但观察家们认为俄国战斗机的机动性、快速减速和快速加速的能力能使苏―30极为出色的运用这一战术。

  由于F―15的雷达是否能发现目标与目标是否运动密切相关,因此如果苏―30正确实施上述机动,F―15的雷达屏幕上将无法看到苏―30的踪影,直到美国战斗机进入苏―30 AA―11“射手”红外空空弹的射程。AA―11导弹引导头捕获目标的范围很大,可与头盔瞄准具配合使用,弹上还装有现代高速处理器,能够迅速击中目标。

  位于F―15的下方,苏―30将使用它的被动红外传感器确定美国战斗机的位置,而且这时美国战斗机以天空为背景,不会对红外导弹有背景干扰。这时苏―30飞行员将使用红外制导空空弹进行第二次射击,然后迅速脱离。

  美国空军官员表示,“在模拟试验中这种战术次次得手”,但他同时也指出这些试验都是由美国飞行员驾驶两种飞机进行对抗的。美国航空工业的官员也指出,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飞行员训练时会以这种战术情节进行演练。

  对此项实验抱怀疑态度的人士指出,这项实验可以用于证明新型具备大范围捕获目标能力的AIM―9X短距空空导弹和头盔瞄准系统的能力,以及有必要为F―22这种空中优势战斗机发展一种与其能在120英里外发现目标的雷达捕获能力相配的新型远距空对空导弹。他们同时指出苏―30MK只能对F―15这种具有较大雷达反射击面积的战斗机首先实施超视距打击。但苏―30MK却无法对具备隐形能力的F―22和F―35,以及雷达反射面积较小、不具备隐形能力的F―16和F/A―18E/F首先进行超视距打击。他们还认为这种分析不会影响F―22作为空对空战斗机的价值,F―22将在实战中表现出深入打击、防空压制和电子干扰方面的出色能力。


  欧洲分析家指出,与此同时利用这种模拟也在验证新型武器。这种战术模拟也被用于发展更有效的俄国导弹。

  苏―30与R―27ER/ET(北约编号为AA―10)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战术组合和一个较大的空中威胁。虽然R―27ER只是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它是在基本型R―27基础上换装了更大的发动机改进而来的,但这种导弹却具有极为出色的机动性。俄国空军的基本战术思想是在发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如R―27ET后立即发射半主动制导空空弹。俄国空军认为这将使目标机驾驶员忙于干扰第一枚红外制导空空弹,而被第二枚半主动空空弹击毁。

  R―27ER虽然只是半主动雷达制导,但在机动性方面却胜过了R―77(北约编号 AA―12)。R―77导弹的发动机比较简单,燃烧时间短,因此对其性能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俄国空军又发展K―77M而不倾向于装备基本型AA―12导弹。K―77M(K代表正在研制,R代表已经装备部队)是R―77的改进型,换装了燃烧时间更长、更大的发动机以增大射程。

  经常被报道的R―27EA是一种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北约编号AA―10),也能进一步提高苏―30的作战性能。在一对一的空中作战中,第二代“侧卫”家族战斗机对雷达反射面积较大的战斗机将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除非这些战斗机具备超视距导弹攻击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英国选择了火箭冲压发动机导弹装备欧洲战斗机的原因。(军团工作组 刘小龙 供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