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落入的思维怪圈:“谁也别想好”

Remax CFC

初级会员
注册
2019-06-06
消息
257
荣誉分数
275
声望点数
73

我的高中同学老董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后,今年年初决定辞职回山东老家搞生态农业。老董是缜密、慎重之人,为了避免无准备之仗,他投入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在前期考察中。
上个礼拜,他到我们这里考察,几个同学聚在一起,问他的感受。已经明显变黑的他,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只有不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就是如何跟农民打交道。他在山东某县考察时候听说的一件事情,体现了农村问题典型的复杂性。
该县某村一位杨姓老板,在外面开电子厂发达了,想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善事。考虑到该村地处山区,平时雨水稀少,他想为乡亲们挖一个水塘,一来干旱的时候可以浇浇地,二来小孩子们也可以进去游泳洗澡什么的。
项目想好之后开始选址。村里最大的那个派系——其实就是村里姓杨的那个群体——坚持挖在A地,因为A地离他们的田地比较近,这样浇水灌溉什么的比较方便。但村里的少数派们坚决反对,他们理想中的地方是更靠近自家一亩三分地的B地。两派争执不下,几乎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最后,村支书——村里最大派系的领头人——出面平衡,他暂时说服了自己的群体,决定将水塘挖在稍微靠近B地的C地。
钱本来就不是问题,农村也不缺劳动力,没几天,水塘就挖好了。又过了一阵子,下了几场雨之后,水塘里蓄满了水。有一户杨姓人家发现,这么大一个水塘,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放些鱼苗进去,养大了可以多盘菜。杨家人想到做到,水塘里就多了很多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杨家人勤快,还经常去喂喂鱼食什么的,慢慢水塘就变成他们家的鱼塘了。
碍于一个杨家,其他姓杨的憋着没说什么。可姓黄的姓刘的不干了,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水塘,凭什么你能在这里养鱼?于是姓黄的姓刘的纷纷买了鱼竿鱼饵渔网,到水塘里捞鱼去了。杨家人一看,这还了得,明明自家养的鱼,变成了全村人的菜,凭什么呀?这户杨家人就跟姓黄的姓刘的在水塘边干起架来。其他杨姓人家虽然不满养鱼的这户杨家人,但好歹也是同一本族谱上的人,于是或主动或被动卷入了混战,最终演变为全村人的群殴,披头散发的、满脸鲜血的、一瘸一拐的…
第二天,水塘里的鱼——无论大的小的、不管青的红的——全部鱼肚朝上,静静漂在水面上:有人往水塘里倒入了大量农药。
水塘的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那户养鱼的杨家人哭天喊地绕着村子骂了三天三夜,累得发了五天烧,也没有找到投毒者,这事情也就慢慢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了了之。几个月后,水塘恢复了平静,孩子们有事没事又去洗澡游泳了,胆子大一些的,可以蹬着腿跳进水塘里。
一个懒洋洋的中午,树上的知了无精打采地叫着,猫猫狗狗们热得趴在树荫下耷拉着脑袋。忽然,一声凄厉的哭喊划过整个村庄,接着便是泣不成声的‌‌“我可怜的孩子呀‌‌”的嚎叫。躺在凉席上睡午觉的人们光着膀子跑出来,看到徐妈妈拖着那被淹死的六岁孩子的尸体,哭得不像人样。
村民邻居们很自觉地帮忙料理后事,一些神神叨叨的老人则负责出谋划策。正当大家以为事情都过去了的时候,徐妈妈跑到村支书的家门口,和出钱赞助挖水塘的杨姓老板的家门口,理直气壮地要求赔偿:‌‌“你说,要不是你们挖这个水塘,我家孩子会去那里玩吗?不去那里玩的话,会出事吗?出了事,不找你们,找谁呢?‌‌”
徐妈妈每天颠来倒去就这几句话,村支书和杨姓老板的爹妈——杨老板仍然在外面开厂——不堪其扰,后来大家实在没办法,由杨姓老板出钱,赔偿了徐妈妈一万块钱。
经过了一连串的事情之后,杨姓老板觉得挖水塘这事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出了一份工钱,雇人将那个水塘填平。从此,村民们聊天的时候总有这么一句:‌‌“唉,要是那个水塘还在就好了。‌‌”

老董说,他从这件事情中,至少明白了三点:
第一,跟农民打交道,需要让农民尝到甜头,要让他们有利可图,并且必须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利益,这是前提,否则任何事情都难以推进。
第二,擒贼先擒王固然没错,但随着广大农民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只靠一个村支书去说服一个宗族的人,太勉为其难,更不用指望靠村支书说服全村人了,必须考虑到每家每户的具体利益和多元诉求。
第三,在城市白领中,鱼死网破这种事情并不多见,大家会考虑做事的成本和规则,但在农村,一切都是简单直接以及混乱复杂的——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我死了你也不能活着。
农村人普遍胆小不愿意冒险,有人冒险养猪,鱼塘,包山,之类的赚了钱,其他人就不服了,总是去偷,暗中投毒,农村又没有摄像头,基本抓不到证据,结果全村人只能都穷了。
农村普遍,看到哪家有钱就巴结,没钱就欺负。
自家门前是条路,怕人走自家门前过占了便宜做个围墙把路堵上。
自家排水沟水往哪儿排不行,就要往人家门口排,还一副我就比你有钱就欺负你的德行。
太多了,整天为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鸡飞狗跳。
 

我的高中同学老董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后,今年年初决定辞职回山东老家搞生态农业。老董是缜密、慎重之人,为了避免无准备之仗,他投入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在前期考察中。
上个礼拜,他到我们这里考察,几个同学聚在一起,问他的感受。已经明显变黑的他,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只有不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就是如何跟农民打交道。他在山东某县考察时候听说的一件事情,体现了农村问题典型的复杂性。
该县某村一位杨姓老板,在外面开电子厂发达了,想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善事。考虑到该村地处山区,平时雨水稀少,他想为乡亲们挖一个水塘,一来干旱的时候可以浇浇地,二来小孩子们也可以进去游泳洗澡什么的。
项目想好之后开始选址。村里最大的那个派系——其实就是村里姓杨的那个群体——坚持挖在A地,因为A地离他们的田地比较近,这样浇水灌溉什么的比较方便。但村里的少数派们坚决反对,他们理想中的地方是更靠近自家一亩三分地的B地。两派争执不下,几乎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最后,村支书——村里最大派系的领头人——出面平衡,他暂时说服了自己的群体,决定将水塘挖在稍微靠近B地的C地。
钱本来就不是问题,农村也不缺劳动力,没几天,水塘就挖好了。又过了一阵子,下了几场雨之后,水塘里蓄满了水。有一户杨姓人家发现,这么大一个水塘,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放些鱼苗进去,养大了可以多盘菜。杨家人想到做到,水塘里就多了很多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杨家人勤快,还经常去喂喂鱼食什么的,慢慢水塘就变成他们家的鱼塘了。
碍于一个杨家,其他姓杨的憋着没说什么。可姓黄的姓刘的不干了,这又不是你们家的水塘,凭什么你能在这里养鱼?于是姓黄的姓刘的纷纷买了鱼竿鱼饵渔网,到水塘里捞鱼去了。杨家人一看,这还了得,明明自家养的鱼,变成了全村人的菜,凭什么呀?这户杨家人就跟姓黄的姓刘的在水塘边干起架来。其他杨姓人家虽然不满养鱼的这户杨家人,但好歹也是同一本族谱上的人,于是或主动或被动卷入了混战,最终演变为全村人的群殴,披头散发的、满脸鲜血的、一瘸一拐的…
第二天,水塘里的鱼——无论大的小的、不管青的红的——全部鱼肚朝上,静静漂在水面上:有人往水塘里倒入了大量农药。
水塘的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那户养鱼的杨家人哭天喊地绕着村子骂了三天三夜,累得发了五天烧,也没有找到投毒者,这事情也就慢慢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了了之。几个月后,水塘恢复了平静,孩子们有事没事又去洗澡游泳了,胆子大一些的,可以蹬着腿跳进水塘里。
一个懒洋洋的中午,树上的知了无精打采地叫着,猫猫狗狗们热得趴在树荫下耷拉着脑袋。忽然,一声凄厉的哭喊划过整个村庄,接着便是泣不成声的‌‌“我可怜的孩子呀‌‌”的嚎叫。躺在凉席上睡午觉的人们光着膀子跑出来,看到徐妈妈拖着那被淹死的六岁孩子的尸体,哭得不像人样。
村民邻居们很自觉地帮忙料理后事,一些神神叨叨的老人则负责出谋划策。正当大家以为事情都过去了的时候,徐妈妈跑到村支书的家门口,和出钱赞助挖水塘的杨姓老板的家门口,理直气壮地要求赔偿:‌‌“你说,要不是你们挖这个水塘,我家孩子会去那里玩吗?不去那里玩的话,会出事吗?出了事,不找你们,找谁呢?‌‌”
徐妈妈每天颠来倒去就这几句话,村支书和杨姓老板的爹妈——杨老板仍然在外面开厂——不堪其扰,后来大家实在没办法,由杨姓老板出钱,赔偿了徐妈妈一万块钱。
经过了一连串的事情之后,杨姓老板觉得挖水塘这事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出了一份工钱,雇人将那个水塘填平。从此,村民们聊天的时候总有这么一句:‌‌“唉,要是那个水塘还在就好了。‌‌”

老董说,他从这件事情中,至少明白了三点:
第一,跟农民打交道,需要让农民尝到甜头,要让他们有利可图,并且必须是实实在在、近在眼前的利益,这是前提,否则任何事情都难以推进。
第二,擒贼先擒王固然没错,但随着广大农民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只靠一个村支书去说服一个宗族的人,太勉为其难,更不用指望靠村支书说服全村人了,必须考虑到每家每户的具体利益和多元诉求。
第三,在城市白领中,鱼死网破这种事情并不多见,大家会考虑做事的成本和规则,但在农村,一切都是简单直接以及混乱复杂的——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我死了你也不能活着。
农村人普遍胆小不愿意冒险,有人冒险养猪,鱼塘,包山,之类的赚了钱,其他人就不服了,总是去偷,暗中投毒,农村又没有摄像头,基本抓不到证据,结果全村人只能都穷了。
农村普遍,看到哪家有钱就巴结,没钱就欺负。
自家门前是条路,怕人走自家门前过占了便宜做个围墙把路堵上。
自家排水沟水往哪儿排不行,就要往人家门口排,还一副我就比你有钱就欺负你的德行。
太多了,整天为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鸡飞狗跳。
归根结底就一条:只有共产党,才能治刁民,换别人真不行!:evil:
 
归根结底就一条:只有共产党,才能治刁民,换别人真不行!:evil: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和管孩子一样,有人天天看着孩子写作业,有人要劝孩子适当的出去玩儿一会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