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名人录(文艺,科技篇)

记得忘记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5-03
消息
1,56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__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04年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不久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质系主任,率学生在河北、山西实习时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遣迹。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研究所所长,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明斡、剑桥等大学讲学,1936年回国,继续进行地质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辗转回到北京。

__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学会副会长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确定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特别是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在地质学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在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晚年对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剧坛泰斗 曹禺

  曹禺 (1910一1996)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禹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禹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族的家庭。5岁入私塾读书。1910年到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级小学读书。1912年冬,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清华度过了近十年的求学生涯。19 22年7月,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学院美术系和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接受西洋美术教育。其间对新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 ”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1944年初夏 ,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次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竟然编造假新闻,诬指这次集会是土匪骚乱。26日,经民青、民盟和学联商定,发动昆明市3万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

  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在“一二.一”惨案座谈会上,他严正指出:“‘一二.一’暴行是太凶残丑恶,卑鄙无耻了!”比之于当年的“三.一八”惨案,“凶残的程度更进了一步,这是白色恐怖吗?这是黑色恐怖!”闻一多还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为扩大这次斗争的影响,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1946年3月17日举行“一二.一”四烈士出殡游行和公葬仪式。闻一多参加了主要筹备工作,并对殡仪路祭等问题提出了寓意深刻而又便于操作的意见。他撰写的《“一二.一”始末记》镌刻在四烈士墓园的石壁上。3万人参加的游行队伍所经之处,闻一多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反动当局利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复员北上,进步力量减弱的空隙机会,企图一举摧毁昆明的爱国民主力量,特授予云南省警宪特务部门以“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之权。

  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 闻一多流着热泪,不停地反复的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随后,闻一多与民盟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李公朴治丧委员会。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还不时有一个“疯女人”闯入西仓坡宿舍院内,进行蛊惑宣传和恶意恫吓。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开始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当李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的演讲》。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胡风

  胡风(19O2~1985),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料,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一度任职于国民党的宣传、文化部门。 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曾参加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所艺术研究会,从事普罗文学活动。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由此开始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一时期发表大量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结集出版了《文艺笔谈》和《密云期风习小记》,还出版了诗集《野花与箭》与一些译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创作流派“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1945年初主编文学杂志《希望》。这一时期著有诗集《为祖国而歌》,杂文集《棘原草》,文艺批评论文集《剑・文艺・人民》、《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散文集《人环二记》,译文集《人与文学》等。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1979年获释。1980年平反。后出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他的文学理论著述辑为3卷本《胡风评论集》出版。
 
新华通讯社党组书记、社长郭超人

   郭超人 1334-10-31至2000-6-15曾用名蓝汀)1934年10月31日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现武穴市),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少年时期,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52年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期间,他热心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等生。毕业后,他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被分配到新华社西藏分社担任记者,1970年春调新华社陕西分社任记者。1978年秋,到新华社四川分社任记者、副社长。1983年1月调新华社总社任秘书长,随即任党组成员,1984年5月任新华社副社长,1986年3月任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他是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郭超人同志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44年的新闻实践中,他坚定不移地遵循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一颗炽热的跳动着的赤子之心”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新闻作品,不仅当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实录。

  1956年,郭超人同志以到西藏参加百万农奴埋葬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农奴制度的斗争,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在西藏工作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同藏族人民一起揭露、控诉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恶,一起欢庆繁荣幸福的新西藏的诞生。他关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大量报道如《血泪的控诉》、《拉萨的春雷》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960年和196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高度,写出了《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征服记》等长篇通讯,通过登山胜利宣传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高不能攀的革命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登山运动员们的壮举,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因此被国家体委记功,成为一位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在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炮火纷飞的战场采访,以新闻特写和现场目击报道了事件的真相,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正义之声。

  郭超人同志在陕西工作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深入关中、陕北、陕南农村调研,表现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采写的《安康调查》一组稿件,受到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1974年他撰写的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年来水利建设成就的长篇通讯《驯水记》,对“四人帮”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倒行逆施作了有力的回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1978年,郭超人同志被派往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他挣脱精神枷锁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他采写的《扫除唯心的阶级估量》等报道,大胆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他采写的《成都市手工业调查》,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有些建议被国务院制定政策时采纳;他在这一时期采写的《伟大的转折》、《中国农村的一角》等振聋发聩的作品,表现了他对这场伟大变革的极大热情和深刻洞察。他与其他同志合作采写的《历史的审判》,高屋建瓴,笔锋犀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化大革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显示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在《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郭超人作品选》等书。他的记者生涯因他担负新华社主要领导重任而扩展了新的领域,他的视野和笔触逐步遍及全球。他于2000年出版的《非洲笔记》记录了非洲大陆的进步、非洲人民的心声和他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深切关注。

  郭超人同志是深受我国新闻界敬重和新华社广大干部群众信任的优秀领导干部。他担任党组书记、社长期间,带领党组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特别是对新华社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积极探索通讯社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确定了新华社走向世界、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战略重点和实施步骤,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进行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超人同志是一位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新闻工作领导干部。他时刻不忘新华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党性原则与新闻工作改革创新的一致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对新闻工作的总体要求,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新华社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新华社正确引导国内舆论和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有效性、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而努力奋斗。在复杂的国内国际风云变幻中,郭超人同志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工作,坚持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他紧紧围绕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努力运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观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发展观,正确认识、正确反映当代社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他组织指挥了新华社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直接组织修改审定了许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稿件,确保新华社成为党中央放心的耳目喉舌,在引导舆论上发挥重要作用。   郭超人同志努力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客观规律,按照通讯社工作规律的要求不断加大新华社改革和发展的力度。他关于大力采集新闻信息、发展新闻用户、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论述,对于通讯社规律的认识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他在新闻业务、新闻理论、队伍建设、通信技术、经营管理、行政后勤、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述。特别是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他提出了正确把握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通讯社与世界性通讯社的关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全社工作把握正确的方向,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加以落实,使新华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大踏步迈进。他提出大力提高在世界范围内采集新闻信息能力、用具有鲜明特色和充足数量的新闻信息,在国内满足用户对新闻的巨大需求,在国际范围内打破西方大通讯社对新闻的垄断。他提出并大力推行一手抓宣传报道、一手抓发展用户,以占领更加广阔的新闻舆论阵地,使新华社国内外新闻信息用户从1982年底的280多家发展到了现在的8500多家,实现了新华社新闻产品打进西方主流媒体的重大突破。他着力研究探索经营管理规律,不断改革和完善新华社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新华社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世界性通讯社规律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

  郭超人同志非常重视参考报道工作,强调搞好参考报道是中央交给新华社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参考报道与公开报道两块“金牌”要交相辉映。他要求全社采编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搞好参考报道。

  他在致力于新闻业务实践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理论上的思考与探索,在党的新闻理论上卓有建树。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地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同时必须努力探索和把握新时期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他对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阐述,对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新闻事业和改革新闻报道的论述,对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的探讨,对新华社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和建设世界性通讯社进程中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的总结等,在他的新闻专著《喉舌论》中,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郭超人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华社的干部职工,反复强调“抓作风、改文风”,始终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加速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并且身体力行,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郭超人同志积极支持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大胆提拔使用年轻干部,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年轻干部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郭超人同志主持新华社工作期间,新华社迈向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他在担任第九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期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对世界各地许多新闻机构、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交流和访问活动,赢得了国际新闻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新闻界同行的尊重。

  在郭超人同志担任新华社社长期间,新华社的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新华社已经建立了由130多个国内外分社组成的新闻信息采集网,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世界热点难点新闻为重点的多语种、多渠道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建立了以卫星通信和计算机为主干的通信技术网络,具备了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间断发布新闻信息的能力;建立了以数千家新闻媒体为主体、遍布国内外的用户网,为在国际新闻市场上打破西方新闻媒体的长期垄断创造了条件;建立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新闻队伍,特别是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崭露头角,为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重大报道和其他各项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新华社已经具备了一个世界性通讯社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开始发挥一个世界性通讯社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郭超人同志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全部生命。他常说,无产阶级记者,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首先是坚定的共产党人,然后才能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追求真理、宣传真理、献身党的新闻事业,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进步,数十年矢志不渝,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和实践,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三讲”教育活动中,郭超人同志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剖自己,发挥了示范、标杆作用,努力实践******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得到了全社同志的高度信赖。   郭超人同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作风,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严于律己,时时、处处以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准则要求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正气和风范。他公私分明,不仅自己从不用公款参加任何高消费的活动,从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宴请亲友,从不接受任何方面的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而且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执行党和政府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郭超人同志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任劳任怨。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都同平常一样,要从电脑中调阅新华社当天播发的大量新闻,有时每天要看几万字的稿件。雷厉风行、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是他长期坚持的工作作风。他的时间表上,没有休息天。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间,他也从未停止过工作,病情稍稍稳定,立即出院边工作边治疗。就在逝世的前两天,他还抱病主持新华社社长办公会议,落实“三讲”整改措施,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正像他激情澎湃的作品一样,郭超人同志是一个激情澎湃的记者,一个激情澎湃的领导干部。这激情,源自他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源自他对党的挚爱、对人民的深情。   郭超人同志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使党的新闻战线失去了一位忠诚战士,使新华社失去了一位优秀领导人,是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一大损失。

  郭超人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他的名字、他的业绩、他的风范、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的情操,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小说家――池莉

   池莉出生于1957- 湖北沔阳。高中毕业之后就同当时的广大青年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插队,并在农村当过小学教师。后开始学习医学,三年学习期满后到武汉钢铁公司当了五年医生。又重返校园,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芳草》杂志社编辑,后在武汉市文联从事创作,并任武汉市作协副主席,现为武汉市专业作家。

  1978年起就开始创作诗歌、散文。1981年起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烦恼人生》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一种生活的本真状态。冷静的叙述态度,使她成为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1987年,池莉发表了《烦恼人生》,使广大读者产生了震惊。在“先锋小说”精心营构各种语言迷宫和故事圈套的时候,《烦恼人生》却透过纷乱、琐屑的原生态的生活表象而显露出了丰富的内涵。这篇小说“单枪匹马”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力。
 
演员-- 徐帆

徐帆个人简历

籍贯:湖北武汉
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徐帆自幼生活在武汉,父母是楚剧演员,12岁时她就考入戏校,专攻青衣、花旦。毕业后,进入武汉话剧团当了一名学员。1987年,徐帆顺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办的第一个实验班,4年寒窗苦读,对有过学戏经历的徐帆来说并不算难,她埋头研读表演理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1年,她作为尖子生之一被分配进北京人艺,于是在舞台上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最为人知晓的便是话剧《阮玲玉》了。
徐帆并不满足在舞台上所取得的成绩,开始进入影视界。最初曾在电视剧《武生泰斗》中演杨红宝,电影《李莲英》中演珍妃。

从1992年至今,她参与主演的有如下作品:电影《大撒把》、《永失我爱》、《不见不散》、《紧急迫降》;电视剧《一地鸡毛》、《情殇》、《月亮背面》,《青衣》
 
歌手―― 高枫
高枫

原名:曾焰赤
籍贯:湖北武汉
1968年7月24日出生于江城武汉
1986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系;
1988年开始随温中甲录制唱片、影视插曲
1989年录制〈龙年警官〉《拳击手》主题曲
1990年毕业与中央工艺美院、出任东方歌舞团美工
1991年与苏越牵约推出个人首张专辑《在你走后那一夜》、录制《黄城根》、《戏说乾隆》主题曲
1993年解约,成为自由音乐人
1995年,签约徐玉麟为首的EMI百代中国部(后改名星工场)推出第二张专辑《天那边的爱》1996年,推出第三张专辑《丰收》
1997年,推出的四张专辑《最好的礼物》
1998年推出单曲《好好努力》《永远记住你》为《危情时刻》、《侯门浪子》、《乞丐皇帝传奇》、《阳光地带》创作主题曲
1999年留学伦敦,单曲《回归》、为《找不着北》创作主题曲
2000年推出第五张专辑《伦敦悟语》
2001年单曲《葵花向太阳》、《会看到》
2002年与星工场解约签约盛安大唐推出第六张专辑《美丽新世界》

  高枫从小就对音乐和美术有特殊偏爱,在工艺美院学习时,高枫便涉足文艺界, 为《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龙年警官》等电视剧配唱了主题曲。毕业后,高枫开 始从事音乐的创作和演唱。在大陆第一个兄弟组合“楚奇楚童”的专辑里,高枫的 作品占了近一半。与此同时,在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黄城根》 里也留下了高枫的声音。随后,高枫创作的一首首精美的作品问世了,其中包括: 黄格选的《春水流》、红霞的《让往事飞》、思浓思雨的《双双飞》、老狼的《美 人》等几十首歌曲。

  1995年是高枫演艺事业上巨大转折的一年。一月初,由他创作并首唱的《大中国》被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东方时空--音乐电视》拍成MTV,作为一号作品向全国 强力推出,迅速走红后,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歌曲。不久,高枫的个人创作专辑《天 那边的爱》上市。仅仅一个月时间,专辑销量便达到15万张。1995年10月,高枫受国 家文化部委派,参加第四届“中国风”大型演唱会。在上海、海口、香港及东南亚等 地巡回演出。1996年1月,高枫的《大中国》在上海东方台东方风云榜、音像世界排 行榜、当代歌坛排行榜、北京音乐台排行榜等50多家电台都摘取了桂冠。同年,台 湾著名歌星巫启贤向高枫约歌。并在他的专辑《思念谁》中一次就收录进三首高枫的 作品。1996年2月,高枫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再次演唱了那首脍炙 人口的《大中国》。1996年3月,高枫第二张专辑《丰收》问世。其中《丰收》、 《世界村庄》、《拥抱》等歌曲,健康、积极,易于传唱。1996年5月,高枫前往吉林 孤儿院,看望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为他们献出一份爱心。紧接着,高枫又去了井冈 山革命老区慰问当地人民。1996年6月,在内蒙古驻兵给水团的营地、在四川水灾灾区 都下了高枫的身影和那激昂、催人奋进的歌声。1996年7月,高枫在香港回归倒计时一 周年之际,写下了《一九九七》这首具有政治意义的歌曲。1996年10月,高枫随国务 院侨办和常宽、罗中旭等歌手赴欧洲为英、法、比利时三个国家的华侨慰问演出,受 到当地华人的热情欢迎。回国后,他请常宽担任制作人制作自己的第三张专辑。1997年 1月,高枫将自己的成名曲《大中国》的创作手稿现场拍卖,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希 望工程,再次树立起了一个爱心歌手的典范。1997年2月,在国内知名杂志《音像世界》 的年终总评榜上,他的一首新作品《1997》又获第一。1997年3月,高枫回到中央工艺美 院,在院长常沙娜和教授李德利等自己的恩师支持下,开始重操画笔,用了近一个月的 时间为自己的新专辑作了自画像和专辑内页的风景画。1997年4月,高枫再次随中央电视 台“心连心”艺术团赴“石油城”大庆慰问石油工人。1997年6月,高枫的第三张个人 专辑《最好的礼物》即将上市,其中收录了在年初曾走势强劲的新作《1997》和一些高 枫自己演绎的,由别人唱红的作品。
 
歌手―― 黄格选
黄格选
出生年月:1970年2月28日
籍贯:湖北武汉

【经历】

1993年8月 签约北京影音出版社

1996年10月签约上海滚石声像制作有限公司

【专辑&影视】

1993年12月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1994年9月推出第二张个人专辑《爱你和从前一样》

1995年担当20集电视连续剧《孟姜女》男主角并演唱主题歌

1997年1月推出第三张个人专辑《夜间情人》

1998年初推出第四张个人专辑《露水》
 
歌手--任贤齐
湖北武汉人。
1997

《心太软》专辑荣获香港电台十大劲爆国语金曲铜奖

《心太软》专辑荣获香港新城精选104电台国语金奖

《心太软》专辑荣获 1997 Channel V华语榜中榜TOP20第二名

1998

第五届香港新城电台《金心情歌》金奖

香港新城电台劲爆金曲《最佳男歌手》奖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1998 HIT FM台北之音音乐网100单曲票选活动第一名

飞碟联播网年度最佳国语主打歌铜奖、最佳男歌手铜奖及1998年8月主打星金奖

自由时报主办1998风云人物榜--台港歌坛第二名

民生报主办1998十大风云人物网路票选第二名

中国时报主办1998年度十大国台语专辑全民直选第二名

中时电子报1998年度十大网路票选国语专辑第一名

1998 Channel V华语榜中榜 最佳男歌手奖和TOP 20奖

第二届马来西亚国际越野摩托车三日耐力赛125C.C.个人组第三名

1999

1999.7 香港[庆祝回归两周年音乐颁奖礼]荣获[亚洲新小龙奖]

大成报主办[第二届大成校园巨星榜]最受欢迎男女歌手奖

中国时报主办1999娱乐十大超人气歌手全民直选第五名

《爱像太平洋》荣获金曲龙虎榜1999年度总排行榜第六名

1999 Channel V华语榜中榜亚洲魅力歌手奖和TOP 20奖

2000

2000亚洲越野摩托车耐力赛亚军

新加坡[第一届金曲奖]最受欢迎男歌手


2001

2001新千年Channel V华语榜中榜最佳媒体推荐奖和TOP 20奖


【 连续剧 】

意难忘

梦醒时分

黄飞鸿与十三姨

人海孤鸿

台北爱情故事

神雕侠侣

笑傲江湖


【 电影 】
官兵捉强盗

报告班长3

傲空神鹰---想飞...等

美丽新世界

玻璃樽

虫虫危机---中文版本配音(男主角飞力)

星愿

夏日麽麽茶

返回...

【 舞台剧 】
春光进行曲


  【 广告&代言 】

7-11热狗大亨篮球篇

三阳迪奥机车

哈帝汉堡爱情温度计篇

珍珍鱿鱼丝

军歌MTV

黑白口香糖

黑松沙士(I FEEL GOOD)

舒蕾 油博士洗发水(大陆地区)

旺旺食品-劲道清酒----任贤齐篇1、2

永恩集团"达芙妮"代言人

担任新加坡"肾脏基金会"第二任募款大使

ERA转播美式足球NFL之代言人

天与地矿泉水(大陆地区)

和信轻松打

台东基督教医院重建

推广器官捐赠之代言人

关怀唐氏症儿童公益活动&广告代言

点睛品---男性本色(火焰系列,纹身系列)

点睛品---山盟海誓系列

点睛品---虫虫世界系列

金龙旗青棒赛代言人

china.com hongkong.com taiwan.com网站代言人

a.testoni--"duckling"鸭子系列广告代言人

点睛品---新两性话题

关怀自闭症儿童公益广告

2001年世界杯棒球赛代言人
 
任贤齐是武汉人?

你的贴子我很喜欢。渥太华好像很多武汉人呢?
 
好想有一个男歌手还入了狱?是不是这里面的一个?

by the way, can you tell me the recipe for 热干面?
 
热干面一般人做不来的
主要是面很不一般
 
我的第二故乡很不赖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