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连续34天新增确诊新冠超 5万,6月11日通报增 79663 例 (在只检测了 96061 的情况下),确诊死亡数与火化数对不拢

wei_cheng

围观真实的科技新闻是一大乐趣
注册
2018-05-30
消息
2,849
荣誉分数
965
声望点数
123
台湾 6月12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50657 例 (只检测了 61658),新增死亡 163 例,连续 34天超过 5 万例。一线的医护不堪负荷,预计医疗资源包括检测点、进行采检和 PCR 核酸检测的能力、医护、病床数不够用

6月11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79663 例 (只检测了 96061),死亡 211 例,
6月10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8347 例 (只检测了 85545),死亡 213 例,
6月9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72967 例 (只检测了 90057),死亡 211 例,
6月8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0223 例 (只检测了 99279),死亡 159 例,
6月7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3027 例 (只检测了 103684),
6月6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53023 例 (只检测了 74233),
6月5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2110 例 (只检测了 74214),
6月4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8151 例 (只检测了 82606),
6月3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76564 例 (只检测了 90249),
6月2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76986 例 (只检测了 95039),
6月1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8293 例 (只检测了 105711),
5月31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0705 例 (只检测了 102187),
5月30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0103 例 (只检测了 83111),
5月29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76605 例 (只检测了 89465),
5月28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0881 例 (只检测了 97460),
5月27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94855 例 (只检测了 115130),
5月26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1907 例 (只检测了 102450),
5月25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9389 例 (只检测了 111881),
5月24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2435 例 (只检测了 111336),
5月23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6283 例 (只检测了 93229),
5月22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79487 例 (只检测了 93743),
5月21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4639 例 (只检测了 104539),
5月20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5761 例 (只检测了 108187),
5月19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90378 例 (只检测了 113124),
5月18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85356 例 (只检测了 109614),
5月17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5883 例 (只检测了 92322),
5月16日公布新增确证新冠 61754 例 (只检测了 89501),
5月15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8769 例 (只检测了 85436),
5月14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4041 例 (只检测了 85378),
5月13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5011 例 (只检测了 90786),
5月12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5446 例 (只检测了 92375),
5月11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57216 例 (只检测了 85235),
5月10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50828 例 (只检测了 98906)




 
最后编辑:
5月9日 台湾确诊新冠 50828 例 (只检测了 98906),5月10日 台湾确诊新冠 57216 例 (只检测了 85235),连续两日超过 5 万例,确诊数量和密度均超过韩国居全球第一,一线的医护开始不堪负荷,预计医疗资源包括检测点、进行采检和 PCR 核酸检测的能力、医护、病床数不够用

浏览附件1042770




问题在于不对比就不知道好坏,比如如果现在必须在上海和台湾之间选一处去生活,你选哪里?
 
江浙人当然会支持上海 “社会面动态清零” 并划分封控区 (197万人/5月11日)、管控区 (303万人)、防范区 (1829万人),不然难道放任整个华东变成上海在高峰期的惨状?如果非要在上海和台湾之间二选一,我会选上海、希望父母在防范区,或从封控区、管控区随着病例减少调整为防范区。

我父母所在的地级市在一两个月前 (累计确诊共~100例) 的高峰期管制措施也一样,类似管控区 controlled zone 和 防范区 precautionary zone。
问题在于不对比就不知道好坏,比如如果现在必须在上海和台湾之间选一处去生活,你选哪里?
 
最后编辑:
江浙人当然会支持上海 “社会面动态清零” 并划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1800万人),不然难道放任整个华东都变成上海在高峰期的惨状?如果非要在上海和台湾之间二选一,我会选上海,希望父母在上海防范区,或者从封控区、管控区随着新增病例减少调整为防范区。

我父母所在的地级市在一两个月前 (累计确诊共~100例) 的高峰期管制措施也一样,类似管控区 controlled zone 和 防范区 precautionary zone。
这说明你一个特别的人,有特别的选择

一般人都不希望被关起来,没有公共交通,做什么都要批准,说不定要哭喊才有可能。最关键的是,付出了这么多牺牲,就新冠防疫而言,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上海结果会比台湾好
 
江浙人支持上海 “社会面动态清零” 并划分封控区 (197万人/5月11日)、管控区 (303万人)、防范区 (1829万人),也希望复工率尽可能提高,合乎逻辑:不能放任整个华东都变成上海在高峰期的惨状,也不希望影响上下游产业链。上海防范区居民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在不断扩大并复产复工。

上海常住居民里最反对防疫政策的是封控区、管控区的小商户和小企业主,这也很合理。

民进党改用 3+4 居家隔离政策的后果已经很明显,台湾此轮疫情还没有达峰、由检测数相对确诊数低得不可思议就知道 under-reporting 严重,要把新冠列为四类传染病就是打着压低病例报告数的如意算盘。咱们可以天天更新嘛。
这说明你一个特别的人,有特别的选择

一般人都不希望被关起来,没有公共交通,做什么都要批准,说不定要哭喊才有可能。最关键的是,付出了这么多牺牲,就新冠防疫而言,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上海结果会比台湾好
 
最后编辑:

萧功秦教授:我在上海疫情中的思考​


财经会议圈
微信号:fci0630

发表 2022年05月11日

平均阅读时长为 3分钟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icPEhdQeTsAOszHoNCYYJQ2p1kicLTlEp5t2IycN4rNL3EyQ9eMS0kKdMcrUIZosnTC5DmcBDJ2WMsfdfUIx2PA_%7C_640%3Fwx_fmt%3Djpeg

作者:萧功秦
来源:萧功秦论评

1、上海街头出奇的宁静

我住的小区是上海徐汇的一个封控小区,目前还没有解封,但只要向居委申请通行证,还是可以出门看病的。

在电话联系以后,我到居委填写了一张表格,写明最近两次做核酸的时间与出门事由,居委大白盖了一个章,我就可以凭这个申请单出门了。

五月四日清晨,我骑电瓶车去第九人民医院看牙科门诊。这是一个多月来第一次上街,颇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新鲜感。从小区到医院的一路上,空旷的大街见不到一个行人,即使是快递小哥也不多。

往日繁华的林荫道,连汽车也不见踪影,这种出奇的宁静,倒还别有一番趣味。我就在路边停车,拍了张街景照片作为留念。这可以说是上海建城一百多年以来未遇的奇观,解封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aWFfQcVAVv8YUSoSQa94OdR2Zfjfky9uw18gHazO7HZqxJvOS8D71yuXDRMrgVadFoOCQ8Gambhg_%7C_640%3Fwx_fmt%3Djpeg

40分钟骑车途中,看不到一个交警。近医院的一条小路边上,遇到一个大白,他问我上哪里去,我说去九院看病。他也没查看我的通行证,就让我走了。

医院大厅里人不多,相当于过去的五分之一,我在九院底楼挂号窗口看到一个挂号的老人让人同情。挂号时他的核酸检验报告还没有出来,等到报告出来时,他预约的专家门诊号已经失效了。

他向窗口里的工作人员苦苦争辩解释,但对方回答,这就是医院的规定,没有办法。

我真为这位老者担忧,一个月不能出来看病,估计也不是小病,好不容易申请到了通行证,到医院看病时却遭到拒绝,这是多大的打击?世上总有很多不幸的事,我们的制度规定是不是应该更人性化一些,来减轻普通人的困难与不幸呢。

这次疫情也显露出我们社会中一些消极的东西,例如,某些官员素质不高,凡事一刀切,层层加码,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上下反馈机制的不足,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匮乏,人道主义文化的缺失,体制与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短板也很多。

疫情中显露出来的这些社会问题,会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国运的深层次因素。希望疫情过后,我们社会能从上到下,都对这场灾难进行深入的理性总结与反思。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社会困局中的经验与教训也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然而必须通过深刻的反思,才能转化为民族的经验资源。

2、与一位极端思维者对话

我把出小区治病的这段经历与途中拍的相片发到朋友圈里了,有一位我不认识的人士在我的朋友圈里责问说,“你居然在空旷的大街上看出来别有趣味”!他极为愤慨,认为我是一个“麻木的人”,“对疫情中的苦难缺乏同情心”,并认为我不配是一个文人,他决定把我从自己微信中删掉。

我在朋友圈是这样回复他的:在你删除我以前,请容许我对你说一句。我特别欣赏俄罗斯作家格林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每天总是在高高的垃圾堆上,看到美丽的太阳升起"。

没有艰难岁月中的浪漫和潇洒,不配是一个真正的人。不懂得苦难中的浪漫和潇洒,也无法理解真正人生。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a8A2icMvUIxU8mQjVicW703BMLiaSg9QTbExoFLSpXjPdfvQs51LUSBHAyWe1T0qfVrbuUXc9o6kh1w_%7C_640%3Fwx_fmt%3Djpeg


格林是俄罗斯20世纪初期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格林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以自己对生活的信心与热爱,超越了种种人生苦难。

他的中篇小说《红帆》被改编成电影,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中国放映过。当时我还是个少年人,我至今对电影中的浪漫诗意印象深刻。我之所以想到引用这句话,因为它曾是我在人生最艰难时刻的座右铭。

这位对我不满的先生很快又回复了,我以为他消除了误解,会同意我的看法。没料到的是,他说,“在垃圾堆上欣赏太阳,那是典型的犬儒主义”!并写了一段带有侮辱人格的话,他说,“都如你这般,如蛆虫一样,在粪坑里看见一丝热的大便就欢心雀跃”。

他把我的话等同于“粉饰太平”,还要求我不要对他回复。他写道,“你回复了,就是承认自己是蛆虫了。”另外还写了一些不宜引用的、不堪入目的骂人的话。

他的回复让我出乎意外,可以说,我遇到了一位具有极端思维的网络人士。从人类的思想史上来看,无论是左的极端,还是右的极端,无论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极端,无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波尔布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着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

凡是不同意自己意见的,就是动机不良,就是不正义,就是邪恶,凡是邪恶,就必须予以清除、打倒乃至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道德优越感”——“正邪”两值分类——“有你无我”的斗争哲学,就构成了此类人士判断事物的三步曲,就形成他们对世界万物的解释框架。他们甚至对情绪不如他们那么激昂亢奋的人,也都判定为叛徒,投机分子与动机不良。

理性与中道,同情地理解对方,在和而不同中,彼此交流互动,在他们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令人忧虑的是,当今中国的微信与网络世界里,国人处于左右两个极端的撕裂状态。各方都是恶语相向,把对方指责为动机卑劣的邪恶者。其实,他们虽然在几乎所有观点上势不两立,然而,在思维方式上,在判断与表达观点的“深层句法”上,却是惊人的一致。

这是因为,他们都有着文革激进文化的传承。(众所周知,无论是小偷还是警察,虽然角色不同,但讲话使用的句法是一样的。所谓的深层句法就来源于此。)

这让我又想起了文革时期在上海嘉定工厂参加一次反帝游行,当时有一部满载牛奶的奶罐车,一不留神开到我们厂的游行队伍中间来了,游行队伍中的一些人大为愤怒:这不是破坏革命大游行的罪恶吗!

于是一伙人冲上去,以“正义者”的姿态把驾驶员毒打了一顿,据说把司机的门牙都打断了。(后来听厂里人说,那位可怜的被打者解释说,由于满车罐的新挤的牛奶必须立刻送去消毒,否则全废了。为了赶时间,才不小心驶进了队伍)。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极端思维的例子。

读到此人的回复,绝对不能说自己会心情舒畅,好在多年来,我经历了太多与极端思维人士的思想冲突与碰撞,也已经见怪不怪了。于是,我再次对他回复说:

——灾难与苦难中的乐观,并不等于对苦难的赞美与歌颂,更不等于对自然灾难中产生的种种次生灾难与种种不幸的无动于衷,你把对苦难事物的态度,与苦难中的人生处世方式,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了。

—— 你骂得再厉害,我也不回敬,我知道极端文化在社会上是何等根深叶茂,我知道你实际上是一种极端文化的受害者。老弟,息怒,或许几年以后你会清醒一些,或者那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错了。

原以为我这封讲理的信,会让他理解,没有料到他更为恼怒,他在短信中表示,如果我再回复他,他就要开骂了。我已经领教了他发出的恶语的厉害,也不再与他联系了。

我们的网络与微信中充满着语言暴力,一方面,网上有人鼓吹要求政府派“志愿军”去欧洲,帮俄国打仗,凡是反对这样做的人就是胆小鬼、汉奸、投降派,另一方面,我遇到的这位极端人士,仅因为我说“宁静的街道上别有一番趣味“,就把我视为“粉饰太平”的“蛆虫”来谩骂。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思想处于撕裂状态,日益对立。

与这位极端人士交流,让我感到一种担忧,他的仇恨心如此之强烈,对不同意见的人如此势不两立,对激昂情绪者讲道理是多么苍白无力,这件小事就足以说明。想用中道理性来说服左或右的极端派,是多么困难。

3、与国人的恶根性告别

疫情总会过去,而未来中国可能会面临更艰难的时代。

俄乌战争发生以后,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将更为严峻,新的疫情还会时不时地挑战我们的神经,不断让我们付出更多艰辛努力。政府发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号召,表明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逆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势必面对以往四十年从来没有经历的严峻的经济局势。

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社会上的种种内卷化让人们忧虑。每年有上千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社会上的待业人群却在增加,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民间社会中左右撕裂的状态并没有改善,反而会在矛盾中进一步激化。此外,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将持续影响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

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我们必须为未来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做好准备。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局势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外部因素固然是一个方面原因,社会深层次的矛盾的暴露也是另一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困境来临时,我们国人应对困境的精神态度与文化手段,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中国人身上极左时代形成的陈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残存的极端思维会从假死状态重新复活。

一旦国际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困难出现,各种“阴谋论”思维、亢奋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自以为是的“厉害国”观念,受害者式的悲情主义,都会被重新激活,它们会取代人们的常识与经验,并且具有传染性。

这是因为每个人思维中多少有过它们曾经的活动轨迹。甚至已经被全民否定的“阶级斗争”的观念,也会很轻易地回到我们生活中来支配人们的思维。加上人道文化的缺失,以及其他种种恶根性,其中有二千年来的专制统治形成的文化习性,也有十年动荡时代的左的思潮在国人精神与心理上积淀的文化惯性。都可能会在艰难时期不断被激活。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YZUXqdZyBlNRKZLCN0cKWdicMYdAN4au2UhEfMXRyytpwibhhRbniaoUgib0jSctxsSZZricxZrm1ZHGg_%7C_640%3Fwx_fmt%3Djpeg


事实上,前些年来,这些恶根性的东西,它们曾经淡出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时,当时中国人的心态与精神状态,要比现在健康得多,温和得多,开明得多,中国人中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在国力上升时期也健康的萌发着,茁壮地滋长着,在民间表现出饱满充实的生气,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要和美得多,官员也要体恤民意得多,民间的戾气比现在要少得多,那时社会上也远没有后来的“左右撕裂”与“厉害国”的狂热。

旧文化 ,旧思维,旧事物在真正死亡以前,曾经会有一个假死阶段,处于假死状态的旧文化,一旦有了适宜的条件,就会从假死状态重新复活过来,一旦被重新激活,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支配我们,影响我们,干扰我们走向新文明的努力。

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严复,他在给他的学生熊纯如的一封信中,写过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

“华族终当强立,由此强立之先,以其有种种恶根性及种种不宜存之性习,故须经层层洗伐,而后能至。”

专制文明千百年来,以及文革极端时代以来,积淀了许多看不见的民族劣根性,这种文化性习太深厚了,要克服它们,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困难。

至于中国人要受多少磨难,才能走上真正的强立这一坦途?严复说了一句深刻的富有历史感的话:“但问其恶根性及不宜存之性习之多寡矣足矣”。

我们内心深处这些恶根性的东西,存留越多,我们走向新文明的路途,就越漫长。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如同防范新冠病毒一样,警惕它们对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传染、干扰与支配。判识这种种恶根性,并与之斗争,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命。

4、做一个乐天知命的人

有朋友问我,在上海疫情中,我是怎样度过的。我回复说,每天看微信中种种消息,往往让我心焦,我也会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写作与读书。

我说,我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疫情前,我每天早上要在小区的墙头打壁球六百次,每天都是满头大汗,一年就可以积累到十八万次。

现在封闭在家里,我的运动量几乎并没有减少,我每天在家深蹲运动四百次,一个月就积累了一万二千次。我比许多人更重视运动,坚持运动凡二十年,连脂肪肝都消失了,这是对我多年坚持“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的回报。

我绝不相信年岁上去了,就应该像乌龟一样不动。健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有良好的生活与写作状态,我要保持健康的身体与灵敏的思维,来从事我的著述。可以说,我是疫情中受影响最小的人中的一个。我力争做一个“乐天知命”的现代儒者。

什么是乐天知命?对此我有自己新的理解,所谓乐天者,就是理解了宇宙的法则,理解了生命的含义,以及“善良终究战胜邪恶”的t千百年人类文明的大趋势。这就是乐天。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因相信天道而乐观。

凡生活中的一切恶事与灾难,我的理解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走向新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障碍与付出的代价。虽然这种代价有时很惨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一个死不改悔的乐观主义者。这种信念也是我的精神支点,它让我可以避免悲观厌世、虚无主义。抑郁症是与我无缘的。

这种人生态度,得益于一位家乡老者的启示,那是1987年,我在长沙开会后,顺道回家乡衡阳探亲,见到我堂哥的一位患难之交,他曾是民国时期的一位老县长,十年动荡时期的生活当然是颠沛流离。

我问他,在那么艰苦的生活中,他为什么没有想到自杀?这个重头问题立即勾起了他的深思,他想了一会对我说,因为他一直研读历史,从历史中,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四人帮式的“法家”统治,从二千年历史看,总是短暂的,一时的,不会长久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终究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这个信念一直支持着他,终于他还是等到了文革的结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乐天,让一个人在困境中会有一种坚持力,一种韧性。我还记得十年动荡中曾有一个不幸的受迫害者,因为对人生绝望而自杀了,而自杀后的第二天,他的落实政策的通知就发过来了。由此可见,乐天人生态度是多么可贵。

所谓知命者,就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由自己选择的,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与环境。

既然命运让你出生于这个时代,生活于这块土地,就让我们享受这个时代的美好的一切,也同时必须承受这个时代中的种种不完美。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焦虑,也有慰惜,既来之,则安之。我们生活于这个世界,生活于当下,这是我们的命。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aWFfQcVAVv8YUSoSQa94OdRHfNVd8Q57spRb9lWcvZd3OpTicCZB7xXib3suU3UZx4IBO3tpm51Dfw_%7C_640%3Fwx_fmt%3Djpeg


乐天知命,心怀善意,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让自己在事业追求中,得到人生的充实。把我们从事的工作与事业,看作是人类文明洪流中的晶莹的小颗粒。

如同我在青年时代读过的小说《海鸥乔纳森﹒利文斯顿》中的海鸥那样,他在追求自我超越中,获得了精神升华,在他看来,世上没有天堂,天堂就是越飞越高。让自己成为文明进步大趋势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这就是我所秉持的乐天知命。

这几天得知了一个消息,商务印书馆一位编辑来短信告诉我,我在今年三月份新出版的小册子《走出天下秩序——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视角》,上了“万圣书屋”四月份的销售排行榜。我的这本书并不通俗,原来以为不会有什么销售量,这个消息让我还是有点意外的惊喜。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aWFfQcVAVv8YUSoSQa94OdZpxibWkIkjzhjjDPiaA5teiaKgsN3KiazOo8MicDT7ic5LTjImtSHQrvh2rQ_%7C_640%3Fwx_fmt%3Djpeg


在这本书中,我分析了中国近代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如何支配、影响了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历史性选择的。我阅读了英法联军当事人的回忆录,让我搞清了火烧圆明园事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例如,咸丰皇帝因对西方文化的误解,而作出了一个突然的情绪化的决定,导致人质事件,从而改变了历史。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还有不少人在认真读书思考,真是“德不孤,必有邻”。这也是对著书人的鼓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从来不去想自己的年龄,期待着还可以写作思考阅读二十年。既然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能在93岁还再次当上总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我将在我的近万藏书中度过此生。我希望在离开这个美好世界的时候,能看到的是一个更美丽的中国。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aWFfQcVAVv8YUSoSQa94OdzLWRGEpZkicyPzWbRickZEZBVoQks9ft0ibQhz5y3aMRVQb6Is6l3jhnA_%7C_640%3Fwx_fmt%3Djpeg


我的座右铭是:尊重经验常识,尊重社会多元,超越左右极端,务实理性中道,融入世界文明。在一个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变化的时代,做一个有着内心的自由追求,又能乐天知命的知识分子。

我最喜欢的儒家先哲的一句格言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https%3A_%7C__%7C_mmbiz.qpic.cn_%7C_mmbiz_jpg_%7C_pnicYLDbgDfaWFfQcVAVv8YUSoSQa94OdHvlGD52L9KKArj9Akiah7TuwEVlcwSI3ia234JzbHVXzWHQPIUiaZoULQ_%7C_640%3Fwx_fmt%3Djpeg


 
这说明你一个特别的人,有特别的选择

一般人都不希望被关起来,没有公共交通,做什么都要批准,说不定要哭喊才有可能。最关键的是,付出了这么多牺牲,就新冠防疫而言,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上海结果会比台湾好
我也选择上海。有没有可能你才是那个特别的人?
 
不知有没有统计数据,在上海的台湾人多,还是在台湾的上海人多。

两地我都不熟悉,10岁前火车转车在上海住过一天,没有选择。
 

台湾不再坚持清零:避免中国式封锁,重点转向减少灾害​

AMY QIN, AMY CHANG CHIEN, ISABELLE QIAN2022年5月9日

台湾新北市的一处生鲜市场。台湾政府在新冠防疫政策上转变,部分是出于必要。该岛的旅游业和投资可能会因封锁蒙受损失。
台湾新北市的一处生鲜市场。台湾政府在新冠防疫政策上转变,部分是出于必要。该岛的旅游业和投资可能会因封锁蒙受损失。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台北——不久之前,中国与台湾还是世界上最后几个用“清零”政策来彻底杜绝感染的地方之一。两年来,这两地依靠严格的边境管控和缜密的密接追踪,大体上成功将新冠病毒拦在了境外。

结果,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了。

面对新冠病例的激增,两地政府如今采取的应对办法截然不同。在中国,当局加大了管控力度,对确诊病例和密接者进行严格封锁、大规模检测和集中隔离。为了控制一场大规模疫情暴发,繁华的金融之都上海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的严酷封锁。

相较之下,台湾政府的策略从清零转向了缓解。尽管感染病例飙升,但台湾现在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人居家隔离,无需住院。政府也减少了入境旅客和被定为密接人群的隔离天数。

官员们称此决策为“新台湾模式”。

新北市立联合医院三重院区外,这是治疗新冠的定点医院。台湾一直利用防疫成功来提升其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与威权的中共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北市立联合医院三重院区外,这是治疗新冠的定点医院。台湾一直利用防疫成功来提升其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与威权的中共形成了鲜明对比。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们现在就是从清零走向与病毒共同的路,”台湾卫生部长陈时中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他还表示,预计新冠病毒的性质会变得更像“流感”。

防疫办法上的转变反映了台湾政府对越来越多证据的接纳,即奥密克戎虽然传染性极强,但致死率较低。这同时也说明,政府承认旅客检疫隔离等防疫措施正在抑制经济活动,削弱台湾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反应速度有点慢,但他们已经对这些声音和科学证据做出了调整,”俄勒冈州立大学全球健康中心主任纪骏辉(Chunhuei Chi,音)表示,他曾在台湾健康保险署担任政策顾问。台湾政府“不想和中国一起成为最后还在追求新冠清零的地方”。

台湾卫生官员表示,在这一新模式下,他们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关注总感染人数转变为“减少灾害”的发生。这意味着将资源集中用于保护最脆弱群体,如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当局也更强调接种疫苗,而非隔离和密接追踪。

周四,在政府建议民众在家工作,防止病毒传播之后,北京的商务中心区。

周四,在政府建议民众在家工作,防止病毒传播之后,北京的商务中心区。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尽管感染激增,但官员们强调称,到目前为止,超过99.7%的新病例都是轻症或无症状。周一,台湾卫生当局报告了40263例本地传播病例和12例死亡,这使得自4月疫情暴发以来的死亡人数达到了78人。当局警告称,本周内的日增感染数可能超过10万。

台湾政府之所以转变方针,部分是出于必要。台湾此前防疫政策奏效所带来的优势正在迅速消失。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台湾的防疫策略使这座岛屿成了一处罕见的避风港国际音乐会和会议在这里举行,无需担心病毒的传播。现在,随着世界其他地区取消边境管制,重启商业活动,这种差异基本消失,而台湾如果继续封闭,可能给旅游业和投资造成损失。

政治上的考量也不容忽视。台湾一直利用防疫成功来提升其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与声称该岛为中国领土的威权中共形成对比。

在台北一家药店排队购买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民众。

在台北一家药店排队购买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民众。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领导人表示,与中国不同,台湾能够在公共卫生需求与个人权利和社会健康运转之间取得平衡。上海的危机则是另一个极端,当地官员实施的封锁计划不周,有时会一刀切地将居民全都关在大规模隔离设施里,导致子女与父母分离以及食品短缺。

甚至是在目前尚未全市封锁的北京,当局在仅发现少数病例的情况下还是封闭了许多小区和街道,将居民关在家中。周一,北京市宣布学校将继续停课,直到另行通知。此前,北京的学校在五一长假期前一天(4月29日)宣布停课。

现年38岁、在北京从事风险投资工作的里奥·杜(Leo Du,音)表示,这些措施带来的不便让人忍无可忍。

他觉得不解的是,疫情暴发已经两年了,全世界似乎都已在向前看,中国为何还在囤积卫生纸,还让大批工作者从头到脚穿着防护服?

“看到别处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这让我对自己的处境非常难过,也非常气愤,”里奥·杜说道。

台北车站的疫苗接种点。台湾正在将防疫重点工作转移到疫苗接种之上,而不再是隔离与密接追踪。

台北车站的疫苗接种点。台湾正在将防疫重点工作转移到疫苗接种之上,而不再是隔离与密接追踪。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各地封锁造成的损失,在国内已经引发了对中共新冠清零政策不同寻常的批评。但中国审查机构不遗余力地消除异议,宣称放开管制只会带来无数死亡与混乱。

北京推动了宣传其抗疫成功的胜利政治叙事,称这证明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比自由民主制度挽救了更多生命。在上个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评价了台湾近来改变新冠清零政策的举动,称“大家可以算一下,将会有多少人失去生命”。

台湾希望表明的是,它不受意识形态僵化之苦,这是习近平领导下中共的鲜明特征。“台湾不会像中国那样粗暴的锁国封城,”台湾行政院院长苏贞昌本月访问台湾疾病管制署时表示。

这种态度得到了许多民众的认同。45岁的比利·朱(Bill Chu,音)是台北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的工程师,周三,正在医院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他表示,看到关于上海严酷封锁和食品短缺的报道,更加坚定了他对台湾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IMG alt="一个多月以来,金融之都上海一直都处于严格的封锁状态,以遏制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暴发。
"]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2...0-4466-8ea2-c589d4492c6b-master1050.jpg[/IMG]
一个多月以来,金融之都上海一直都处于严格的封锁状态,以遏制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暴发。 THE NEW YORK TIMES

“每个国家国情不同,应对病毒的策略也不同,”比利·朱说。“我偏向更人性化、有弹性的那种。”

苏贞昌表示,台湾的开放将是“渐进式的”。即便如此,在一些人看来,政府的动作可能还是太快了。

台湾似乎并未对感染激增做好准备,在药房和医院等待核酸及快速抗原检测的人排起了长龙。政策的转变对老年人也可能产生风险,台湾老年群体的疫苗接种率低于新加坡韩国,这两国都已放松限制,但感染病死率并没有大幅上升。

台湾卫生官员表示,在新防疫模式下,他们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关注总感染人数转变为“减少灾害”的发生。

台湾卫生官员表示,在新防疫模式下,他们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关注总感染人数转变为“减少灾害”的发生。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官员表示,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69%已经打了三针疫苗,比上个月略有上升,但相对于更广泛人口来说仍然较低。在最近疫情暴发报告的78例死亡中,超过一半都是未完全接种疫苗老年人。另外,六至11岁儿童的疫苗接种从本月才开始铺开。超过2000所学校都暂停了面对面课堂教学。

台湾政府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说服公众这种转变是正确的。在台北,尽管这座城市没有让商铺停业,人们依然敬而远之。曾经熙熙攘攘的餐厅、酒吧和健身房如今明显门可罗雀。在这个大体上防住了新冠病毒的社群,对疫情暴发的恐惧并不罕见,民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新的常态。

现年37岁、住在台北附近新北市的人力资源经理陈彦昇说,在上个月感染新冠后,他立刻感到害怕和羞愧,因为他认识的人都没有感染。但他说,那之后有六位朋友也检测出阳性,而他们应该都没什么大碍。

他曾对岛内放松管制的做法持谨慎态度,但后来还是改变了想法。

尽管感染病例飙升,但台湾现在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人居家隔离,无需住院。

尽管感染病例飙升,但台湾现在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人居家隔离,无需住院。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觉得和病毒共存是难以避免的,”陈彦昇说。“我们会不会得到只是迟早的事。”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20427/shanghai-volunteers-covid/
---------------------------------------------------

Amy Qin是《纽约时报》中国记者,负责报道文化、政治和社会交叉议题。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她:@amyyqin
Amy Chang Chien在台湾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大陆和台湾新闻。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她: @amy_changchien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台湾不再坚持清零:避免中国式封锁,重点转向减少灾害​

AMY QIN, AMY CHANG CHIEN, ISABELLE QIAN2022年5月9日

台湾新北市的一处生鲜市场。台湾政府在新冠防疫政策上转变,部分是出于必要。该岛的旅游业和投资可能会因封锁蒙受损失。
台湾新北市的一处生鲜市场。台湾政府在新冠防疫政策上转变,部分是出于必要。该岛的旅游业和投资可能会因封锁蒙受损失。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台北——不久之前,中国与台湾还是世界上最后几个用“清零”政策来彻底杜绝感染的地方之一。两年来,这两地依靠严格的边境管控和缜密的密接追踪,大体上成功将新冠病毒拦在了境外。

结果,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了。

面对新冠病例的激增,两地政府如今采取的应对办法截然不同。在中国,当局加大了管控力度,对确诊病例和密接者进行严格封锁、大规模检测和集中隔离。为了控制一场大规模疫情暴发,繁华的金融之都上海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的严酷封锁。

相较之下,台湾政府的策略从清零转向了缓解。尽管感染病例飙升,但台湾现在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人居家隔离,无需住院。政府也减少了入境旅客和被定为密接人群的隔离天数。

官员们称此决策为“新台湾模式”。

新北市立联合医院三重院区外,这是治疗新冠的定点医院。台湾一直利用防疫成功来提升其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与威权的中共形成了鲜明对比。

新北市立联合医院三重院区外,这是治疗新冠的定点医院。台湾一直利用防疫成功来提升其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与威权的中共形成了鲜明对比。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们现在就是从清零走向与病毒共同的路,”台湾卫生部长陈时中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他还表示,预计新冠病毒的性质会变得更像“流感”。

防疫办法上的转变反映了台湾政府对越来越多证据的接纳,即奥密克戎虽然传染性极强,但致死率较低。这同时也说明,政府承认旅客检疫隔离等防疫措施正在抑制经济活动,削弱台湾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反应速度有点慢,但他们已经对这些声音和科学证据做出了调整,”俄勒冈州立大学全球健康中心主任纪骏辉(Chunhuei Chi,音)表示,他曾在台湾健康保险署担任政策顾问。台湾政府“不想和中国一起成为最后还在追求新冠清零的地方”。

台湾卫生官员表示,在这一新模式下,他们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关注总感染人数转变为“减少灾害”的发生。这意味着将资源集中用于保护最脆弱群体,如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当局也更强调接种疫苗,而非隔离和密接追踪。

周四,在政府建议民众在家工作,防止病毒传播之后,北京的商务中心区。

周四,在政府建议民众在家工作,防止病毒传播之后,北京的商务中心区。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尽管感染激增,但官员们强调称,到目前为止,超过99.7%的新病例都是轻症或无症状。周一,台湾卫生当局报告了40263例本地传播病例和12例死亡,这使得自4月疫情暴发以来的死亡人数达到了78人。当局警告称,本周内的日增感染数可能超过10万。

台湾政府之所以转变方针,部分是出于必要。台湾此前防疫政策奏效所带来的优势正在迅速消失。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台湾的防疫策略使这座岛屿成了一处罕见的避风港国际音乐会和会议在这里举行,无需担心病毒的传播。现在,随着世界其他地区取消边境管制,重启商业活动,这种差异基本消失,而台湾如果继续封闭,可能给旅游业和投资造成损失。

政治上的考量也不容忽视。台湾一直利用防疫成功来提升其作为民主灯塔的形象,与声称该岛为中国领土的威权中共形成对比。

在台北一家药店排队购买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民众。

在台北一家药店排队购买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民众。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领导人表示,与中国不同,台湾能够在公共卫生需求与个人权利和社会健康运转之间取得平衡。上海的危机则是另一个极端,当地官员实施的封锁计划不周,有时会一刀切地将居民全都关在大规模隔离设施里,导致子女与父母分离以及食品短缺。

甚至是在目前尚未全市封锁的北京,当局在仅发现少数病例的情况下还是封闭了许多小区和街道,将居民关在家中。周一,北京市宣布学校将继续停课,直到另行通知。此前,北京的学校在五一长假期前一天(4月29日)宣布停课。

现年38岁、在北京从事风险投资工作的里奥·杜(Leo Du,音)表示,这些措施带来的不便让人忍无可忍。

他觉得不解的是,疫情暴发已经两年了,全世界似乎都已在向前看,中国为何还在囤积卫生纸,还让大批工作者从头到脚穿着防护服?

“看到别处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这让我对自己的处境非常难过,也非常气愤,”里奥·杜说道。

台北车站的疫苗接种点。台湾正在将防疫重点工作转移到疫苗接种之上,而不再是隔离与密接追踪。

台北车站的疫苗接种点。台湾正在将防疫重点工作转移到疫苗接种之上,而不再是隔离与密接追踪。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国各地封锁造成的损失,在国内已经引发了对中共新冠清零政策不同寻常的批评。但中国审查机构不遗余力地消除异议,宣称放开管制只会带来无数死亡与混乱。

北京推动了宣传其抗疫成功的胜利政治叙事,称这证明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比自由民主制度挽救了更多生命。在上个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评价了台湾近来改变新冠清零政策的举动,称“大家可以算一下,将会有多少人失去生命”。

台湾希望表明的是,它不受意识形态僵化之苦,这是习近平领导下中共的鲜明特征。“台湾不会像中国那样粗暴的锁国封城,”台湾行政院院长苏贞昌本月访问台湾疾病管制署时表示。

这种态度得到了许多民众的认同。45岁的比利·朱(Bill Chu,音)是台北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的工程师,周三,正在医院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他表示,看到关于上海严酷封锁和食品短缺的报道,更加坚定了他对台湾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IMG alt="一个多月以来,金融之都上海一直都处于严格的封锁状态,以遏制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暴发。
"]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2...0-4466-8ea2-c589d4492c6b-master1050.jpg[/IMG]
一个多月以来,金融之都上海一直都处于严格的封锁状态,以遏制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暴发。 THE NEW YORK TIMES

“每个国家国情不同,应对病毒的策略也不同,”比利·朱说。“我偏向更人性化、有弹性的那种。”

苏贞昌表示,台湾的开放将是“渐进式的”。即便如此,在一些人看来,政府的动作可能还是太快了。

台湾似乎并未对感染激增做好准备,在药房和医院等待核酸及快速抗原检测的人排起了长龙。政策的转变对老年人也可能产生风险,台湾老年群体的疫苗接种率低于新加坡韩国,这两国都已放松限制,但感染病死率并没有大幅上升。

台湾卫生官员表示,在新防疫模式下,他们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关注总感染人数转变为“减少灾害”的发生。

台湾卫生官员表示,在新防疫模式下,他们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关注总感染人数转变为“减少灾害”的发生。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官员表示,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69%已经打了三针疫苗,比上个月略有上升,但相对于更广泛人口来说仍然较低。在最近疫情暴发报告的78例死亡中,超过一半都是未完全接种疫苗老年人。另外,六至11岁儿童的疫苗接种从本月才开始铺开。超过2000所学校都暂停了面对面课堂教学。

台湾政府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说服公众这种转变是正确的。在台北,尽管这座城市没有让商铺停业,人们依然敬而远之。曾经熙熙攘攘的餐厅、酒吧和健身房如今明显门可罗雀。在这个大体上防住了新冠病毒的社群,对疫情暴发的恐惧并不罕见,民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新的常态。

现年37岁、住在台北附近新北市的人力资源经理陈彦昇说,在上个月感染新冠后,他立刻感到害怕和羞愧,因为他认识的人都没有感染。但他说,那之后有六位朋友也检测出阳性,而他们应该都没什么大碍。

他曾对岛内放松管制的做法持谨慎态度,但后来还是改变了想法。

尽管感染病例飙升,但台湾现在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人居家隔离,无需住院。

尽管感染病例飙升,但台湾现在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人居家隔离,无需住院。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我觉得和病毒共存是难以避免的,”陈彦昇说。“我们会不会得到只是迟早的事。”
“生活不能因为封锁而暂停”:上海民众在混乱中志愿互助
---------------------------------------------------

Amy Qin是《纽约时报》中国记者,负责报道文化、政治和社会交叉议题。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她:@amyyqin
Amy Chang Chien在台湾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大陆和台湾新闻。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她: @amy_changchien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这篇是三天前的文章,不知现在共存效果怎样?5月10日-6月初高峰过后,看看是否比上海等地总体效果好。
 
这篇是三天前的文章,不知现在共存效果怎样?5月10日-6月初高峰过后,看看是否比上海等地总体效果好。
上海不是说不该封,而是不该如此野蛮的封,明明是内地最开明的城市,却用最粗暴的方法,能行吗?不控制和完全控制都是有缺陷的,折中吧
 
上海不是说不该封,而是不该如此野蛮的封,明明是内地最开明的城市,却用最粗暴的方法,能行吗?不控制和完全控制都是有缺陷的,折中吧
执行过程中的确有很多野蛮粗暴行为。

美国的熊猫医生可能也是上海人,他说这种疫情将会持续300年,不可能永远封锁,清零。他认为这次上海之所以动静这么大,并不是上海比武汉,西安,东北等地方做得差,疫情更严重,而是因为上海人素质比其他地方高,对生存环境,自由的要求更高。

这是他的个人见解啊。
 

台湾 5月15日公布新增确诊新冠 68769 例 (只检测了 85436),新增死亡 19 例。
预估 5月20日前后将日增通报 10 万例,台大医生说官方确诊是低估,黑数庞大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