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逐鹿中部:武汉能成“第四极”?

记得忘记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5-03
消息
1,56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指出,尽管华中五省在经济转型中困难突出,但水电、水源、航运等资源禀赋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11月9日,在推进武汉城市圈研讨会上,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宣布,武汉城市圈建设即将启动。刘友凡宣称,“这个城市圈将成为我国内陆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城市圈成立的背后,彰显出湖北要继续巩固华中龙头老大地位,引领华中五省经济起飞的决心。”18日晚,在回答记者建立此都市圈意义何在的问题时,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如是解释。

据湖北省政府秘书长李春明介绍,全力打造之下的“武汉城市圈”,将以大武汉为核心,在100公里半径内,囊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形成经济一体化格局。

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上述区域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过半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是湖北产业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

2002年3月,在武汉市的倡议下,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得到了周围八个城市的响应;2003年3月4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下文,向九个城市及省直十个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开展武汉城市圈建设问题调研。4月21日,武汉城市圈建设形成框架,并由省计委代拟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若干意见》。

按照新鲜出炉的规划,在产业布局及分工上,武汉城市圈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带: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推进光电子资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环保等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市产业带;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市产业聚集带;以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带。

“在圈内首先推进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李春明说。在规划中,将大力建设武汉“出口路”。几年以后,从城区任一地点,半小时可到达与圈内城市连接的外环高速路。同时,武汉轻轨将直通周边8个城市,圈内县级市两小时直达。圈内电话将实现同一区号,小灵通互通,手机不漫游,电视信号统一传送。

副省长刘友凡透露,在圈内还将实现金融一体化。在近期内,以整合圈内国有经济资源为重点,成立9市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网路;并透过引资对武汉市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圈内其他地方金融机构,组建汉口发展银行(或银行集团);筹建武汉票据交易中心,实现9城同城清算。

此外,武汉城市圈还要做到区域市场一体化。力促汉正街等3-5个交易额过百亿的专业市场向区域延伸;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圈内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资讯互通、网路对接、资源共用。

城市圈还对未来的发展排定了时间表。到2005年,圈内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武汉年均经济增长12%以上;到2010年,圈内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70%左右;武汉市城镇化率达到70%,其他八市达到50%。

有知情人士称,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动,是武汉这座拥有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历经数年沉寂后,发起的奋起自救。从建国以来,直到1980年代前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三个直辖市,稳居国内第四。但自1985年始,武汉被渖阳超过,1988年其又落在广州之后,居第6位。此后,武汉在国人的视线中,渐行渐远。

纵观武汉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历程,湖北省社科院秦尊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武汉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老工业企业转型慢,高新技术产业少,而地方政府财力较弱,在整合经济、调整结构过程中难有作为;二是武汉市外贸对经济的贡献较小,主要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与一些新型和特区城市相比,武汉未能充分把握机遇吸引外资;三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茑歌、荷花等知名品牌的相继陨落”,致使武汉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武汉大学一教授认为,武汉企业国有经济成份比重过大,人员包袱沉重,机制僵化,对武汉经济的提升乏力;九省通衢的武汉,黄金水道没落,铁路、公路、航空发展缓慢,交通便利的优势正在逐步失去。此外,“作为华中龙头老大的武汉,还受到中部四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这位教授强调。

据这位教授介绍,1997年3月,长沙、株洲和湘潭一体化被湖南省委、省政府列上议事日程。今年8月16日,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长沙会议)传出资讯,三市将合力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这个经济带,全长约128公里,范围约469平方公里,规划重大建设项目179个,估算总投资480亿元。在已经出台的规划中,三市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资讯同享和环境同治。

而同处中部的江西经济也在强势起飞。该省依托南昌、九江两市,建立了“昌九工业走廊”。这个走廊全长120多公里,面积达466平方公里,由7个省级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组成。走廊内建有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生产基地,目前已有数千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此落户,现已成为江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地处中原的河南也不甘人后,8月15日,河南省向外界通报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中原城市群蓝图诱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9.4%,到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今年4月,合肥市编制了“合肥经济圈城镇布局规划研究”方案,拟将六安市(包括舒城县、寿县局部)、巢湖市等相关行政地域纳入“合肥经济圈”。据媒体报道,安徽一直有加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打算。

“东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大开发紧锣密鼓;今年国家又作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五省)只有加快发展步伐,才不致于在这场竞争中掉队。”有专家分析,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骤然提速,欲踏上快跑战车。

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被公认为国内三大经济增长极。正当这三个都市圈一路高歌猛进之时,谁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一时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在业界,呼声较高的似乎是东北地区。“相对于东北,我更看好中部地区。”北京大学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对记者说。

有知情人士透露,武汉都市圈建设的目标,就是在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希望能成为第四增长极的领军者。不过,也有专家对武汉都市圈的雄心表示了谨慎的担忧。牛凤瑞指出,武汉市区虽有500多万人口,但综合实力尚不足承担中部地区的龙头作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