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1-23
- 消息
- 30,363
- 荣誉分数
- 7,477
- 声望点数
- 373
沙塵暴襲捲北京 城陸治沙新利器:藍藻
陳相如 林隆士,謝賢熺
2022年2月5日·8 分鐘 (閱讀時間)
中國大陸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為了治理被沙漠侵蝕的土地,不讓沙塵暴年年襲捲首都北京,大陸科研人員花了近70年研究治沙方法,近幾年科學家無意間發現到,藍藻能適應又旱又寒的沙漠,還能提供沙生植物生長環境,於是大量培養,成了治沙新利器。TVBS陳相如、林隆士跟隨大陸科研人員到沙漠腹地一探究竟。
圖/TVBS
內蒙種樹工人:「沙子颳一夜都推不開門了。」
內蒙沙漠民宿老闆孟克達賴:「沙漠颳起風來,就是天和地連著的。」
億利太陽能智慧產業園主任李飛:「(牧民)門都被沙子擋住了,連門都推不了,都是從窗戶上爬出來的。」
寧夏中衛市民眾廉俊蘭:「有時候吃飯碗裡都有沙子,就跟西遊記上面那個豬八戒,高老莊那個飛沙走石,那個場面是一樣的。」
大漠裡的風沙,半小時,就能把水泥石階埋掉一半,繼續拾級而上,2/3的石階都不見了。
沙漠裡用於灌溉植物的水管,部分也被沙掩埋,甚至被壓破。
被埋掉的豈止石階和水管,甚至整座北京城。
圖/TVBS
北京民眾:「沙塵暴來啦,一下子就到山頂啦。」
北京民眾:「天已經完全黑了,啥都看不見了。」
TVBS北京特派陳相如:「北京15號遭遇了十年來,最強的沙塵暴,從天橋上面望過去,你可以看到整個北京城,是呈現橘色的一片,跟重度霧霾那時候,呈現的灰色是截然不同的,除此之外,重度的沙塵暴你還可以看到,它的能見度基本上,都在300公尺以下。」
圖/TVBS
2021年3月15日,北京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沙塵暴,猶如科幻片,連太陽都變藍色的,大陸網友自嘲,一覺醒來,還以為自己登陸火星了。
北京民眾:「看了就覺得是世界末日,然後,就覺得這天實在出不去了。」
北京家長,把現場當成了自然教室。
北京幼稚園小朋友:「保護地球保護,保護(我們的家園),(對不)嗯,地球是我們的家。」
圖/TVBS
當狂沙捲土重來,殺進了城市,襲捲多個國家,這確實是一堂人類,需永久面對的課題,因為毀掉草原很容易,要恢復需好幾代人的努力。
為了找尋大陸官方,唯一能治理沙漠化的單位,TVBS採訪小組從北京,飛到三面被沙漠包圍的寧夏。
不一會兒,我們抵達寧夏沙坡頭,大陸中科院沙漠研究試驗站。
TVBS北京特派陳相如:「到了到了,是主任嗎。」
TVBS陳相如:「(這是那個),攝像。」
圖/TVBS
看看這個長年位於,沙漠腹地的治沙單位,如何拯救中國大陸,荒漠化面積262萬平方公里,第一站,我們先去看治沙利器「藍藻」。
大陸中科院西北院研究生王楠:「我們今天要去採藍藻液。」
大棚內六個藍藻培養池,有實驗組和對照組。
大陸中科院西北院研究生王楠:「一個池子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小環境,那個池子上面,它可能會有一點土,然後這個上面沒有,它這裡的光照,有可能就要比那邊要強一點。」
大陸中科院沙坡頭站副站長張志山:「這是光強(儀)。」
圖/TVBS
水下的溫度和光強度也要記錄,這裡主要觀察藍藻的週期性變化,看哪一種條件生長最好,為荒漠藍藻的規模化,提供最佳培養方案。
大陸中科院西北院研究生王楠:「我們現在培養的是七個藻,如果你不搖它的話,藍藻它可能會貼在這個壁上。」
一個生活在水裏,一個卻是極度缺水的地方,藍藻和沙漠看似不相關,卻因為科學家有一次在地上,看到下完雨後,逐漸乾掉的結皮,好奇帶回去實驗,發現藍藻生命力之旺盛,能適應紫外線強,營養貧瘠,又旱又寒的惡劣環境,於是科學家將它用於修復,荒漠化生態。
寧夏沙坡頭沙漠科研站副站長張志山:「這些都是純藻,純藻因為這些,它好運輸,我們把它蒐集起來,到沙漠裡面拿來固沙,裝入袋子就可以輸運了。」
圖/TVBS
原來將藍藻噴灑在沙地,藻絲能纏繞沙粒,藍藻細胞外,多糖等有機物的黏附作用,構成生物結皮,起到一個固沙效果,重點是自然形成的藍藻結皮,需8到10年,沙地至今仍光禿禿一片,而人工培育僅需1到2年,就能長出一片小草園來。
而組成生物結皮的蘚類植物,沙漠中長期處於休眠狀態,呈黑褐色,一旦有可利用的水分,它們就會迅速吸水立刻變綠,在顯微鏡下看得更清楚,僅僅幾滴水,就能讓它「死而復生」。
除了藍藻,科研站從1965年就開始,從中亞中東北非引進沙生植物,種在這一片保護基地,試圖找出更多防風治沙的植物。
大陸中科院沙坡頭站副站長張志山:「麻黃我們這也十幾個(品)種,你看你們海邊,海岸沙丘分布的就木麻黃,我們這最多是斑子麻黃,麻黃的葉片,就退化成一個小尖尖了,它這個是,它這個枝條,也就是同化枝,它光合作用主要靠枝條來,沙漠地區不是缺水,植物葉片為了減少它蒸騰面積,它就葉片退化了。」
圖/TVBS
麻黃不靠葉子,靠枝條行光合作用,沙漠中適者生存的植物,還有它檸條錦雞兒。
大陸中科院沙坡頭站副站長張志山:「它學名就叫毛狀體,絨毛的話起到作用就是,減少蒸騰,也是減少水分散失。」
以及根系很發達,能深扎1到2公尺的油蒿,在基地引進這麼多植物,一來保持種子資源,二來保留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越高,族群中可提供環境天擇的,基因越多,適應沙漠環境的能力就愈強。
九曲黃河萬裡沙,遊客乘坐原始而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漂流在黃河上。
圖/TVBS
紅色屋頂是科研站,前方是黃河,後方就是面積4.3萬平方公里,比台灣還大,大陸第四大沙漠騰格里。
對科學家來說,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讓沙漠消失,而是修復被沙漠侵蝕的土地。
大陸27.4%的荒漠化土地,影響大約四億人,還面臨過量的人口,住在乾燥地帶,超過這些地區的,環境承載力和環境恢復力。
大陸中科院沙坡頭站副站長張志山:「荒漠地區1平方公里,只能養活4個人,可是咱們中國人口多,咱們中國1平方公里是40人,這麼多的人口,必然對環境造成壓力。」
圖/TVBS
然而不只中國大陸,面臨這個問題,全世界有24.1%的地表是荒漠,約1/6的人口住在那兒,只是他們要嘛,人口少土地夠用,要嘛沒錢治理。
大陸中科院沙坡頭站副站長張志山:「中國治沙能走到世界先例,就只有一個原因,中國人多,人多所以要治沙,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世界上沙漠面積最大的,不是中國是非洲,他們想治他們沒錢,他沒那個經濟能力。」
除了人口太多需要土地,大陸積極治沙還包括外交,國家發展國防軍事,航空航太等層面,因此科研站肩負的責任,相當巨大。
TVBS北京特派陳相如:「寧夏的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他們所研究的治沙技術,不僅用於沙漠治理,還有荒漠生態的恢復,以及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沙害防護,還有國防建設,例如甘肅酒泉的發射基地,以及大陸海軍基地的沙害防治。」
圖/TVBS
漫漫黃沙,連接成連綿起伏的沙丘,沒有盡頭,沒到過大漠,您很難體會它的雄壯浩瀚。
沙塵暴雖因它而起,罪魁禍首卻是我們自己,治沙和種樹的過程,其實很漫長,人類為了經濟犧牲的自然,事實證明,都得用加倍的時間和金錢,來償還。
沙塵暴襲捲北京 城陸治沙新利器:藍藻
中國大陸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為了治理被沙漠侵蝕的土地,不讓沙塵暴年年襲捲首都北京,大陸科研人員花了近70年研究治沙方法,近幾年科學家無意間發現到,藍藻能適應又旱又寒的沙漠,還能提供沙生植物生長環境,於是大量培養,成了治沙新利器。TVBS陳相如、林隆士跟隨大陸科研人員到沙漠腹地一探究竟。
tw.news.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