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甲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5-16
- 消息
- 265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杨照
李敖老了。虽然他外表上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小二十岁,虽然他还精力旺盛活跃得很;
虽然他的言论、行为比许多比他年轻的人都更生猛,不过李敖真的老了。
李敖老了最重要的迹象在于他继续活在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里,继续用那个时代的条件
来回应周遭的事件与情绪。李敖所习惯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庞大的威权,垄断了所有的
真理权力。那个时代的那个威权思考的模式,第一是我们之间如果存在差异,如果你和
我不一样,那就必定我对你错,我绝对对你绝对错,没有大家各有道理、不对不错的空
间。所以那个时代的那个威权不和人家辩论,它的基本发言姿态是宣告、是断定。只有
肯定不对不错空间存在的前提,才有辩论开展的可能性。那个时代的那个威权思考模式
的第二个特色是,凡事都有单一标准可以订出个高下来,而且人生活动最重要的核心,
就在评定、争取这高下。大家只能你推我挤抢在这套量尺前的高下位置,却不能不许去
质疑量尺本身的存在合理性。
李敖属于那个时代。他的英雄形象、英雄地位来自于在那个时代成功地对抗、反叛了
那个权威。他能够成功,除了他的智慧、他的博学、他的狡狯之外,不能忽略地是他套
袭权威模式将之翻转过来,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的策略,他以雄辩以数量惊人的文件,
持之以恒地论证权威是虚伪的权威是错的,李敖自己绝对地对、不同意他的就绝对的
错。他以强硬的态度宣告,只有李敖是最好、最了不起的,其他不同于他反对他的,都
是二流以下的。
李敖以他自己的单一标准来对抗他讨厌的国民党的单一标准。他习惯以这套单一标准
来衡量一切,他摆脱不了这样的习惯。即使在国民党已然转型、权威的单一标准已然崩
溃的新时代里,李敖依然用是不是反抗、是不是反对来衡量这个世界上的言论与行为的
价值,浑然不觉要反对反抗、值得誓死反对反抗的那个敌人已经不存在了。
时代在变,李敖不变。于是李敖不变的姿态与言论,就在时代的推移下,被赋予了和
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在这个社会里扮演起完全不一样的角色。
《上山.上山.爱》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做为知识分子,他的形式上的条件,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任何第一流的知识
分子,他在形式上的条件必须是反对形态的、批评形态的、异议形态的、你说东我就说
西形态的。因为他们深刻知道:在寻求真理、维持真理的过程中,对这种一面倒表示反
对、批评、异议、你东我西,更重要。…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他必须以不随波逐流为职
业、以不谄媚权贵为职业、以不与当道合作合拍子为职业。他的职业就是反对反对反对
反对反对……」
李敖当然自认为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他想必也知道他这种「第一流知识分子」
的理想,其实不是中国传统下的产物。中国传统下的知识分子理想,从孔子开始就设下
了一个深层的矛盾,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满意现状,另一方面却又要设想、追求一种完美
秩序。在这套完美秩序里,既然一切都完美,也就取消了反对的空间与反对的可能。换
句话说,知识分子不能只是反对,他们一边反对一边却要矛盾地致力建立一个没有反对
、不容反对的理想国度。
最明显的例子正就是孔子。他不断宣扬教化要收拾春秋时代的乱象,回归到周初的封
建秩序里。他对齐景公解释他的梦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按照封建理想
规划中范定的去做,自然就会天下太平。然而孔子却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如果真的都照
周初封建安排那样「君君臣臣」了,那孔子自己和他那一大堆弟子们哪里有位子呢?原
本封建秩序里哪有空间让人家可以把贵族教育教材内容,拿来「有教无类」传授给不属
贵族出身的人呢?封建秩序里又哪有一种角色,专靠教学生为业,靠知识与学生而可以
周游列国发挥影响力的?
孔子自己不属于他想要实现的那个复古理想国,这是多么矛盾多么讽刺的事!当然我
们可以替孔子设想开脱,他与弟子们也许只是过渡性的角色,他们作中介工具来召回周
初理想社会,等这个梦想实现了,他们也就「各复其位」,回去作低级贵族、作农夫、
作工匠,不再需要存在「儒者」这样一股势力了。
这样的设想,就使得儒(或士或知识分子)成为过渡性的、工具性的。而且他们的任
务正在追求自我的取消。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紧箍咒。
在中国,「为反对而反对」是可以拿来指责人的话。理直气壮地骂人家「为反对而反
对」,背后的预设是知识分子必须有建设性,必须提出正面的答案,不能只是质疑只是
反对。从骂人「为反对而反对」,再下一步就产生强大的压力要求知识分子去寻求可以
带来正面解决的权力,也就是和既有体制、现状和解妥协,换来可以行使影响力的位子
。所以中国式的知识分子,永远没办法真正特立独行,永远与他们应该要批判应该要对
抗的体制又离又即、纠缠不清。
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李敖了不起的地位,就在他弃绝了这套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挣
扎,他就是要「为反对而反对」,他就是不给正面答案,他就是不上当不去「实践理
想」,他只攻击攻击再攻击。
李敖老了。虽然他外表上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小二十岁,虽然他还精力旺盛活跃得很;
虽然他的言论、行为比许多比他年轻的人都更生猛,不过李敖真的老了。
李敖老了最重要的迹象在于他继续活在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里,继续用那个时代的条件
来回应周遭的事件与情绪。李敖所习惯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庞大的威权,垄断了所有的
真理权力。那个时代的那个威权思考的模式,第一是我们之间如果存在差异,如果你和
我不一样,那就必定我对你错,我绝对对你绝对错,没有大家各有道理、不对不错的空
间。所以那个时代的那个威权不和人家辩论,它的基本发言姿态是宣告、是断定。只有
肯定不对不错空间存在的前提,才有辩论开展的可能性。那个时代的那个威权思考模式
的第二个特色是,凡事都有单一标准可以订出个高下来,而且人生活动最重要的核心,
就在评定、争取这高下。大家只能你推我挤抢在这套量尺前的高下位置,却不能不许去
质疑量尺本身的存在合理性。
李敖属于那个时代。他的英雄形象、英雄地位来自于在那个时代成功地对抗、反叛了
那个权威。他能够成功,除了他的智慧、他的博学、他的狡狯之外,不能忽略地是他套
袭权威模式将之翻转过来,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的策略,他以雄辩以数量惊人的文件,
持之以恒地论证权威是虚伪的权威是错的,李敖自己绝对地对、不同意他的就绝对的
错。他以强硬的态度宣告,只有李敖是最好、最了不起的,其他不同于他反对他的,都
是二流以下的。
李敖以他自己的单一标准来对抗他讨厌的国民党的单一标准。他习惯以这套单一标准
来衡量一切,他摆脱不了这样的习惯。即使在国民党已然转型、权威的单一标准已然崩
溃的新时代里,李敖依然用是不是反抗、是不是反对来衡量这个世界上的言论与行为的
价值,浑然不觉要反对反抗、值得誓死反对反抗的那个敌人已经不存在了。
时代在变,李敖不变。于是李敖不变的姿态与言论,就在时代的推移下,被赋予了和
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在这个社会里扮演起完全不一样的角色。
《上山.上山.爱》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做为知识分子,他的形式上的条件,就是为反对而反对,…任何第一流的知识
分子,他在形式上的条件必须是反对形态的、批评形态的、异议形态的、你说东我就说
西形态的。因为他们深刻知道:在寻求真理、维持真理的过程中,对这种一面倒表示反
对、批评、异议、你东我西,更重要。…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他必须以不随波逐流为职
业、以不谄媚权贵为职业、以不与当道合作合拍子为职业。他的职业就是反对反对反对
反对反对……」
李敖当然自认为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他想必也知道他这种「第一流知识分子」
的理想,其实不是中国传统下的产物。中国传统下的知识分子理想,从孔子开始就设下
了一个深层的矛盾,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满意现状,另一方面却又要设想、追求一种完美
秩序。在这套完美秩序里,既然一切都完美,也就取消了反对的空间与反对的可能。换
句话说,知识分子不能只是反对,他们一边反对一边却要矛盾地致力建立一个没有反对
、不容反对的理想国度。
最明显的例子正就是孔子。他不断宣扬教化要收拾春秋时代的乱象,回归到周初的封
建秩序里。他对齐景公解释他的梦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按照封建理想
规划中范定的去做,自然就会天下太平。然而孔子却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如果真的都照
周初封建安排那样「君君臣臣」了,那孔子自己和他那一大堆弟子们哪里有位子呢?原
本封建秩序里哪有空间让人家可以把贵族教育教材内容,拿来「有教无类」传授给不属
贵族出身的人呢?封建秩序里又哪有一种角色,专靠教学生为业,靠知识与学生而可以
周游列国发挥影响力的?
孔子自己不属于他想要实现的那个复古理想国,这是多么矛盾多么讽刺的事!当然我
们可以替孔子设想开脱,他与弟子们也许只是过渡性的角色,他们作中介工具来召回周
初理想社会,等这个梦想实现了,他们也就「各复其位」,回去作低级贵族、作农夫、
作工匠,不再需要存在「儒者」这样一股势力了。
这样的设想,就使得儒(或士或知识分子)成为过渡性的、工具性的。而且他们的任
务正在追求自我的取消。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紧箍咒。
在中国,「为反对而反对」是可以拿来指责人的话。理直气壮地骂人家「为反对而反
对」,背后的预设是知识分子必须有建设性,必须提出正面的答案,不能只是质疑只是
反对。从骂人「为反对而反对」,再下一步就产生强大的压力要求知识分子去寻求可以
带来正面解决的权力,也就是和既有体制、现状和解妥协,换来可以行使影响力的位子
。所以中国式的知识分子,永远没办法真正特立独行,永远与他们应该要批判应该要对
抗的体制又离又即、纠缠不清。
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李敖了不起的地位,就在他弃绝了这套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挣
扎,他就是要「为反对而反对」,他就是不给正面答案,他就是不上当不去「实践理
想」,他只攻击攻击再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