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贞的《孤岛张爱玲》

难民甲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5-16
消息
265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范铭如

 「孤岛」,是惯常与张爱玲连结的意象。孤岛时期的上海蕴育出她的海派传奇,
孤岛台湾再振她的声势;张爱玲孤身漂流,连死后都灰洒于汪洋,更为孤岛意象增
添沧凉的想像。但是我们却也习惯性地忽略另一个孤岛―香港―在张爱玲生涯中的
重要性,彷佛香港只不过是她的过站。这种思索观看模式,说穿了,无非是大中原
和台湾中心,在深层意识里真正把香港排除在边陲位置。醉心张派的边缘魅力者众
多,但真能解除自我中心迷咒者却何其稀少。
 对台湾读者来说,此类阅读法容或无可厚非,毕竟这只是再现岛上长久以来的思
维窠臼而已。然而苏伟贞竟能不落俗套,反转既定的诠释观点,赋予香港这个空间
应有的文化主体性。立足于斯,我们不得不同意苏伟贞的论点,承认香港对张爱玲
的决定性关键。香港是张爱玲早年仅有的异乡经历。由上海往返香港,每一次空间
跳接引致的物质环境变动和文化生态的改变,势必造成个体认知上的某些冲击与转
换。有了离开上海故居、初次登临香港的经验,张爱玲才能写下日后一篇篇海派小
说。第二次别沪,隔著适当的心理、地理距离,张爱玲方能在香港―这个同样充满
殖民都会的空间上―回顾她最后的上海生活,包括不堪的土改阅历。继而写下《秧歌》
这唯一一部农村寓言,以及《赤地之恋》告别她被社会主义终结的上海。循此逻辑
,香港阶段既非是其上海时期的馀绪,或是赴美前的暂歇,《秧歌》与《赤地之恋》
更非《传奇》的续貂。张爱玲的香港伫足,毋宁说是启动了"张化"华文版图的推进:
《秧歌》与《赤地之恋》先是令夏志清惊艳称奇,继之征服台湾文坛;藉由她香港
时期的作品,引渡台湾读者认识海派时期的小说。若非「张爱玲热」在台湾香火鼎
盛,张氏小说也无缘最后回烧大陆,完全其一统大业。
 以香港为窗口,眺瞰张爱玲文学历程,不仅重新排列了她著作的优先顺序,也一
下点出了各路张学人马囿限于各自空间位置上的评论盲点。这份惊喜,部份来自于
苏伟贞阅读的博广敏锐,部分也该归功于她个性里特立孑异的禀赋。那份孤高亮节
的特质,贯穿伟贞的每一篇小说。而这种不与俗世妥协的昭然热血,她以冷笔写来,
反差下显得格外凛烈。《沉默之岛》更是将其孤岛政治学发挥臻达极致。孤岛,以
其没有依恃,亦自无所羁绊;唯其了无□碍,反能及人所不及。伟贞扭转阅读上的
空间立场,独锺香港,果然又为「张学」开启一扇盎然的窗景。
 作家论作家,自有一般评论家看不出来的内行慧见。苏伟贞细读《秧歌》和《赤
地之恋》的语言技巧与人物刻划,犹如写作教学范本。这两本小说的出版过程以及
作者权考据,尤见功夫,其中有从二手记录里梳爬出台港英美的文化政治生态,更
有伟贞与张爱玲书信往返的一手资料。而在繁杂细琐的文献比对下,推衍出的张爱
玲个性,竟是我个人阅读上意外的惊奇。特别是考证张爱玲即使迫于生活,非她所
得亦一介不取;亟需出版《赤地之恋》,仍坚持与胡兰成划清界线,更鉴照其是非
鲜明的个性。在坊间一本本美名为张爱玲传记,却辄将张胡婚恋渲染成俗滥才子佳
人剧的污蔑下,苏伟贞为张爱玲讨回的公道真让普天下郁闷已久的张迷一吐怨气。
 苏伟贞评解张爱玲,向大师致敬,想必又将是一桩文坛佳话。伟贞向来被视为台
湾张派的得力传人之一,此书一出,不啻「铁证如山」,两者的师承关联更撇不清
了。有趣的是,伟贞在总结里一一点名两岸三地张派族谱大将时,却独漏自己。这
个「独漏」,到底是自谦?抑或是沉默的申辩呢?恐怕又是日后张迷与苏迷共同玩
味推敲的公案了。
 话说回来,除了张爱玲,放眼文坛,能让苏伟贞甘愿费心品评研究的作家,谅必
也没几个。同理见诸于张爱玲的推崇曹雪芹。只是,张爱玲当年一时燃起研究《红
楼梦》的兴味,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耗费十年精力成就了一本《红楼梦魇》,摇
身成为红学权威,开拓出文学生命里另一层境界。如今伟贞研究起张爱玲,这则传
奇会不会也「还没完,完不了」,最终成为张学专家呢?孤岛的路数既难以捉摸,
孤岛的能量亦不容小觑。
 这是伟贞第一本学术论文,承蒙不弃,嘱我为这则佳话敲响锣鼓。精采内容,就
留待张迷与苏迷们一同张看吧!

2002年3月209期 联合文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