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甲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5-16
- 消息
- 265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这是一个关于女人的辛酸故事,不需要任何文学或者戏剧化,它本身就具有特殊的魅力。
人生的无常,世态的变迁,搀杂女主人公们顽强的生命力,令在下叹息不已。特此录入,
以飨大家。也算是在下对于这两个不幸的伟大女性的敬意。文章的文笔不算精致,但是有
文学宿缘的诸位想必不会被表相所惑吧。
原文作者陆德枋,文章收入林海音主编的“中国豆腐”一书,纯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出
版。
****************************************************************
“谁人留得菜香远?而今处处道麻婆。”
麻婆豆腐,本来不算是一道高贵的名菜,可是在巴黎,在伦敦,在非洲金夏沙,在澳洲墨
尔本,今天仍然随处留露着她的芳踪,如果陈氏姑嫂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万分光荣与骄傲
了。
成都北门顺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区,遍街之上,几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两家
,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赖木材过活。唯一例外的,大约就是由木行改业的麻婆豆腐
饭店了。原来麻婆娘家姓温,是北门火神庙万丰酱园大掌柜的七姑娘,七姑娘小名巧巧,
她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个个资质都很平庸,唯有巧巧长大了以后,真是出落得芙蓉
如面柳如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加上一付玲珑饱满的身材,假如以现代眼光审美,她真
算得是隆胸丰臀,媚态天生。像这样一个美人儿,老天偏弄促狭,在她粉脸上洒下一些白
麻子。但她麻得姣,麻得俏!她十七岁那年,嫁给顺记木材行四掌柜陈志灏。新婚以后,
小俩口恩爱异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无意的散播些谗言蜚语,不是
大嫂说巧巧生得桃腮杏眼,准主克夫无后,就是二嫂说她的奶大臀肥,定是片刻离不开男
人的荡妇妖姬,天长日久,原来对她颇为疼爱的婆婆,也慢慢由冷落而加以责骂了。本来
嘛,四掌柜自从结了婚后,木行也不去走动,从早到晚,小俩口躲在房里叽叽咕咕,除了
吃饭之外,简直脚不出户,不挑水,不煮饭,那还了得,于是一家大小的箭头,都指在新
媳妇一个
人身上--虽然从来没有人分派她的工作。
她的三哥三嫂,从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讽语,而远走高飞。在那数百里外的重庆
,另外开了一家药房。大概是受了她三哥三嫂的影响,夫妻暗暗商量妥当,分得了少数现
金和三间街房,也离开了陈家老窝。街房自己住了一间,一间仍然租给一家羊肉店和一家
豆腐坊,四掌柜就到廿里外的马家碾,替一家榨房当起管事,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她用针
线打发寂寞,终日紧闭门户,过着甜甜蜜蜜的岁月。唯一遗憾的,是她没有替四掌柜生下
一男半女。第二年春天,她小姑淑华,因为和二嫂吵嘴,赌气离开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
,从此姑嫂相依,房里也不时漏出调谑笑语。马家碾一带,尽是油坊,成都崇宁新都三角
地带,小春半是菜子,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马甲碾榨油。四掌柜生性和善,待人亲切
诚恳,一两年后,他已由称油发油的管事,升为采购推销及收款员了。在他经手称油发油
时间,对那些穷苦挑夫异常体怜,称得斤两够,发得油质纯。只要挑夫不在中途搞鬼搀杂
,就是油篓漏掉一斤半斤,第二天他准会补上,绝不使苦力白赔血汗。
他家住的地方,是马家碾进城的必经之路,早上发油填票,等挑夫吃过早饭,动身总在八
点钟左右,沿途走走歇歇,挑到陈家门口,时间也差不多快十二点了,熟一些的挑夫,总
爱在陈家歇息一阵,再赶进城吃饭交油,有些挑夫认为四掌柜的为人厚道,从没有让他们
受到买主挑剔退货的麻烦,一遇到土里新出了小菜,或者刚养成了的大肥鸡,总要送些上
陈家门口,虽然他俩再三推辞,可是送的人心诚意定,穷苦的人礼轻仁义重,于是只好一
礼全收。
那时候平民生活简朴,除了初二十六之外,平日甚少荤腥,哪怕别人送的是一升半升蚕豆
,总也不能简慢客人,好在隔壁左边卖的是羊肉,右边卖的是豆腐,买点羊肉烧上一碗豆
腐,再配了两样小菜,在乡居人家看来,也就觉得不显菲薄了。这样的幸福生活,刚刚度
过了十年,不幸的命运,却降在她身上,光绪廿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柜在金堂马家渡翻
了船,从此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从此她失去了人生的美梦,她哭干了泪,仍然寻不回他
的影子,一月之间,健美的巧巧就形销骨立。淑华看她四嫂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
感,怎又舍得极为疼爱她的四嫂,自行出嫁--虽然她已经十九岁了。陈家温家都派人接她
们回去,但都被她俩坚决拒绝,她俩知道那碗闲饭,并不容易享
受。姑嫂俩为了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开门户。
陈家兄弟,早已拆产分居,温家女儿又没有财产继承权利,何况翁姑爹娘,又已先后去世
,因之日子就越过越感艰苦。虽然婆家按月派人送些木皮碎屑,娘家也按月送些腌菜酱醋
,但仍然不能解决她俩生活问题,谁晓得温家几斤豆母酱油,竟使四掌柜娘后来名扬中外
!
巧巧生有一双好巧手,做得一手好针线,姑嫂都是能剪会裁的女子,仅仅添了一张案板,
裁缝店就立刻开张,可是附近人家,都不是豪门巨富,除了过年,平常很少添制一件蓝布
长衫,或者一套白布裤褂,那些醉翁送来的丰厚工资,她俩既不愿收,而穷苦街邻送来的
针费线钱,又不愿受,于是不到半年,生意就冷淡下来。好在那些油担子,看她们打开店
铺,每天又来歇脚,有些带点米,有些带点菜,没有带米带菜的,就在隔壁买点羊肉豆腐
,其余的人在油篓内掐点油,生火的生火,淘米的淘米,洗菜切菜,只等巧巧来上锅一烧
,就可饱餐一顿了。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够姑嫂早晚两餐而有余,这些诚挚的情谊,
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情,而且更使她练出一手烧豆腐的绝技。在众口宣扬中,巧巧的
臊子豆腐美名,竟传遍了温(江)郫(县)崇(宁)新(都)灌(县)川西一府十余县,凡是认得四
掌柜的总是想方设法,提点礼物上门看望,他们鼓起勇气祛除拜访寡妇不太方便的心理,
目的仅在想尝尝她做的豆腐,是不是大家吹嘘过甚?于是油坊,粮行,碾槽老板,总是携
家带眷,前来攀亲叙旧,来者是客,怎好一个一个往外推,这样的人来客往,终归不是办
法,四掌柜的老东家认为巧巧姑嫂既都表明守贞不嫁,又不愿意返回娘婆二家,再三劝巧
巧继子成祧,以娱晚景,并借予资本,展她烹调专长,意思是好意,巧巧就决定开店当炉
。
那时正是光绪卅年,在专制时代,妇女抛头露面,谁能避免旁人指摘,温陈两家兄弟,以
巧巧甘充文君,认系奇耻大辱,陆续登门,一力劝阻,不管他们费尽了多少口舌,不管他
们施展了多少功夫,但巧巧意志坚定,豆腐仍然天天照烧。后来她感到口舌费劲,干脆向
两家说明,不论娘家婆家,只要拿出五千银子生息,她就关店歇业,提到要钱,弟兄妯娌
就只好闭口裹脚。
这时巧巧姑嫂才打起了精神,一心一意招呼生意,嫂嫂剁肉烧菜,小姑擦桌洗碗,她俩行
得正,坐得端,长期事实表现,人们内心才慢慢由轻视而加以敬重了。宣统二年,她三哥
把次子带回成都,正式过继给巧巧为子,取名继先。可惜继先年已十二,骤离兄弟姊妹,
顿感寂寞孤单,巧巧又忙于生意,因之他小小心灵中总觉得欠缺一些亲生母亲的嘘寒问暖
,虽然巧巧为他费了不少心血,化了多少金钱,结果他十六岁那年,就偷偷跑上部队,据
说后来他在绥定刘有厚部队里当了一名副官。
巧巧是一位正常健康的妇女,她需要男人的爱抚,也更有本能上的渴求,可是为了纪念她
死去的丈夫,为了证实她不是妯娌们想像中的荡妇,她咬紧牙关拼命工作,她要用体能的
疲劳,来驱走她精神的负荷,一双小小的金莲,每天总有十四小时无法休息,忙到天黑,
正好倒头便睡,这样年复一年,店面扩大了,但姑嫂的青春也销蚀了。为了避免闲言,店
中一无应门五尺之童,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购买,客人所付火费饭钱,姑嫂多寡不争。
她俩由于操劳过度,廿三年淑华首先病倒,万不得已找了一位远房族孙陈广庆前来帮忙,
一年之间,姑嫂先后去世,店务就由广庆一人撑持,改弦更张,羊肉豆腐,店中都采办齐
备,而且更添上了炒菜烧酒。从巧巧开店起,根本没有想到要竖招牌,立字号,好在那时
不须申请工商登记,也不要营业执照,不然叫做什么巧巧饭店或者巧华餐厅,那就显得庸
俗而带市侩气了。她生前有的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陈四嫂,掌柜娘,麻
婆是她死后挣出来的招牌,麻,是别人对她俊俏娇媚的怀念;婆,是别人对她年高德望的
尊称,而麻婆豆腐竟成为四川出色的名菜,谁又能晓得这碗豆腐,烧尽了两个女人的青春
,烧枯了两个女人的眼泪,她们白天受尽多少辛酸,她们晚间受尽了多少煎熬呢?可惜民
国不立贞节牌坊,否则打回大陆,正好前去唏嘘凭茕!现在让我来写出麻婆豆腐的做法,
大家不妨烧一碗,作为贞姑节妇的悼念。
材料:花生油三分之一小碗(忌用猪油),黄牛肉或羊肉五元(猪肉不显鲜),豆母(台湾没
有,可用湖南豆豉蒸软剁碎)半小汤匙,姜汁一小匙,纯净嫩辣椒粉少许(老的或假的,做
出来不显鲜红),豆腐三元,花椒粉少许,葱蒜白梗切成半寸细丝,细盐及酱油适量。
做法:炒锅洗净,用姜片擦拭,注入生油,将沸时,将已注入姜汁及少许水之肉末倒入(
忌放豆粉),肉末分开立即注入清水一小饭碗,然后放进盐,酱油,豆母(咸度不够时,切
勿先放豆腐,否则下锅就老),此时再放花椒辣椒粉(切忌使用辣椒酱豆瓣酱,否则其味不
正),一分钟后,将漂净豆腐置于左掌,右手执刀,将豆腐切成两公分方块打下,用小火
焖煮廿分钟,放下葱蒜细丝,视水已干,端在桌上,就是一碗麻,辣,咸,烫,嫩的麻婆
豆腐。正是:碗碗皆含节妇泪,辣椒恰似红泪妆。
人生的无常,世态的变迁,搀杂女主人公们顽强的生命力,令在下叹息不已。特此录入,
以飨大家。也算是在下对于这两个不幸的伟大女性的敬意。文章的文笔不算精致,但是有
文学宿缘的诸位想必不会被表相所惑吧。
原文作者陆德枋,文章收入林海音主编的“中国豆腐”一书,纯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出
版。
****************************************************************
“谁人留得菜香远?而今处处道麻婆。”
麻婆豆腐,本来不算是一道高贵的名菜,可是在巴黎,在伦敦,在非洲金夏沙,在澳洲墨
尔本,今天仍然随处留露着她的芳踪,如果陈氏姑嫂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万分光荣与骄傲
了。
成都北门顺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区,遍街之上,几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两家
,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赖木材过活。唯一例外的,大约就是由木行改业的麻婆豆腐
饭店了。原来麻婆娘家姓温,是北门火神庙万丰酱园大掌柜的七姑娘,七姑娘小名巧巧,
她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个个资质都很平庸,唯有巧巧长大了以后,真是出落得芙蓉
如面柳如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加上一付玲珑饱满的身材,假如以现代眼光审美,她真
算得是隆胸丰臀,媚态天生。像这样一个美人儿,老天偏弄促狭,在她粉脸上洒下一些白
麻子。但她麻得姣,麻得俏!她十七岁那年,嫁给顺记木材行四掌柜陈志灏。新婚以后,
小俩口恩爱异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无意的散播些谗言蜚语,不是
大嫂说巧巧生得桃腮杏眼,准主克夫无后,就是二嫂说她的奶大臀肥,定是片刻离不开男
人的荡妇妖姬,天长日久,原来对她颇为疼爱的婆婆,也慢慢由冷落而加以责骂了。本来
嘛,四掌柜自从结了婚后,木行也不去走动,从早到晚,小俩口躲在房里叽叽咕咕,除了
吃饭之外,简直脚不出户,不挑水,不煮饭,那还了得,于是一家大小的箭头,都指在新
媳妇一个
人身上--虽然从来没有人分派她的工作。
她的三哥三嫂,从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讽语,而远走高飞。在那数百里外的重庆
,另外开了一家药房。大概是受了她三哥三嫂的影响,夫妻暗暗商量妥当,分得了少数现
金和三间街房,也离开了陈家老窝。街房自己住了一间,一间仍然租给一家羊肉店和一家
豆腐坊,四掌柜就到廿里外的马家碾,替一家榨房当起管事,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她用针
线打发寂寞,终日紧闭门户,过着甜甜蜜蜜的岁月。唯一遗憾的,是她没有替四掌柜生下
一男半女。第二年春天,她小姑淑华,因为和二嫂吵嘴,赌气离开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
,从此姑嫂相依,房里也不时漏出调谑笑语。马家碾一带,尽是油坊,成都崇宁新都三角
地带,小春半是菜子,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马甲碾榨油。四掌柜生性和善,待人亲切
诚恳,一两年后,他已由称油发油的管事,升为采购推销及收款员了。在他经手称油发油
时间,对那些穷苦挑夫异常体怜,称得斤两够,发得油质纯。只要挑夫不在中途搞鬼搀杂
,就是油篓漏掉一斤半斤,第二天他准会补上,绝不使苦力白赔血汗。
他家住的地方,是马家碾进城的必经之路,早上发油填票,等挑夫吃过早饭,动身总在八
点钟左右,沿途走走歇歇,挑到陈家门口,时间也差不多快十二点了,熟一些的挑夫,总
爱在陈家歇息一阵,再赶进城吃饭交油,有些挑夫认为四掌柜的为人厚道,从没有让他们
受到买主挑剔退货的麻烦,一遇到土里新出了小菜,或者刚养成了的大肥鸡,总要送些上
陈家门口,虽然他俩再三推辞,可是送的人心诚意定,穷苦的人礼轻仁义重,于是只好一
礼全收。
那时候平民生活简朴,除了初二十六之外,平日甚少荤腥,哪怕别人送的是一升半升蚕豆
,总也不能简慢客人,好在隔壁左边卖的是羊肉,右边卖的是豆腐,买点羊肉烧上一碗豆
腐,再配了两样小菜,在乡居人家看来,也就觉得不显菲薄了。这样的幸福生活,刚刚度
过了十年,不幸的命运,却降在她身上,光绪廿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柜在金堂马家渡翻
了船,从此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从此她失去了人生的美梦,她哭干了泪,仍然寻不回他
的影子,一月之间,健美的巧巧就形销骨立。淑华看她四嫂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
感,怎又舍得极为疼爱她的四嫂,自行出嫁--虽然她已经十九岁了。陈家温家都派人接她
们回去,但都被她俩坚决拒绝,她俩知道那碗闲饭,并不容易享
受。姑嫂俩为了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开门户。
陈家兄弟,早已拆产分居,温家女儿又没有财产继承权利,何况翁姑爹娘,又已先后去世
,因之日子就越过越感艰苦。虽然婆家按月派人送些木皮碎屑,娘家也按月送些腌菜酱醋
,但仍然不能解决她俩生活问题,谁晓得温家几斤豆母酱油,竟使四掌柜娘后来名扬中外
!
巧巧生有一双好巧手,做得一手好针线,姑嫂都是能剪会裁的女子,仅仅添了一张案板,
裁缝店就立刻开张,可是附近人家,都不是豪门巨富,除了过年,平常很少添制一件蓝布
长衫,或者一套白布裤褂,那些醉翁送来的丰厚工资,她俩既不愿收,而穷苦街邻送来的
针费线钱,又不愿受,于是不到半年,生意就冷淡下来。好在那些油担子,看她们打开店
铺,每天又来歇脚,有些带点米,有些带点菜,没有带米带菜的,就在隔壁买点羊肉豆腐
,其余的人在油篓内掐点油,生火的生火,淘米的淘米,洗菜切菜,只等巧巧来上锅一烧
,就可饱餐一顿了。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够姑嫂早晚两餐而有余,这些诚挚的情谊,
不但鼓舞了巧巧枯萎的心情,而且更使她练出一手烧豆腐的绝技。在众口宣扬中,巧巧的
臊子豆腐美名,竟传遍了温(江)郫(县)崇(宁)新(都)灌(县)川西一府十余县,凡是认得四
掌柜的总是想方设法,提点礼物上门看望,他们鼓起勇气祛除拜访寡妇不太方便的心理,
目的仅在想尝尝她做的豆腐,是不是大家吹嘘过甚?于是油坊,粮行,碾槽老板,总是携
家带眷,前来攀亲叙旧,来者是客,怎好一个一个往外推,这样的人来客往,终归不是办
法,四掌柜的老东家认为巧巧姑嫂既都表明守贞不嫁,又不愿意返回娘婆二家,再三劝巧
巧继子成祧,以娱晚景,并借予资本,展她烹调专长,意思是好意,巧巧就决定开店当炉
。
那时正是光绪卅年,在专制时代,妇女抛头露面,谁能避免旁人指摘,温陈两家兄弟,以
巧巧甘充文君,认系奇耻大辱,陆续登门,一力劝阻,不管他们费尽了多少口舌,不管他
们施展了多少功夫,但巧巧意志坚定,豆腐仍然天天照烧。后来她感到口舌费劲,干脆向
两家说明,不论娘家婆家,只要拿出五千银子生息,她就关店歇业,提到要钱,弟兄妯娌
就只好闭口裹脚。
这时巧巧姑嫂才打起了精神,一心一意招呼生意,嫂嫂剁肉烧菜,小姑擦桌洗碗,她俩行
得正,坐得端,长期事实表现,人们内心才慢慢由轻视而加以敬重了。宣统二年,她三哥
把次子带回成都,正式过继给巧巧为子,取名继先。可惜继先年已十二,骤离兄弟姊妹,
顿感寂寞孤单,巧巧又忙于生意,因之他小小心灵中总觉得欠缺一些亲生母亲的嘘寒问暖
,虽然巧巧为他费了不少心血,化了多少金钱,结果他十六岁那年,就偷偷跑上部队,据
说后来他在绥定刘有厚部队里当了一名副官。
巧巧是一位正常健康的妇女,她需要男人的爱抚,也更有本能上的渴求,可是为了纪念她
死去的丈夫,为了证实她不是妯娌们想像中的荡妇,她咬紧牙关拼命工作,她要用体能的
疲劳,来驱走她精神的负荷,一双小小的金莲,每天总有十四小时无法休息,忙到天黑,
正好倒头便睡,这样年复一年,店面扩大了,但姑嫂的青春也销蚀了。为了避免闲言,店
中一无应门五尺之童,豆腐羊肉,要客人自行购买,客人所付火费饭钱,姑嫂多寡不争。
她俩由于操劳过度,廿三年淑华首先病倒,万不得已找了一位远房族孙陈广庆前来帮忙,
一年之间,姑嫂先后去世,店务就由广庆一人撑持,改弦更张,羊肉豆腐,店中都采办齐
备,而且更添上了炒菜烧酒。从巧巧开店起,根本没有想到要竖招牌,立字号,好在那时
不须申请工商登记,也不要营业执照,不然叫做什么巧巧饭店或者巧华餐厅,那就显得庸
俗而带市侩气了。她生前有的人叫她巧姑娘,四少奶,又有些人叫她陈四嫂,掌柜娘,麻
婆是她死后挣出来的招牌,麻,是别人对她俊俏娇媚的怀念;婆,是别人对她年高德望的
尊称,而麻婆豆腐竟成为四川出色的名菜,谁又能晓得这碗豆腐,烧尽了两个女人的青春
,烧枯了两个女人的眼泪,她们白天受尽多少辛酸,她们晚间受尽了多少煎熬呢?可惜民
国不立贞节牌坊,否则打回大陆,正好前去唏嘘凭茕!现在让我来写出麻婆豆腐的做法,
大家不妨烧一碗,作为贞姑节妇的悼念。
材料:花生油三分之一小碗(忌用猪油),黄牛肉或羊肉五元(猪肉不显鲜),豆母(台湾没
有,可用湖南豆豉蒸软剁碎)半小汤匙,姜汁一小匙,纯净嫩辣椒粉少许(老的或假的,做
出来不显鲜红),豆腐三元,花椒粉少许,葱蒜白梗切成半寸细丝,细盐及酱油适量。
做法:炒锅洗净,用姜片擦拭,注入生油,将沸时,将已注入姜汁及少许水之肉末倒入(
忌放豆粉),肉末分开立即注入清水一小饭碗,然后放进盐,酱油,豆母(咸度不够时,切
勿先放豆腐,否则下锅就老),此时再放花椒辣椒粉(切忌使用辣椒酱豆瓣酱,否则其味不
正),一分钟后,将漂净豆腐置于左掌,右手执刀,将豆腐切成两公分方块打下,用小火
焖煮廿分钟,放下葱蒜细丝,视水已干,端在桌上,就是一碗麻,辣,咸,烫,嫩的麻婆
豆腐。正是:碗碗皆含节妇泪,辣椒恰似红泪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