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章描写台湾的大学由于教改成了学店,不知中国现在的大学是不是也类似

gocanoeing

本站元老
注册
2006-11-21
消息
15,243
荣誉分数
2,169
声望点数
373
1.大學教育的演化

早年台灣的大學教育,各個學校的“分工特色”是很清晰的。

當時的台大,是綜合大學;中興大學是農業大學;成大是工科大學;政大是國民黨“中央政治幹部學校”的延續,是培
養政治幹部的大學;師範大學,是為了替台灣培養師資。

所謂的專科,是為了培育“專職人才”。當時的臺北工專(現為臺北科技大學),為台灣的製造業,培育了很多人才;
而銘傳商專(現為銘傳大學),為台灣企業提供了,稱職的秘書行政助理人才。

這些專科大學的畢業生,都能學得一技在身,無需擔心就業問題。

兩蔣政府,規劃台灣未來發展,大陸的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在台灣復校。當時的清華大學,具有國防任務,甚至要研
發與核子彈有關的科技;交通大學,則以民生實業為目標,尤其致力於電子半導體科技。

清華與交大在新竹復校,配合當時的十大建設,南北高速公路、桃園機場、新竹科學園區、乃至於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
院、龍潭的中科院等。這些建設,都有清晰的連結性、總體性、與前瞻性。

當年的高等教育,既有個體分工,也有總體效益考慮,為台灣的經濟與國防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兩蔣之後,李登輝主政,李遠哲掛帥,實行教改。教改的一個主要精神,就是定調人民有《受教權》。

實行教改之後,台灣廣設大學。據我所知,目前一共有 167家大學,可以授予大學學士學位。在台灣任何的地點,以十公
里為半徑圈地,就一定可以圈到某家大學。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第一。

大學太多了,各個大學的辦學特色與目標,只能以“渾沌不清”四個字來形容了。

更準確的說,台灣大多數的大學,其實都是“學生在混學位,老師在混薪水”。

2. 我的一些經驗

台灣教改,定調人民有《受教權》。主張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接受大學教育。

為了幫助學生能讀大學,政府也訂定了“助學貸款”的辦法。學生只要拿到了學校的在學證明,就可以到台灣銀行,申請
助學貸款。

因為大學太多,學生進大學,變得極為輕鬆。有人說,“七分進大學”,或是“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一百”,都不是
笑話。

我在任教授時,只要有個身份證,就可以進大學了。學生拿著身份證與學校給的在學證明,可以去辦助學貸款。隨隨便便混
個四年,就拿到大學學位了。

一年貸款十萬元,四年畢業,共欠台灣銀行四十萬元。四十萬元貸款,換了張沒什麼價值的畢業證書。很多學生,到了三
十幾歲,銀行助學貸款都還不清。最後也只有靠政府出面協商,“注銷銀行壞賬”,結案了事。

我在此說幾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2.1校長的教誨

某次學校期末考剛過,老師還沒有送出成績,學校召開了全校校務會議。全校老師都要參加,校務組會來點名。

校長苦口婆心的跟全體老師們說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

校長說:

“各位老師,如果因為你們出題不當,造成學生被當,你們一定要再給學生一次機會。”

校長是個好人,他有他的難處,我對他沒有任何不滿。我很清楚,如果老師把學生當了,對學生不好、對老師不好、對校長
不好、對學校也不好。

造成學生被當,其實不是“出題不當”的問題。因為不管我出什麼題目,結果不會不同,很多學生一樣答的很差。

所以不是“出題不當”的問題,而是“給分不當”的問題。

解決之道,就是不管學生如何答題,一概給高分就好。

我注意到,系上有位老師,給學生打的學期成績,大多是給了“一百分”的滿分。

學生“評鑑”老師,也同樣會給他高分。系裏給這位老師的“考績”,也挺好。

我想後來很多老師,都會走上這條路。

2.2 學生很忙的

我剛到學校任教,教的是“國際企業系”二技專職班的同學,也就是三年制專科畢業的,到大學再讀兩年,就可以得到大學
的學位。

這班同學,大多已在就業。他們再回大學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學歷。他們的心態,與“跑抄公”林智堅,應該差不多。

我當時教的是畢業班。我想象,既然是“國際企業系”的畢業班,總該讀讀英文吧。於是我挑了一篇英文文章 “McDonald’s
in Moscow”(探討麥當勞在莫斯科開店面臨的問題與應對),請學生閱讀,並且寫個報告。這篇文章不長,只有一頁。

過了兩天,教學組長打電話給我,要找我談話。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告訴我,有學生打電話給教學組,說“他們很忙,老師給
他們的課業壓力太大”,希望教學組長能幫忙反應。

既然學生強烈反應了,我也無話可說,撤回了我給的作業。

後來學校成立了“企管碩士班”,我再試了一次,拿出一篇英文文章,請他們讀讀看。我發現,英文文章的第一段句子,帶有
複合子句的英文句型;外加兩三個生字,學生就無法消化了。

從此,我不再請大學生,或是研究生,閱讀英文文章。要求他們讀英文,太強人所難。

2.3學生的想法

我也會跟學生談談他們的想法。有次我問學生:

“你們沒興趣上課,為什麼要花這?多錢,花這麼多時間,來讀大學?這張文憑,我看對你們,也不上幫什麼忙。”

“老師,我知道這個文憑沒什麼價值,可是大家都有,我沒有更糟。現在連在機場推車的,都需要大學文憑。”學生說。

另一次在麥當勞,我跟學生聊天,問學生對學校的看法。學生的回答很直接。

“我到學校,就像是到麥當勞點套餐。我付錢,學校提供套餐。”

“老師就像在櫃檯賣套餐的服務生?”我指著櫃檯問他。

“我是這樣想的。”學生麼,似乎為自己的直言,還略感靦腆。

我笑了笑,沒有再為什麼,明白了他們的想法。

還有一次,我看學生一上英文課,就趴在桌上睡覺,我就問他:

“你為什麼不努力一下,也許可以學到點東西?”

“我從國中開始,就決定對英文完全放棄,再也不想學了。”

“為什為要放棄?”

“沒興趣,學也學不會。”學生理直氣壯的說。

2.4. 我的感想

我在學校任教,明白了一些事。我任職的學校, 最早的名稱是“某某工專”;後來升等了,叫做“某某科技學院”;後來又
升等了,叫做“某某科技大學”。

早年報考的學生多,學校少,學生的相對程度還好。學校在不斷升等的同時,學生的水準,也在急速下墜。

到了後來,學生的程度,只能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寫不出來。英文大概只限於念念26個英文
字母,其他的無法要求。

台灣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名稱越來越“好聽”,內涵越來越“糟粕”。外在的制服,穿的是越來越“漂亮”;內在的體質
,卻是越來越羸弱。

系上經常開“系務會議”。“系務會議”永遠只有兩個重點。一是如何應對教育部的“大學評鑑”;一是如何得以順利“招生
”。

教育部的“大學評鑑”極為重要,評鑑甲等,學校可以獲得升等,學系可以擴大招生名額等。評鑑不好,可能會被迫“減招”
,乃至於被迫“裁系”。

我任教數年,“系務會議”從來不曾討論過,如何真正做好教育工作。

為了應付評鑑,系上經常造假,胡說八道。譬如畢業同學的就業率,平均薪資等,都是在隨意編寫,反正沒有人會去查核,
也無法查核。

再舉例子,教育部鼓勵學校召開“國際會議”,並且可以申請經費補助。學校就請旅行社找了菲律賓的朋友,談談菲律賓的旅
游景點,將有關文章匯編成冊,就算是“很成功”的召開了一場“國際會議”,可以向教育部請領經費了。

幾年下來,我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界,已是毫無敬意。最後,我決定不再跟著學校瞎耗,選擇辭職不幹。

我的大學任教經驗,已是十多年前了。近年來,少子化問題,比以前更為嚴重。我相信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與我那個時候相
比,今天只會更壞,不會更好。

我離開教職時,寫了兩句話明志:

“願以牛勁開新頁,不把雞肋度餘生”
 
台灣就改拿證照,可是拿照也不見得很有用,哈哈哈哈哈
 
看看这30年来两岸大学的排名变化,就明白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