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老人生活是否安心──几位华裔老人的自述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nevir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nevi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6-27
消息
2,989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来源: 多维时报

《多维时报》特约记者士凌报导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来到美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们,如今在这片新大陆,已经度过了原始积累阶段,步入到美国社会的中产阶层,开始安居乐业。

为满足思念之情,报答父母之恩,他们的父母接二连三被接到这里定居或探亲。年头长了,人数也越增越多,这些来自国内的老人以一个特殊的群体形式出现在华人中间。

在国内,老人们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到这里,他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有什么变化?由此又引起了什么内心的变化?他们在这里过得安心、舒心吗?还有什么烦恼和期冀?当子女的,社区团体,应该怎样关心和体谅他们?老人已经成为我们需要关心和了解的群体。为此,多维时报采访了几位不同类型的老人,他们或许能够代表这个群体的境况,他们遇到的问题或许也代表了这个群体遇到的问题。

蹲“洋监狱”的滋味不好受

(她是四川来的柔怡的外婆,来美国已经几次了。)

第一次是93年末,住了5个多月,闹着要走才走的--因为不习惯。95年女儿有了孩子,我们只好过来看外孙女。97年他们又添了个孩子,我们就又来看看,天下父母心么。这次是第四次,住的时间最长,已经14个月了。每天都想回去,他们不让走。

我们一共来了四次,没有和社会接触,对社会不了解。这里的环境比国内好得多,有那么多的绿地。我们在国内住的是闹市区,到处是人,灰尘漫天。虽然这里的环境很好,但我们在国内也习惯了,更不会觉得寂寞。如果心烦的时候,就站在阳台上看看街道,人流,心情就好起来了。在这里太寂寞,到处是空空旷旷,看不见人,心里难受。周围的几位国内来的老人都有同感,憋得慌。觉得这里没有我们的乐趣。

平时没有什么出外活动的机会,唯一的就是去接接外孙女。在接外孙女的时候,学校门前有许多国内来的老人,他们一听我们说中国话,就凑过来聊天;我们也是,一听到有说中国话的也凑过去。虽然也没有什么多的话说,但有人交流,心里就舒坦一些,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的乐趣所在。

除了接接外孙女,一天到晚都忙于家务事,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空间。今天已经洗了两锅衣服,一会还要去接柔怡和美美。这两个孩子吃饭特淘气,这个要吃这样,那个要吃那样,吃顿饭要一个多小时。所有的时间都忙于儿女和外孙女了,觉得都已经没有自己了。

我们在国内什么都很随便自如,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生活也很方便,比如,老头子病了,我马上可以叫人来。我们家一出门就有医院,医生都是退休后再开业的老医生,我们信任他们,药铺就在旁边。万一有大病,再往前走走,就是省医院,多方便?可在这里,我们有病了,就束手无策。前几天,老头子尿路感染,要用抗生素,附近没法买,还要跑到中国城去买。

在这里还要靠子女,就好象手脚都被捆绑起来了似的,很不方便。像戏文里唱的:如同困在金沙滩。现在国内有事,房子又要拆了。另外,我们退休老人工资又有了变化,今天打电话去,说我们单位劳资科的人在找我,所以我们要赶回去。我的工资已经有一年多没有领了,我在这心里不安。

国内的电视内容很丰富,中央2套、3套、教育台等,我们都很喜欢。在这里,电视也看不懂,借了录影带来看吧,小孩要学习或看动画片,我也没时间,后来他们给接通了中央4台,但是节目不好看,我们都不喜欢。

总之,我就是不习惯,一来美国,人就瘦。多亏我的妹妹也在这里,她是医生,她给我吃些药,我才能在晚上睡着。97年来时,曾经通夜不能睡觉,人瘦得不行了,回去的时候,人都变了样。回去后养了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来。这次来之前,一个同乡的妈妈形容这里是“洋监狱”,说我们又要去住“洋监狱”了。说实在的,在这里蹲“洋监狱”,滋味不好受。

不过,我们家还算好的,我是在自己的女儿家里,没有和别人那样的婆媳矛盾。我们的一位同乡,第一次来,住了一个月就走了,一是不习惯,二就是跟媳妇不太融洽。说句过头的话,看她那么忙,也不忍心对她说什么。

刚才女儿从上班的地方打来电话,我就告诉她我的退休工资要回去办,要身份证等证件,托人办可能不行。她说,我回去给你办。我说我的飞机票都定好了,就是要走。她说,你不能走,我回去给你办。我说我一定要走,她“咚”的一声就把电话给挂了。

至于活动,平时就在附近走走,去不了远处。

我不喜欢旅游,因为我的精力不够。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就总迷迷糊糊,总想睡觉。所以现在晚上睡觉都要服安眠药。虽然在国内也要服,但量很少,在这里要加量。另外,外出旅游也要女儿他们有空才行。他们一天到晚忙得要命,每天晚上都要十二点、一点睡觉,第二天你看他们累的。

遇见的老年人都形容来到美国后成了“聋子、瞎子、瘸子、哑子和老妈子”,这叫“五子登科”。当然,给孩子们当“老妈子”也就认了,因为他们的工作太忙,需要帮助。我们趁现在还能够走动,就来帮帮他们。可近年来我觉得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了。女儿打电话让我来的时候说,等两个娃娃都上大学了,我们就天天陪着你。我说,到那时,我死都死了。

女儿没有体会到,照顾一个老人是相当费力的。而且他们有没有这个精力和经济能力?我说我实际上是为你们好,你们在这里请一个人,一个月的人工就可以给我在国内付一年的保姆费了。我想,以后如果我真的病了,他们也代替不了我,我真的天数到了,就去了。

我这里有两个儿女,住得很近,他们分别负担我们的吃住和零花钱。如果我住在女儿处,则儿子给我们每人每月100块钱,现在我基本上住女儿处。钱呢,我交给女儿,女儿不要。我说,我又花不来。她就给我们存起来。前几天,我到一家意大利便利店买了些水果,这是我来到国外后第一次自己花钱买东西,当然还得外孙女柔怡陪着去才行。

有时,孩子们带我去商店,出门时,没想到要买什么,就没有带钱。看到我喜欢的东西想买时,有不好意思说出口,怕花他们的钱。穿衣,他们都给买好了,不用自己去做或买,只是理发成问题。这里没办法理发,去外面理又觉得太贵。时间一长,我觉得人都变得窝窝囊囊。在国内我还打扮打扮,在这,买个化妆品什么的也舍不得花他们的钱,化妆品又不适合东方人的皮肤。

女儿给我们存的钱,我想,等我们走的时候,都还给他们。他们给我们办绿卡花了不少钱,我们不想用他们的钱,给他们增加负担了。

现在都不担心啦,什么都有

(七十二岁的老阿婆,来美国已经十六年了。这期间,心酸和快乐只有老人家自己心中清楚。不过她的辛苦没有白费,现在她已经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

说起这里的生活,我就想起以前在60年代,在大陆生了那么多孩子,一共有六个,只有我先生一个人做工,不够开支,我就到农村劳动,那时生活得好辛苦。文革以后,大陆开放了,我的大女儿80年就来到了美国。她出来后就申请了我们。我是87年来到美国的,刚来时已五十六岁,身边只这一大女儿,其他的都在国内。因为挂念国内的孩子,很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后来陆续申请了其他孩子也来到这里了,那时就很开心了。98、99年,最后两个孩子也来到了美国。这样,我们一家所有的人都移民美国了。现在一家人团圆,我就没有什么挂念的了。

来到美国后,我就进衣厂做工。那时已经五六十岁的年纪了,很不习惯衣厂的工作,但这里做一天就是30块美金,对换起来,就是大陆240块钱,想起来我就高兴。再想到我已经五、六十岁了,在这里还可以挣些钱,不用孩子们负担。慢慢就习惯了。这一做就做到了97年,因为腿上的风湿病,疼痛、站不住,就退休了。

退休后在家里帮着看看孩子。现在所有的孩子都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98年申请了政府的老年退休金,以后就申请了政府的医疗卡和粮食券,在以后,年龄到了65岁,政府通知我可以来办退休了,于是就有了退休金。

我现在5个子女都在这里了,还有一个在香港。我一共有14个孙子,我大女儿的孩子已经30岁了,她有两个孩子,那是我的曾孙了,这是第四代了。我的大孙子已经工作了,是蛋糕师傅。在这里,有工作就有饭吃,有房子住。我很满意。一个月有600多福利金,足够我用的,到了节假日,孩子们都来看我,吃顿饭,还给我点钱,买东西吃,很满足了。我看着这么多的孩子、孙子在这里发展,我好高兴。我过得很好。现在我已70多岁了,可他们说,你还没有呀,一点都看不出来,心情好呀。

我不喜欢经常出去旅游。孩子们带我去过华盛顿、加拿大。我一个人就不出去。其他的城市也都没有去过。以前在大陆那么辛苦,不肯花钱呀,出去旅游太浪费了,看过一、两个地方就算了,到哪里不都是山山水水,高楼大厦,一样了。

朋友呢,我只有几个同乡,有时通通电话,他们都住在唐人街。我多数时间住在纽约唐人街,我的大女儿就住在我的楼上,我帮她带带孩子了,煮餐饭了。

平常的活动就是照看孙子,在就是逛逛街了。因为腿有风湿,所以也少出去走动。有时大女儿带我出去饮饮茶。打麻将呢,我倒没有这个习惯。最多就是和邻居聊聊天、在公园走走,去老年中心看看。我们有自己的公所叫“崇正会”,是讲客家话的。我在那里看看报纸、聊聊天的。

大家在一起聊的东西就是孙子怎么样了,孩子来到美国不习惯了,又脾气大怎么怎么等等。我没有这么多的烦恼,几个孩子都在这里,有工卡,有工做,有饭吃,虽然人工不高,但有饭吃,有房住就好了。看到这么多的孩子和孙子,我就好开心。

礼拜六,礼拜天我好喜欢看粤剧,最喜欢的是《白蛇传》。大女儿常租了带子给我看了,我还好喜欢黄梅调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小女儿的老公回国给我买来的。

手指都有长有短,遇到不满意的地方,自己就想开一点啦。

我对心中的生活很满足。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以前没钱,只能做工,没有能力让孩子去念大学。不过,手指都有长有短,任何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遇到不满意的地方,自己就想开一点啦。以前我的生活比较辛苦,现在有吃有穿,孩子有工做,我就很满足了。只是希望孩子们挣多点钱买屋啦。

如今,孙子、孙女也有工做的啦,象大孙女、孙女婿在电话公司,收入都不错,我很高兴。我以前最怕的就是,老了以后没有生活能力,没钱花,没有自己的房子,被送到老人院等,现在我都不担心啦,我什么都有,晚年生活还是满幸福的。

为医疗烦心的锺教授夫妇

(湖南来的锺教授已经75岁高龄,美国的生活对他们夫妇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总共来过3次。第一次是94年;第二次是2001年;这次是第三次来并拿了绿卡。在解决了居留问题后,另一个老年人的普遍问题开始困扰他们,这就是医疗。)

居住在新泽西州拿绿卡的老人,九一一前看病都是免费的,可九一一没有了。政府以九一一受到损失为由取消了这个老年人福利项目。这就使我们这些人担心。

我们老年人都是这个问题,年龄大了,难免有这个或那个病。现在在这里,我们根本不敢去看病。孩子们当然要我们去看,我们怕成为孩子的负担,所以我们从国内带来很多的药,差不多占行李一半。老年人大都有心血管疾病,在这里看病自己付费就太贵了。有急病只能回国去看了。对身体上的慢性病吃自己带来的药,伤风感冒自己解决。

我们希望有人能够听到老年人的心声:能否给老人实行免费的心脏检查?像我的心脏不好,在国内每年两次定期检查。到这里已经两年多没有检查了。一是没有那么严重,二是检查费太贵,一次检查就是一千多美元。如果美国社会能够更多的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对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实行一年一次的免费定期体检,这样就象我们这样的老人,能够比较轻松地在美国生活了。

在这里,我们老两口主要是带孙子。除此外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到了周末,孙子被她的父母带着,我们更没有事情做了。

好在我们这一街道上有三家中国人,整个社区有40多家华人。虽然有这么多的华人家庭,但只是有老人的家庭我们才有来往。这样就只和10来家来往了。我们经常在一起活动,比如,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打打太极拳,周末搞个party,几家轮流着搞。还组织了湖南同乡会,会员大部分是老人,也有年轻人。

其实,这就很不错了。象以前我们住的地方,前后左右都是老美,在那里生活,不知到哪里去,很不习惯。

对于外出旅游,平时就是在周围走走,节假日去远处走走,到纽约博物馆、动物园等,还去了加拿大。

拿了钱在这里怎样花?我们在这里不花钱,自己带的钱都没有花完。总觉得这里的东西比国内的贵,换算下来,觉得划不来,可孩子们总要给我们买。我觉得这些东西在中国不会这么贵,不想在这里买,他们给我们买衣服,我们不要,他们就悄悄的买。他们知道,如果我们知道了就不让他们买了。我们要的东西也就是些人参、鱼油、卵磷脂、维生素、他们知道的,定期就会给买回来。

过“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来自北京的教授老两口,来来往往的穿梭在中美之间已经许多回,可以说是美国的老常客了。在谈到在美国的生活时,他们以“世外桃源”来形容。)

我们在国内退休了,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于是应儿女的邀请到美国来住住。在这里生活,可以叫做“世外桃源”。这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环境很好;二是因为在这里社会上的所有事情都不参与。虽然,我们还是很关心国内、国际上的大事,但关心和参与是两回事。如果在国内,还能参与些事情。在这里,不参与也就不参与了。

和国内的环境比较起来,这里的草皮、树木很多,空气新鲜。我们在北京住在北大、清华那里,人太多了。但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人多。所以要想安静点,就来到这里。这里像“世外桃源”。

你不用参与更多的社会生活,也不用想很多事情。每天只是帮助照顾一下孙子,等他们放学回来,或上中文学校等。这里非常安静,没什么人。我们早上出去散散步,锻炼一下身体。现在的情况,对我们来讲,在生活上和国内比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一般的生活都很有保障,物质生活已不是考虑问题的依据,所以说,尽管美国的物资生活多么丰富和富有,但这不是我们来去的动机,我们在国内生活的很好,吃、住等物质生活一律不成问题,可以说已经不是追求的目标了,平时做事根本不考虑这些。何况在美国的子女收入也可以,我们回到国内,退休金也是很好。

尽管过的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但还是需要人际交往的。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平时和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交流。我们的感受是:这里的人气不旺。我们的邻居在早上7点半之前都走了,晚上7点半才能回来,周围基本上没有人,显得没有生气。

什么时候有生气呢?到下午小孩放学以后才行,他们会到外面玩球。这时才能听到人的声音。这附近有几家华人,但走路大约20分钟。有时早上散步时可以去聊聊。

在这里的生活环境和国内的不一样,国内哪里都是人。我们在北京生活了半个世纪,认识的人也比较多,随便走哪都是朋友。可在这里,认识的就是孩子们的同事和朋友了,交往的方式就是这个星期在这家聚会一下,下个星期在那家聚会一次,这就是这里的生活。在聚会的时候,才能和孩子同事、朋友的父母有交流,好在他们大都是大学教授、医生、高工等知识份子,孩子们出来的情况也差不多,家里的情况也相同,所以好交流和沟通。所以这时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但这样的机会太少,孩子们不可能每个星期都聚会,我们也不可能自己开车到朋友家去。

从报纸上看到,其他社区的老人有自己的组织,叫“夕阳红俱乐部”,我们很希望这里的中文学校也有这样的组织,让老年人在这里有所交流。同时也可参加画画,唱歌,爷爷奶奶英文班等。中文学校我也去过几次,主要是在那里打牌、聊天、接孩子。

实在没有人可交流,我们就看新闻,包括时事新闻和各种文化体育新闻等。所以说,从精神生活上讲,因为信息业的发达,在这里和国内的感觉差不多,没有特别需要。在这里,中文电视可看到,也可上网,还有报纸,包括《多维时报》。《多维时报》我们还是比较喜欢的。我们喜欢看多种观点的报纸,不喜欢看那种骂街似的报纸。

当然在这里呆的时间一长,也会觉得单调。到那时呢,我们就回去走走,换换环境,回老家看看。比如,去年回去参加50周年的校庆等。

我们的一种乐趣就是和孙子辈在一起,生活起来就会觉得很好。精神也会比较充实。原来工作的时候,都是忙于工作,现在退休了,想和儿女、孙子们好好过过家庭生活。孙子4点放学,如果家里没有人,就要放到after school,家里有人,就可以放到家里,帮助孙子做做作业等,所以孙子放假时,我们大体上都在这里渡过的。比如孙子们放假,昨天是在家里过的,家里有人就简单得多了,要不然,他们又要请假了。除了照顾孙子们外,和许多老人一样,还要帮助子女们做做家务。里里外外的协调一下,对他们有好处。再就是每天为他们准备一顿晚饭。反正也没事,做着玩一样,心里也愉快。其实如果我们走了,他们也能照顾。只不过多花些钱罢了。我们在这里时,他们当然舒服多了。可以回来吃现成的。

我们还是希望来来往往,现在拿绿卡就是想减少签证的麻烦。对公民身份我们倒是不那么急迫。我们拿绿卡,目的就是来去方便。以前要来美国就要去签证,我们住在北京,已经是很方便了,但还要一大早的去排队。从中关村到大使馆,5点到那里时已经有好几百人了,要折腾到下午2点左右才完。签上了还好,签不上还要生一肚子气。为此,才由儿女为我们申请了绿卡。有了绿卡可以省很多麻烦。但也有问题,就是离开美国久了,还要办这办那手续,还得来回跑。

拿了绿卡,病也可以看了,不要钱。但有些药不能吃,常规药都可以。人的年龄大了,总是要吃药的。我们这两年身体还可以,不用太多的上医院。因为看病对我们来讲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关键是自己不能去,要孩子们接送。

一天的生活安排比较简单。早上6点30起床,弄些吃的,这时孙子们就起床了,我们也帮他们一下。这里的习惯是早上个人吃个人的,不用太管,8点前都走了。我们简单的收拾一下,基本上天天如此。收拾完后,出去走走,回来后看看新闻,如美国的股市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文艺;上网玩玩游戏。另外,有时看看电视连续剧,然后做点中午饭。饭后午睡。午睡起来后就开始准备晚饭了。晚上睡的少,大约6个小时。孙子们回来后,再帮帮他们做做作业。子女下班后马上就可以开饭。晚饭后还得活动一下,不过只我们两人,因为孙子们每晚都有活动,像每周五次游泳;三次弹琴。还有中文学校的各种比赛。基本上父母下班后的时间都给了孩子。这些事我们也管不了,晚上散步回来,看看新闻或体育比赛。

除了惯常的生活安排外,还要出去旅游。以前每次来美国来都要出去旅游的,911以后觉得不安全了,只开车到能到的地方去,坐飞机的时候少了。当然旅游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在国内也是如此。

美国有些东西非常不错,像小孩的照料,交通秩序好,环境优美等,这是国内不能比的。但仅此而已。

(记者补白:不同的老人,所担心的问题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是:孙子孙女,医疗,花钱,交往和出行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这老人们的生活品质,解决好了,才能使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这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来关注。)

(全文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