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震理论
真正开始科学系统地研究大旱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要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他在70年代根据我国1956-1970年发生过的大旱与地震,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他发现,但凡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震中区往往在之前1年到3年间都遭遇过大旱。而且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就越高。为此,他提出了一套旱震理论,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预测。
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他还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一书,引起业内关注。
旱震理论认为:造成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地壳内部能量的集中释放。
虽然这个释放过程很短,但是孕育能量的过程时间却很长。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热量、电、磁等各种物理化学的反应。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低空大气出现异常的变化。
由于这些变化,会形成低气压造成高温干旱,更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大气环流调节,从而引发大洪水,并最终导致地震。
而受到月亮潮汐作用的影响,地震很可能多发生在晚上。且多发于农历初一、初二、十五、十六前后。比如2015年,我国台湾省花莲外海发生了规模6.3级的强震,就是农历三月初二。而台湾著名的921大地震,也是发生在人们熟睡的深夜。
从公元前231年的秦朝,到耿庆国提出理论的1971年。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华北及渤海地区一共发生了69次六级以上大地震,只有两次没有出现旱灾,看来这一理论还是有数据支撑的。
汶川地震能否验证该理论的正确?
2006年夏天,四川、重庆就遭遇百年大旱。一些地区气温多次超过40度,最高温度更是达到了44度。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导致土壤松散,农业歉收。
截止到当年8月底,重庆全市受灾人口就多达2100万人,820万人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322.7万公顷,绝收37.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90.7亿元。
大旱之后怎么样呢,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了11度。
根据科学家监测,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围绕地球传播了6圈,波及了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往北到辽宁,往东到上海,往南到香港、澳门甚至越南、泰国,往西到我们的邻国巴基斯坦都有明显的震感。
而地震带来的损失也是惊人的,截止到当年9月,地震共计造成了69,277人遇难,还有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之一,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8451亿元。
而汶川地震的发生,让更多的人们更加相信旱震理论了。
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息
当然,仅仅一次的正确,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不少科学家一直针对旱震理论提出质疑:2011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络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的张永仙就曾经公开地表示:
“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干旱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而且他还表示,如果把统计时间拉长了,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准确率可就没那么准了。
为此他还特意做了数据统计:从1900年到2013年,我国共发生了142次六级以上大地震,其中大震之前四年内为旱区的情况仅为79次,比率为56%。而如果以地震中心不一定是大旱中心来算,这110多年里,大旱的情况共发生了1297次,而实际在1到3年后发生大震的情况仅仅为119次,仅为9%。
这一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说明,大震之前有超过50%的可能会发生大旱,然而出现干旱的成因很多,并不是每一次的大旱之后都会诱发大破坏力的地震产生。
地震火山动力同源理论
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干旱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来源于火山,他们提出了一种地震火山动力同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地壳下100到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这个区域内蕴藏着高温、高压下的炽热岩浆,它们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会形成火山。
如果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出口,集中在地下的热量必然会对表面大地造成影响,从而形成大面积的地面干旱。而随着地壳增温、膨胀、积累压力,岩浆终将以不同的方式膨胀爆炸、喷出地表,从而引发火山爆发和地震。
尤其是当地下岩浆的道路被完全堵死,无法从局部冲出一条通道时,长期积累的能量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地震。
不过并非所有的干旱都发生在火山地震带上,也不是所有的干旱都是由于地下岩浆造成的,所以这一理论相比于旱震理论,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当然,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关于大旱是否会引发大震,引发大旱、大震的成因到底是什么?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人类终将揭开背后的奥秘。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