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科技树:CASC 实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飞行验证;CALT 亚轨道远程空天飞机立项;民营 LandSpace 争取液氧甲烷燃料火箭首飞

wei_cheng

围观真实的科技新闻是一大乐趣
注册
2018-05-30
消息
2,850
荣誉分数
965
声望点数
123


微信公众号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9月13日消息,近日,由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某型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实现重复飞行试验验证。该型发动机作为某飞行器主动力装置参加首飞试验后,经检测维护,再次装配并顺利完成了重复飞行试验,国内首次实现了液体火箭动力的重复使用。

起步:设计之初考虑多次工作要求

液体火箭发动机作为航天运载器的主要动力装置,功能全、性能高、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可重复使用技术,对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至关重要。

20220913173601399.jpg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取得成功,实现了部分重复使用的目标,虽然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SME)进行了持续改进,但该发动机在实际工作中远未达到55次飞行的设计目标,且重复使用过程中维护检测流程复杂,成本高昂,2011年SSME随航天飞机退役。进入新世纪,美国私营企业SpaceX的火箭垂直起降回收技术引人关注,2015年底至2016年初,成功完成了陆上发射场回收和海上平台回收,代表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最新进展。

液氧煤油发动机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要动力装置,具有高性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该发动机从设计之初,部组件方案及总体布局按多次工作的要求开展论证,所有阀门均为可多次工作的气动、电动、液动等工作形式,地面研制试验实现了单台发动机不下台重复试车8次。

“十三五” 期间,我所预先开展了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为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奠定了基础。

攻关:重复使用五大关键技术

由于天地工作环境的差异性及各种保障条件的限制,液氧煤油发动机飞行重复点火与地面试验重复点火不能简单划等号,飞行力、热等环境条件也更加恶劣,因此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难题更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0220913173627343.jpg


一、多次点火技术

采用垂直起降的航天运载器都需要发动机具备多次点火能力,像SpaceX公司开式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梅林-1D(Merlin-1D),在猎鹰9号垂直起降过程最多要点火工作3次。

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绿色、环保的推进剂组合,可在一次点火工作后进行吹除处理后,实现发动机重复点火工作,技术上具有重复使用能力。但航天运载器飞行时,无法实现和地面试验相同的吹除等保障条件,同时由于低温发动机点火准备阶段需对低温系统进行预先预冷,所以点火准备期的流程和地面也有较大差异。对于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些制约条件将更加凸显,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技术研究,优化发动机点火准备阶段的预冷流程,简化发动机关机后至点火前的吹除处理方案。

目前,我国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已在地面试验实现了不间断三次点火起动,摸索出了重复点火工作间的吹除处置和预冷方法。

二、大范围变推力技术

垂直起降的航天运载器在返回过程中,由于推进剂剩余量逐渐减少,运载器重量越来越轻,需要发动机具备大范围推力调节能力,才能实现减速或地面软着陆。要实现发动机的大范围变推力,需设置调节元件和驱动机构,同时对调节精度和调节速率有要求。另外,工作条件的大范围变化对发动机推力室等热力组件及涡轮泵等主要组件的工作适应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我国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无级推力调节能力,通过地面试车进行充分验证,其中推力调节机构和大范围推力调节能力在新一代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上实现了飞行验证。

三、力、热防护技术

与一次性使用运载器相比,重复使用运载器不仅要求发动机在上升段工作,而且返回段也要再次点火工作用于运载器减速或着陆,特别是返回段的气动力载荷条件、喷口反流热流条件等更加苛刻,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力、热防护技术研究。另外,非工作段部分贯通内腔的接口也需要考虑返回段外界气压的变化进行正压或反向密封保护。

某飞行器试验的成功,初步验证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对重复使用飞行力、热载荷条件及免维护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四、重复使用状态评估技术

为了实现发动机重复使用工作的可靠性,需要对返回后的发动机进行状态评估,用于判定发动机是否具再次飞行的能力,特别是对工作条件恶劣的热力组件热疲劳、转子组件结构应力疲劳开展专项研究。另外,发展并采用在线实时健康诊断技术,实现飞行阶段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健康监测或采用动力冗余运载器的弹道重构。

国内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故障诊断系统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试验中应用较早,技术成熟。2022年3月在新一代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上首次实现了飞行健康监控系统的实战应用。通过液体动力健康诊断相关技术研究,液氧煤油发动机在试车或飞行后状态评估技术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五、重复使用检测维护技术

为了实现低成本,体现出发动机重复使用的价值,要求对返回后的发动机进行的检测项目越少越好,维护越简单越好,这与发动机健康状态评估是一对矛盾体,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在健康状态评估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检测维护方案,最终实现发动机的低成本、短周期快速检测维护。

液氧煤油发动机通过发射场使用维护简化研究及重复使用相关维护处理技术研究,实现操作维护项目大幅度精简,首次实现低温火箭液氧加注后无人值守功能验证。

展望:为完全重复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了实现发动机短周期处理再次交付飞行,研制团队在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技术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了发动机检测维护方案,做到了短期快速处理交付原机,初步实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

20220913173735222.jpg


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开展,宇航动力技术开始进入创新发展和规模化发展阶段。各航天大国都在积极推动运载火箭升级换代,谋求快速、可靠、低成本地进入太空。主要航天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运载火箭型谱,能够满足大、中、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主要航天国家大力发展重型运载火箭,为满足未来执行载人登月及探火、大规模深空探测等任务需求;不断推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工程化应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基于前期关键技术验证和雄厚的专业基础,美俄等主要国家下一代火箭动力产品进入整机试车阶段,为其新型航天运输工具提供先进动力基础。

所长张晓军表示:“我国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重复飞行成功,标志着发动机重复使用技术进入实战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关注发动机的高可靠性、低成本、高性能,持续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探索,为我国快速大规模进出太空空间提供坚强动力保障。”
 
最后编辑:
LandSpace 将试射液氧甲烷燃料火箭 朱雀2号,“世界首枚液氧甲烷燃料火箭” 的有力竞争者是 Vulcan Centaur 和 Terran-1



在液体火箭赛道上冲刺,中国民营航天即将翻开新篇章​


2022年9月26日中午12点,浙江省湖州市南郊的美女山腰突然传出巨大的轰鸣声。白色的烟雾升腾起来,大地微微震动。轰鸣维持了100秒,然后又恢复静寂。

这不是事故,也不是自然灾害,这是火箭发动机咆哮的声音。它来自年轻的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的发动机试车台。这是一次常规试车。试车的发动机将被装配到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上(朱雀二号火箭的第二发产品)。

20220928072451965.jpg


20220928072506322.jpg

在数千里外的酒泉卫星发射场,朱雀二号遥一火箭正在耐心地等待她的处女秀。不久后的一天,它将直冲云霄,将无数人的梦想和荣光带到太空。作为中国民营航天公司的第一发中型液体火箭,它的首次发射意义重大。随着这枚火箭的蓄势待发,中国商业航天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20220928072536880.jpg


20220928072607710.jpg


20220928072619673.jpg

2015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因为上年11月出台的国务院第60号文第24条有一句话: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那时马斯克的货运龙飞船已经在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猎鹰九号即将迎来第一次成功的回收。马斯克在国内也已经家喻户晓,粉丝众多。当然也有很多受此激励、憋着一口气想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有志之士。这份文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

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第一批民营火箭公司均在这一年成立。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后续的几年,中国的火箭公司便在资本助力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九州云箭、深蓝航天、星途探索、灵动飞天……

2015年至今,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已经走过快八个年头。和从事卫星研发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相比,火箭公司投入更大、周期更长、面临的市场更狭窄、试错迭代成本更高。这八年对火箭公司创业者来说,充满着荆棘和坎坷,也收获了鲜花和果实。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复个盘。

2018年10月27日,朱雀一号成为民营航天轨道发射第一箭,但不幸因第三级故障未能入轨。蓝箭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民企之一,在申请发射许可、进驻发射中心、射前检测和发射测控、安保和保密等所有环节,都为后来者探了一遍路。这个过程需要和相关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和磨合。但流程和标准一旦建立,后来者只要依样画葫芦就是了。所以,蓝箭首射虽然失利,但依然对中国商业航天做出了重要贡献。

零壹空间在2018年5月17日和9月7日进行两次成功的亚轨道飞行后,在2019年3月27日进行了首次轨道发射。但不幸的是,因为一二级分离后火箭失稳,国内航天民企的第二次入轨尝试宣告失败。这次失利对零壹空间打击巨大,资本信心严重受挫。目前它已经转型为火箭配套设施供应商。

星际荣耀也在2018年9月5日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亚轨道飞行。10个月后,2019年7月25日13时00分,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将多颗卫星送入300公里圆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民营火箭成功入轨零的突破。不过,遗憾的是,2021年2月1日、 2021年8月3日、2022年5月13日双曲线一号三次发射连续失败,给公司前景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18年2月成立的星河动力,在公司成立仅仅2年9个月后,就完成了中国民营入轨第二发。2020年11月7日,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成功地将天启星座11星送入轨道。2021年12月7日、2022年8月9日,谷神星一号连续两次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民企三连发无一失败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次发射携带的卫星中,大多是实际投入使用的商业卫星,而非新火箭试射通常携带的实验性卫星或配重。

与此同时,国家队也投入了商业航天大潮。航天科技的捷龙系列和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固体火箭都在此期间投入使用,发射频率远超民企。2022年7月27日,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固体火箭一箭六星,将六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科宇航是中科院系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算是半个国家队。力箭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固体火箭(起飞推力200吨),太阳同步轨道能力高达1.5吨,充分显示了中科院系统的实力。对同在固体火箭这个赛道的民企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

回过头来看,这八年的成绩并不算亮丽。民营公司(不包括中科宇航)只进行了9次轨道发射,4次成功,5次失败。发射的都是近地轨道能力不超400公斤的固体小火箭。这和他们当初设定的宏伟目标距离颇远,更不用说成为中国的SpaceX了。

其实这些火箭公司和他们的投资方也心知肚明。固体小火箭只是一张入场券,是证明能力和赢得投资者信心的测验。现在很多商业小卫星的质量都超出了固体小火箭的载荷能力。大火箭一箭多星(如猎鹰九号发射星链卫星)成本优势更大。固体小火箭的优势在于快速发射能力,更适合国防需求。但这是国家队的职责,两大集团的长征、捷龙、快舟,以及中科院的力箭都在等着分这杯羹,轮不到民企。

所有火箭公司都清楚,要真正立足市场、体现价值,必须有大中型液体火箭,最终还必须是可回收的。SpaceX已经在前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无论NASA的空间站补给单子,还是国际发射市场的通信卫星,载荷能力至关重要。所以,中国的大部分民营火箭公司从一开始也都规划了液体火箭。只是与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尤其是其核心液体燃料发动机)研发门槛很高,周期很长,需要资本市场的长期支持。

2018年7月5日晚,蓝箭航天在北京水立方举办发布会,宣布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的朱雀二号中型火箭已于六月完成全系统设计工作,计划于次年完成全部地面试验,2020年首飞(现在看,即使算上疫情影响,这个计划还是过于乐观了)。此时蓝箭的朱雀一号小型固体火箭还未首射,但它的两款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发已经启动,10吨级发动机燃气发生器试车已经完成,80吨级发动机的产品已初步齐套。

20220928073909759.jpg

蓝箭选择甲烷有其理由,低价、环保、不易积碳有利于复用。SpaceX的星舰和蓝源的新格伦都选用了甲烷。但甲烷火箭在全球范围至今还没有进行过轨道发射,中国也没有一家发射场支持甲烷的存储和加注。作为走在最前面的领先者,蓝箭必须自建甲烷火箭发射台。再一次,蓝箭要为后来者探路。其实,这也是一种荣耀。

出于相同的理由,星际荣耀、宇航推进、九州云箭等公司也选用了液氧甲烷。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则选择了更为成熟的液氧煤油方案。

蓝箭自2018年10月朱雀一号首射失利以来便全力转向液体火箭研制。为此专门在湖州建造了民营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第二年5月便实现了80吨级的TQ-12发动机全系统试车。2020年还在嘉兴建设了蓝箭航天中心,通过布局火箭总装、测试和配套能力,计划逐步实现火箭产品量产。三年多来,蓝箭的多款发动机不断优化改进,进行了大量试车,包括长程试车、变推力试车、二次启动试车、摇摆试车等,累计超过5万秒,为年内朱雀二号的首射提供了保证,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0928074252774.jpg


20220928074301894.jpg


20220928074310585.jpg

进度仅次于蓝箭的是九州云箭,一家定位成专业发动机供应商的民营航天公司。它的80吨级龙云发动机和10吨级凌云发动机均已完成系统级试车、长程试车和多次启动试车。新成立的火箭公司“火箭派”的达尔文二号火箭一二级将采用这两型发动机,计划于2023年首射。

其他公司紧随其后。目前已经完成全系统试车的发动机还包括星际荣耀的焦点一号15吨级甲烷发动机、星河动力的50吨级煤油发动机、深蓝航天雷霆R1 20吨级煤油发动机、天兵科技的天火11号30吨级煤油发动机。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两台百吨级发动机:星际荣耀的焦点2号甲烷机和天兵科技的天火12号煤油机。前者在本月初完成了燃气发生器试车,后者也在本月完成了半系统试车,计划明年装备“天龙二号”中型箭首飞。

下表列出了中国航天民企主要液发的研制进度(不完全列表):

20220928074336553.jpg

虽然蓝箭迄今为止只进行了一次发射,近年来十分低调。但它的朱雀二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对象。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最早之一、最专业化、进展最快、设施最全的民营火箭公司,也因为它一直走在最前面,为整个行业探路。朱雀二号的运载能力和国家队的长征二号、长征四号相当,但更环保、低廉。一旦成功,将可能一举改变国内发射市场格局,对中国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国内航天爱好者对朱雀二号也期待已久。人们很期望它能抢在马斯克的星舰的首次轨道飞行和美国相对论空间公司人族一号的首射前,成为世界上第一枚成功入轨的甲烷火箭。从年初酒泉新建蓝箭航天发射场卫星照片现身,到最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官方视频中出现朱雀二号火箭和发射台的身影,每一个举动都引发网上热议和广泛的传播。不管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都预祝朱雀二号吉星高照、一举成功。

朱雀二号的发射将翻开中国商业航天的新篇章。在前八年的大浪淘沙中幸存下来的民营火箭公司将开始液体火箭的角逐。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三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以及新来者火箭派的达尔文二号和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它们都是朱雀二号的强劲对手。中国商业航天第二个高峰期也许很快就要到来了。在这个新的赛道上,谁会胜出?谁会落单?谁会成为异军突起的黑马?国家会有更利好的政策吗?资本还会保持热情吗?这里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很久很久以后的未来,湖州美女山上的试车台也许会变成一个工业遗迹,永久地保存下去。它所见证的中国商业航天的这段历史,也将成为一个美好的传说。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