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还会卷土重来

情何以堪

总瓢把子
注册
2002-03-24
消息
1,7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尽管2001年世界经济经历了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2/3的欧美日经济同时减速,但是世界经济最黑暗的日子早已过去,近期内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金融危机还会卷土重来吗?最近这个话题好像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先是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上的热烈讨论,接着是近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金融与发展项目首度年度论坛上一些知名学者讲话,都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众多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1994年分析亚洲经济时指出,亚洲经济的增长是通过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大量聚合,而不是通过有效管理和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因此其基础并不牢固,这一状况导致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而这种状况至今在亚洲尚未根本改变。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教授则认为,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不稳定,几乎可以肯定未来会再次爆发金融危机。麦克法登认为,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与150年前的美国信贷市场有某些相似之处,资本在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不稳定和金融恐慌,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阿根廷危机所发生的情况都如出一辙。这表明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将可能导致未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

高盛集团副总裁霍玛特在亚太经合组织金融与发展项目年度论坛上也表示,据相关研究,有迹象表明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能会出现。他认为,如果国内借贷比例上升且过高、进口量突然增大、贸易条件恶化、外汇储备突然损失、债务出口的比例增加、短期债务和外汇储备极大恶化等等,都将成为金融危机到来的前兆。

这些高论真的拉响了新的金融风暴即将来临的警报吗?其实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有人在拉这样的警报,但是拉多了就会有“狼来了”之嫌。

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有一些共同点: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资本账户,大量外国资本通过私人银行流入国内,银行债务以外币计值而且多数是短期债务,政府试图为银行的债务担保从而引起了严重的“道德风险”。Tornell研究了墨西哥危机和亚洲危机期间20个新 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货币危机,发现银行部门的脆弱和国际竞争力下降是导致一国易受货币危机冲击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是一对孪生兄弟,银行部门过于脆弱是货币危机的先导,而货币危机又使银行危机雪上加霜。

更具体地说,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下,投资者是无法确认投资质量和投资收益的,当某些投资者发现银行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不佳、有破产可能时,即使没有任何汇率变动的消息,他们也会要求提前支取存款,过分挤提必然引发银行危机。而外汇需求的突然上升,必然会迫使本币贬值,引发货币危机。还有,如果一国允许向外国投资者借债,而且债务是以外币来计算的,那么,因为银行的资产是以本币计算的,所有的全部汇率风险就会由该国来承担。此时本币的贬值增加了银行债务负担,降低了银行资产的净价值,可能引起银行破产。

由此可见,无论是存在或不存在货币贬值预期的情况,只要一国短期资本流入是通过国内银行体系完成的,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总是会同时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东南亚各国当时宏观经济基本面是较好的,但这只能说明不存在货币贬值的预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正是银行危机引发的结果。

但中国情况则不同,尽管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较为脆弱、信用缺乏,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政府又选择了固定汇率的政策。从而把引发金融危机的国内冲击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对汇率稳定的承诺降低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管理风险和积极性,还可能鼓励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成本往往较高。

尽管2001年世界经济经历了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2/3的欧美日经济同时减速。东南亚国家出口受挫,拉美经济危机重重,日本和欧洲经济也呈现衰退或减速迹象。但是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日子早已过去,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出现了经济增长迅速的势头。还有,尽管阿根廷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并非易事,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局势与1997年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吸取以往惨重教训,强化了金融体制改革,对经营不善的银行关闭、合并或接管,放松或取消外资进入银行业的限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以及在金融体制改革上采取诸多实质性措施。世界不少国家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有很大的改善。可以说,在近期内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