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

情何以堪

总瓢把子
注册
2002-03-24
消息
1,7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编者按: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在最近10年之中取得了很大发展。例如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基本确立,职工自主择业空间的扩大;《劳动法》的颁布以及一系列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规章的制定;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并没有完成,劳动市场功能的发挥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转变严重影响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从现在开始的今后20年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每年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总量超过8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00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增就业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发展的优势,又是巨大的挑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之后变得更加明显。因为WTO虽然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经济体系内的自由流动,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拆除影响上述自由流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并没有在WTO自由流动的框架之内。因此,在产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将会使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放大,并维持一个相对更长的时期。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无法为每年新增的1000万劳动力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就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其后果不仅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庞大的失业人口和不断增长的贫困,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威胁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为几十年之后,中国面临的将会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社会,今天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届时的老年人口,给这些老年人口提供保障的答案显然要从今天的就业机会之中去寻找。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并应对不断加剧的失业难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就业和失业问题今后要更多地靠市场去解决。然而,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会一蹴而就,市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要素市场改革大大滞后于产品市场;在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又相对缓慢。上述状况极大地制约着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发挥。总的来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面临着这样两个挑战: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另一方面是市场机制与传统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过程中的对立。

追加人力投入提高就业回报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这一结论虽然已广为接受,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结论得以成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它的作用起于一个发育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依赖于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否得到合理回报。从宏观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的合理回报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激励信号,扭曲人力资本回报将会从根本上削弱社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到宏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个体而言,人力资本是决定就业和失业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就业和职业选择说到底是由人力资本特征决定的。专家、学者在探讨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时,一直为加快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步伐献计献策。专家、学者们根据自己在构成人力资本的教育、营养和健康等重要方面所做的大量实证研究,例如在此前召开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朴之水(AlbertPark)教授,报告了其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教师会显著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论意味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质量。因为,积累人力资本并不仅仅意味着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重要的还要看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时,不能仅仅强调扩大办学的规模,更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对教师的投资。笔者结合近年来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研究,从营养的角度探讨贫苦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地区,收入的增加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营养状况,但这种改善非常有限。在收入水平较低情况下,人们的食物消费同样存在追求“口味和质感”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人口营养状况的改善。因此,在考虑贫困地区的发展时,仅仅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够的,一定程度的营养干预可能会对这里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积极作用。香港中文大学的张俊森教授关于“预期寿命、储蓄、受教育年限对生育率的影响”的报告指出,作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会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并通过提高中学教育的入学率,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健康状况的改善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倍茨学院的MargaretMaurer-Fazio教授报告了她关于“教育对潜在和实际劳动力市场结果影响”的研究结果。她的研究结论认为,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是决定下岗、再就业和收入的关键因素。此外,华盛顿大学的陈金永教授则从录取分数线的差异研究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现象。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教授研究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这样一种观点:投资于人力资本不仅会有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是个人在劳动力市场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

整合劳动力市场克服就业不足

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的不断增长,从农村向城市人口迁移的压力不断加大。不断增加的人口迁移压力在中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今天,使劳动力流动、工作寻找、工作转移和工资决定等方面具有了和以往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莫荣研究员在“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最新状况分析”的报告中,利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10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或中转数量最多地区的实际监控数据,总结了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最新特点:企业使用农村劳动力稳中有升,农村劳动力返乡数量同比减少,外出量尤其是初次外出量同比大幅减少。国家统计局胡英高级统计师利用1999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从农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指出相对较高的劳动收入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主要原因;而流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个体和私营性的经济活动,他们工作时间长,收入相对于城镇人口较低,合法的劳动权益缺乏保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LorenBrandt教授报告了他和同事对中国国有企业工资与就业关系的动态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就业在1980-1994年间的市场化改革中减少30%,这虽然表明这段期间的就业水平远没有达到最优,但是深入地分析却发现中国的改革对就业行为并没有影响,也没有发现管理自主权和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

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依赖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如果存在着阻止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就会大大下降。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既要面对不断增加的农村多余劳动力,又要面对城市部门因经济结构重组造成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的不断下降的实际状况。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供需矛盾似乎为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找到了借口,但事实上,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其缓解各地就业压力和矛盾的目的,而且会人为加大劳动成本,造成效率损失。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会极大地有助于收入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非农就业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农民在农村生产中受意外打击的影响。因此,一个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会有助于农户的风险应对和稳定农民的收入。鉴于中国今后就业机会的扩大将依赖于第三产业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无疑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和扩大内需。

劳动力市场固然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但这一过程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村移民一般会从事那些自我雇佣的商业和服务性工作,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时都倾向于从事其原职业即作为产业工人的工作。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结果是,大批国有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得不削减过多的冗员,造成大批城市工人下岗和失业。1999年全国共有下岗职工941万多,2000年新增下岗职工人数为512万多。虽然一部分下岗和失业人员能够实现再就业,但这部分人的比例并不高。截止到2000底,全国实有下岗职工911万多人。一般来说,下岗职工也是那些在就业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个人。这些人一般具有年龄偏大、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和缺乏技能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些人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也同样处于劣势。其结果,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的收入状况会不断恶化,进而拉大收入差距、加剧城市贫困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不仅和其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特征有关,而且还和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要改变种状况,就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更加整合的劳动力市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