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jsfli06

知名会员
注册
2006-07-23
消息
313
荣誉分数
33
声望点数
138
今天打算开始讲讲我的小学生活。

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视频进入我的演播室,谢谢大家分享。


小学生活记的事那就多多了,估计简要节说,一两集也说不完。那今天就先开个头,说到哪算哪。

先说说上学吧。我们家离学校很近,但是要横跨三条马路。尽管如此,我印象中,在我上学的第一天就没有大人护送,都是我们兄弟姐妹或者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成群结队的去上学,放学也基本是这样。这是现在看不到的景象。

现在都是家长送,另外,大部分也都是独生子女,而且,住的都是单元房,没有过去那种大杂院了,所以,邻居的小孩也很少能凑到一起,还有,现在的交通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过去大部分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所以,出交通事故的危险性也小很多。

那时的马路好像也没有人行横道线,大家东张西望,一看没车就手拉着手一起往前冲。

那时候,路上的车也不多,上下班时间主要是自行车多一些。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发生过小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被车撞了的事故。

现在就说说我们的学校吧。

我们学校坐落在一个有六条路口,也就是三条路的*形(六角星号asterisk)交叉口的右上方的交叉口上。路口的中央是个圆盘rotunda.

很显然,我们这座城市道路都不是正南正北的,正南正北的道路,不可能有六个交叉路口,都是十字路口,但是,为了形容方便,我暂时把我们学校比作是坐北朝南的,等于说,学校坐落在路口的东北角。

学校的西边,南面,和东边都是三条不同的道路,也就是两条道路之间的
整个一个block的南端,就是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与周围的学校相比,规模大一些。一开始有一座三层楼,是V字形的,也可以说是角度小一点的L形,坐落在学校西南边。

房子的两翼中部连起来,连接的部分的一楼,是体育老师的办公室和一些简单的器材。因此,也可以说成是敞开大口的A字形。

所以房子的中间形成了一个天井。天井里面正好放一个乒乓(ping pang)球台。

学校的体育老师看上了我们班里的一个女同学,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天井里打乒乓球。

乒乓球在我们那个年代非常流行,一般家庭都买不起乒乓球台,我们邻居有一家,他们家高级一点,好像是个参议员,是个民主人士,就在他们家一楼有一间房,安放一个乒乓球台,是标准的,但是房子有点小,有时打得太猛了,球就撞在墙上。

顺便说一句,他们家还有电视,那时候没有人家装电视,他们家就有,是黑白的,12寸的,我们有时候也到他们家去看电视。

我们为了打乒乓球球,把床铺拆了,铺凳当腿,三块铺板当台面。我过去说过,那时的家具也是单位分配的,有一个好一点的铁床,是席梦思的软床,我爸爸妈妈用,我们小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另一个房间,就睡在这种床铺上。

铺板大约一英尺宽,两米长,就是一个人的长度,为了打乒乓球,我们就把床铺拆了,铺凳当腿,三块铺板当台面。

网子没有,有时候会有,大部分时间没有,就摆一排砖头。

因陋就简的球台比标准的球台小很多,另外,三块铺板拼在一起,铺板之间有缝隙,高低不平,球打在缝上,四处乱蹦,回弹的方向不好判断。

还有,球碰到了砖头,也是四处乱飞,特别是,球跟砖头硬碰硬,球磨损的很快。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玩的兴高采烈。

现在回来接着说学校,后来,学校又盖了座新楼,坐落在学校的东南方,相对于旧楼,新楼是一座广角的L形,就像很多家庭把阳台封起来一样,两座楼由二楼的一个封闭的天桥连接起来。

新楼的建筑质量明显的比旧楼差,旧楼的水泥地面非常光滑,相反,新楼的地面粗粗拉拉。赶上做卫生,用墩布拖都很费劲。

学校的北面是一排平房,据说这就是盖楼之前的学校。中间是操场,挺大的,当然,这个操场实际上只有两个篮球场的面积,尽管如此,也是这一带学校里最大的。

附近有一家小学,就在学校南边的这条路是,再往东边走一走就到了。那个学校的院子就小很多,门也很小,学校里只有几间小平房。后来,这所学校,居然,成了非常有名的重点小学,当然,也迁到别的地方,周围的居民趋之若鹜。

后来,我所在的学校,在文革后就升格为中学了。我想,如果,我当年的小学没有升格为中学的话,也一定会是一个不错的重点小学。因为,在当时,我们那个学校是周围那一带标准最高的。

后来我们这一届和周围几个学校一同升学到附近的一所中学,那个中学也是拥有一个在我们那一带中学中最大的操场,有一个接近标准的足球场,这是很少见的,而且,大楼的后面还建了一个露天游泳池,将来说中学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学校有三个大门,第一个大门坐落在西南角的路口处,由于不方便出入,上下学的时候,容易堵塞交通,所以很少启用。

第二个大门,坐落在南边路上新旧两个楼之间的交界处,这个大门是在盖新楼之前就有了,由于路口的大门不方便出入,所以在盖新楼之前,就用这个大门,后来建了第三个大门,这个大门就很少很少用了。

第三个大门坐落在接近西南角(口误,应该是东南角)的南路北边。学校西(东)路和南路是一个丁字路口,车流量相对少很多。而且,吸引人流量更分散一些,所以,这个地方更方便出入。
走进学校的大门,都要经过传达室,相对于现在各个单位的前台,在这里好一点的condo也都有这样的前台,有访客来需要登记,有询问联系,传达室里值班的人负责接待。

第三个大门,这个(包括前面两个)作为小学校来讲,是挺大的,有三个门,中间一个对开的大门,一扇门就有一米多的宽度,两边是两个小门,平时出入走小门,上下学的时候敞开大门。

传达室值班的是一个老大妈,其实也不老,在小孩子眼里,过了40岁都感觉有点老了,大人们也习惯称呼老张老李之类的。60年代有个电影叫《大李小李和老李》,一般,二十岁左右叫小李,三十岁左右叫大李,在往上就老了。当然,大李也有个头大的含义。

大妈一只眼睛有点毛病,估计是瞎了。这个“老大妈”不简单,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我印象中,她就是一个文盲,但是,如果有登记什么的,她也应该识几个字,不管怎么说,文化程度不高,但学校的所有的老师学生都记在她脑子里,不让她搞人事HR,真是有点屈才了。

学校的规模不小,除了面积,设施,楼房等方面,学校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每个年级10班左右,每个班50人上下,加上老师,和行政人员,估计在3000人以上。

今天就先说这些,啰里啰唆的,故事很多,以后再接着讲。

好,又该跟大家说再见了。
为了支持我的爱好,请大家点赞,留言,
订阅,和转发我的视频节目。
感谢大家的关注,鼓励,分享,和支持。
祝福大家生活愉快,下期再见。
 
现在小学生都不自己上下学了?
 
据我所知,大部分城市的家庭是这样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