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polis
本站元老
- 注册
- 2010-12-10
- 消息
- 8,686
- 荣誉分数
- 1,670
- 声望点数
- 323
德国汉学家新疆报道继续引发争议
德国两位知名汉学家前往新疆参观后发表文章。《南德意志报》引述多名汉学家予以严词批评。新疆的一处工厂(资料图片,摄于2022年1月)
(德国之声中文网)9月11日,德国知名汉学家海贝勒(Thomas Heberer)和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访问新疆后在《新苏黎世报》撰文。文中指,北京在新疆所采取的措施毫无疑问是过于强硬的,但北京是不得已而为之,来应对恐怖主义、恢复对局势的掌控。文中写道:"由于恐怖主义及其威胁,北京不得不实施'紧急状态',向新疆派遣军队,并设立强硬的管制机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国家的专断行为。"
文中并称维吾尔民众对于中央政府推出的教育、医疗和就业的现代化改进"不可忽视地持好感"。此外,文章引述当地政府称,2017-2020年在新疆是一个过渡期,2021年后以尽快恢复"常态"为目标,并称法律的机制化和重返法律程序是重要部分。
文中称:"对维吾尔语言和文化存在整体性歧视,这一点本旅行团不能予以确认。"
文章最后呼吁,"如果人权境况继续可证明地正常化,那么欧盟应进行对话,并反思因新疆而对中国实施的制裁"。
流亡维吾尔人作出强烈反驳
9月15日,《新苏黎世报》刊登世界维吾尔大会主席多里坤・艾莎(Dolkun Isa)以及瑞士维吾尔协会主席Rizwana Ilham的文章。其中列举多位维吾尔知识分子、宗教人士与"据估计数百万维吾尔人"一样被关押,如萨哈罗夫奖获得者伊里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新疆大学前校长塔西甫拉提・特依拜(Tashpolat Teip)、哈木拉提·吾甫尔(Halmurat Opur)以及活动人士茹仙・阿巴斯(Rushan Abbas)的姐姐。文中并称,自2017年以来,流亡维吾尔人与"东突厥斯坦"的亲人失去联系,并且有时中国有关部门迫使其家人向其施压。"即便在流亡中,中国政府的长臂仍伸向我们。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不是自由的。"
中国在新疆打造另类现实
两位作者回应 称此行并非以调查人权指责为主要内容
9月18日,信息平台China.Table刊登了海贝勒和施寒微两位作者的回应。他们介绍说,共四位德国汉学家和一位国际法专家自费前往新疆,在新疆社科院的陪同下,进行了参观访问。文中写道:"核心的认识并非对有关人权境况毋庸置疑的指责进行调查。这在不独立(调查)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文中说,其主要考察内容是当地及地区发展政策、发展工具;雇佣及社会福利政策;国家体制建设及法律体系;教育、文化、宗教及语言。文中并提到,他们在访问中询问了在德国也知名的维吾尔学者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教授以及热依拉·达吾提(Rahile Dawut)教授的下落。
中国推出歌舞片反驳新疆指控
《南德意志报》引述汉学家批评:"令人羞愧的轻信"
9月24日,《南德意志报》记者马凯(Kai Strittmatter)撰文,引述多名汉学家,对海贝勒和施寒微9月11日的文章作出严辞批评。批评的方面主要有:二人的文章被认为在未提出质疑和分析的情况下,采纳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观点;将新疆的情况"相对化";不专业;"令人羞愧的过于轻信"。文章同时指出,就在上周末传出消息,二人询问下落的维吾尔学者之一热依拉·达吾提被判处终身监禁,罪名是分裂主义活动。
文章引述两位作者称,他们撰文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对此的讨论。文章同时引述对施寒微教授的采访,他表示"我们的目的并非为中国洗白"。但随行的团队中没有成员讲维吾尔语,翻译由中国社科院方面安排。访问过程中,有时候,"比如在一家工厂,不能与工人谈话"。不过,施寒微表示,他的印象是这并非故意安排的场景。"可以说,在几年前严峻的激化情形后,有所改变。有更多的行动自由。旅游业也受到扶持。"
在问及热依拉·达吾提的案件时,施寒微表示,并未否认这些案件的存在,"而是一定要继续跟踪追问"。但同时,他观察到人权被工具化。"这种美国式的非黑即白、将世界进行两极分化:民主政体是我们的朋友,其他人是我们的敌人。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他说:"必须继续对话。伸出双手。将中国妖魔化不是好的道路。"
《南德意志报》引述澳大利亚汉学家白杰明(Geremie Barmé)另外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作为学者在中国如果获得特许,对某些禁忌话题进行研究,那么可能会出现一种自我辩护的心理,认为自己有助于保持沟通渠道的开放,而这样的做法其实可能损害其学术正直。
中国民众怎麽看新疆棉事件?
汉学教授:汉学教育原本就已受冲击
9月25日,China.Table刊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教授安晓波(Björn Alpermann)的文章,其中写道,此次事件对德国汉学教育造成冲击。文中称,无论是香港民主运动被打压、少数民族受迫害、对台湾的威胁还是清零政策对经济的扼杀,这些负面新闻都使得德国大学新生对于选择汉学的兴趣越来越低。而与此同时,政界和媒体对于中国专家的需求前所未有的高涨。文章表示,鉴于前往中国进行实地考察的必要性,绝大多数研究中国的社科学者都会谨慎考虑这样做所需要作出的妥协是什么。相关话题也会在学术会议上定期讨论。
文章称,对这一议题的严肃、客观讨论必须继续下去。而海贝勒和施寒微有关新疆的文章并不能够反应汉学界的整体情况。
https://www.dw.com/zh/德国汉学家新疆报道继续引发争议/a-6691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