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家赛珍珠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美国小说家赛珍珠

BBC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与中国渊源颇深的美国小说家赛珍珠。大家可能已经知道,赛珍珠并非她的原名,她的原名是PEARL SYDONSTRICKER BUCK,其中第一部分PEARL是珍珠的意思,而赛则来自她娘家的姓的第一个音节。

当今文学界普遍认为赛珍珠是一个蹩脚的作家,她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惊人的失误。的确,赛珍珠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的确不大。不过在她写作的那个时代,她的读者却非常之多,曾经为赛珍珠做传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卡昂教授说:赛珍珠是20世纪最有意思历史及文化人物之一。她以最全面、可靠的描述,把中国农村呈现给西方读者。她是位极不寻常的女性,她长在中国,一生80年里的前40年都是在中国渡过的。她不但通晓英汉两种语言,也熟悉美国和中国的两种文化。她回到美国定居后还从事了不少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慈善事业,比如积极参与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在二战期间大力反对美军中的种族隔离政策等等。

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她在1892年在美国出生,3个月大时就被带到中国,并在那里长大,结果她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卡昂说:赛珍珠说自己的童年是两种文化的结合。在家里受的是基督教的教育,而在家门外接受的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她交中国朋友,说中国话,有先生教她认中国字。在那个时代,在中国的西方人过的是一种特权生活,但她同时也能和中国人直接沟通。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大多数西方人事实上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

赛珍珠




对中国的眷恋

赛珍珠的作品中充满了她对中国的眷恋。她饱含感情地描写中国风光,还列出她喜欢吃的种种食物:郑州的黄河鲤鱼汤美味无比、西湖的蒸鱼、长沙熏鱼和熏牛肉、潮州杏花咸鱼、苏州的蒸螃蟹、北京的糖醋鱼、洞庭湖的干虾米。

1931年,当时仍然住在中国的赛珍珠发表了长篇小说《大地》。这是她最著名的作品。《大地》甫一发表,马上成为畅销书,在美国赢得如潮好评。卡昂教授说:评论人士之所以如此热情赞扬赛珍珠的作品,是因为她西方作家中第一个把中国人的生活描写为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的人,而不是把它描写成什么东方奇观或是天书奇谈一类的东西。赛珍珠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向读者讲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面临的种种的问题。

《大地》讲述的是中国农民王龙的一生。小说开始的时候,年轻的王龙娶了大户人家的丫头阿兰做妻子。夫妻俩不久添了儿子,又买下了几亩土地,日子过得很红火。可是随即出现了饥荒,王龙辛苦挣来的家产全部化为乌有,这是小说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个场面:一天,王龙的邻居走到王家门口。他已经饿得骨瘦如柴,用两片泥土般干黑的嘴唇说:"城里人已经开始吃狗了,四处的马啊、鸟啊也早就被吃光了,咱们这儿也已经吃光了耕地的牲口,吃光了草和树皮,还有什么能吃的呢?" 王龙绝望地摇了摇头。他怀里抱着骨瘦如柴的女儿。他低头看着女儿那张皮包着骨的小脸,孩子的眼睛充满哀愁,紧紧地盯着他。父女俩目光相遇时,女儿脸上总会闪现一丝笑容,叫他看了心碎肠断。邻居把脸又凑近了些,小声说:"村里的人开始吃人肉了。"

1930年代初期,《大地》发表之际,正值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不少美国农民也被迫为生计而苦苦挣扎。在地球的两端,农民的苦难似乎是相同的。这本叙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小说引起了美国读者的共鸣,大获成功。

褒贬不一

中国读者对《大地》的反应则是褒贬不一。有些人对赛珍珠的作品提出了批评。卡昂说:赛珍珠觉得,那些人批评她是因为她以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写作主题,他们觉得她写中国农民生活艰苦,中国妇女受到虐待是给中国抹黑。赛珍珠辩解说,她虽然没有美化中国,但也没有丑化中国,而是尽量的逼真写实。后来的中国学者,包括90年代以来和我共事过的中国学者都对赛珍珠的作品重视得多,认为她的作品是研究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及历史的宝贵文献。

赛珍珠写《大地》的时候使用的书桌现在陈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她的故居里。她1934年离开中国之后就在那里定居,现在开放允许公众参观。负责管理赛珍珠故居的米勒说:一走进房子你就会得到一种印象。房子很舒适,里面有很多书,有不少壁炉。我总觉得要是住在这个地方,某个凉爽的夜晚,从书架上拿一本书,坐在壁炉旁边舒适的沙发上读书,真会是太舒服惬意了。这房子里的气氛就让你想这么做。而且就我听到的有关赛珍珠的故事来判断,她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

那么赛珍珠本人在她的美国新居里是否幸福?是否舒适惬意呢?卡昂教授说:不少人都认为20世纪是人们不断迁移、流离失所的一个时代,而在我看来,赛珍珠就是这种经历的一个典型代表。因为她虽然在美国和中国两种文化里都很自如,但事实上我想她会时常觉得自己既不属于美国文化,也不属于中国文化。虽然她同时代任何西方人都更接近中国社会,但她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中国人,她的黄头发和兰眼睛使她无法溶入中国社会。可是回到美国,她也不熟悉那里的风俗习惯,听不懂人们的俚语俗话,她对食物的喜好更是和别的美国人大相径庭。我认为赛珍珠一方面会觉得她能从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看问题的特殊地位是可贵的,但同时也会感到很不舒服。

虽然赛珍珠定居美国,但她还继续写作反映中国现实的小说,其中不少真实的反映出她所目睹的种种政治社会风波。她坚决反共,但也对蒋介石感到失望。1941年她发表了《龙种》,讲述一户中国农民的平静生活如何被日本侵略残酷地粉碎:林唐看到敌人把大家洗劫一空,所有人家里和铺子里的东西,所有的铁器都被搜刮走了,甚至钉子、门锁、刀叉、干农活用的锄头和铁锹也不放过。他每天都恨恨地想:"只有土地是他们抢不走的。"不过好像土地也在抗议,这一年的收成只有从前的一半。于是林唐就更恨敌人了。他一辈子都是个骄傲而自由的人,可是在这些罗圈腿的小矮子们面前,他却不得不紧闭上嘴,就算是那里头最瘦弱,最坏的一个要训斥他,他也只能闷声听着。这都是为了他还忠于自己的土地。不过有些时候他实在按捺不住气,饭也吃不下去,怎么都不对劲,不管是妻子好言相劝,还是孙子孙女们,还是他的任何财产都不能让他觉得好过一点。

政治热情

在四、五十年代,赛珍珠在美国已经远远不止是一位作家了。她是社会名流、有名的中国问题权威、热心的社会活动人士。她投身于救济印度饥荒的活动以及在美国提倡男女平等的运动等等。

她还和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等人一起参加了废除美国种族隔离政策,提倡种族平等的运动。然而,当赛珍珠的政治活动进入旺盛期的时候,她在文学界的声誉已开始不可逆转地急剧下降。她的小说被视为专为妇女读的通俗故事,而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赛珍珠故居的管理人米勒说:她现在可不如以前有名了,简直可以说已经从文坛消失了。在美国大学的文学课程里面并没有她的作品。她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已经被忽略了,很多人都不了解她。不过仍然有熟悉她作品的人,他们从前读过她的小说,这些人会来这里参观她的故居和墓地。

人们的文学口味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赛珍珠的作品会不会再次流行起来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卡昂教授觉得这种可能不大:不管以什么标准来看,赛珍珠都算不上20世纪的主要作家。她的作品风格有些类似圣经,总的来说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缺乏文学大家的磅礴气势和创新精神。提起大家,光说美国的海明威、福克纳、奥尼尔等人,可以说他们改变了文学语言,他们之后许多美国作家就是用经过他们改造后的语言进行写作的。而赛珍珠的文字则缺乏特色,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她不够敏锐,不够深刻。

赛珍珠在1973年因肺癌去世,除了文学和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之外,赛珍珠极大地增进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20世纪初的普通美国人几乎对中国一无所知,而赛珍珠把中国介绍给了整整一代美国人,打开了他们的眼界。

50年代末期美国社会学家艾萨克森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赛珍珠的影响,卡昂教授说:艾萨克森问受调查的美国人,在1931年到1950年代中期,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从哪里得来的。三分之二的人都说来自赛珍珠,或者更具体地说,来自《大地》这本书。这种独特成就在美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因为旅行的便利,互联网的普及等等,我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多了,所以我看像这么多人通过一个作家的作品来了解另一个文化的现象,是不会再有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