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从以色列和乌克兰获得了多少军事技术

welcomelm

本站元老
注册
2008-07-21
消息
13,920
荣誉分数
3,132
声望点数
373
 
真金白银买的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武器技术要算,这么多年中国人民为美国加拿大培养了多少人才?国内养到大学毕业,最优秀的都去美国了
 
真金白银买的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武器技术要算,这么多年中国人民为美国加拿大培养了多少人才?国内养到大学毕业,最优秀的都去美国了

我这是佩服中国,这才多少年啊,技术已经不靠以色列和乌克兰这些国家了,开始给巴勒斯坦和非洲输出技术了。厉害了我的国:jiayou:
 
我这是佩服中国,这才多少年啊,技术已经不靠以色列和乌克兰这些国家了,开始给巴勒斯坦和非洲输出技术了。厉害了我的国:jiayou:
厉害的是以色列,明明知道这个结果(参考历次以前的中东冲突和中国态度,以及中国输出导弹到沙特,和中国跟伊朗的关系),依然大赚特赚:jiayou:

如果以色列不能猜到这个结果,那就太菜了
 
厉害的是以色列,明明知道这个结果(参考历次以前的中东冲突和中国态度,以及中国输出导弹到沙特,和中国跟伊朗的关系),依然大赚特赚:jiayou:

1700668867597.png


 
你如果看中国媒体一贯态度,特别是以色列中国武器交易黄金时期中国对阿以的态度:


三、近三十年中国媒体中东问题报道案例分析(1979~1999 年)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埃及同以色列媾和,阿拉伯国家提出和
平倡议,以色列继续接近中国。这些内外变化促动中国在新外交战略框架下开始调整中东政策,
为中以关系正常化做准备。中国媒体的中东报道则能体现这一变化。
1977 年 10 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中国媒体则明确支持
阿以和解,支持以政治手段解决中东问题。中国方面表示这一立场是 1956 年以来的第一次。[1]
新华社发自开罗的报道援引萨达特讲话强调埃及对和平进程的原则立场,还转发了埃及对阿盟决
定迁走其总部之“非法决定”的不满。[4]1980 年阿盟非斯会议围绕沙特提出的“土地换和平”主
张讨论时,新华社评论称其为“比较现实全面的解决阿以冲突的建议”,虽然文章依旧在抨击以色
列特别是贝京政府的顽固立场,抨击美国与苏联的暧昧或插手,但中国媒体在措辞和立场上的调
整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5]这种变化标志着中国中东报道即将翻过历史的一页。
当然,涉及到具体的战争与冲突时,尽管谴责“犹太复国主义”的提法逐步在中国报刊中消
失[1],但对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的抨击并没有结束,这也是中国媒体的政策底线。1982 年 6
月以色列发动黎巴嫩战争后,新华社发自贝鲁特的一篇通讯标题为《贝鲁特在燃烧》开篇称:“6
月 4 日以来,以色列依仗美国提供的 F-5 和 F-16 飞机,多次野蛮轰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和其他
地区。8.5 万名侵略军蹂躏了 1/3 的黎巴嫩国土。黎巴嫩人民的鲜血在流淌,和平的土地上升起滚
滚狼烟。” [6]巴解组织被迫撤离黎巴嫩后,新华社继续跟踪报道,并称他们是“革命的火种”和“巴
勒斯坦战士”[7]

1987 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掀起“因提法达”运动,中国媒体给予持续而高调的肯定和赞扬,
喻之为“反以抗暴斗争” [8],并对以军镇压给予无情揭露和强烈谴责,但“巴勒斯坦人民”已经
被“巴勒斯坦人”取代。[9] 1988 年 4 月,以色列在突尼斯暗杀巴解组织二号领导人阿布·杰哈德
后,中国媒体以报道革命领导人遇难的措辞和感情,对其葬礼和生平进行了饱含兄弟和战友情意
的报道。如“怀着沉痛的心情”、“脸色显得十分悲痛”,“面对烈士的遗体”,“用坚定的语调说”
等,新华社《瞭望》周刊在一篇通讯中大量使用上述词汇描述这场葬礼的场面。[10]这种体现中巴
人民友谊和敬重其杰出领袖的深厚情谊,一直延伸到阿拉法特去世,只不过表达更为平和。
20 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媒体中东报道比较活跃的时期,由于巴解组织接受和承认了以色列,
其他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政策也趋于务实,中国的中东政策也发生变化,在阿以之间更加均衡。
但在中以关系正常化的微妙阶段,中国媒体中东报道的尺度和立场也不尽相同。而 1993 年“奥斯
陆协议”签署之后,中国媒体才较为整齐地放开手脚,对阿以和平进程、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和巴
以最终地位谈判和新邦交国家以色列进行了充分报道,报道总体上相对务实与平衡。

四、21 世纪前十年中国媒体中东问题报道案例分析(2000~2009 年)
2000 年至今,中国媒体中东报道逐步实现了转型,向常态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进
一步脱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强调人道、和平、法理和就事论事,不再过多纠缠历史恩怨。此
外,民间声音、反主流的声音日渐强烈,对固有的亲阿报道施加了强大压力。加沙战争中的媒体
表现,几乎使维持近 60 年的一边倒报道传统瓦解。
2000 年 9 月底,巴以第二次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阿克萨起义),中国媒体的措辞与报道第
一次巴勒斯坦起义时大不相同:反映巴以人民苦难,反对暴力和流血冲突,呼吁恢复和平成为主
旋律;既抨击和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暴力镇压,也同情以色列平民的安全和正常生活遭到
破坏;既支持和声张巴人抗议以色列占领希望结束民族悲剧的正义要求,也批评甚至谴责巴激进
分子破坏和平、袭击平民的行为。这种媒体立场不仅反映了中国和巴勒斯坦的官方立场,也说明
中国媒体从业者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逐步调整。
2001 年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书记穆斯塔法·阿里被以色列导弹炸死后,中国政府对其表
示哀悼,对以色列进行了谴责[16],但中国媒体表现了有所控制的激愤。阿拉法特病逝后,CCTV
当天的节目多次宣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唁电,前所未有。媒体和公众层面,虽然对阿拉法特争议、
质疑的言论也不少,但颂扬和缅怀的声音依然是主流。
 

中国到底从以色列和乌克兰获得了多少军事技术​

你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上乌克兰?
 

中国到底从以色列和乌克兰获得了多少军事技术​

你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上乌克兰?
从乌克兰也搞了不少,第一个航母就是。
好像武汉很多乌克兰军事专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