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义乌,县委书记和农夫当街辩论一个小时,决定支持资本主义投机倒把

welcomelm

本站元老
注册
2008-07-21
消息
11,610
荣誉分数
2,665
声望点数
373
1982年4月,51岁的谢高华从衢州来到义乌担任县委书记,刚到机关大院,他就被“三大”吓了一跳: 粗饭糙菜的大食堂、桌椅破烂的大会堂、对着宿舍窗户的露天大茅坑。 随后他逛了逛仅2.8平方公里的义乌主城区,凋敝的街道,破旧的厂房,仄陋的居民楼,让他看着直摇头。

而与此同时,50岁的义乌农村妇女冯爱倩正为吃喝愁破了头。 冯爱倩曾在饭店工作,但工资微薄,完全无法养育老母亲和5个孩子。 因此,1980年,她打算冒险摆摊赚外快。 虽然义乌有着“鸡毛换糖”的走商文化,但在当时,摆摊、走商依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投机倒把。

然而,迫于生计,冯爱倩还是批发了一些纽扣等小百货,在义乌廿三里街道的空地上铺了张塑料布,开始叫卖。 第一次摆摊,冯爱倩就赚到了6元钱,是以前饭店工作的10天收入。 但好景不长,没几天她就被迫卷起塑料布,带着货物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足足追了3里路。

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足足进行了两年多,冯爱倩无奈但又无门,直到她得知更换了新县委书记,决定去赌一把。

冯爱倩早早来到了县委机关大院的门口,把正要外出的谢高华堵在了马路上,她用着浓重的义乌口音抱怨道“日子没法过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一长串的抱怨,谢高华并没听懂几个字,但他感受到了冯爱倩的气愤,于是赶紧掐灭了香烟,把她请到县委办公室。

摆摊问题谢高华也早有耳闻。 他和冯爱倩互换了几根“大重九”和“新安江”的香烟,在云雾中聊了一个多小时。 随后,谢高华当即决定,“摆摊继续,有人来查就说谢书记同意的”。 送走了冯爱倩之后,谢高华组织领导班子做了几个月的调查,最后开会决定开放小商品市场。

谢高华甚至放出了两句狠话,“谁要搞他们(摆摊商户),我就要处理谁”、“出了问题我负责,哪怕丢掉乌纱帽”。 这给了小商贩们信心,也率先打破了对“姓资姓社”的犹豫局面。 不仅如此,谢高华还到处寻找银行,贷款了50多万元建设摊位,为商户们装上了挡雨遮阳的顶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