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12月24日消息 《华盛顿观察》周刊发表曾进文章分析指出,
12月22日,三名普通美国士兵当选为时代周刊2003年度风云人物。这与本年度头号新闻“美国对伊战争”以及全美上下借媒体之声鼓舞士气,不无关系。当某些美国媒体热热闹闹地借此来安抚国人被反恐、两场战争弄得神经衰弱的时候,现实世界一个冰冷的事实却无可回避:美国人越来越明了他们的国际形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一股股反美主义情绪沿着大西洋、太平洋两岸包围了这个日显孤独的大国…
●欧洲的“仇美一代”
2002年,美国民意调查机构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44个国家3万8千人的调查发现美国国际形象受损。该中心在2003年春天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打响後对20个国家、1万6千人中所做的另一项调查发现,美国国际形象更是江河日下。
4年前,美国国务院一项调查表明,78%的德国人对美国的政策持赞许态度;到2002年,支持率下降为61%;今年春则为45%。在法国也出现类似的下滑,2000年有62%的法国人赞成美国政策,而到最近则降为43%。
因伊拉克战争,世界各国害怕和厌恶美国对外政策的情绪又明显加强了。10月,欧盟民调处调查发现,许多欧洲人将美国与伊朗等同,视之为危险世界的国家。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最可信赖的欧洲同盟国,美国也被视为最具有威胁性的国家,甚至比伊朗和朝鲜更邪恶。今年欧洲战前上百万人的大游行是最好的例证,连CNN的评论员不无担忧地称,欧洲“仇美一代”正在形成。
●更多穆斯林更反美
美国形象在中东地区一直是灰暗的。美国国务院调查发现,四年前仅23%约旦人对美国政策表示赞成。这种灰暗情绪现在已经蔓延到大多数穆斯林国家。印尼穆斯林对美支持率从2002年的61%下滑到目前的15%。
今年的佩尤调查发现,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相信美国可能会威胁他们的中国,其中包括71%的土耳其人,58%的黎巴嫩人。1983年,美国新闻周刊的一项调查表示斯林人会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厌恶和对美国人民的情绪分开;但如今,穆斯林人和美国人之间互相敌对的情绪越来越明显,反美和仇视美国人似乎已经难以分开了。此外,大多数穆斯林国家,也包括巴西和韩国表示,对此次伊拉克军事力量对美军的袭击微弱抵抗感到失望。
2002年,巴西52%的人在对美国政策持支持态度,但今年这一数字下滑到34%。在俄罗斯,比较2002年对美支持率的61%,今年则猛然下滑了25个点,降至36%。
●反美主义根源:美国军事实力无人可及但外交政策让人如鲠在喉
坚不可摧的美国军事实力、“一边倒”的中东政策和加剧世界贫富差距的外交政策都让这“一超”国际形象矮小。
虽然国外很多对美国政策持不友好态度的人称他们其实是不喜欢布希总统,而非美国,但佩尤研究中心的主任安德鲁.寇哈特(Andrew Kohut)认为,布希只不过是反美主义人士情绪上的“避雷针”。他认为问题不是搬掉布希总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美国外交政策和实力才是其在全世界招致憎恨的“燃料”;而布希政府则将这些另人憎恨的东西激发出来,加剧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不满。
比如,全球公众认为美国对解决世界问题毫无建树,其外交政策还加剧了世界日益增长的贫富差距。这些敏感问题在美国对伊战争之前已经明显存在了。
与此相似,很多国家对於美国中东外交政策上长期偏袒以色列的反对也是在布希政府之前就有的。大多数穆斯林笃信美国在巴以冲突中一边倒向以色列。比如99%的约旦人,96%的巴勒斯坦人和94%的摩洛哥人同意此点。大多欧洲人对此也持赞同态度。只有美国人才不会同意这点,4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是公平的。就连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其同意美国外交政策是不公正的比例也高於持不同意见者。
此外,世界对美国军事武力,就像对美国外交政策或者领导阶层的愤恨一样,推动了反美主义情绪滋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和中东,对美国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表示怀疑。西欧人不仅强烈反战,而且也高度怀疑布希政府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大多数俄罗斯、法国和德国军人在战前就称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首先是为了石油。土耳其人说战争是基於邪恶的目的,60%的人认为伊拉克战争不过是美国扩大对其不友好的穆斯林国家打击行动的一部分。
安全和军事问题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伊战前,就成为西欧与美国主要的冲突根源。寇哈特认为,美国人比西欧人更相信有时武力解决世界威胁的必要性,美国人也比欧洲人更为心安理得相信军事上先发制人的观念。
●难以改变的美国外交政策,难以消逝的反美主义
鉴於反美主义的根源,寇哈特分析认为消解全球反美主义情绪为时尚早。
首先,美国对外政策不会改变。新的美国总统或许可以使美国外交政策更为随和,但是外交政策的实质不可能有重大转变。不管是下一届总统是谁,美国照样会强硬地支持以色列,对於全球恐怖主义予以严厉打击,更加关注本土的安全和自身的外交利益。
此外,那些维系美国与西欧、同盟国的纽带将比冷战时期更加薄弱。美国提倡的反恐运动也证实了,他再也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把美国和其他盟国连成一体。现在,反美国主义甚至也在曾是美在冷战时期坚定不移的盟友和战略伙伴──韩国和土耳其中间,流行起来了。伊拉克战争期间,土耳其政府基於国内广泛的反对呼声,拒绝了美英联军要通过其境内对伊空中巡逻的请求。而在冷战时期,很难想像土耳其这样一个盟国敢拒绝美国的要求。如今,在欧盟和许多国家,反美多少则成为该国领导人赢得民心的政治牌。
作为美国经验丰富的民意调查专家,寇哈特不无嘲讽意味地称,不管世界广泛的对美国和其外交政策的敌对态度,美长期以来奉行和推崇的价值观──言论自由、公平选举、司法公正,甚至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观念,正在成为世界各地人民认同、推崇的理想。可笑地却是,这些观念赢得了人心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是与美国相联系才取得的,而是无视它们间的联系才赢得的。
美国外交政策与反美主义情绪已难分难解绞合成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固执地朝自己既定的方向发展;一方没有太大的改善,另一方也自当岿然不动了。2003年如斯,那2004年还会走远吗?
12月22日,三名普通美国士兵当选为时代周刊2003年度风云人物。这与本年度头号新闻“美国对伊战争”以及全美上下借媒体之声鼓舞士气,不无关系。当某些美国媒体热热闹闹地借此来安抚国人被反恐、两场战争弄得神经衰弱的时候,现实世界一个冰冷的事实却无可回避:美国人越来越明了他们的国际形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一股股反美主义情绪沿着大西洋、太平洋两岸包围了这个日显孤独的大国…
●欧洲的“仇美一代”
2002年,美国民意调查机构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44个国家3万8千人的调查发现美国国际形象受损。该中心在2003年春天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打响後对20个国家、1万6千人中所做的另一项调查发现,美国国际形象更是江河日下。
4年前,美国国务院一项调查表明,78%的德国人对美国的政策持赞许态度;到2002年,支持率下降为61%;今年春则为45%。在法国也出现类似的下滑,2000年有62%的法国人赞成美国政策,而到最近则降为43%。
因伊拉克战争,世界各国害怕和厌恶美国对外政策的情绪又明显加强了。10月,欧盟民调处调查发现,许多欧洲人将美国与伊朗等同,视之为危险世界的国家。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最可信赖的欧洲同盟国,美国也被视为最具有威胁性的国家,甚至比伊朗和朝鲜更邪恶。今年欧洲战前上百万人的大游行是最好的例证,连CNN的评论员不无担忧地称,欧洲“仇美一代”正在形成。
●更多穆斯林更反美
美国形象在中东地区一直是灰暗的。美国国务院调查发现,四年前仅23%约旦人对美国政策表示赞成。这种灰暗情绪现在已经蔓延到大多数穆斯林国家。印尼穆斯林对美支持率从2002年的61%下滑到目前的15%。
今年的佩尤调查发现,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相信美国可能会威胁他们的中国,其中包括71%的土耳其人,58%的黎巴嫩人。1983年,美国新闻周刊的一项调查表示斯林人会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厌恶和对美国人民的情绪分开;但如今,穆斯林人和美国人之间互相敌对的情绪越来越明显,反美和仇视美国人似乎已经难以分开了。此外,大多数穆斯林国家,也包括巴西和韩国表示,对此次伊拉克军事力量对美军的袭击微弱抵抗感到失望。
2002年,巴西52%的人在对美国政策持支持态度,但今年这一数字下滑到34%。在俄罗斯,比较2002年对美支持率的61%,今年则猛然下滑了25个点,降至36%。
●反美主义根源:美国军事实力无人可及但外交政策让人如鲠在喉
坚不可摧的美国军事实力、“一边倒”的中东政策和加剧世界贫富差距的外交政策都让这“一超”国际形象矮小。
虽然国外很多对美国政策持不友好态度的人称他们其实是不喜欢布希总统,而非美国,但佩尤研究中心的主任安德鲁.寇哈特(Andrew Kohut)认为,布希只不过是反美主义人士情绪上的“避雷针”。他认为问题不是搬掉布希总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美国外交政策和实力才是其在全世界招致憎恨的“燃料”;而布希政府则将这些另人憎恨的东西激发出来,加剧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不满。
比如,全球公众认为美国对解决世界问题毫无建树,其外交政策还加剧了世界日益增长的贫富差距。这些敏感问题在美国对伊战争之前已经明显存在了。
与此相似,很多国家对於美国中东外交政策上长期偏袒以色列的反对也是在布希政府之前就有的。大多数穆斯林笃信美国在巴以冲突中一边倒向以色列。比如99%的约旦人,96%的巴勒斯坦人和94%的摩洛哥人同意此点。大多欧洲人对此也持赞同态度。只有美国人才不会同意这点,4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是公平的。就连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其同意美国外交政策是不公正的比例也高於持不同意见者。
此外,世界对美国军事武力,就像对美国外交政策或者领导阶层的愤恨一样,推动了反美主义情绪滋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和中东,对美国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表示怀疑。西欧人不仅强烈反战,而且也高度怀疑布希政府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大多数俄罗斯、法国和德国军人在战前就称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首先是为了石油。土耳其人说战争是基於邪恶的目的,60%的人认为伊拉克战争不过是美国扩大对其不友好的穆斯林国家打击行动的一部分。
安全和军事问题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伊战前,就成为西欧与美国主要的冲突根源。寇哈特认为,美国人比西欧人更相信有时武力解决世界威胁的必要性,美国人也比欧洲人更为心安理得相信军事上先发制人的观念。
●难以改变的美国外交政策,难以消逝的反美主义
鉴於反美主义的根源,寇哈特分析认为消解全球反美主义情绪为时尚早。
首先,美国对外政策不会改变。新的美国总统或许可以使美国外交政策更为随和,但是外交政策的实质不可能有重大转变。不管是下一届总统是谁,美国照样会强硬地支持以色列,对於全球恐怖主义予以严厉打击,更加关注本土的安全和自身的外交利益。
此外,那些维系美国与西欧、同盟国的纽带将比冷战时期更加薄弱。美国提倡的反恐运动也证实了,他再也不能像冷战时期那样,把美国和其他盟国连成一体。现在,反美国主义甚至也在曾是美在冷战时期坚定不移的盟友和战略伙伴──韩国和土耳其中间,流行起来了。伊拉克战争期间,土耳其政府基於国内广泛的反对呼声,拒绝了美英联军要通过其境内对伊空中巡逻的请求。而在冷战时期,很难想像土耳其这样一个盟国敢拒绝美国的要求。如今,在欧盟和许多国家,反美多少则成为该国领导人赢得民心的政治牌。
作为美国经验丰富的民意调查专家,寇哈特不无嘲讽意味地称,不管世界广泛的对美国和其外交政策的敌对态度,美长期以来奉行和推崇的价值观──言论自由、公平选举、司法公正,甚至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观念,正在成为世界各地人民认同、推崇的理想。可笑地却是,这些观念赢得了人心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是与美国相联系才取得的,而是无视它们间的联系才赢得的。
美国外交政策与反美主义情绪已难分难解绞合成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固执地朝自己既定的方向发展;一方没有太大的改善,另一方也自当岿然不动了。2003年如斯,那2004年还会走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