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 THE SIX》告慰百年前那一整代受尽苦楚和歧视的华人移民

metropolis

本站元老
注册
2010-12-10
消息
8,959
荣誉分数
1,773
声望点数
323
E976CC20-BEC8-46BD-84C5-EADB53BE16D5.webp
83B5CB5C-3009-4E0A-BCF7-764DB7A3116C.webp
A256CDE5-2CB5-4E72-910D-F00987E5BD75.webp

AE94DEF3-4078-4F11-8D2A-0A14ACF9FFED.webp



View: https://youtu.be/z3CAq4skoLI


James Cameron on Titanic's Chinese Survivors​

Jun 30, 2021
"What about the suppression of the immigrants? A lot of them made the assumption, because of how oppressed they had been in the lives they were coming from, that they simply wouldn't be given places on the lifeboats."Executive producer James Cameron talks about The Six and the inequalities of the Titanic experience.The Six is the untold story of RMS Titanic's Chinese passengers, an extraordinary tale of survival and dignity in the face of racism and anti-immigrant policy. Produced by LostPensivos Films.Facebook/Instagram/Weibo:

@thesixdocumentarythesixdocumentary.com

电影中Rose落入海里,抱着木板获救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人方浪(音),他是这次海难最后一名获救的幸存者。710位幸存者中绝大多数是从救生艇上获救的,只有5-6人是从海水里捞上来的。

讲述Titanic 海难中6位幸存中国人的纪录片 THE SIX 六人, 由Titalic导演卡梅隆任制片人,揭示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一百年前华人在美国的艰辛历程。某些幸存者的后代,亲属完全不知道幸存者的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这六位幸存者中,只有方浪,后改名方荣山踏上了美国土地。他们被多方抹黑,污蔑。

出于某种原因,卡梅隆删除了电影中这几位中国人片段。他作为纪录片《六人》的制片人,澄清了很多无端抹黑中国人的谣言。


View: https://youtu.be/TWsqFAQWkvs?si=TAxqiR-ghdWf8Gfc

The Untold Story of Titanic's Chinese Survivors丨THE SIX​


Apr 25, 2021 #StopAsianHate

The Untold Story of Titanic's Chinese Survivors丨THE SIX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the sinking of Titanic killed more than 1,500 passengers and crew. Around 700 survived the Titanic, and among them were six Chinese passengers whose stories have largely remained unknown. Who are they?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Where did they end up? Why were their stories shuffled off? The recently released documentary "The Six", executive produced by TITANIC director JAMES CAMERON, reveals the mystery. In this video, we have Arthur Jones, Director of “The Six” to share stories behind the scenes.
 
最后编辑:

专访《六人》团队:为什么美国人要找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


2021-04-28 14: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841.jpg
845.jpg

两双靴子,六件衬衫,半打领子和领带——这是泰坦尼克号海难幸存者方荣山的随身物品。

1912年4月10日,18岁的方荣山在英国的南安普敦港,登上了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庞大、最奢华的载客轮船,象征着工业革命后人类的自信与雄心。

当然这背后也有着常被略去不提的血汗代价:在上万名工人建造这艘轮船的790天里,有246起伤残被记录在案,包括8人死亡。

849.jpg

1912年泰坦尼克号启航前。

载着2200多名船员与乘客,泰坦尼克号首航的目的地是美国纽约,但4天之后,她却在北大西洋的洋底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并带走了超过1500条生命。此后,“泰坦尼克”成了海难的代名词,转而象征着大自然神秘、冷酷、霸道的力量。

方荣山应该是跟着林先生(Len Lam,音译)踏上这段旅程的,当时他用的名字还是 Fang Lang。海难后,一位名叫 Sue Oi 的女士称林先生是自己的未婚夫,他回中国是为了安排一些货物的进口,在返程时带上了两位朋友方荣山与 Lee Ling,打算一起在美国打拼一番事业。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方荣山写在乘客信息卡里的职业是海员,但他的行李里却有半打领子和领带。在船上的时光里,踌躇满志的方荣山是否常常和两位伙伴兴高采烈地畅谈着上岸后,要如何在美国大展拳脚?

854.gif

纪录片《六人》中国幸存者画面。

然而,Sue Oi 没能等到自己未婚夫回来。随着船身逐渐沉没,方荣山、林先生和 Lee Ling 三人落入了被浓厚夜色所笼罩的冰冷海水中。生死关头,方荣山抓住了身边的浮木,并等到了唯一一艘折返的救生艇。

他得救了。另两人下落不明。

861.jpg

和方荣山一行三人一起以1601号船票(价值59英镑9先令11便士)登船的,还有另外5位华人,留在乘客表上的名字分别是:Lee Bing, Chong Chip, Cheong Foo, Ling Hee 和 Ah Lam。他们都住在三等舱,这里的乘客大多都是怀揣着“美国梦”、想要在大洋彼岸追求更好生活的移民。

865.jpg

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方荣山(右一)与朋友合照。

在船难中,三等舱以74%的死亡率远超其它舱等(二等舱和一等舱分别是57%和38%),不过,在8名华人乘客中有6人幸存,存活率达75%。

“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上是最明显的外国人,又在三等舱,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热衷于沉船与海洋历史的美国记者、作家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对《故乡与世界》回忆起自己好奇心的起点。

“如果晚上没什么事,我就喜欢搜索沉船故事,特别是中国的沉船故事,因为我们对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海洋历史了解真不深,而那段时间里的沉船故事真不少。当我搜索 China,shipwreck 等关键词时,就得知了这条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的线索”。

869.jpg

美国记者、作家施万克,同时在纪录片《六人》中担任首席研究员。© XMLPS

“六人”的谜题在心头萦绕,解谜人施万克蓄势待发。2013年,施万克和独立纪录片导演罗飞(Arthur Jones)合作的另一部关于沉船的纪录片《海神号事件》完成,两人开始商讨新的拍摄计划。

罗飞对《故乡与世界》记者回忆道:“施万克和我说了这个事,我当时就很惊讶,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吗?他说有,并且跟我说,‘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拍,但我们一定要拍泰坦尼克号上中国人的故事’。”

872.jpg

最初,罗飞对这个题目兴趣缺缺,但每当他和身边的友人尤其是中国友人提起这件事时,大家的惊讶与自己如出一辙,罗飞渐渐意识到这个谜题的重要,“所有的朋友都跟我说你一定要去拍,我被说服了。如果上网找那700多位幸存者的资料,几乎都可以搜出长篇大论,当时英美的媒体做了大量的采访,两国政府也做了详尽的调查,唯独这六人没什么信息。这太奇怪了。”

于是,罗飞和施万克,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开始追寻这艘从英国开往美国的豪华邮轮上中国幸存者留下的蛛丝马迹,并最终制作出了纪录片电影《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

875.jpg

导演罗飞在影片制作工作室。© XMLPS

罗飞奉行Cinéma vérité(真实电影)的原则,并没有致力于再现历史,而是把施万克和其他研究员作为了纪录片里的主要角色,自己则成为他们解谜过程的记录者,“施万克是那种会把表情都写在脸上的人(he wears his heart on his sleeve),他如果生气了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挫折感、失败感也都特别明显。”

纪录片电影里的施万克,奔波于世界各地,在各式各样的探访与实验中拼凑出过去的真实,但在大荧幕之外,他和其他研究员把十倍、百倍的时间花在故纸堆中,埋头找寻历史最细小的线头。

878.jpg

研究员马熊正在搜索沉船事件资料。© XMLPS

罗飞曾辟出一个房间,让施万克和其他研究员一起研究专注于“C号折叠船”的研究——4名华人和泰坦尼克号的老板伊斯梅(Joseph Bruce Ismay)都乘坐了这艘折叠船得以幸存。

研究员们孜孜不倦地阅读着汗牛充栋的材料,而摄像机在一旁安静地记录着他们的情绪流动,罗飞回忆道,“那时候施万克的挫折感很厉害,很多证据挖不出来,或者挖出来也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他对那时候的一些媒体采访和政府调查非常恼火,他觉得一些最明显的或者一定要问的问题,为什么当时没人问?”

881.jpg

1998年,当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大电影《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公映时万人空巷,影片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片尾罗斯(Rose)躺在漂浮的门板上,而趴在门板边缘的杰克(Jack)已然失去了体温,最后罗斯被折返的救生艇救起。

883.jpg

《泰坦尼克号》露丝和杰克趴在一块漂浮的门板上等待救援的场景。图片来源:《泰坦尼克号》剧照。

20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百年之际,电影推出了加长纪念版,播出了一个早前公映版中没有的镜头:漆黑的海面上,一位华人趴在门板上用粤语呼救,并被折返的救生船救起。

“我一直很敬佩那位趴在门板上的中国人,这就是罗斯获救那个情节的灵感之源”,导演卡梅隆担任了纪录片《六人》的监制,透过纪录片说出20多年前未说完的故事:这位华人、罗斯故事的原型,正是方荣山。

只是他的故事,仿佛和沉没的大船一起,陷入了冰冷的沉默。

884.gif

《泰坦尼克号》重映后,被删减的华人获救片段。

“我们有一个学生在美国帮我们去各个档案馆和图书馆,浏览1912年4月和5月的报纸,都看了一遍,几千页,基本上一次都没有采访他们的故事。更奇怪的是,当时美国已经有二十几家中文媒体,但也完全没有去找他们采访。”罗飞向记者提及。

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华人幸存者根本没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故事。海难发生后,卡帕西亚号迅速赶往事发现场,接上救生艇上的幸存者并送到纽约。然而,包括方荣山在内的六位华人,并没能和其他乘客一样踏上美国的陆地——因为1882年起实行的《排华法案》将他们拒之于国门之外。隔天,他们只能作为水手登上了一艘水果船开始做工,在他们刚刚从中脱险的海洋里漂泊。

890.jpg

1912年4月和5月,泰坦尼克后沉没后的一两个月内,美国报纸均不见任何中国幸存者的信息。图片来源:《六人》截图

同时,这也可能出于当地华人的自我保护,罗飞说,“海难发生在14、15日,到16、17日的报纸上就已经开始评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开始出现关于这些中国幸存者的谣言”。这些谣言包括“中国人偷渡”,“藏在救生艇椅子底下”,“假扮成女人混入救生艇”,不一而足。“华人在美国已经要面临那么多歧视,如果再去报道这几个华人幸存者,会不会带来更负面的影响?索性就不报了”,罗飞猜测道。

这些恰恰是令施万克恼火之处,“我们在想,要怎么看待这些传言,怎么才能真的了解发生了什么?怎么才能获得新的、客观的视角?”他想到了还原历史现场。在北京京西学校师生的协助下,一艘1:1还原的救生艇模型被打造出来。施万克请学生们扮演乘客,并用自己的眼睛和摄像机镜头确证,那些谣言是“物理意义上不可能的”。

893.jpg

导演罗非正在接受《故乡与世界》记者采访。© XMLPS

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研究员马熊(Matthew Baren)则在海量史料中发掘出了一位孩子的证言,他清楚记得自己在船尾看到了中国人,他们穿着黑色长衫、戴着圆帽,很可能在混乱中被当成女人。马熊告诉《故乡与世界》,“我们通常假定孩子带有较少的偏见和定见,他的证词说明了这几位华人幸存者当时真正的穿着是什么。事实上,在船即将沉没的当口,谁会有时间去找到女人的衣服换上?”

马熊发现这则证言的那一刻,正是纪录片中他兴奋高喊“Oh my God”的那一刻,“找到一手的证词证明他们真正的打扮,确实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时刻。不过,愚蠢的故事、愚蠢的谣言和愚蠢的谎言,被一遍遍重复诉说,人们懒得去认真思考它们”,马熊告诉记者。

899.jpg

研究员马熊(Matthew Baren)在向《故乡与世界》记者讲述调查内容。© XMLPS

确实,这来自109年后的清白,已无法扭回那六人因种族歧视和排华法案而被彻底改写的命运。

他们在不同的船只和港口间漂泊,渐渐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方荣山于1920年于纽约上岸,开店又关店,结婚又离婚,生了两个儿子,是六人中目前唯一一人有后代公开讲述祖辈的船难故事。

901.jpg

相较之下,另外五人的人生故事显得支离破碎:锺捷(Chong Chip)于1914年因肺炎死于伦敦;Lee Bing 后来在加拿大开了一间咖啡馆,总爱端出牛奶请店门外踢球的孩子们喝;Cheong Foo 重名太多,无法确认身份;亚林(Ah Lam)和严喜(Ling Hee)则继续四海为家,直到商船某次在靠近中国的亚洲城市停泊,他们就再没回到船上——这或许与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中强制遣返数以千计的中国海员有关。

906.jpg

在纪录片结尾的字幕中,列出了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废除排华法案的年份,并指英国政府尚未为其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遣返中国移民正式致歉。谈及此,马熊对记者说:“英国需要认真处理和世界上许多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两次大战中遣返中国人的事情几乎完全不为人所知,也没有纪念碑,不被人谈论。看看脱欧及之前的英国移民政策,显然我们不是在犯一样的错误,而是在犯更糟糕的错误。”

“我们并不是说,有移民法律就完全不对,或者每个国家都要完全敞开大门。但排华法案完全是针对中国人,这是一个种族主义的法律。并且美国有点特别,它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只要你愿意工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过来”,罗飞所持的观点,并不仅仅对历史事件有效。

911.jpg

1882年美国开始推行的 《排华法案》。图片来源:《六人》截图

一如纪录片最后的字幕所写,“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见证者必然地生活于不同的时空,真相所能产生的意义也必然是多元的。

《六人》虽然讨论的是历史,但任何一种历史论述都会卷入它所身处的语境之中,在《六人》纪录片的官方网站上写着,“面对波及当下的种族主义及反移民政策,讲述生存与尊严”,主创团队似乎不仅在和100多年前的西方历史对话,也对当代民粹主义的复兴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918.jpg

可以料想,《六人》主创团队的自我反省精神会获得掌声的同时,也会吸人侧目,早在研究的最初,施万克和罗飞就被人提醒,不要矫枉过正、“美化这个故事”。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美化这个故事,所以我觉得他们这样跟我们说有点过分”,主要负责研究的施万克告诉记者,而负责记录研究的罗飞,更在意过程而非结果,“如果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六人中真有做过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怎么办呢?我肯定还是会放到片子里。我们制作的过程必须是正确的,这样所得到的就会是一种真相。”

924.jpg

查阅研究相关资料的马熊。© XMLPS

不过,随着纪录片于4月16日在中国率先上映,中国的见证人们也正在中国的语境中产生那一份意义。

上映12天,纪录片的票房约达到350万,成绩称不上亮眼。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围绕着《六人》所引发的新闻报道可算铺天盖地,纪录片从尘封且沉默的历史中所挖掘出来的“故事”,成为了值得读者广泛关注的“新闻”。

931.jpg

白星航运董事长布鲁斯·伊斯梅在调查时说救生船离开泰坦尼克号以后,“中国乘客偷偷躲在座位底下”,此言论导致当时西方媒体大肆报道抹黑中国人的负面谣言。

泰坦尼克号上有华人幸存者,却苦于西方种族主义而无人知晓——这样的故事无意中完美契合了近年勃兴的民族主义话语,在豆瓣上有一条短评引述了影片中出现的一句诗,“他日豪强日,定斩胡人头”,获得超过700个赞同列为热门。

“这样的反馈并非出乎意料”,罗飞告诉记者,“但是,如果我们把六个个体的故事又普遍化(generalize)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故事,那这又和当年西方媒体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就像影片中一位协助我们的华人历史学者曾跟我说,这六人在船上几小时里做的事情怎么可能代表中国,不论代表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可能。”

934.jpg

不过,豆瓣上更多的评论抓到了主创团队放在电影宣传海报上的重点:“人类史上最大的海难,只是他们人生的小坎坷”。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在方荣山寄给老家台山的亲戚的信中,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937.jpg

方荣山寄给老家台山的亲戚的信中所写的诗。图片来源:《六人》截图

罗飞果真在这里找到了方荣山的亲戚,但在他头几次来时,方的侄孙并没有提起那首描述海难的诗歌。直到施万克同来的那一次,方的侄孙才忆起这首诗来。摄影师意外地将存有这段珍贵影像资料的存储卡遗失在了沙滩上,所幸,在团队全体成员地毯式搜索中,罗飞有惊无险地拾回了存储卡,这首诗才得以完整地出现在最终上映的影片之中。

941.jpg

方荣山的孙辈(右二)及其亲人们。图片来源:《六人》官网

台山号称“中国第一侨乡”。19世纪中叶,也即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洋此岸政局动荡、谋生艰难,大洋彼岸欣欣向荣、“黄金遍地”。彼时,中美两国之间的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大量台山人兴起了出国谋生的热潮,作为华工到美国参与了淘金、开垦和铁路的修筑。

不过,1882年起施行的《排华法案》作为美国首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严格地限制华工入境,法案背后,不仅有对华工抢占工作的担忧,也有诸如黄祸论这般的种族歧视。为了执行法案,美国政府在旧金山湾天使岛设置拘留机构,大量华人被拘留于此等待遣返。该法案延续到1943年方告废除。

943.jpg

为联系到方荣山后人,摄制组来到“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图片来源:《六人》官网

台山是方荣山的起点。1894年出生的方荣山,正是成长于排华时期,幸存于海难却被美国拒之于门外。1920年,做了8年船工的他,在纽约上了岸,但要到1955年,他才得以正式归化为美国公民。他经历了一波三折,名字改了又改,花了43年总算抵达了自己想去的终点。

未曾听自己父亲说起亲历沉船故事的 Tom Fong,也在研究团队的不懈考证下确信了最后一位被救起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正是自己的父亲。Tom 拜访了指挥救生艇回头、救起自己父亲的泰坦尼克号五副罗威(Harold Lowe)的孙子 John,后者说道,“这个闭环终于画上了句点。”(The circle is complete now)。

944.jpg
947.jpg

方荣山的儿子Tom Fong为父亲及其他幸存者和救命恩人点燃了莲花灯。图片来源:《六人》官网

之后,Tom 在家中摆上了一艘精致的泰坦尼克号模型,并在两侧分别放上了父亲方荣山和他救命恩人罗威的照片。

他也燃点了8盏追忆逝者的莲花灯,任其在大海上随波逐流。

原标题:《专访《六人》团队:为什么美国人要找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

 

寻找泰坦尼克号上“消失”的中国幸存者​

亚林、方荣山和严喜

图像来源,LP Films

图像加注文字,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亚林、方荣山和严喜。Article information
  • Author,汪宜青、冯兆音
  • Role,BBC中文
  • 2021年4月15日
二十多年前,电影《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Titanic)的上映让百年前海难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但有关船上六名华人幸存者的身份和经历却鲜为人知。一部新的纪录片首次揭开他们在种族偏见下的颠簸人生及如何从历史记录中“消失”。

1912年4月,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其首次航行时便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造成1500余人死亡。几小时后,当救生艇在冰冷的洋面搜寻幸存者时,意外发现一名还活着的华人年轻人,他在海中紧紧抱住一块门板。

他叫方荣山(Fang Lang),是泰坦尼克号船难中幸存下来的六名华人乘客之一。在近期一次采访中,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披露,正是这名年轻人的经历,启发他创作了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斯(Rose)获救的场景。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这六名华人幸存者随后抵达纽约,等待他们的不是媒体的镁光灯和夹道欢迎的人群,而是移民官的审讯,他们随后被驱逐出境。

他们的遭遇引起了英国导演罗飞(Arthur Jones)和美国作家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等人的关注。他们召集一群人拍摄了纪录片《六人》(The Six),寻找这六名华人幸存者在泰坦尼克号海难后的经历。该片将在4月16日(周五)在中国上映。

惊天发现​

不少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故事流传甚广,但其中中国人的故事鲜为人知,且多有谬传。

“泰坦尼克号上大约有700名幸存者,如果你上网或买本书,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幸存者的生活故事。”罗飞对BBC说。“我小时候生活的(英国)小镇上有一名老太太是幸存者,每个人都知道。”

2010年,当罗飞偶然得知泰坦尼克号的乘客名单中有一些华人名字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八名华人登船时的记录

图像来源,LP Films

图像加注文字,八名华人登船时的记录

“作为一个群体,这几个华人几乎是唯一不为人知的幸存者……他们为什么被忽略?”罗飞说。

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邮轮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前往美国纽约,乘客多为富豪和来自欧洲其他地方的移民。但谁也没想到起航五天后,它便在夜晚撞到冰山而船身进水,船体分裂成两半,不到三小时便沉没海底。

在好奇心驱使下,罗飞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筹备《六人》,并召集了20多名历史和社会学者成立了研究小组,寻找这些华人幸存者的下落。《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担任本片监制。

根据登船记录,共有八名华人是三等舱的乘客,跟电影男主角杰克(Jack)的舱级一样。在一张编号为1601的船票上有他们手写的名字,分别是方荣山(Fang Lang)、李炳(Lee Bing)、钟捷(Chang Chip)、亚林(Ah Lam)、严喜(Ling Hee)、胡中(Choong Foo,音译)、林伦(Len Lam,音译),李林(Lee Ling,音译)。

经过多年的调查,纪录片的制作者们确认,这些华人是职业水手,曾在欧洲的船上一起工作。在1912年,他们的船运公司将其派往美洲。按照原计划,他们将在加勒比海的港口工作。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邮轮。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后,林伦和李林溺水而死。剩下六人中的五人直接登上救生艇,而方荣山则抱着门板漂在海中,直到被当时唯一一艘返回并寻找幸存者的第14号救生艇发现。

获救后,船难幸存者被送往纽约的医院和旅馆进行安置。但由于美国当时严格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这六名华人被拒绝入境,并乘坐另一艘轮船前往古巴,从此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背负世纪“污名”​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全世界家喻户晓,1998年的中国首映便收获了近4400万美元票房。2019年,中国四川的一家公司还宣布投资10亿元人民币(1.5亿美元)打造一艘1:1的泰坦尼克号仿制品。但相较之下,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这六名华人的存在。

与此同时,有人对这些华人幸存者抱有深深的成见,罗飞说,人们认为“那些家伙非常不光彩”。

这种印象主要来自于当时的流言与媒体报道。一种说法是,华人幸存者为了登上救生艇而“乔装成妇女”,因为船难时妇女与儿童能优先登上救生艇;还有人指责他们“偷偷躲在座椅下”。人们质疑,三等舱男性乘客平均存活率只有六分之一,为何华人乘客中八人中有六人成功存活。

大西洋海床上的泰坦尼克号残骸

图像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图像加注文字,大西洋海床上的泰坦尼克号残骸

当年不少媒体刊登了这些空穴来风、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传言。例如,美国的《布鲁克林鹰报》(The Brooklyn Daily Eagle)在1912年4月19日的报道称:“唯一的污点是,在离开泰坦尼克号的一艘救生艇的底部,发现了挤在座位下面的两具中国苦力的尸体和八个活人……这些人……在出现危险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冲进了救生艇。”

导演罗飞对这一说法表示质疑:“如果他们藏起来了,大约一半的人都能看见。”罗飞与团队复原了当时救援的折叠救生艇,发现人们根本无法躲藏。

他推测,华人可能只是蹲在座位之间。“如果你对中国或华人劳工有所了解,那就完全说得通了,”他说,当时华工蹲着休息十分常见。

研究泰坦尼克号历史的学者蒂姆·马丁(Tim Maltin)对BBC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华人幸存者乔装、躲藏等传言真实发生过。由于当时大众认为只有妇女和儿童理应获救,他认为这些都是媒体和公众“在事后编造的故事”。

史实不仅证明这些流言不实,还反映了华人幸存者的英勇。马丁提到,漂在木板上幸存的方荣山在获救后,奋力划桨、取暖,并帮助14号救生艇救出所有幸存者。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抵达纽约。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抵达纽约。

寻找“消失”的华人幸存者​

那么,这六人如何度过余生?纪录片的研究团队建立了脸书(Facebook)专页,四处寻找线索。

该片的制片人罗彤对BBC表示,寻人过程十分艰难。“因为这些幸存者当时记录下来的名字都是以英文来记录的,没有汉字,我们只能跟着读音研究他的名字可能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族谱文化大大推动了研究进程。当时出海的华人多为广东人,在他们的家乡,许多家族的族谱都记载了宗族来源与迁徙轨迹。一些族谱学者随后加入纪录片团队,通过家族世系进行倒推,以此找寻六名幸存者。

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发现六人在船难后的最初几年仍一起工作,直到一战爆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时,由于大量英国水手被征召加入海军,华人有了更多做水手的机会。

罗飞召集了20多名历史和社会学者成立了研究小组,寻找这些华人幸存者的下落。

图像加注文字,罗飞召集了20多名历史和社会学者成立了研究小组,寻找这些华人幸存者的下落。

但好景不长,随着英国出现经济危机,要求驱逐移民的劳工运动此起彼伏,他们中的多人被强制遣返回了亚洲。例如亚林在1920年被遣送回香港,而严喜则在同年登上了前往印度加尔各答的轮船。

“一些华人水手和英国当地一些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女性结婚了,有了孩子……但他们的故事非常悲伤。这些孩子的父亲不辞而别,但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这些家庭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氛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罗飞说。

除了政治上的动荡,那场海难也侵害了一些幸存者的健康。例如,钟捷在1914年便因肺炎去世。

“他在海难后身体越来越虚弱,死后被埋葬在伦敦一个无名公墓里,”罗飞说。“他是这些中国幸存者中最早去世的。”

在救生艇上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在救生艇上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以史为鉴​

六名华人幸存者中,只有方荣山和李炳重新返回北美并留下定居。方荣山曾辗转英国和香港,在1955年入籍美国,李炳则移民加拿大。但当罗飞和团队寻访这六人的后裔时,他们遇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幸存者都从未向在中国以外的亲戚诉说自己的经历,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女。

罗飞表示,方荣山曾向广东台山的家人寄去大量诗作和信件,讲述了自己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经历,并寄回了一些他在海外赚的钱。

然而,方荣山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长大的儿子对父亲经历的船难一无所知。

“他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不只是对我,还有我的母亲或家人,”方荣山的儿子汤姆·方(Tom Fong)对BBC说,父亲在船难时年仅17岁,他出生时父亲已65岁。但直到1985年去世, 他都从未向自己的儿子提起过泰坦尼克号。

汤姆·方对父亲经历的船难一无所知。

图像加注文字,汤姆·方对父亲经历的船难一无所知。

在父亲去世近20年后,汤姆才在家人口中偶然得知父亲曾经历泰坦尼克号船难。

他永远无法听到父亲亲口解释,为何不愿向至亲提及这番死里逃生的经历。汤姆猜测,可能是外界流言与心理创伤,导致父亲对此三缄其口。

“有很多错误的信息说,他们偷偷摸摸、男扮女装,”汤姆说。“我觉得他(方荣山)更像是经历了创伤后,依然有心理负担,就像经历了战争的人们一样。”

罗彤说,当他们在中国走访幸存者后代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很多家庭至今仍觉得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有一条故事线索,我们90%确认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的后代,而且他们已经跟我分享了很多故事,包括他在现场看到我们拍摄的片段都哭了,觉得原来自己的家人这么不容易,但到最后,他们还是觉得不想把自己的身世告诉现在的人。”罗彤说,百年前媒体带给幸存者及家属的污名,对他们的影响至今依然未能磨灭。

纪录片团队希望通过挖掘这段海外华工不为人知的历史,为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正名。

Play video, "冰海余生:泰坦尼克号华人幸存者之谜", 节目全长 2,30

p05nw3p0.jpg.webp

视频加注文字,冰海余生:泰坦尼克号华人幸存者之谜

“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小的华人社区,他们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出于政治原因,一些地方政客会在有了犯罪、没有任何真实证据时就责怪外国人,尤其是看上去更像外来者的人。当经济衰退时,华人就会很容易被当作替罪羊,”罗飞说。

当年那些针对华人的偏见与歧视,并没有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而烟消云散。

方荣山的儿子汤姆仍记得,年幼时与父亲在威斯康星州遭遇过诸多歧视。有一回,有陌生人称呼他们为“黄狗”,方荣山马上奋起反击。

近期,针对美国亚裔的种族仇视事件遽增。汤姆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改正当年的谬论,呈现真实的历史,以此唤起当今世人的思考。

“我希望人们最终可以意识到当初发生了什么,以此反省当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