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2号性能虽能夸耀 但产业链依然急待打造[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byt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bytes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12-04
消息
14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实际性能与1GHz的奔腾4相仿的龙芯2号近日登台亮相,但龙芯1号遭遇的产业链缺失问题,龙芯2号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避免。

  2003年12月8日,北京大学成功研制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CPU系统芯片―北大众志―863 CPU 系统芯片;时隔不到2周,中科院计算所宣布龙芯2号通过实际测试、研制成功,这两条消息让沉寂一时的“中国芯”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围绕着龙芯、汉芯,以及等等不同名称的“中国芯”,至今仍存在着观点的交锋:激进的人们认定,既然无论如何迎头追赶,和国外芯片巨头Intel相比都还有2年的差距,那就实在没有必要再把资金和精力投在芯片上;而“中国芯”的拥护者们则认为,仅凭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条理由就足以支撑我们发展自己的CPU。

  龙芯出了第2号,方舟、星光等等国产CPU也已经走到了第2代甚至第3代,时至今日再去讨论要不要做“中国芯”似乎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也许对于中国IT界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理性的看待自身,我们更适合朝哪里去。

  性能逼近奔4

  2003年12月20日,龙芯2号在中科院计算所开放日正式亮相。作为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共同支持的重大项目,“龙芯”的进展一直被各方广泛关注。据披露,此次龙芯2号的研究目标是在2004年中期,用0.18微米的工艺,实现主频500MHz、SPEC CPU 2000测试分值超过300的64位通用CPU芯片。SPEC分值的指标意味着这款芯片的实际性能与1GHz的奔腾4差不多,是龙芯1号实测性能的10到15倍。

  根据测试,目前龙芯样机上能运行完整的64位中文Linux操作系统,全功能的Mozilla浏览器、多媒体播放器和Open Office办公套件,具备了桌面PC的基本功能。中科院计算所有关负责人指出,龙芯2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可用于桌面和笔记本PC的通用CPU,其主要应用目标是Linux桌面PC、安全服务器、网络防火墙等,其低功耗的版本也可以用于NC、无盘工作站等瘦客户机。“我们非常愿意跟有兴趣的主板、系统或软件厂商合作,共同开发基于龙芯2号的应用产品,开拓我国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的新局面。”

  但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2004年龙芯的性能和1GHz的奔腾4一样,与Intel主流CPU的差距仍然有两年左右,而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后芯片性能就会大幅增长,“现在谁还会去用两年前的CPU呢?”

仍然缺席的应用

  必须承认,技术性能再怎么突出,专利数目再多,CPU都只是一个部件,无法作为最终产品推向市场。要想真正将龙芯产业化,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组到操作系统,只有拥有一整套和中国芯相匹配的产业链,它的存在才真正有价值。这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比起单一的CPU芯片,易观咨询硬件分析师郭立更强调营造“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其实,早在龙芯一号诞生时,它的研发机构中科院计算所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2年底,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豪门联手发起的龙芯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适时成立的龙芯产业联盟要以组建产业链的方式对各种质疑做出响亮的回应。”联盟理事长李国杰当时曾这样表白。此外,当时还推出了所谓“双百计划”,即“吸引100家以上的各专业领域的产研单位加盟,研发出100 款以上基于龙芯的专用产品,并在2年内达到总计百万台以上的市场销售。”但事实不容乐观,至今为止,将龙芯产品进行商用的只有曙光的龙腾服务器和神州数码、长城的NC,在规模和销量上都还未成气候。看来,“双百计划”已经注定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热血之言。此外,在北京市政府2003年的招标采购NC中,由于要求主频必须在400MHz以上,主频只达到266MHz的“龙芯一号”没有拿到订单,而此前,不少人都以为拥有政府采购支持的NC将成为龙芯最大的发展方向。

  “产业化的难度,远比研制国产CPU的过程要困难!”曾经研制出高性能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神威一号的复旦微电子公司这样认为,“即使从中低端开始,要真正寻找突破口也不容易。”也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利用后发优势,重点发展芯片设计,以芯片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来带动芯片生产工艺的进步,但看看北京、上海等地密集建设的芯片基地,其中又有多少具备设计能力?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外企业代工才是目前中国芯片制造企业更“主流”的选择。

  在李国杰院士看来,“通用型”CPU是龙芯系列最大的卖点,龙芯CPU项目负责人之一唐志敏博士也同样认为,“政府应该支持通用CPU”。纵观各类CPU芯片可以发现,通用CPU芯片领导着技术发展的主流,提高芯片性能的各类技术,都是首先在通用CPU芯片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然后再逐步应用到嵌入式CPU中去。但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PC、笔记本电脑还是服务器、路由器,几乎每个市场都已经是Intel、AMD等国际巨头的天下。特别是在PC市场,Wintel联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留给中国芯的生存余地已经非常微小。就算是比较低端的NC,这条路也不平坦,由于很多“中国芯”都看中政府采购NC这块市场,竞争必将异常激烈。

  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的程旭这样看待国内企业对“中国芯”的冷淡,“如果仅仅以经济驱动的话,我们绝大多数企业宁愿选择短期的利益,而不是长期的发展,因为丧失了短期的利益很难生存下去,这正是中国IT产业的脆弱性。”

  寻找强势特色

  目前这些“中国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龙芯为代表的通用型CPU,一类是以方舟为代表的嵌入式CPU。通用型CPU的技术含量更高,用通用CPU做出来的产品叫计算机或服务器,用嵌入式处理器做出来的产品叫终端设备。和目前龙芯产业化尚不明朗的局面相比,应用在终端设备上的嵌入式CPU日子要好过很多。

  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原中芯微系统公司)的“方舟一号”和“方舟二号”CPU已经由若干国内一流的IT企业推广到教育、金融、税务等行业,成为国内第一块嵌入式CPU,联想、神州数码、京东方、实达、亚奥数码、泰丰通信等公司采用了方舟的CPU芯片生产并批量销售相关的信息终端设备。在2003年4月的北京市政府采购NC招标中,中标的3500台NC全部采用了方舟2号CPU。而作为国内首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P(数字信号微处理器),“汉芯一号”产业化也已经步入了轨道。汉芯的设计者上海交大创奇的陈进博士表示:DSP在蓝牙、第三代无线通讯、图形处理、DVD、数码相机、视频音频乃至高清晰数字电视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接到了春兰空调等厂商的订单,数量达到百万片。

  易观咨询的郭立则认为,正是由于在嵌入式系统方面不需要操作系统,软件产品也都是固化在硬件上,才没有形成Wintel联盟一样的强势力量。“在嵌入式CPU方面留给我们的空间可能会比较大。在通用芯片方面,已经有Intel、AMD和IBM,我们完全可以去做更适应我们自己的芯片。或者看看印度,即使不做芯片也仍然可以成为IT大国。”
 
好...军事上的计算机核心不用依赖国外产品了...
 
还早, 2000年不是有个长城硬盘挺热嘛, 后来说是退货率达到30-40%, 现在上哪去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