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物都在阳光下按照各自的生命规律活着,唯有人类却受着自己所制定框架的约束,屈从于未必全部正确的种种条规”。
这是德国作家黑塞曾毕生思索的一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贯穿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一个课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生命,我们,究竟该如何存在?
若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觉醒,生命无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生活也不过如此,日复一日的重复、麻木,似乎也无妨。
但若有朝一日,伴随着认知的提升、内在的成长,那沉睡的自由意志,突然觉醒,且迸发出新的生命张力,一切都不同了。
你会痛苦,会自我怀疑,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会回顾这一生的选择,会复盘这一路的得失,会重新审视当前的状态,也可能重新规划未来的方向……
这段相对痛苦的时光,会让我们更加看清自己,也更加确定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究竟想如何存在着——包括但不限于:让自己置于何地、坚守何种信念、成为何种人、做何种事,以及过怎样的生活。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各有不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稀奇。无论活成什么样子,都会有人说三道四,这个世界我们只来一次,看喜欢的风景,做喜欢的事。你不一定非要活成玫瑰,你愿意的话,做茉莉,做雏菊,做向日葵,做无名小花,做千千万万。”
01
1906年,黑塞早期的一部作品《在轮下》得以出版,作为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这本书也被一度认为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小说中两位主人公,汉斯和海尔涅,也被认为是黑塞少年时期的双极性结合体:
一个认真,一个率真。
一个被从小灌输固化的教育思想而成长,在盲目求学中迷失了自我。
一个虽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但一身反骨,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救赎,不屑功名利禄,敢于蔑视权威,并向大环境发出挑战。
少年黑塞曾与文中两位主人公一样,考入了毛尔布隆神学院。
在那里,黑塞度过了一段并不愉快的时光,所受教育与他内心的追求相背离。
对于一个自由意志有了初步觉醒的人来说,若不能精神自由,无异于被囚禁。
黑塞逐渐患上了抑郁和神经衰弱症,甚至企图自杀。
而作品中的汉斯,也在被教育裹挟着前行的过程中,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不幸的是,作品中的汉斯最终因不愿痛苦地活着,选择了以自杀求得解脱。
而作者黑塞经家人帮助,看过心理医生,克服了精神障碍,后从喜欢的文学中得到某种救赎,成为知名作家,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家。
关于《在轮下》一书的书名,印象比较深刻的,书中校长对主人公汉斯曾说:
“这就好,这就对了,亲爱的。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但悲剧的是,汉斯其实在被“车轮”推着向前,被推向一另一种极端,而后又被车轮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