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hao29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2-01-16
- 消息
- 939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126
跨国电信神话
5月19日新的中国电信一挂牌,即明显表露出进攻姿态,不仅要打回北方市场,还雄心勃勃要“杀入国际市场”。刚刚透露的消息表明,中国电信正把2000年在美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升格为分公司,同时加紧充实集团总部国际部的力量,其未来目标是实现网络、业务、服务的全球性延伸,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电信运营企业。
比起电信设备商日益如火如荼的海外拓展,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路径刚开了个头。中国电信此举给人的感觉是:别以为只有国外运营商进中国,我们同样可以走海外。这种主动扩张而非被动迎战的心态无疑是对的。不过,尽管电信运营巨头在中国的排兵布阵并未停歇,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信运营业全球扩张其实已经大潮回落。这些巨鳄在本土以外市场的不乐观经历,打破了跨国公司全球复制轻松数钱的神话:未必每一个产业的跨国公司都是全球化的必然获益者。看看他们的遭遇,并非很强势的国内运营企业或许应该摆正心态:先出去闯闯再说。
电信运营业全球化进展的失利大半归因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规模效应和全球性整合资源,被视为全球化的战略制胜点,但是咨询研究机构经过分析认为,电信运营业的事实并非如此。欧美大运营商纷纷开始其全球化进程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采用的无非是依靠地理分散分担经营风险、发挥协同效应分摊成本等常见的模式。恰好过去的10多年也是许多国家积极进行电信改革、开放并吸引外资的阶段,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电信开放,为欧美主要运营商如英国电信(BT)、AT&T等提供了海外投资和运营的机会。在成熟的本土市场上,这些欧美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受到政策限制,因此试图以海外扩张获得超额回报。以英国电信为例,过去10年其海外投资占市值的比例一度由零增至25%。
整体看来,这些扩张大部分没有达到期望值。在电信运营这个行当,以上理论上成立的全球化模式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比其他行业微弱得多。绝大部分电信服务的生产链条无法实现不同国家间的共享,跨国分摊成本的机会非常有限,因为采购、网络设计、网络营运、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的成本构成的地域性极强,每个国家的电信运营成本结构都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国家独特的监管环境、迥异的需求与服务发展阶段,使得扩张变得更为复杂莫测。
从逻辑上看,更可能成功的全球化战略模式是为跨国企业提供电信服务。AT&T和上海电信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信天通信,就获得了这样一个为大型跨国公司提供全球端到端电信服务的颇具吸引力的机会。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为这些超高端客户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全球电信市场的5%到10%。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在全球扩张――客户的复杂需求和高难的全球质量控制,一般运营商均无法满足,而且这种方式短期内创造利润的可能性也很小。更何况,现实中需要如此复杂、广泛服务的客户,全球也不超过1000家。
为跨国公司提供全球电信服务的两种方式――购买或自建网络、利用当地运营商的网络,各有风险。美国运营商World Com走的是前一条路子,结果债台高筑。后一条路则很有可能使客户无法获得全球统一质量的服务。还有更宏伟的计划――AT&T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倡导“世界伙伴”计划,核心思想是在不同国家与不同伙伴合作实现一体化电信运营。可以想见,烦琐的多边谈判、复杂到无法想象的国际间网络互通和结算就足以摧毁如此理想化的计划。到1998年前后,该计划解体。
如今,陷入电信业全球化经营泥淖的公司正琢磨如何从他们当年看好的市场中全身而退。有些公司的情形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因为那些海外扩张十分积极的电信运营商,其自身经营的问题更大――“他们自己就比较忙一点”。
和电信类似的行业还有电力。近10年前,一些大电力公司曾尝试在别的国家从事电力传输业务,但各国的主导电力公司至今还都是本国企业。行业营运的特殊性给国内运营商带来天然屏障的同时,也使得这些行业原本诱人的全球化构想黯淡下来。
正因如此,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面对“狼来了”并不那么恐慌:“一冲即垮”的局面也许不会在这个行业出现,更何况还可以利用电信放开的规则来灵活腾挪。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尽管有行业特性与政策环境所垒筑的天然屏障,国外运营商的进入仍然是值得警惕的,只不过其主要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联通公司法律顾问白永忠认为,电信业的不景气使得许多欧美与日本的电信公司负债累累,近期中国基础电信业最可能的外来主要投资者群体的范畴,已经在事实上缩得很小。就目前状况分析,亚太地区大型电信企业投资中国基础电信业的可能性,要超过他们的欧美同行。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副总裁麦维德分析,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仍是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主导。主导的意思是:各大运营商在不同地域、不同业务上互为攻守,需要寻求进攻与防御平衡的运营商可能考虑借助国外运营商的经验、能力和技术,在重点地区或重点业务上以合资和合作的方式进攻――当然,是否能得到这样的进入机会,完全取决于国内主干运营商对自身战略重点的判断和合作意愿。
不过,这种暂时的从属地位并不妨碍国外运营商对竞争格局发生影响。台湾地区电信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例子。1997年开始,台湾地区老牌的主干电信运营商“中华电信”受到众多新兴运营商的围攻,几乎每个新兴运营商背后都有一个强势的国外运营商。几年后,新兴运营商在移动通信业务上占有了压倒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和国外运营商一起创造的。新加坡电力公司在新加坡电信放开后参与了竞争,与国外运营商合作成立了一家从事电信运营的公司Starhub,成为本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所有这些都说明,电信运营业好大喜功的大规模扩张已被更符合战略逻辑的做法所取代,任何轻视外来竞争者的态度都是危险的。
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财大气粗的竞争者在全球电信运营的混战中称雄。但谁能肯定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呢?当年摩托罗拉一掷50亿美元缔造的“铱星系统”以66颗低轨道通信卫星覆盖全球,这个理论上成立的全球自由通信的梦想由于过于昂贵而无法找到市场。然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全球网络平台的架设越来越趋于可能,阻碍运营业全球化的因素也会随之减少。那些运营业巨头一旦走出电信业阴霾,情形也许就不同了。
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将海外拓展的重点放在为本土客户提供更好的国际服务上,也许比较现实。在这个行业内争外忧的动荡年代,仔细端好自己手中那碗饭才是最重要的。
5月19日新的中国电信一挂牌,即明显表露出进攻姿态,不仅要打回北方市场,还雄心勃勃要“杀入国际市场”。刚刚透露的消息表明,中国电信正把2000年在美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升格为分公司,同时加紧充实集团总部国际部的力量,其未来目标是实现网络、业务、服务的全球性延伸,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电信运营企业。
比起电信设备商日益如火如荼的海外拓展,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路径刚开了个头。中国电信此举给人的感觉是:别以为只有国外运营商进中国,我们同样可以走海外。这种主动扩张而非被动迎战的心态无疑是对的。不过,尽管电信运营巨头在中国的排兵布阵并未停歇,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信运营业全球扩张其实已经大潮回落。这些巨鳄在本土以外市场的不乐观经历,打破了跨国公司全球复制轻松数钱的神话:未必每一个产业的跨国公司都是全球化的必然获益者。看看他们的遭遇,并非很强势的国内运营企业或许应该摆正心态:先出去闯闯再说。
电信运营业全球化进展的失利大半归因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规模效应和全球性整合资源,被视为全球化的战略制胜点,但是咨询研究机构经过分析认为,电信运营业的事实并非如此。欧美大运营商纷纷开始其全球化进程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采用的无非是依靠地理分散分担经营风险、发挥协同效应分摊成本等常见的模式。恰好过去的10多年也是许多国家积极进行电信改革、开放并吸引外资的阶段,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电信开放,为欧美主要运营商如英国电信(BT)、AT&T等提供了海外投资和运营的机会。在成熟的本土市场上,这些欧美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受到政策限制,因此试图以海外扩张获得超额回报。以英国电信为例,过去10年其海外投资占市值的比例一度由零增至25%。
整体看来,这些扩张大部分没有达到期望值。在电信运营这个行当,以上理论上成立的全球化模式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比其他行业微弱得多。绝大部分电信服务的生产链条无法实现不同国家间的共享,跨国分摊成本的机会非常有限,因为采购、网络设计、网络营运、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的成本构成的地域性极强,每个国家的电信运营成本结构都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国家独特的监管环境、迥异的需求与服务发展阶段,使得扩张变得更为复杂莫测。
从逻辑上看,更可能成功的全球化战略模式是为跨国企业提供电信服务。AT&T和上海电信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信天通信,就获得了这样一个为大型跨国公司提供全球端到端电信服务的颇具吸引力的机会。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为这些超高端客户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全球电信市场的5%到10%。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企业有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在全球扩张――客户的复杂需求和高难的全球质量控制,一般运营商均无法满足,而且这种方式短期内创造利润的可能性也很小。更何况,现实中需要如此复杂、广泛服务的客户,全球也不超过1000家。
为跨国公司提供全球电信服务的两种方式――购买或自建网络、利用当地运营商的网络,各有风险。美国运营商World Com走的是前一条路子,结果债台高筑。后一条路则很有可能使客户无法获得全球统一质量的服务。还有更宏伟的计划――AT&T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倡导“世界伙伴”计划,核心思想是在不同国家与不同伙伴合作实现一体化电信运营。可以想见,烦琐的多边谈判、复杂到无法想象的国际间网络互通和结算就足以摧毁如此理想化的计划。到1998年前后,该计划解体。
如今,陷入电信业全球化经营泥淖的公司正琢磨如何从他们当年看好的市场中全身而退。有些公司的情形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因为那些海外扩张十分积极的电信运营商,其自身经营的问题更大――“他们自己就比较忙一点”。
和电信类似的行业还有电力。近10年前,一些大电力公司曾尝试在别的国家从事电力传输业务,但各国的主导电力公司至今还都是本国企业。行业营运的特殊性给国内运营商带来天然屏障的同时,也使得这些行业原本诱人的全球化构想黯淡下来。
正因如此,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面对“狼来了”并不那么恐慌:“一冲即垮”的局面也许不会在这个行业出现,更何况还可以利用电信放开的规则来灵活腾挪。但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尽管有行业特性与政策环境所垒筑的天然屏障,国外运营商的进入仍然是值得警惕的,只不过其主要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联通公司法律顾问白永忠认为,电信业的不景气使得许多欧美与日本的电信公司负债累累,近期中国基础电信业最可能的外来主要投资者群体的范畴,已经在事实上缩得很小。就目前状况分析,亚太地区大型电信企业投资中国基础电信业的可能性,要超过他们的欧美同行。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副总裁麦维德分析,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仍是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主导。主导的意思是:各大运营商在不同地域、不同业务上互为攻守,需要寻求进攻与防御平衡的运营商可能考虑借助国外运营商的经验、能力和技术,在重点地区或重点业务上以合资和合作的方式进攻――当然,是否能得到这样的进入机会,完全取决于国内主干运营商对自身战略重点的判断和合作意愿。
不过,这种暂时的从属地位并不妨碍国外运营商对竞争格局发生影响。台湾地区电信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例子。1997年开始,台湾地区老牌的主干电信运营商“中华电信”受到众多新兴运营商的围攻,几乎每个新兴运营商背后都有一个强势的国外运营商。几年后,新兴运营商在移动通信业务上占有了压倒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和国外运营商一起创造的。新加坡电力公司在新加坡电信放开后参与了竞争,与国外运营商合作成立了一家从事电信运营的公司Starhub,成为本土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所有这些都说明,电信运营业好大喜功的大规模扩张已被更符合战略逻辑的做法所取代,任何轻视外来竞争者的态度都是危险的。
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财大气粗的竞争者在全球电信运营的混战中称雄。但谁能肯定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呢?当年摩托罗拉一掷50亿美元缔造的“铱星系统”以66颗低轨道通信卫星覆盖全球,这个理论上成立的全球自由通信的梦想由于过于昂贵而无法找到市场。然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全球网络平台的架设越来越趋于可能,阻碍运营业全球化的因素也会随之减少。那些运营业巨头一旦走出电信业阴霾,情形也许就不同了。
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将海外拓展的重点放在为本土客户提供更好的国际服务上,也许比较现实。在这个行业内争外忧的动荡年代,仔细端好自己手中那碗饭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