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根本是心【(免费)三叶学社基础班课程简介】

Yuan Chi

新手上路
注册
2025-03-31
消息
13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3
所在地
Ottawa
一、认识幸福

1、何为幸福
谈到何为“幸福”,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幸福来自金钱;有人认为,幸福源于爱情;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地位……
从佛教的根本观点“万法唯心造”来看,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

2、对幸福的误解
世间人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就是幸福,但结果得到了什么呢?大多却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往往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
佛教中讲万法是无常的,所以,不能过于执著有些事物。如果认为有钱就会幸福,或者结婚就会幸福,那么你也应该想想:自己梦寐以求的这一切,假如失去了该怎么办?这时候,还有幸福可言吗?

3、抉择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在内,不在外
如今许多人认为,幸福的根本是金钱。但实际上,金钱和幸福有关系吗?是有关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心理学家认为,金钱对于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只占五分之一。
作为普通人,一无所有当然非常痛苦,然而,有了钱,也不一定就幸福,反而可能带来过多的压力。所以,金钱跟幸福并不成正比,否则,有钱人就一定快乐,没钱人就一定痛苦,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
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住房,这种观点也不尽然。对有些人而言,刚开始有个小房子,就感觉不错;然而一段时间后,便不满足了,开始提升住房条件;过一段时间,又不满足了,想再换一套大房子……到最后,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们也不觉得开心。所以,好的住房并不意味着幸福。
也有人认为,幸福在于所处的环境。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住在城市的中心比较幸福,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城市二环以内的房价特别高。可是在美国,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住在偏僻的郊区才幸福。因此,如果说幸福在于环境,何以中国人觉得幸福的地方,美国人却觉得不幸福呢?
总之,人们往往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就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所以,我们好好思考就不难发现: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有智慧的人应该反思:在那些琐碎的事物中,怎么可能蕴含着最难得的幸福?我曾看过恩格斯的一句话,他说:“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园里读书,嘴里衔着烟斗,阳光温暖了我的背脊,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幸福?如果是,那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幸福。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2)幸福非常,乃无常
世间很多人没有想过无常,他们认为幸福永远不会消失,正在享乐的时候,根本不想几十年后的变化,更不会想到最终的死亡。
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人财富、权势样样具足,过得非常惬意。不过,这种局面能否长期维持,就不好说了。192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海滨大饭店,举行了一次世界性的金融会议。在出席会议的人当中,有九位是当世最富有的人:全球最大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全球最大粮食公司的董事长,全球最大煤气公司的董事长……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26年后,这些“最幸福”的人却成了最可悲的人:一个疯了,两个破产而死,三个自杀,还有三个犯法而死。

二、欲求幸福,应当借鉴佛法的智慧
在佛教中,对出生与死亡、今生与来世、心识与外境等一切,有着详尽的分析。大家若能稍微了解一下,对世间真相就会看得非常明白,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痛苦、拥有幸福。
我们若想寻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否则,虽然想获得幸福,却可能亲手葬送掉它。古印度的寂天论师曾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这句话看似非常简单,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愚者的行为与目标往往背道而驰,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希求幸福,但行为却是痛苦之因。
现在不少人往往觉得,幸福来自对外境的占有和享受,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始终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没弄明白何为幸福。若能懂得幸福的根本在于心,而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也不一定要实现某个外在的目标,那轻而易举就可拥有幸福。
当然,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在也是判断不出来的。1924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四川访问,他和陪同人员坐着两人抬的竹轿上峨嵋山。当时是炎热的夏天,轿夫们累得满头大汗,罗素暗自心想:“这些轿夫一定特别痛恨坐轿的人,大热天的,还要抬着他们上山。或许他们在想,为什么我是抬轿子的人,而不是坐轿子的人?”一路上,罗素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到了半山腰,罗素让轿夫停下来休息。他下了竹轿,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表情。出乎意料的是,轿夫们又说又笑,对于闷热的天气和坐轿的人,没有丝毫埋怨,反而兴高采烈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好奇地问他一些有关国外的事情。
表面上看,在酷热的夏季,抬着客人爬山,这应该是苦不堪言的事。但轿夫照样怡然自乐,可见幸福确实无关乎外境。
后来,在《中国人的性格》一文里,罗素引述了这个故事,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目光,看待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

三、幸福的小窍诀
1、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当今时代,不少人缺乏面对痛苦的能力,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生活是充满阳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顺顺利利,不会遇到任何曲折。”然而,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因此,人们在享受快乐时,一定要有所准备——当快乐被摧毁时,自己应该怎样应对?比如你现在有钱,你要想:“如果以后没钱了,变成乞丐了,我该怎样生活?”现在你家庭和和美美,你要想:“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当遇到痛苦时,就不会垂头丧气、愁眉苦脸,更不会选择自杀。反之,假如没有任何准备,遇到危机就很容易崩溃。

2、灭除自私自利心
佛教认为,痛苦来自于对“我”的执著,只要自私自利心存在,痛苦就会一直伴随自己。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其实,人是不会为他人吵架的?人在吵架的时候,往往一开口就是“我”——你对“我”如何不公平,你对“我”说过什么……小到家庭内的吵嘴,大到部落、国家间的争论,都是以“我”为中心引发的。
在佛教中,有一个甚深的理论——人们牢牢执著的“我”,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若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就能有效地对治自私自利。对此,初学佛者不一定理解:“我怎么不存在?我不是站在这里吗?我不是坐在这里吗?”实际上,若以佛法的智慧深入剖析,就会发现“我”确实不存在。
佛教的“无我观”:
在不以胜义理论、仅以世俗理论分析时,我们可以说,幸福是基于满足感之上的一种心态,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上有幸福,无论谁得到这种外境,都应该拥有幸福。比如,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谁跟他(她)在一起都会幸福;倘若金钱是幸福的根本,那谁有了金钱就会幸福……这可能吗?绝不可能。因此,虽然我们不否认外境对幸福会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幸福的根本是心。
这一点,是从世俗层面讲的。但若进一步以胜义理论分析,就会发现:心也不存在。
请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