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住 Kirkland,西雅图这边说中文的人不少,但你要说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基本也就是在亚超买东西或者中餐厅吃饭的时候,听到熟悉的语音系统一下,然后下一秒就切回英文了。语言在这儿像个隐身人,飘在生活边上,你注意不到的时候,它就彻底溶进空气里了。
我们家算是日常生活基本完全无中文需求的那种家庭。我和队友两个本身就是比较内敛的人,在家基本也就是自己干自己的事,偶尔吃饭什么的聊天会说两句中文。我孩子现在小学三年级,平常放学除了lingoace在上线上中文课的时间,和周末去游泳打球,其他基本全程英文。我们一直以为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种语言就没有和生活中的事情挂上钩来。
但前段时间带他回深圳,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不适应,交流起来感到别扭不舒服,结果几天下来我突然意识到:他并没有我们担心的那种语言障碍,甚至很多时候他会自然地跳进小孩的对话圈,听懂、接话。我姐有点惊讶地问:“你们在家都讲中文的吗?”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们家讲得并不多。
让我觉得比较特别的不是他听得懂,而是他反应得上。比如在礼品店,导购问他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会说“谢谢我们就随便看看”;在公园捡到别人的小风车,他主动去问别的小孩“是不是你的”。这不是背单词能练出来的东西,这是反应模式。换句话说,他的中文语感正在构建。
我们后来回想,也许就像小时候练钢琴一样,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进步,但一段时间后反过头看,会发现原来已经从不会到熟练了。这次旅行其实就是那面镜子,照出了他平时在这门课上潜移默化的积累。
有天晚上我们聊天,我顺口问他:“你发现你在中国说中文越来越顺了吧?”他点头,但没多讲,只说:“上课的有些词用上了。”
我们后来翻了翻他的 LingoAce 学习记录,发现确实前期课程中就出现了“颜色”“方向”“问路”“购物”等主题,而这些在中国日常生活里太容易用上了。他没有主动展示过这些内容,但那次旅程证明这些信息其实在他脑子里已经被默默存好了。
回来以后,我们还是维持原来的节奏。课没停,也没增加。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时候上,基本也不需要提醒。偶尔会听见他在房间里跟着老师读词,结束后就该干嘛干嘛,状态和平时没区别。整个过程没什么高光时刻,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果,但现在回头看,的确是在慢慢起作用。那种变化不是靠谁讲了一句话,也不是靠一节课完成的,它藏在无数个被忽视的小细节里。旅行这件事,只是刚好帮我们把这些东西照了出来。但我们现在更明确的知道,有些投入的回报不是立刻发生的,但时间会帮你验证有没有价值。
语言的存在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能自然参与进一些你不曾预设的时刻里,顺着生活流动,而不是贴标签。这跟“学得好不好”无关,而是它能不能留下来、用得上、或者至少不会被彻底遗忘。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可能最实际的收获不是说出多少词,而是当一个完全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在另一个语言系统里也能舒适地呼吸、正常地玩、毫无违和地参与进去时,我们知道某些选择并不是白费。
也正是这样,我们决定就这么持续下去,不急,也不做什么目标管理。就像每天喝水一样,量不大,但它始终在滋养什么。哪天有了需要,它就能起作用。
如果没有这一段回国经历,我们可能永远低估了一个孩子在非目标语言环境下的输入吸收能力,而且我们可能还会错过一个很自然的语言打开方式。
语言也许没有让他考试得高分,但它至少让他保住了一段回忆的原色没被翻译、没被错过、也没被自动替换成英文里的大概意思”。
这一点,大概就是我们最初报课时没想到的部分吧。
我们家算是日常生活基本完全无中文需求的那种家庭。我和队友两个本身就是比较内敛的人,在家基本也就是自己干自己的事,偶尔吃饭什么的聊天会说两句中文。我孩子现在小学三年级,平常放学除了lingoace在上线上中文课的时间,和周末去游泳打球,其他基本全程英文。我们一直以为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种语言就没有和生活中的事情挂上钩来。
但前段时间带他回深圳,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不适应,交流起来感到别扭不舒服,结果几天下来我突然意识到:他并没有我们担心的那种语言障碍,甚至很多时候他会自然地跳进小孩的对话圈,听懂、接话。我姐有点惊讶地问:“你们在家都讲中文的吗?”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们家讲得并不多。
让我觉得比较特别的不是他听得懂,而是他反应得上。比如在礼品店,导购问他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会说“谢谢我们就随便看看”;在公园捡到别人的小风车,他主动去问别的小孩“是不是你的”。这不是背单词能练出来的东西,这是反应模式。换句话说,他的中文语感正在构建。
我们后来回想,也许就像小时候练钢琴一样,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进步,但一段时间后反过头看,会发现原来已经从不会到熟练了。这次旅行其实就是那面镜子,照出了他平时在这门课上潜移默化的积累。
有天晚上我们聊天,我顺口问他:“你发现你在中国说中文越来越顺了吧?”他点头,但没多讲,只说:“上课的有些词用上了。”
我们后来翻了翻他的 LingoAce 学习记录,发现确实前期课程中就出现了“颜色”“方向”“问路”“购物”等主题,而这些在中国日常生活里太容易用上了。他没有主动展示过这些内容,但那次旅程证明这些信息其实在他脑子里已经被默默存好了。
回来以后,我们还是维持原来的节奏。课没停,也没增加。孩子自己知道什么时候上,基本也不需要提醒。偶尔会听见他在房间里跟着老师读词,结束后就该干嘛干嘛,状态和平时没区别。整个过程没什么高光时刻,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果,但现在回头看,的确是在慢慢起作用。那种变化不是靠谁讲了一句话,也不是靠一节课完成的,它藏在无数个被忽视的小细节里。旅行这件事,只是刚好帮我们把这些东西照了出来。但我们现在更明确的知道,有些投入的回报不是立刻发生的,但时间会帮你验证有没有价值。
语言的存在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能自然参与进一些你不曾预设的时刻里,顺着生活流动,而不是贴标签。这跟“学得好不好”无关,而是它能不能留下来、用得上、或者至少不会被彻底遗忘。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可能最实际的收获不是说出多少词,而是当一个完全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在另一个语言系统里也能舒适地呼吸、正常地玩、毫无违和地参与进去时,我们知道某些选择并不是白费。
也正是这样,我们决定就这么持续下去,不急,也不做什么目标管理。就像每天喝水一样,量不大,但它始终在滋养什么。哪天有了需要,它就能起作用。
如果没有这一段回国经历,我们可能永远低估了一个孩子在非目标语言环境下的输入吸收能力,而且我们可能还会错过一个很自然的语言打开方式。
语言也许没有让他考试得高分,但它至少让他保住了一段回忆的原色没被翻译、没被错过、也没被自动替换成英文里的大概意思”。
这一点,大概就是我们最初报课时没想到的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