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不应是“海归派”首选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冯健说,归国后,“海归派”面对的不是一家企业、一个人,而是整个人文环境,应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薪水不应是“海归派”首选

10年来深圳政府第三次海外招贤在即,最高年薪30万美元,市人事局有关人士坦言

对话动机

6月5日,深圳第3次赴海外招聘的报名工作全面结束。据称,此次海外招聘规模空前,共有48家单位申报了362个职位;与此同时,招聘职位的最高年薪更是高达30万元美金。

来深创业已成为许多“海归派”的梦想。但深圳,这个对留学生极富诱惑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留学生创业政策?深圳为什么要远赴海外招聘?怎样的留学生最有胜出的机会?近日,记者就去年的招聘团情况以及目前“海归派”的现状采访了深圳市人事局有关人士冯健。

新闻背景

1992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以政府名义赴美国招聘人才,并举行了5场“海外人才”招聘会,场场爆满,1000余人领取了表格,342人当场填写,愿意来深工作。

2001年,深圳市政府招聘团第二次远赴美国、加拿大,这次共有3000余人到会,与400多名留学人员达成聘用意向,与200多人达成项目合作意向。

2002年5月,深圳市政府第三次远赴海外招聘工作又开始紧张筹备。20余个职位的年薪超过了10万美元,最高年薪达30万美元。今年7月,深圳市政府第三次赴海外招聘团将如期出行……

10年前率先在全国赴海外招贤

“深圳对海归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重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单位真正需要。”

记者(以下简称“记”):1992年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曾率先在全国搞了第一次赴海外招聘会,当时曾轰动一时,并受到广泛好评。但奇怪的是,这种做法为什么没有持续下来?而是直到9年以后的2001年,才有了第二次赴海外招聘人才的举动?

冯健(以下简称“冯”):1992年是留学生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起步阶段。之后,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数目一直在持续增长。直到2001年,我们明显感觉到深圳市已经成为留学生回国创业的首选,“引智办”接待留学生的数目也与日俱增,已经形成了热潮。再加上深圳经济日益繁荣,我们就觉得这正好是一个契机。

记:深圳企事业单位对“海归派”的需求量大吗?

冯:总的情况来说,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重视只是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当各方面的时机都已经成熟时,市政府就策划了9年以后的第二次赴海外招聘。

记:留学生见到你们是不是感觉很亲切?

冯:留学生是非常欢迎像我们这样来自国内的招聘团体的,因为不用回国就有了选择的机会。实际上,买张机票飞回来也不一定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是工作单位、投资机会、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都摆在面前了。挑吧,别花了眼睛就好。

记: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吗?

冯:当时有一位博士,去年的洛杉矶海外招聘会,他没赶上,就接着去赶第二场。在经过几次接触后,深圳的公司马上就拍板了。在近一年的工作中,双方都感到很愉快,今年即将进行的第三次赴海外招聘会,公司就派他去招聘留学生。其实他本人不是搞人才开发的,公司就是要以这位博士的经历让留学生们看到希望。

记:这种招聘会,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冯:政府起到了一个红娘的作用,负责牵线搭桥,真正唱戏的还是企业。

深圳海外招聘会场场都爆满

“留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我们的招聘地点,会场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记:去年的第二次海外招聘团,你也是当时的成员之一,给我们简单讲讲当时招聘团的构成吧。

冯:当时规模很大,带队领导是常务副市长李德成,最大的特点是这个团成员是以用人单位为主的。有30多家单位的负责人,带了300多个职位和100多个合作项目,加入进来。

记:对于那些海外人才来说,这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冯:从去年的4月4日开始,一共是14天的行程,第一站是洛杉矶,之后还有旧金山、纽约、温哥华,一共5站进行留学生的招聘、座谈工作。风尘仆仆的,行程非常紧张。

记:招聘采用什么形式?

冯:以招聘会的形式,一个会场,用人单位把海报贴出来。我们这边准备了详细的岗位信息汇编,参会的可以随便索取,看了这个信息汇编以后,留学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寻找感兴趣的单位,找到后,就可以直接面谈了。

记:怎样保证招聘会在最大范围内吸引海外的留学生呢?

冯:重要的是准备工作。当地的《星岛日报》等华语日报在我们起程的半个月前,就刊登了招聘团的有关消息,我们的网站上也发布了消息,活动行程通过报纸和电视新闻不胫而走,留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我们的招聘地点。

记:现场情况一定很火爆吧?

冯:场场爆满,我们租的几百平方米的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归国后的心态调整是必须过程

“一些海归派人才和单位发生矛盾,把回国后的薪水看得很重。但国内外的环境毕竟是不一样的,必须有一个心态调整。”

记:但我想问一个问题,本报曾报道过“海归”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一些问题最终导致合作搁浅,让人觉得非常遗憾,你觉得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冯:还是留学生回来工作心态调整的问题。有很多海外人才把回国后的薪水看得很重,其实我们出去招聘,年薪是多少,在岗位需求里面写得是很清楚的,在这方面不应该有分歧。其实留学生的首要考虑应是一个综合投资、就业和生活环境的综合问题,是不是有用武之地。

记:就创业环境和政府的重视程度而言,是不是海外人才在国内创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冯:国内的创业环境和国外肯定是不一样的,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在整个投资的过程中,国内经营等方面的环境还不是非常成熟,但也正是这种不成熟,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企业在国外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回来后却能过得很好。

记:也就是说,海外人才回国后,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能不会事事都一帆风顺?

冯:是的,一段时间内肯定是需要艰苦奋斗的,不要设想得过于完美。我们也经常这样告诫留学生,政府是很希望他们回来的,希望他们回来后做出一点事情来。

记:为什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冯:因为他们回来后面对的不是一个政府部门或者一家企业、一个人,他是要面对整个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深圳要发展离不开“海归派”

“台湾的经验值得借鉴,只要是学有所成的,能够对深圳经济起作用的海外人才,我们都欢迎能够回来。”

记:回国的海外人才一般都是什么情况?

冯:留学生回来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创业,一种是就业。创业的一般是在国外已经拥有了专利或者研究成果,要回国后转化为生产力,这种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是中小企业;但另一部分回来就业的留学生都是受国外经济的影响,认为回国是个人发展的上上之策,还有很多则是抱着报效国家的心态回来的。

记:你能不能具体谈谈“海归”人才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冯:以台湾为例,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离不开海外人才的力量,这个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深圳也是希望“海归派”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海外人才。

记:深圳也有一个留学生的创业园,现在情况怎么样?

冯:我们的留学生创业园现在已经有了130多家,必须是在“引智办”确认了留学生资格后,才可以进园创办企业。现在正在建一个8万多平方米的创业大厦,扩大创业园的规模。

记:目前哪些类型的海外人才比较抢手?

冯:医疗、IT信息产业、软件类的研发人员、市场营销,还有管理人员,像CEO、技术总监这样的职位。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是学有所成,能够对深圳的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海外人才,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回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