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教育長征:烽火中的教育奇迹——西南聯大

metropolis

本站元老
注册
2010-12-10
消息
12,019
荣誉分数
2,704
声望点数
373

View: https://youtube.com/shorts/FQ4IntiFREA?si=SXrK3qhAlbXFwPb3


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历史 #西南联大1

抗戰勝利80周年|教育長征:烽火中的教育奇迹——西南聯大​

xinanalianda_x1.jpg


抗戰勝利80周年|教育長征:烽火中的教育奇迹——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

刊登日期 : 2025-08-11​
編輯︰紀小廷
導讀
202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當代中國」推出特別專題,紀念抗戰勝利,包括12篇文章、12條影片,透過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抗戰故事,探討中華民族如何由衰敗走向振興。


  下面這張相片,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大學時期的學生證,是其研究生涯的起點。他當時就讀的,是在抗戰烽火中建立的西南聯合大學(下稱西南聯大)。

  這所大學只存在了短短八年,卻培養出8,000多名學生,包括2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00多位中國兩院院士。這是中國烽火中的教育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傳奇。

西南聯大楊振寧學生證01

1938年至1944年間,楊振寧在西南聯大修讀物理系本科及碩士。(網上圖片)

中國歷史上最窮、最好的大學​

  西南聯大顧名思義,是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3所高等學府,於抗戰期間在中國西南邊陲昆明建立的聯合大學。

  為何要建立這樣一所大學呢?

  這要說到1937年「七七事變」後,平津地區(今京津地區)的高校為躲避戰火紛紛內遷。位於北平(今北京)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位於天津的南開大學,在湖南長沙組建臨時大學,並於1937年11月正式開課。然而僅1個月後,南京陷落,武漢告急。臨時大學被迫輾轉數千里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02

長沙臨時大學輾轉數千里遷往昆明,部分師生經海路及公路遷移,剩下的250人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從湖南徒步至雲南,被譽為「教育史上的長征」。(網上圖片)
  1938年5月,西南聯大正式於昆明開課。各個領域的一線學者和教授都在此集結,包括聞一多、馮友蘭、陳寅恪、朱自清、沈從文、錢穆、華羅庚、陳省身等等,西南聯大無疑是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
西南聯大07

西南聯大集結了當時的一流學者和教授,照片中有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王力、沈從文等。(網上圖片)
  但國難當頭,物質條件極為艱苦,這裏「除了人,甚麼都沒有」,又是中國歷史上最窮的大學。​

物質極度匱乏 精神極度振奮​

  楊振寧曾這樣回憶當時的生活:校舍非常簡陋,教室的屋頂是鐵皮,下雨時叮叮噹噹響不停;宿舍是茅草房,一個宿舍20張上下鋪,能擠40個人,晚上常被臭蟲咬得睡不着;飯廳沒有椅子和板凳,也沒多少菜吃,米飯中至少十分之一是沙子。除了這許多困難以外,每天還要面對持續不斷的日軍空襲......​
西南聯大06

西南聯大的校舍簡陋,教學條件非常艱苦,但無阻師生學習報國的熱情。(網上圖片)
  教授們的生活也非常拮据。華羅庚攜一家人住在城外小村莊,樓上住人,樓下就是豬圈牛圈,他形容為「豬馬同圈,我與之同作息」。因工資太低,教授們的夫人靠做米糕、賣炸麻花補貼家用的情況屢見不鮮。

  物質條件極度匱乏之下,師生的精神卻極為振奮,人人期盼以學問報國。

  華羅庚寫出學術專著《堆壘素數論》,攻克十多個世界級數學難題,還有湯用彤的《中國佛教史》,錢穆的《國史大綱》,馮友蘭的《貞元六書》,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這些論著,後來成為各學科的奠基之作。
西南聯大05

1938年,在西南聯大任教的華羅庚(坐椅子者)和家人在雲南昆明的住宅前留影。當時華羅庚從英國留學回到中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西南聯大辦學8年多,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3,300多人。師生當中湧現了眾多科學類、工程類、文史類的專家和學者。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等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才,成為都後來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

投筆從戎上戰場 數度掀起從軍潮​

  抗戰期間國危民困,不少學子毅然走上戰場。從長沙臨校到後來的西南聯大,數度掀起從軍潮。據統計,當時每100位聯大同學中,就約有14人上戰場,當中更有為國捐軀的烈士。​
西南聯大08

抗戰期間,不少西南聯大的學子毅然走上戰場,從事技術、翻譯、救助等抗戰工作。(網上圖片)
  長沙臨時大學時期,學校組成大學軍訓隊,對學生進行軍事管理和訓練,設立學生戰時後方服務隊,還為上戰場的學生保留學籍。

  一些學習工程技術的同學到軍事系統從事技術工作,有的加入戰地救護隊運送傷員和戰時物資,或者參加戰地服務團。

  遷至昆明後,有的學生加入遠征軍,有的則加入飛虎隊擔任中英翻譯。他們在接到中文情報後,迅速將其翻譯成英文並送達美軍處,使將領們根據情報及時調整軍事部署,擊落眾多敵機。後來成為翻譯大家的許淵沖就是其中一位。
西南聯大09

翻譯家許淵衝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曾為飛虎隊志願擔任空軍翻譯。圖片攝於1942年。(網上圖片)
  投筆從戎保衛國家,聯大學生不僅是學問上的大師,更是行動上的勇士。​

西南聯大 留下寶貴精神遺產​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西南聯大的校歌這樣唱道。這所戰時大學只存在了不足9年,但它仿佛一座精神豐碑,為後人留下了一筆不朽的思想遺產。​
西南聯大10

西南聯大舊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298號雲南師範大學內,是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在滇8年辦學的歷史見證地。(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成為教育大國,如今的目標是建設教育強國。西南聯大作為歷史範本,為我們提供寶貴經驗和精神力量。​
西南聯大11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西南聯大》2023年11月在雲南昆明進行首場公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7事变后,我外公是北大校长秘书,随北大迁往长沙,外婆当时在做月子,没能跟随南迁。一年后,按照外公安排的计划,从天津乘外国货轮到香港-越南海防-河内,乘火车到昆明。

那年我妈13岁,家里的老大,小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她在昆明上中学和大学,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和天津后,她1947年在北京毕业于清华。

我爸大概是高中毕业后,从天津辗转到昆明,路上有时收不到家里邮寄的生活费,曾在途中水文站打工养活自己,不清楚走了多久。考入西南联大后父母成为同学,他也是回到北京以后1947年从北大毕业。

我弟弟去昆明参观过西南联大旧址和博物馆,现在是昆明师范大学。我很想有机会去看看。
 
77事变后,我外公是北大校长秘书,随北大迁往长沙,外婆当时在做月子,没能跟随南迁。一年后,按照外公安排的计划,从天津乘外国货轮到香港-越南海防-河内,乘火车到昆明。

那年我妈13岁,家里的老大,小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她在昆明上中学和大学,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和天津后,她1947年在北京毕业于清华。

我爸大概是高中毕业后,从天津辗转到昆明,路上有时收不到家里邮寄的生活费,曾在途中水文站打工养活自己,不清楚走了多久。考入西南联大后父母成为同学,他也是回到北京以后1947年从北大毕业。

我弟弟去昆明参观过西南联大旧址和博物馆,现在是昆明师范大学。我很想有机会去看看。

你还是去你爸蹲的牛棚参观一下更有教育意义
 
我喜欢去哪里要你置喙?

顺便问问你爸59年在清华有没有浮肿,我估计你爸47年一路颠沛流离到西南都没挨过饿吧。所以要说刻骨铭心,还得说是毛主席领导的那段峥嵘岁月。
 
顺便问问你爸59年在清华有没有浮肿,我估计你爸47年一路颠沛流离到西南都没挨过饿吧。所以要说刻骨铭心,还得说是毛主席领导的那段峥嵘岁月。
你可能是被洗脑了,你是不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我没听说我家人有过浮肿。我不知道我爸有没有挨过饿,因为他不爱回忆。但是我知道我姥姥在昆明教中学时,因为营养不良贫血多次晕倒在课堂上,算是挨饿了吧?后来靠当地人介绍的偏方治愈的。
 
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这件事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的耻辱。

中共建国这么多年, 航母核弹,应有尽有, 居然连一个民国时期逃难到西南的联大都超越不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