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家庭问题讨论之一:老人难 儿女难 谁人不难?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oread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oread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1-24
消息
20,275
荣誉分数
16
声望点数
0
It was originally posted in the main forum. This is an interesting topic, deserved to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移民家庭问题讨论之一:老人难 儿女难 谁人不难?
木然

  本报上期发表了星星生活记者微尘的《探亲的老人,为何叹息?》一文后,编辑部“倾诉热线”“火烫”起来。来电者既有年老的知识分子,也有刚移民的年轻人,他们各说各道理,中心议题始终围绕着在移民后这样的“新环境”下,两代甚至三代人间的关系如何相处?

  直率地说,“星星生活”的读者对“代沟”存在的困惑反响确实出乎我们所料。根据读者的建议,本期我们继续刊载了《婆婆来探亲,媳妇怎么办?》( “倾诉空间”/七版)和《进退两难的老人》( “苦乐移民”/十版)。我们期待通过“星星生活”所创造的“倾诉空间”,让更多的人走到一起。读者的来电使我们更迫切感受到,在远离故土的今天,无论误解多深,蕴积在我们内心的情感愈深愈脆弱。与以往相比,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家”,需要亲情,需要理解。

                   “老人难,我们难不难?”

  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读者在清晨打通编辑部的电话,那天正好是笔者值班,她谈到老人问题时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我承认老人过来后会面对许多委屈,但这仅是单方的感受。对于年轻人来说,出国后谁不委屈,有时候后辈所经历的那种艰难,是很多父母所不知道的。他们不清楚儿女所要面对找工作,供车买房子,随时会被LAY OFF,这些压力不处身现实,是无法体验得到的。老人再委屈,也只是在‘家’这样窄小的环境下。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大环境,那种感受老人怎能体验到。而且,做儿女的也不能和老人讲这些。一讲就会被误解,以为我们在想法儿赶他们走。”

  这位读者的话让我沉思了许久。确实,当一个“家”放弃原来所拥有的一切漂洋过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在文化和生存观念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重新开始,此时所要面对的艰难,不是所有的老人所能理解的。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生活的表象,比如空气怎样清新,食物怎样丰富,福利怎样周到,买房子购汽车的人生梦不用到“大款”就可以实现,他们感受不到“生存”“立足”的压力。

  另一位颇明事理的女士在来电中表示:“我承认老人确实会面对这些不堪的压力,但他们不是最艰难的。最艰难的是做儿子的,往往夹在父母与妻子间,两头不讨好。”

  这位女士的话让我无言,对于她所说的情况我是熟悉的。

  我的一位邻居因幼女需要照顾拟申请老人过来照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决定是让父母过来还是让岳父母过来时犹豫不决。而聪明的妻子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用沉默来考验丈夫。邻居对我说:“两家老人都想来,从我内心上说,我当然是想自己的父母能过来,这不是谁‘亲’谁‘薄’的问题。男人都是有面子的,不想父母说我有了老婆就刻薄父母,我这样做某种情况也是为妻子好,不希望父母因此结怨于她。”丈夫这种“好心”仅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他小心翼翼准备说服妻子时,妻子一句“你父母那么老过来能做什么事情,要一不小心摔一跤半死不活的,医药费你给得起吗?”丈夫经妻子这么一教育,马上就改了主意。没多久岳父母安然而至,之后住了有半年,妻子看丈夫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就提出让婆婆过来旅游,做丈夫一得到妻子的恩准,马上着手办理了母亲来加,之后的结果正如《探亲的老人,为何叹息?》一样,婆婆在妻子一家的冷嘲热讽中挥泪而去。知悉邻居在其母探亲未完就将其送回国,我确实为他母亲鸣不平,但邻居居然站在妻子那边指责自己的母亲:“该做的我已做了,是她不争气,怨不了谁。”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新移民中确实太多太多。

  本来,两代人的矛盾,与出国不出国没关系。中国的伦理教育,万事以“孝”为先。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不但致使老一代人心中有把衡量的尺子,儿子和女儿心中同样各有另一把尺子,这些矛盾其实一直存在着。过去在国内,因为生存的空间层面较大,象老人,可以在同事、亲戚、邻居、儿子或者女儿中选择,所以很多矛盾会因为空间的转移得到掩盖。比如和儿媳不和,可以选择到女儿家去生活,惹不起还可以躲。但到了国外,因为生存空间相对狭窄,惹不起还不能躲,这是矛盾激烈尖锐的关键。

  确实,出国是一种“变”,这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无论是生存观念或者道德理念,出国后都要面对一个重新定位的更新过程,这不是一家两家谁难谁不难的问题。笔者以为,无论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来说,既然选择了出国,不管是移民还是探亲,都应该接受这种“变”,要学会理解和接受。如果固守原有的观念,各自守着自己的利益空间毫不利人,结果将一定是家将不“家”。与其这样,真没必要选择出国,选择新生活的开始。

                    呼吁老人对年轻人更多的理解

  家庭矛盾,过往更多是在婆媳之间作突破口。但出国后,这种矛盾的体现表现为多角性:妻子与公公婆婆、妻子与自己的父母、妻子与丈夫;丈夫与自己的父母、丈夫与岳父母等等都会随时出现,家庭关系的维系特别单薄,要防止家庭关系的瓦解,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现代化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人权的尊重凸显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平等,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加强,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是家庭中每个人的地位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而负面的作用是,这种平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有相冲突之处,这为移民家庭关系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对此,出国的老人应注意这种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比如家务方面,孩子教育方面,都应该以理解的心态去认识和接受,不能用排斥的,批判的观念去判定,否则“天伦之乐”会演变成“天伦之悲”。

  其次,要理解年轻人出国后在就业、生存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有些老人总在抱怨年轻人下班后或者周末没有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事实是:刚出国发展的年轻人,由于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准备不足,在就业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国内要大很多,过重的压力致使他们失去了营造生活乐趣的积极性,这种无精打采漠视他人感受的惰性心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存在着,并不是谁不重视谁的问题。

  第三,因为生活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简单化,造成倾诉的空间变得狭窄。很多的心理话,那怕是父女间也不能很畅顺地得到表达。本来两代人就必然存在着“代沟”,彼此需要沟通和理解。现在因为倾诉的空间狭窄了,很多话不能表达,很多情感被深深压抑,作为老人此时如果不能对年轻人予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稍为苛刻,则如火上添油,“长相好”只是一句空话。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试一下,为了儿女,也为了自己,退一步,不需要委屈,只需要理解和接受,这样彼此相处的空间会大些,舒服些。

  最后,对当家的女性,无论是丈夫对妻子,还是父母对女儿,抑或是公婆对媳妇,都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之所以特别提出对女性尊重问题,是因为作为女性新移民,她们所承受的压力远比男性要加重,原因当一个家庭初来乍到,男性多只考虑事业因素,而女性则处于事业、生育、孩子教育、家庭财政收支平衡等多难的选择中,加上在家庭观念上,男性主观上认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应体贴周到,而事实上女性在多重压力下,心理健康受到极端的挑战,在情绪上,家务接受上,都会表现出与原有状态不相符的反常,此时,无论是丈夫,还是公婆,或者父母,都应该多给予女性主人以关怀和爱护,这是家庭和睦所必要的。

  笔者以为,当我们在刻求家庭和睦的同时,首先要刻求彼此尊重和关怀,这是和睦生活的前提。

                    呼唤亲情归来

 “我觉得,出国后假如生活基础没打好,最好不要叫老人过来,宁愿辛苦些,我觉得不管是谁的父母,老人一过来,矛盾就会尖锐,矛盾一尖锐,这个家就很危险。”这是不止一位读者给我们来电时说到的。

  这应算是一种“躲”的方式,但却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因为对双方父母“谁都不申请”,其实是一种割断亲情的作法。这种以割断亲情求取“安定团结”的作法,事实已经在动摇了“家”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要移民?因为我们渴望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仅是买房子添车子年薪数万元?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物质生活对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但组成一个可称之为“家”的元素,除了用金钱换回来的物质享受外,还有什么?

  一个家,不但有丈夫妻子,不但有儿女,还应该有父母和岳父母,还有公公和婆婆,这是“家”的整体。如果你失去了其中之一,这个家就是缺陷的家。也许你曾经不曾珍惜过,这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因为你还有明天。

  明天,你会珍惜他们吗?我所说的是你的家,以及关于“家”的一切。


                              2003年10月10日

一个朋友的采访笔记!
 
"当我们在刻求家庭和睦的同时,首先要刻求彼此尊重和关怀,这是和睦生活的前提"

Agreed. However be prepared that none of your efforts would be appreciated. Keep a low expectation.
 
咱妈过来没事吧??看的我有点怕怕了:buttrock:
 
最初由 丫丫 发布

怕比不怕好:glowface:
啥时候来啊:lookaroun
3月底4月初吧,能吃到XXXXXXXXX.:D :D :D
 
:eek: :eek: :buttrock: :buttrock: 我的原话全变叉叉啦:crying: :crying: :crying: 你狠!:gun: :gun:
今早打电话咱妈现在还在为人民服务呢.
对了上次俺的遗忘物,回头我搬完家去拿.
 
最初由 Melody 发布
:eek: :eek: :buttrock: :buttrock: 我的原话全变叉叉啦:crying: :crying: :crying: 你狠!:gun: :gun:
今早打电话咱妈现在还在为人民服务呢.
对了上次俺的遗忘物,回头我搬完家去拿.
:evil: :evil: :evil: :evil:
有遗忘物吗:lookaroun

咱妈,本来就是来帮你的吗,你怕什么,:o
是怕跟咱婆婆不好一碗水端平么:bsmile:
条件不是还不允许么,你的明白,老恐龙的明白,咱婆婆肯定也是明白地:D
 
最初由 丫丫 发布

:evil: :evil: :evil: :evil:
有遗忘物吗:lookaroun
烤鸡串用的佐料

咱妈,本来就是来帮你的吗,你怕什么,:o
是怕跟咱婆婆不好一碗水端平么:bsmile:
条件不是还不允许么,你的明白,老恐龙的明白,咱婆婆肯定也是明白地:D

不是.咱妈你还不知道,还不是耍小孩脾气:o 不过咱妈怕我:D :D
 
Care to elaborate on this? The whole point of discussion is to share our own experiences.
 
探亲的老人 为何叹息?

星星生活105 [2003-10-03]

采访对象:吴英(化名)
性别:女
个人档案:2002年底由儿子担保来加探亲,来自中国北方某城市,原为中学老师。
记者:薇尘
采访时间:2003年9月30日

现如今,因为儿女而飘洋过海来探亲的老人们越来越多了,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好不好,有什么感受,是人们所关注的。

65岁的吴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在电话里说话的感觉看,她似乎并不是很顺心。并且一再叮嘱我在文章介绍里隐去她的姓名和所来自的城市,可能是不想让儿子一家人看出来。

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回国了,她说,对于这里,还是有些留恋的,但却不想再来了。这似乎有些矛盾,她大概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笑容里闪过一丝无奈。

我是一直挺想找个人说说的,因为心里堵得慌,跟家里人也没法说。

当时我来这里,主要是想看看孙子,他是在这里出生的,已经两岁了,可是我还从来没见过,很想他。儿媳妇的父母早在3年前就过来了,现在已经转成了移民身份,孙子一直是他们照顾的,自然跟他们亲近些,这个我也有思想准备的。

儿子的房子是一栋独立house,本来挺宽敞的,可是为了多收租金,他们把房子隔出了很多房间,只留下两间睡房,其余的全租了出去。我当时看了那种情况,心里就一酸,孩子们在这里也不容易啊,谁不喜欢清静呢?以前在国内,有些老姐妹常羡慕地跟我说,你有福啊,有个儿子在国外挣大钱。我总是笑笑,其实除了帮我办探亲交的费用外,儿子从来没寄过钱回家。不过我和他爸爸都也没在意,知道他挣钱辛苦,再说我们也不缺钱。

来之前,本来想我来了,不管怎样也会腾出一间房给我住。可夜里到了家,儿子才吞吞吐吐地说,房客不同意搬,所以没有空房间了,我只能睡在客厅里。我听了真挺难过的,想不到这么多的房间,竟没有我这个做妈的容身之处。不过看看儿子为难的样子,就忍了忍,叹口气没说什么。

倾诉热线:416-491-8401,647-282-2188,欢迎你来电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时儿媳妇他们已经睡了,没有出来见面。客厅里已经腾出了一个角,用布帘子隔开,里面放了一张折叠床。那晚,也许再加上倒时差难过吧,躺在小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越想越伤心,忍不住落泪,想想还是住几天就回家吧。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当儿媳妇抱着孙子下楼来,甜甜地叫着妈妈,还教孙子叫奶奶,听着那奶声奶气的“奶奶”,我的伤心也没影了。

我们有一儿一女,原来儿子他们没出国时,我和儿媳妇一直相处得还可以。她比较懂得为人处事,嘴也甜,所以就算有个什么分歧,也能被她的好言好语给化解了,这次也是这样。

儿子、儿媳要上班,两个亲家就主动提出带我出去转转。加拿大的空气真是好,不像我们那个城市环境污染重,感觉这里的人也要文明些,上公交车也有人给我们让座。而且中国人也很多,看着很亲切,没太有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

但是两亲家都不停地在说着这里的坏处:黑人多犯罪率高,生活枯燥闷得很,东西不好吃,说话听不懂,等等。我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多想。但是后来他们时不常地就要控诉一番,看他们说的那语气,简直就是呆不下去了。我就有点奇怪了,既然这么不喜欢这里,为什么还要办移民呢?要知道当初为了给他们申请,儿子可是费了不少劲儿的。再仔细一琢磨,就有点怀疑他们这么做,是怕我觉得这里好想留下来。

其实,这里就是再好,我也没想过要常呆,毕竟这里不是咱的家啊,人都说叶落归根,我这么大年纪了更不愿挪窝了。再说老伴还在国内呢,他不喜欢出国。

中国老人适不适合在加拿大生活呢?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是,实际中,我们也确实听到一些老人说喜欢这里的田园生活。所以这是个很个人化的问题,没有定论。想起有个朋友的母亲回国后,还在电话里不断地问栽的树结果了吗?公园里的草地还是那么绿吗?那种向往的语气也让儿女们动容。

另外一点不解的是,每天晚上吃饭时,两亲家都会抱怨照顾孙子太累,儿子总会一脸歉疚,儿媳也总要有点意味深长地看看我。我知道他俩是在抱怨我不帮忙,可是他们哪里知道,那老两口平时根本不让我碰孙子,连抱抱都难,总是说不要我辛苦,或者说这里照顾小孩有很多规矩我不懂……我在国内日盼夜盼就是能自己带孙子,怎么会不管呢?

倾诉热线:416-491-8401,647-282-2188,欢迎你来电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心里很难过,有一次和儿子单独在家,就给他说了。他一个劲地说不可能,说没有理由。我说,可能老两口怕我和孙子太亲近,而疏远了他们。儿子还是说不可能,我这个当妈的倒好像成了造谣的人。

儿子粗心没有办法,那些话也不能和儿媳说,不过想想能和孙子多呆一阵,就什么都能忍了。为了不让儿媳有怨言,我包揽了做饭等大部分的家务。

本来说住半年就回国了,可是亲家家里突然有事,必须赶回去,所以我必须留下来照顾孙子,这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于是儿子他们又帮我续了签证。

终于可以带孙子了,真是别提多高兴了。他一开始还不太接受我,过了几天就熟了就依赖了。然后我就开始教他说简单的汉语,和他做游戏等等。我是做老师的出身,教小孩子也算有点经验,我们祖孙俩每天都玩得很开心。虽然我自己又要照顾孙子,又要趁他睡觉的时候,急火火地洗菜做饭,以致每天晚上腰酸背疼,大半夜也睡不着,不过心里是甜的。

倾诉热线:416-491-8401,647-282-2188,欢迎你来电讲述自己的故事

另外,由于我们住的附近中国人比较多,有几户人家也都有老人。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开朗,喜欢结交朋友,所以很快就和他们熟络了。平时闲暇时,我们5、6个人就凑在一起说说话,看看国语电视剧什么的。不过,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住在客厅里,不想让别人说儿子的不是,所以一般我都去他们家聚。

自己带孙子以后,我们的共同话题更多了,大家就经常一块带孙子出去玩,几个小孩子凑在一起也很开心。可是,儿媳有意见了。有一次她很郑重地对我说,妈,就辛苦你几个月带小孩,还是不要总和他们一起出去的好,人多一说话容易分心。我知道她以为我只是光顾着自己玩了,就跟她说,小孩子喜欢热闹,喜欢有小伙伴,这样对培养他的乐观性格也有好处。儿媳撇撇嘴说,那些老太太能调教出什么好性格来,这是幼教老师的事,等宝宝够了入幼儿园的年龄后,自然就有人专门培养了。我也听出话外音来了:不要操心太多,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对于很多移民来说,接父母过来生活最大的顾虑就是,老人在这里会因为没有朋友而烦闷。也经常从一些华人网站上看到一些帖子,是专门为父母寻找朋友的。在异国他乡,年轻人还可以有很多寄托,很多娱乐,而对老人们来说,也许能有个人聊聊天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而且,我知道儿媳本来就不喜欢我多认识朋友,以前她就常话里带话地说,妈,你可真是来这里度假的啊,到哪里都不耽误玩。不过,当时儿子倒说了句公道话,老人在这里就是很闷的,咱妈能认识几个朋友是好事啊。

不过,从那次郑重谈话以后,我和那几个老伙伴见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其实我们老年人对朋友是很实在的,最近他们听说我两个月后就回去了,就开始轮流请我出去喝早茶,还总在留意问我喜欢什么,说要送我做礼物。想到要走,我还真舍不得他们。

上个月,两亲家回来了,孙子又不属于我了。有好几次,我听到孙子早晨醒来叫奶奶,但是没人抱他下来见我,孩子就委屈地哭,我心疼啊。

第一次听到时,我马上就往楼上跑,在楼梯口却被亲家公拦住了说,不能让孙子养成跟着我的习惯,否则我回去了,小孩子就更难带了。虽然他也有他的道理,但是这个世界上,有谁允许他们可以这么硬生生地割断我们的祖孙情呢?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很难过。

倾诉热线:416-491-8401,647-282-2188,欢迎你来电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个月,有个老朋友要回国了,她就来问我愿不愿意白天帮忙照看一下她的孙女,他们可以出很好的报酬。我当时想,反正白天除了做饭我也没什么事,就当是帮帮老朋友也好,再说,能挣点钱带回去也是一件好事,就答应了。可是回来一说,儿媳的脸色马上就有些不好看了,好在儿子还蛮支持的,我就也没想太多。

但是,我做了这份工以后,儿媳和亲家对饭菜的不满好像就越来越多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总之是不合口。我感觉自己这点钱真挣得罪过啊,不过现在想不做也不行了,朋友已经走了,我总得讲点责任吧。所以就只好苦撑着。

另外,以前我出去逛逛的时候,也买些牛奶呀点心什么的带回来,儿媳他们总说买的不对,不是含脂高了就是太甜了。儿子就说,你又没什么钱,不用买东西了。所以以后我也就不再买了。

前几天,无意中却听到儿媳在跟儿子说,你妈现在挣钱了,也还是那么省,家里牛奶没了,面包没了,明明看到了,也舍不得添补一下,什么东西都非得我们买。

我听了真难过啊,以前他们需要钱回家要的时候,我和老伴什么时候犹豫过?我这个当妈是小气的人吗?

在这种时候,我发现自己所能说出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因为面对的是一位人生经历比我丰富得多的长者。沉默中只听得她叹了口气,做人,难啊。

倾诉热线:416-491-8401,647-282-2188,欢迎你来电讲述自己的故事
 
婆婆来探亲 媳妇怎么说

星星生活期数: 106 [2003-10-10]

采访对象:Judy Zhu,Mary Li(化名)

性别:女

个人档案:Judy Zhu,2001年底随丈夫移居多伦多,来自武汉,原为舞蹈演员,现在某私人学校任舞蹈老师;Mary Li,2002年春天由丈夫申请家庭团聚至多伦多,来自长春,原为公务员,现无业。

记者:薇尘

采访时间:2003年10月6日,2003年10月8日

上一期“倾诉空间”的“探亲的老人 为何叹息?”刊登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连日来,热线电话响个不停。除了交流看法外,很多读者建议我们再采访一下部分探亲老人的子女,从另一个角度再了解一下,特别是听听那些做儿媳妇的心里话。

Judy和Mary也是打来电话发表看法的读者,很明显得感同身受,原来她们的婆婆也先后来加探亲。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她们最后之所以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她们的婆婆目前已经探亲结束返回中国了。而大部分打电话来的儿媳妇们不愿意公开发表探亲感受的原因,也是因为婆婆们的探亲活动还在进行中,细心和体谅还是可以从中得见的。

Judy篇

和想象得差不多,专业舞蹈演员出身的Judy气质很出众,远远的从人群里就能吸引住别人的目光。一袭棉质长裙,飘逸的长发,似乎为清冷的秋天也增加了一抹暖色。

我是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先生,他是学理工的出身,书生气比较重。他的家庭也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我之前的恋爱对象都是文艺圈内的人,感情起起伏伏了很多年,弄得自己身心俱疲,最后都也没个结果。时间长了,就有些累了,厌倦了,觉得圈外的人可能更单纯些,主要是希望自己的感情早点稳定下来。

所以他的条件挺符合我要求的,见了面感觉也和想象得差不多,他很温和,待人很真诚。后来还了解到,原来他和我还算是初恋呢,呵呵,这个还真没想到,因为那时他已经26岁了。

他对我可以算是一见钟情吧,我还记得他当时紧张的样子,后来媒人问他对我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感觉我像是从他的梦里走出来的。而我呢,本来就有心要改变一下感情状态,所以虽然不像他那么“快热”,但对他的印象还是很好的。就这样,我们开始交往了。

在一起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他像个大哥哥一样包容着我的任性,我也对他的醇厚越来越依恋……只是那时我还不知道,其实他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一直在反对我们交往。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般老人对我们搞文艺的女人的一种偏见,他们觉得我们不是过日子的人,而且贪慕虚荣,只会搅得自己儿子神魂不定,不可能长长久久。

记得我第一次去他家,他母亲就表现得很冷淡,那种知识分子的冷淡,冷漠的清高,冷漠地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很难过,想过分手,但是他很执著,周旋于母亲和我之间,费尽口舌。唉,他本来就不是个擅长人际的人,所以费了半天劲,其实功效并不大,心里的敌意就好比是与生俱来的一般难以消解。于是他痛苦不堪,在两个爱的女人面前虚弱得像个孩子,哪一个都舍不得不顾。最后,我们俩能结婚,主要是因为我和婆婆之间的一种妥协,两个同样也爱他的女人为了他而做出的让步。

所以我和婆婆的感情总是隔着一层什么,从来没有交过心。我也试过想改变一下,但是这个事情是必须两个人都付出努力的。好在结婚后,我只是周末才随先生回去看看,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大家倒也能做到相安无事。

婚后一年多,先生就通过了移民申请,我们告别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了这里。

我先生的专业能力还是很强的,所以很快就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了工作。我呢,英语不太好,所以就先上ESL班,我们计划等我的英语提高到一定水平,再出去找一份很舞蹈有关的工作,毕竟我对这份从小就流汗流泪练就的专业还是很留恋的。在这份计划下,我们的将来还是充满憧憬的。

但是,半年后,这份计划就被打乱了。婆婆提出要过来探亲,理由是她的很多同事都出过国,她也要出来看看见识一下。我们当时真没有申请父母探亲的打算,本来想等我找到工作,生活更稳定了,再做这个安排。不过因为婆婆很坚决,先生就很为难,我自然就不能反对了。

也许是人生地不熟的缘故吧,婆婆刚来的一段时间,对我的态度还是很亲近的。为了让她好好适应这里,不至于太闷,我从英语班上请了长假在家里陪她,带她四处走走逛逛,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是母女呢。我那时还偷偷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阻挠婆婆来探亲,庆幸婆媳关系竟因此而改善了。

可惜好景不长。又过了两个月,该逛的地方也去的差不多了,再加上天有些冷了,我和婆婆就出门得少了。在窄小的空间里朝夕相对,才发现一些固有的不和谐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其实婆婆从一来,就在游说我们生个小孩。我开始总是笑笑不置可否,她的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哪个老人不希望抱孙子呢。可是我和先生早就说好了等一切稳定了再考虑这个问题,再说我们也想先充分享受一下二人世界。

但是婆婆不理解,后来我们俩呆在家里后,生小孩这个话题几乎时时挂在她的嘴边了。该解释得都解释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承认自己不太会为人处事。我又变得害怕和婆婆相处了,但是又不能让她自己在家不管,就只能用看书学习作借口了,尽量少说话。

婆婆很不满,就跟我先生说我不理她,不尊重她,怠慢她,不把她当长辈看待。我听了只有苦笑。婆婆也不喜欢我再接触舞蹈,她希望我能学学会计什么的,可是我觉得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那些专业。她对我很失望,觉得我不生小孩还要和外国人跳舞,就是表明不想安分过日子。

后来,我极力想讨好她,但是似乎也没什么用了,她甚至在电话里跟公公说我无药可救了,也不顾忌我就在旁边。在外人面前,她对我的态度也是爱理不理的。

弄孙之乐,是每位老人所向往的。事实上,很多出国探亲的老人,探亲的目的就是为了孙辈们。有的时候,外人会感叹,探一次亲就像做一回保姆,但是当局者却乐在其中。另一方面,目前又确实有很多年轻夫妻选择晚育或不育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时候,大多数中国老人才发现“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是很难做到的。

Mary篇

采访Mary颇费周折,她要照顾小孩忙得几乎腾不出一段整的时间,所以对她的采访是由电话录音和现场采访两部分整理而成的。

我和先生从大学就开始恋爱了,2000年初他移民加拿大,之前我们想结婚的,但是因为担心要改材料会影响移民进度就放弃了。他出国后,很不放心我,因为我家不在长春,就劝我搬到他家里住,所以,在我们没正式结婚以前,在别人看来,我就已经是他家的儿媳妇了。

说实话,本来我和婆婆相处得还可以的。我很小就离开家上学,所以对老人总有一份亲近感,婆婆说的话,我几乎没有过什么异议,都是照着做的。她对我也比较满意,在亲戚面前也总是夸我懂事。但是,我能隐隐觉出她的一点优越感,大概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很优秀,我是有些高攀了,所以我本来就应该识趣的乖乖的。

后来,我先生回国和我办理了结婚手续,然后开始申请家庭团聚,婆婆的优越心理就更明显了。她开始了整天的叮嘱:你一定要照顾好他,不能让他有一点不舒适,要不接你到国外去干什么?听多了,我心里挺不舒服的,我们是因为相爱才结婚的,怎么照她的话里的感觉,好像我是为了出国才硬要厚着脸皮找上门的。

不过,好在我很快就拿到了签证,登上来多伦多班机的那一刻,真的有一种透出一口气的感觉。

我先生来加拿大的时候,北美经济已经不太好了,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很稳定的工作,一直是contract性质的,不过收入维持生活还是足够了。

我是学文科的,来了以后更难找到专业工作了。我们俩商量了一下,觉得年龄也不小了,不如趁现在闲赋在家就生个宝宝好了。因为我们都没经验,所以到时家里必须有老人帮忙照看。申请哪位老人来呢?当时还是挺苦恼的。其实我妈妈身体比我婆婆好,再说我自己也感觉由妈妈照顾也比较自然,所以一开始我们是打算先申请我妈妈来的。

但是婆婆知道了很不高兴,在电话里指责我先生娶了媳妇忘了娘,抱怨他光听媳妇的了,还说孙子本来就是他家的,当然应该她来照顾,等等等等。弄得先生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事情到了这地步,我也只好让步了。

今年年初,婆婆如愿来到这里。那时我儿子已经出生几天了,婆婆一来就抱到了孙子,别提多高兴了。她把孙子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小孩睡觉的时候都不舍得放下。可我听我妈妈说,对婴儿不能太宠的,否则会很难带的,也会养成过分任性的性格。我就小心翼翼跟婆婆提出来了,劝她不要太过分呵护,不想婆婆听了很生气,说我就知道让自己日后舒服而慢待孩子。我真是无言以对了,孩子是我十月怀胎生的,我会比任何人少疼他吗?

唉,现在儿子的脾气真是犟得很,稍一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折腾得我和先生痛苦不堪。但是要让他改过来又岂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婆婆来了以后,好像就对我越来越不满意了。生了小孩1个月后,我开始做饭,婆婆不准我带小孩,我只能打打下手。她总是觉得我笨手笨脚,其实是她自己太紧张。我做的饭菜她也说不好吃,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种饭,我儿子和孙子怎么吃啊!

另外,她也觉得我太轻闲,常拿别人的媳妇和我比,说人家怎么怎么能干,一边照顾小孩一边还能从外面接点零活在家里做,挣点钱补贴家用。我知道她心疼儿子挣钱养家辛苦,可是我操持家务也没有闲着呀。

她回国之前总是叹气,总是对我说,你别太懒了。我心里真是很憋屈,干脆就经常不搭腔,我知道她肯定会背后说我过河拆桥,不过我真是觉得无话可说了。

婆媳矛盾,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个的清官难断的大难题了。而在异国他乡的这份关系,有的时候似乎更脆弱,也许是因为漂泊着的人的心本来就已经很疲累、脆弱了。

从上篇文章引起的意外反响看,至少在加拿大这个问题已经是很普遍、很严肃了。也许此时此刻,每个新移民家庭乃至社会是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了,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也需要一个大的引导背景。
 
老人来加探亲之儿子篇

期数: 107 [2003-10-17] | 作者: 薇尘

采访对象:Andy Zhou
性别:男
个人档案:2000年夏天登陆多伦多,来自西安,原为某外贸公司业务主管,现为自雇者。
记者:薇尘
采访时间:2003年10月15日

老人来加探亲,他们和子女们感受如何呢?在前两期“倾诉空间”里,分别讲述了老人和儿媳妇的几个故事。那么,在这个争执较多的婆媳关系中,另一个当事者――儿子又有什么感触呢?

采访Andy却颇费周折,他是一位热心读者的朋友,听这位读者介绍,Andy正为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而烦恼。但是起初他却不愿接受我的采访,也许在很多男人的世界里,有些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最后,当他终于坐到我面前的时候,线条颇为刚硬的脸上竟然还带着一丝腼腆。

怎么说呢,唉,其实这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我们出国,就一直摆在那里了,时不时地就会被翻出来扰乱扰乱你。

先从我自己说起吧。我们家兄弟两人,我是老二,父亲去世得早,是母亲含辛茹苦一个人把我们带大的。两个半大小子,能吃能闹,母亲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总是打架,没少惹事,每次都是母亲陪着笑脸去给我“善后”,现在想想都很愧疚。但是她却从没打骂过我们,总是默默地给我擦着伤口,默默地流泪,就用这种纤柔的方式让我慢慢懂得去体谅,去痛悔。

母亲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女性的典范,善解人意,宽容坚忍。也许有点所谓的恋母情结吧。我们兄弟俩曾经发誓一定要照顾好母亲的下半生。

所以,我们找女朋友的时候,就会从对母亲好的角度考虑。说实话,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经特别喜欢过一个女孩,但是因为那个女孩家在北京,毕业了一定要回去,如果我们在一起,我就必须要离开家,离开母亲。另外还有个因素,就是那女孩比较任性,有点大小姐脾气,所以我总觉得她不会像我想象的那样善待我的母亲。

后来再恋爱,除了喜欢之外,更多的是考虑现实的问题,比如对方的性格是不是温柔体贴等等。另外,我和哥哥的妻子都是母亲首先中意的。

再说说我妻子吧。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是中专毕业的,在国内虽然学的是护理,但是因为她父亲的关系,被分配到一家很好的事业单位工作。她的家庭条件挺好,但是却很符合我的要求,温柔体贴,也能吃苦。她肯嫁给我,我其实是很欣慰和幸福的。

结婚之后,过了几年平静生活,我们和母亲住在一起。小矛盾也是有的,比如妻子对我把工资的一半给母亲这一点有些不满,而母亲对于妻子的不太善于打理家务也有微词。不过好在很快我儿子出世了,小家伙带给这个家庭的快乐,似乎把所有的矛盾都压了下去。

经常听到有人说,一些单身母亲对子女尤其是对儿子的爱带着太强的依赖性,她们总是把儿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品,所以对儿子生命中另一个重要女人,他的妻子,就往往会过于苛刻。不过,Andy否认在自己母亲身上存在这个问题。

等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这时我的好几个同学、朋友都在办理移民,他们也来劝我,说为了孩子也应该出国。我的心就动了,是的,我希望儿子能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母亲、妻子商量后,她们也同意了。

但是,因为只能先申请我们的小家庭,母亲不能一起走,这一点我很为难。不过母亲倒很体谅,说为了孩子,宁愿忍受一段时间的分离,再说还有我哥哥可以依靠。我特别感激,发誓将来一定要把母亲接出来。

申请还算顺利,然后就是登陆。来了之后才发现,我这个外贸专业背景是很尴尬的,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我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理财代理,后来因为业绩不佳而被解雇,没办法,就又打了一段时间的labour工。后来,又自己开始做一些小生意。

本来想让妻子专心照顾儿子,但是,靠我一个人养家却是不现实的。考虑来考虑去,妻子还是做护理的专业工作比较好,因为待遇好。她先是上学,再考专业资格,然后很快就在一个社区找到了工作。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我们这个家的主要收入就来源于此了。唉,这也是我很惭愧的一点。

两年后,一切都安顿得差不多了,我对妻子提出接我母亲过来。其实,那之前我们也商量多次了,妻子是通情达理的人,知道我对母亲的感情,所以没有犹豫就同意了。我真得很感动,感谢我的好妻子。

母亲来加后,开始的一段时间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的。妻子工作很累,还经常上夜班,所以儿子主要由母亲照顾,我呢也正好可以专心考虑生意上的事。

有一天回家,却看到妻子在房间里生闷气。一问,原来是和母亲闹矛盾了,起因是在儿子身上。儿子平时很喜欢在电脑上玩游戏,也经常和小朋友们交换游戏软件。这一次是喜欢上了邻居小朋友的一个游戏,可是人家不同意借给他,这小家伙居然就自己偷了拿回家。结果被对方发现,然后人家家长就找上门来了。当时妻子不在家,对方是印度人,母亲听不懂英语,光听儿子耍赖说没有偷就相信了,再加上她好像本来就对那家印度人印象比较差,所以就认为是无理取闹,硬生生把那印度母子关在了门外。妻子回来了解情况后,儿子比较怕妈妈就说了实话,妻子一听就有点埋怨母亲处理问题太武断,就要拉着儿子去找人家认错。儿子却死活不肯去,又哭又闹,母亲心疼,就不满地对妻子说,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还回去不就行了。然后还愤愤地补上一句:谁让那印度小孩那么小气呢。妻子一听就更生气了,冲着母亲大声说,这样会宠坏孩子的,然后就回到房间“砰”地把门关上。

等我再去母亲房间,老人家正在搂着儿子哭,说妻子给她脸色看,说自己爱孩子还成了罪过了。其实我也觉得母亲是太溺爱孩子了,但是看到她伤心的样子,又不忍说什么了,只好安慰她。

这件事最后还是以妻子带儿子去道歉结束的。但是却埋下了母亲和妻子不和的种子。本来母亲就对妻子不太擅长家务而有些不满,现在就更有点升级了,原来说的时候还是委婉的,可是这之后就再也不会带笑脸说了。而妻子呢,更是对母亲教育儿子一万个不放心了,坚持让我每天早回家监督。她们俩从对方那里得到的怨气都会撒在我身上,唉,我是左右逢源,也不见什么成效,这种夹板气真是痛苦不堪。

更严重的是,对于妻子的辛苦,母亲觉得不以为然,经常当着妻子的面说自己当年怎么艰难,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妻子很委屈地哭,然后就干脆当场反驳,婆媳俩就会为了谁为这个家付出的多而争个不休。

婆媳不和,其实最难受的夹在中间的人。为了这个共同爱的人不难过而冰释前嫌,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最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个做儿子的感慨,说自己的母亲不体谅妻子,语气中透着辛酸和无奈:我又不是腰缠万贯,妻子哪有福气做少奶奶啊。把这句话说给Andy听,他深深地谈了口气,重重地点了点头。

妻子毕竟不是母亲的心头肉,很难关心到细微处,尤其是还有了挺深的矛盾时。我只能在她们两个中间“和稀泥”,有点欣慰的是,至少婆媳俩还没完全撕破脸。

不过,现在又有了新的问题。妻子提出也把自己的父母接过来生活,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理所当然的。但是问题是,岳父母来了会不会矛盾更多呢?当然是最好不住在一起,但是让哪一方老人在外面单住呢?唉,想想就头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