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家庭问题讨论:老人难 儿女难 谁人不难? [转贴]

思怡

皇室家族--虞姬
注册
2002-08-08
消息
2,20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木然

  本报上期发表了星星生活记者微尘的《探亲的老人,为何叹息?》一文后,编辑部“倾诉热线”“火烫”起来。来电者既有年老的知识分子,也有刚移民的年轻人,他们各说各道理,中心议题始终围绕着在移民后这样的“新环境”下,两代甚至三代人间的关系如何相处?

  直率地说,“星星生活”的读者对“代沟”存在的困惑反响确实出乎我们所料。根据读者的建议,本期我们继续刊载了《婆婆来探亲,媳妇怎么办?》( “倾诉空间”/七版)和《进退两难的老人》( “苦乐移民”/十版)。我们期待通过“星星生活”所创造的“倾诉空间”,让更多的人走到一起。读者的来电使我们更迫切感受到,在远离故土的今天,无论误解多深,蕴积在我们内心的情感愈深愈脆弱。与以往相比,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家”,需要亲情,需要理解。

                   “老人难,我们难不难?”

  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读者在清晨打通编辑部的电话,那天正好是笔者值班,她谈到老人问题时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我承认老人过来后会面对许多委屈,但这仅是单方的感受。对于年轻人来说,出国后谁不委屈,有时候后辈所经历的那种艰难,是很多父母所不知道的。他们不清楚儿女所要面对找工作,供车买房子,随时会被LAY OFF,这些压力不处身现实,是无法体验得到的。老人再委屈,也只是在‘家’这样窄小的环境下。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大环境,那种感受老人怎能体验到。而且,做儿女的也不能和老人讲这些。一讲就会被误解,以为我们在想法儿赶他们走。”

  这位读者的话让我沉思了许久。确实,当一个“家”放弃原来所拥有的一切漂洋过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在文化和生存观念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重新开始,此时所要面对的艰难,不是所有的老人所能理解的。他们所看到的只是生活的表象,比如空气怎样清新,食物怎样丰富,福利怎样周到,买房子购汽车的人生梦不用到“大款”就可以实现,他们感受不到“生存”“立足”的压力。

  另一位颇明事理的女士在来电中表示:“我承认老人确实会面对这些不堪的压力,但他们不是最艰难的。最艰难的是做儿子的,往往夹在父母与妻子间,两头不讨好。”

  这位女士的话让我无言,对于她所说的情况我是熟悉的。

  我的一位邻居因幼女需要照顾拟申请老人过来照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决定是让父母过来还是让岳父母过来时犹豫不决。而聪明的妻子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用沉默来考验丈夫。邻居对我说:“两家老人都想来,从我内心上说,我当然是想自己的父母能过来,这不是谁‘亲’谁‘薄’的问题。男人都是有面子的,不想父母说我有了老婆就刻薄父母,我这样做某种情况也是为妻子好,不希望父母因此结怨于她。”丈夫这种“好心”仅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他小心翼翼准备说服妻子时,妻子一句“你父母那么老过来能做什么事情,要一不小心摔一跤半死不活的,医药费你给得起吗?”丈夫经妻子这么一教育,马上就改了主意。没多久岳父母安然而至,之后住了有半年,妻子看丈夫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就提出让婆婆过来旅游,做丈夫一得到妻子的恩准,马上着手办理了母亲来加,之后的结果正如《探亲的老人,为何叹息?》一样,婆婆在妻子一家的冷嘲热讽中挥泪而去。知悉邻居在其母探亲未完就将其送回国,我确实为他母亲鸣不平,但邻居居然站在妻子那边指责自己的母亲:“该做的我已做了,是她不争气,怨不了谁。”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新移民中确实太多太多。

  本来,两代人的矛盾,与出国不出国没关系。中国的伦理教育,万事以“孝”为先。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不但致使老一代人心中有把衡量的尺子,儿子和女儿心中同样各有另一把尺子,这些矛盾其实一直存在着。过去在国内,因为生存的空间层面较大,象老人,可以在同事、亲戚、邻居、儿子或者女儿中选择,所以很多矛盾会因为空间的转移得到掩盖。比如和儿媳不和,可以选择到女儿家去生活,惹不起还可以躲。但到了国外,因为生存空间相对狭窄,惹不起还不能躲,这是矛盾激烈尖锐的关键。

  确实,出国是一种“变”,这是任何人无法否认的。无论是生存观念或者道德理念,出国后都要面对一个重新定位的更新过程,这不是一家两家谁难谁不难的问题。笔者以为,无论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来说,既然选择了出国,不管是移民还是探亲,都应该接受这种“变”,要学会理解和接受。如果固守原有的观念,各自守着自己的利益空间毫不利人,结果将一定是家将不“家”。与其这样,真没必要选择出国,选择新生活的开始。

                    呼吁老人对年轻人更多的理解

  家庭矛盾,过往更多是在婆媳之间作突破口。但出国后,这种矛盾的体现表现为多角性:妻子与公公婆婆、妻子与自己的父母、妻子与丈夫;丈夫与自己的父母、丈夫与岳父母等等都会随时出现,家庭关系的维系特别单薄,要防止家庭关系的瓦解,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现代化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人权的尊重凸显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平等,人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加强,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是家庭中每个人的地位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而负面的作用是,这种平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有相冲突之处,这为移民家庭关系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对此,出国的老人应注意这种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比如家务方面,孩子教育方面,都应该以理解的心态去认识和接受,不能用排斥的,批判的观念去判定,否则“天伦之乐”会演变成“天伦之悲”。

  其次,要理解年轻人出国后在就业、生存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有些老人总在抱怨年轻人下班后或者周末没有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事实是:刚出国发展的年轻人,由于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准备不足,在就业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国内要大很多,过重的压力致使他们失去了营造生活乐趣的积极性,这种无精打采漠视他人感受的惰性心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会存在着,并不是谁不重视谁的问题。

  第三,因为生活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简单化,造成倾诉的空间变得狭窄。很多的心理话,那怕是父女间也不能很畅顺地得到表达。本来两代人就必然存在着“代沟”,彼此需要沟通和理解。现在因为倾诉的空间狭窄了,很多话不能表达,很多情感被深深压抑,作为老人此时如果不能对年轻人予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稍为苛刻,则如火上添油,“长相好”只是一句空话。俗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试一下,为了儿女,也为了自己,退一步,不需要委屈,只需要理解和接受,这样彼此相处的空间会大些,舒服些。

  最后,对当家的女性,无论是丈夫对妻子,还是父母对女儿,抑或是公婆对媳妇,都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之所以特别提出对女性尊重问题,是因为作为女性新移民,她们所承受的压力远比男性要加重,原因当一个家庭初来乍到,男性多只考虑事业因素,而女性则处于事业、生育、孩子教育、家庭财政收支平衡等多难的选择中,加上在家庭观念上,男性主观上认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应体贴周到,而事实上女性在多重压力下,心理健康受到极端的挑战,在情绪上,家务接受上,都会表现出与原有状态不相符的反常,此时,无论是丈夫,还是公婆,或者父母,都应该多给予女性主人以关怀和爱护,这是家庭和睦所必要的。

  笔者以为,当我们在刻求家庭和睦的同时,首先要刻求彼此尊重和关怀,这是和睦生活的前提。

                    呼唤亲情归来

 “我觉得,出国后假如生活基础没打好,最好不要叫老人过来,宁愿辛苦些,我觉得不管是谁的父母,老人一过来,矛盾就会尖锐,矛盾一尖锐,这个家就很危险。”这是不止一位读者给我们来电时说到的。

  这应算是一种“躲”的方式,但却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因为对双方父母“谁都不申请”,其实是一种割断亲情的作法。这种以割断亲情求取“安定团结”的作法,事实已经在动摇了“家”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要移民?因为我们渴望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仅是买房子添车子年薪数万元?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物质生活对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但组成一个可称之为“家”的元素,除了用金钱换回来的物质享受外,还有什么?

  一个家,不但有丈夫妻子,不但有儿女,还应该有父母和岳父母,还有公公和婆婆,这是“家”的整体。如果你失去了其中之一,这个家就是缺陷的家。也许你曾经不曾珍惜过,这没有什么可丢人的。因为你还有明天。

  明天,你会珍惜他们吗?我所说的是你的家,以及关于“家”的一切。


                              2003年10月10日
 
移民家庭问题讨论之二:性、婚姻与新移民 [转贴]

木然

  曾问过一位新移民,来加拿大后“性”事如何,开始他觉得这是个不值得探讨的事情,那时他和他的妻子正处在冷战中。后来我说,或者你自己再回忆一下,也许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当你发现“性”可有可无,甚至到了“一周无性事”时,这应是家庭婚姻危险的信号灯。

  当然,我所指的都是正常的人。所谓“一周”也只表示个常量。

  有研究者认为,婚姻的稳固与性的频率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调查者甚至拿出很有力的事例说明,很多的夫妻,性事虽少,感情一样很好。而最有力的反证,就是性事频繁同样不能挽救离婚。

  这样说当然不错。不过,假设你们曾经山盟海誓曾经风花雪月曾经甜甜蜜蜜然后步入婚姻,然后洞房花烛,然后有了感情的结晶??孩子,再然后……移民了,当你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迅即转入另一个新的环境时,比如你要面对重新开始,比如你要放下白领的习惯开始被另一类白领指使,比如你的经济能力只能住在低矮阴暗的地下室,每个月你看着带来的钱在一千一千地减少,银行发来的欠单却是一天一天地增多,日复一日,你会急躁,会苦闷,会感觉举目无亲,甚至暗无天日,这是什么?是生活的压力。这样的压力日渐,你会放弃郊游,放弃音乐,放弃生日的烛光晚会,直到有一天,你既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你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不“性”的理由而提早步入婚姻的“更年期”。有没有想过,这一切其实与生活与移民无关,而与自己有关?

  有些话题其实我们一直在躲避着。就说“夫妻感情”吧,同心共苦相濡以沫当然感人。但如果性真到了可有可无,夫妻感情能用“完美”两字表达?

  我常想,假如你的爱人使用“我很累”“我压力很大”“明天还要上班”“这种时候还有心情干这个”等等的藉口来拒绝你的性要求时,你们的婚姻真的很危险了。很多的“婚外恋”和“出墙”就是从这样的“开始”开始的吧。

  我还觉得,人是最会找到理由原谅自己的动物。明明可以珍惜的不去珍惜,非要等一切都失去了才知道痛苦,悲伤和后悔。

  想一想,你的爱人曾经是那样令你痴恋,为了能见她一面,你甚至会在风雨中过江会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会一年写数百封情书,为什么那时会不累,会没有压力,会有心情?我的一位朋友说得好:“当妻子的微笑不再让你神魂颠倒;当她为你斟上热茶时你心头不再洋溢著感激;当她的小病小灾不再让你梦魂不安;当你慢慢停止了反目后的良心责备;当你理所当然地虚掷了本该天天珍重、日日感激的幸福……于是生活中便什么都没有了。”

  性少了,爱少了,关怀少了,茫茫人海中你倍感孤寂,此时你们的婚姻真的危险了。而这应是新移民所应重视的。

  我当然知道你不怕红杏出墙,知道你惹得起花拈得起草,问题是:值不值?

                              2003年10月31日
 
移民家庭问题讨论之三:且将他乡当故乡 [转贴]

木然

  圣诞到了,大小商场开始鼓足干劲迎接顾客,Merry Christmas的音乐声里折头一打再打,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愈走愈近,这一刻不仅是一年最热闹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候,也应是一年最浪漫动人的时候。

  西人过圣诞,有如中国人过春节。许多家庭在圣诞前一个月就开始布置灯饰,装饰圣诞树,包装礼物,邮寄贺卡。十二月,一年最温馨动人的时刻。

  圣诞怎么过?这些天来我不断问我的同胞。他们中间有新移民,有留学生,有刚被公司辞退的失业者,有搬出住所与丈夫闹矛盾的年轻妇人……圣诞关我们什么事?我们又没有入教,我们又不是西人,穷折腾什么?

  我说,就是因为“穷”,才应该折腾。

  我一向十分赞赏粤人对“节日”所体现出特别宽广的包容性,也许因为这些城市比邻港澳,在承受中西文化的冲击上显得比较从容。像广州、深圳、珠海这些城市,传统节日也过,鬼节也过,洋节一样过。比如天后诞、观音诞之类的节日,三地烧香者浩浩荡荡,场面令外来人口瞪木呆;在广州,数十万市民重阳节上白云山登高转运是交通治安部门每年必须面对的大事;而到了情人节,城里城外玫瑰花售罄是正常的事情;年末的圣诞,朋友间互送礼物、晚上吃饭参加狂欢晚会更将一年的节日气氛掀至最高潮……

  前些天有同事问我:圣诞节你会挑选礼物送给你的家人吗?我答:当然。之后又反问:为什么不呢?

  是啊,为什么不呢?既然我们已经离乡别井,既然我们已在这他乡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我们有理由且将他乡当故乡。生活的内容是什么?仅只是找份好工作,买辆好车,争取供间好房子?不。生活的内容除了奋斗,还有享受,还有关怀,还有彼此注视。而圣诞节确实为你实现这样的享受提供了可能。

  我想:那些曾抱怨得不到对方关注的夫妻,在平安夜来临时到西餐厅去订好座位,也许这会让你在这个月的开支增加两百元的负担,但两百元可以给你带来一个温馨的夜晚,让你们可以重温初恋,可以阖家欢乐,可以借助红酒和烛光说“我爱”,可以祝福明年比今年更好,为什么不呢?

  我还想:偷偷为你的爱人准备一份礼物吧,不需要金,不需要银,不需要名贵的钻石,需要的只是一份心意,一份独到的心思,当圣诞钟声响起的时候,看着你心爱的人被你忽然的礼物惊讶得因欢喜而泣时,一年里再艰难再不开心的往事都会随风而逝,这不是很好么?

  我再想:圣诞节的假期不是用来睡觉看电视逛超级市场,或许你告诉我,我们收入低没条件去旅游,这个理由我当然信,但有些活动可以不需要花你多少钱就可以做到的,像开车到小镇去转转,坐地铁到Downtown的市中心走走,约朋友一起包顿饺子,或者在Boxing Day给孩子买件礼物等等,难道你做不到?

  很多移民在来稿中抱怨,移民后我们失去了许许多多的生活乐趣,包括夫妻间的对话少了,节假日除了跑超市就是看电视睡觉,生活的内容很单调……这些都是事实,问题是怪谁?

  一位来自香港的新移民告诉我,每次加班赚了钱,我都要拿出数十元出来请全家到外面去吃顿饭,因为我加班的目的是要全家都过得好。在收入到手的时候,最实用的办法是,我们一起共享。

  另一位来自天津的哥儿们喜欢在节假日给太太买礼物,用他的话说,平时在一起总有吵架的时候,有时候工作不好找,生活压力大,心火就盛,自然说起话来很容易伤人,这些都是环境造成的。不过,吵架并不可怕,怕的是彼此不懂得安慰和谅解造成内伤,这会很伤感情。而给对方一个节日,在节日里再给对方一个惊喜,比说一千句“对不起”都重要,这是医治内伤最好的办法。

  我觉得他们所讲的都是对的。生活的乐趣在于学会享受,学会酬劳自己,而珍惜节日,正是融入生活的最起码功课。

  也许你还会说,这么多年过去我也没做什么,今年还要做什么吗?这样说好像也对,只是,既然是夫妻,何不经常换个方式过过?

                              2003年12月26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