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山水苏格兰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寂寞山水苏格兰




にに苏格兰是寂寞的。

にに当你来到那片被称为高地的北部,这种感觉尤为明显。车行在路上,方圆百十公里,除了大山还是大山,除了林地还是林地,一路上几乎不见人家。一条狭小的公路,犹如一弯凝滞的河水,蜿蜒盘曲,沿着沟涧,顺着地势,山脚下,河道边,荒原中,丛林里,悄悄地延伸开来,显得有点单薄,有些寂寞。即便是偶尔来往的车辆,也多是悄悄地交错滑过,没有鸣笛,也没有超速超重的那种刺耳的呼啸。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

にに而多变的天气,或晴或阴或雨或风,说变就变,犹如一个神经质的少妇,使你莫名她精彩而无常的瞬息万变。天空压得极低,远处的山顶,都被云层盖得密密严严,人就像困在一个偌大的鸡蛋壳里,空旷得有点压抑,寂寞得有些难堪。但若要游历此边风景,这般寂寞,又恰在好处,妙处更是无可言说。

にに这块土地,是冰河世纪的最后一个据点,如今,它离那冰天雪地依然不算遥远。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苏格兰与众不同的环境风貌。它的奇秀之美,也正归结于它个性的山与恣意的水。那山,不高,也不大,而是以奇特取胜。在高地山区,四处都是起伏的山脉,也许是造物主的宠爱,或是大自然的偏心,这里的山地,多多少少都有些怪模怪样。山的外形,平淡无奇,多是些平缓浑圆,起伏不大的曲线,没有一点锋利或突兀的气势。多以粗笨的馒头形状,三三两两,四平八稳地散坐在这块寂寞的高原上。

にに有山的地方自然离不开水。苏格兰的水流,充沛得让你嫉妒,干净得叫人想哭。在其境内,瀑布、湖泊、山泉、溪流,几乎遍地皆是。那水虽然干净,但并不清澈,而是带有淡淡的黄色,是那种锈黄色。问及导游,导游说是因为土质的缘故,我深不以为然。因为在苏格兰很少见到裸露的土地,而且,那种土黄与这种锈黄绝不一样。我以为与这里的地质矿岩有关。苏格兰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记得我们参观那帘瀑布(FallsofFoyers),风景处就立有纪念碑,上面标注几个工业大公司铝产品的原材料正采集于此地。据说,那驰名世界的苏格兰威士忌(Whisky),也正得益于这样独特的矿质水源。

にに无论如何,这样的水并不令人讨厌,在那黑黝黝的岩石陪伴中,在那郁葱葱的林木映衬下,那地道原始的风貌,呈现出一汪幽幽的清静,一股纯纯的可爱。

にに水源是如此的丰富,水的姿态又是那样的多变。一路走来,山水相衬,一动一静,非常好看。或从山涧里细细地拉成一道白色的细线,或是沿着河谷山涧急急地奔涌而来,有时,也会在几座山的包围中,汇成一个汪洋如海的湖泊。当车沿着尼斯湖(LochNess)畔缓缓前行,那水域给人的第一感觉,竟是你不敢相信是湖。漫漫一条海岸线,水面浩瀚,茫茫无边,竟有大海的气势。自然,有这种错觉的不只我一个。Loch一词在苏格兰语中本就有“类似峡湾的海湾”之意讲。想想看,一个长36公里,平均宽度达2公里的湖泊,是大气得有些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湖(Lake)了。这湖里据说有水怪,每年都吸引大批好奇的游客。美丽的传说,又为苏格兰的水浓浓抹上一笔神秘的色彩。

にに

にに苏格兰的寂寞,在山在水,也在人

にに最能表现苏格兰人寂寞的,便是那嘀嘀达达的风笛。不知为何,每当听起这种独特嘹亮(甚至有些刺耳)的声音,都不免想起寂寞这两个字来。在英联邦的许多城市,你总不难发现一两个穿戴齐整的苏格兰人(羽毛头饰、格子裙、羊毛袜、腰带、披肩、钱夹子,一样都不会少),独立街头一隅,专心致志地吹奏着风笛。我很少见过卖艺的苏格兰人。他们吹奏,纯粹是一种自娱,甚至带些炫耀的意味。他们都是那样自信和骄傲。于是,那独特但刺耳的声音,就那样顽强地在世界的许多城市里,或合时宜,或不合时宜地喧响着。也许,苏格兰风笛,多是不需要听众的,他们只喜欢吹给自己听,吹给大自然听。

にに风笛的吹奏,在苏格兰最经典的场景,就是一个全副披挂的苏格兰人,或独占高山之巅,或静立湖滨之畔,背对古堡,面朝莽原,耷拉着眼皮,鼓动着腮帮,就那样嘀嘀嗒嗒地吹奏上好几个小时。天地苍苍为之静默,河水湍湍因而动容。颇有“高山流水,知音几何”的幽幽古风。这使我不禁联想起中国的魏晋之风。假若那批如灵运羲之的名流贤达,或“竹林七贤”的猖狂高士,驾流光之车至今,御逍遥之风渡洋,来到苏格兰这片高地,我想一定是非常喜欢的。欲心存高远,低吟长啸,此处有上等清风,绝对高山;若想纵情开怀,饱啖痛饮,此处备美味牛羊,甘爽洋酒。不过惟有两件事值得担心:一是苏格兰的羊毛裙虽然漂亮,可穿着感觉并不好,线毛粗糙,容易起痒痒,终不如丝绸的舒服。二是他们要一时兴起,用风笛吹奏些中国的古曲雅调来,恐怕牛听了不下奶,羊听了不长毛,那苏格兰肯定是一百个不愿意。看来,神仙的王国也应该建起边界,实行护照签证制度,若由神仙胡来,还不乱了套?

にに从某种意义上讲,风笛,是苏格兰民族魂魄的精灵。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欢歌笑语的节庆上,风笛都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当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乐器,而已升华为张扬民族情绪的精神图腾。看过二战纪录片的,无不对英国部队的开路风笛手留下深刻的印象。战场上,我们多是听惯了激越的冲锋号或雄壮的战鼓声,而这嘀嘀嗒嗒的风笛声,却别有一番坚强的滋味。它用自己执拗而张扬的曲调,宣扬着一个民族自尊而骄傲的情怀。

にに

にに失去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苏格兰,也就不能称之为苏格兰了

にに苏格兰的民间文化与民族个性,都与这片厚重而奇特的土地分不开。但土地的荒漠与性格的强悍,使得苏格兰人在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基础上,并没有走向过于褊狭、执拗的心理死角。相反,他们更灵活,更变通,更善于利用理性的绳索牵引个性的把持。这片神奇的土地,独特的地貌与多变的气候,塑造了苏格兰人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性格传统。

にに譬如说,面对高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游客多是好奇,惊叹或发呆。而同样发呆,苏格兰人好像做得更有水平。二百多年前,一个苏格兰人也是对着这些石头发呆,然后走遍苏格兰的山山水水,继尔研究、思考、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地质均变说(uniformitarianism)的理论,并随后又对火成岩形成提出一套严谨科学的理论,他就是被尊称为地质学之父的HuttonJames。

にに还如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ProutWilliam,是他,首次提出同位素的假说,是他,首次天才性地把食物分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也是他,发明了气压计,并被采用为国家标准。再如那个发明橡胶轮胎的Dunlop,因为要替儿子打造一个赛车,灵机一动,创造性地运用橡胶作轮胎,从而替儿子赢得了冠军。继尔他又趁热打铁,发明完善了充气轮胎,并申请专利,开设公司,名利双收,真是羡煞人也。由此可见苏格兰人头脑是如何灵活。另外,现代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Watt),电话发明人贝尔,创造水银灯的Drummond等,也都是苏格兰人。

にに苏格兰人的聪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想在此举个特别的例子。英语中有一个习惯用语,用AdmirableCrichton指代多才多艺的人。这有些像中国用“诸葛亮”或“赛诸葛”来夸奖那些聪明人一样。而这个Crichton便是苏格兰人,他是诗人、学者和语言学家,另外,他还是一个运动健将和击剑高手。不要以为他是徒有虚名之辈,他的学术成就曾受到阿尔杜斯・马努蒂乌斯和托马斯・厄克特的称赞,而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语言天才。17岁那年,他跑到巴黎,在那里向所有人发出挑战,用12种语言来回答各类问题。是的,他征服了所有人。也许是太有名气,22岁时,就因为过高的声誉遭人嫉妒,被他的一个学生杀死在意大利街头。

にに苏格兰人的聪明,绝不能因此全部归为天赋。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认真实践。基于对真理的渴望,他们总是孜孜不倦于求知、求证、求解的繁杂过程中,津津此道,乐此不疲。这一点,在柯南道尔(ConanDoyle)的《福尔摩斯》里,最有说服力。这个精干的侦探,总能在层层迷雾中抓到事物的本质,大概就得益于他严密的逻辑推理及大胆求证的苏格兰性格特质。再如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苏格兰历史学派,他们试图通过历史的研究在那些各不相同、互无联系的人类行为之间建立内在的联系,进而提供有关社会变化的一般理论,于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走来了,《国家财富论》诞生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这位剪过羊毛的苏格兰人之手,理顺了,齐整了。

にに

にに苏格兰历来珍惜他们的传统,自然不会忘记他们的英雄

にに而最令苏格兰人骄傲的,大概要算十八世纪的大作家司各特(WalterScott),他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对于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如作家VictorHugo、AlfreddeMusset及Gautier以及画家如Corot、Millet等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他对大作家巴尔扎克(Balzac)的影响,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今,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立有标志性的市立城市纪念碑,塔体中间,端坐的便是他的白色大理石雕像。纪念碑是一座耸立入云的哥特式尖顶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气候潮湿多雨,塔体已呈苔霉体的黑色,与白色的雕像形成鲜明刺目的对比。想想这位人文大师,在闹市中端坐百年,应该不会寂寞吧。只是,期望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不会打搅先生的思绪。

にに苏格兰历来珍惜他们的传统,自然不会忘记他们的英雄。对于自己的英雄烈士、名人才子,他们向来毫不含糊,立碑树传塑像撰书,一样都不能少。如今的爱丁堡街头,便林立着成百上千的名人雕像或纪念物。当我把这些风景,这些名人细细地游走一遭,瞻仰一遍,不禁惊叹这块藏龙卧虎之地,埋藏着多少令人着迷的秘密。

にに想起那日在爱丁堡一家书店,无意翻及一本关于苏格兰的书籍,才恍然知道,苏格兰也有一条硅谷,其生产的个人电脑,占欧洲市场的35%以上。而世界上最大的核机电组也矗立在苏格兰高原上。爱丁堡的印刷业与教育业,也非常非常发达。书中特别注明的一点,就是47年前,女王的丈夫爱丁堡公爵就设立了以其命名的奖学金,对年轻人中创造性的业绩进行鼓励。这又使我记得,在这座仅有47万人口的城市,竟矗立着三座大型国立博物馆,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にに于是,在合上书那一刻,我若有所悟,这片寂寞的土地上,为何竟有那么多的名人热闹地拥挤着。

《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1月12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