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妻子日记披露他最后鲜为人知的日子

zys201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2-06
消息
38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26
赫鲁晓夫妻子日记披露他最后鲜为人知的日子[上]

--------------------------------------------------------------------------------
2002年6月13日08:19  千龙新闻网




  赫鲁晓夫妻子日记披露他最后鲜为人知的日子(上)

  9月13日,星期一,《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四行字的报道,但没有发布讣告。星期二,《消息报》又刊登了同样报道:苏共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遗憾地宣布苏共中央委员会原第一书记和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功勋退休金领取者尼・谢・赫鲁晓夫于1971年9月11日去世,享年77岁。编辑们在该报道的文字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10点钟,我们来到了太平间。在公路转弯处,我们看到许多车辆和警察。在太平间外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是乘中央委员会的客车赶来的,而我的孩子们的朋友则是乘他们自己的汽车赶来的。告别厅很小,不让无关的人进去,这里也没有守灵的卫兵,我们在棺材旁站了一会儿。当阵阵哀乐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哭了起来。11点钟,我们坐上载着灵柩的大轿车离开了那里。这时天上下起

  告别厅很小,不让无关的人进去,这里也没有守灵的卫兵,我们在棺材旁站了一会儿。当阵阵哀乐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哭了起来。11点钟,我们坐上载着灵柩的大轿车离开了那里。这时天上下起了漂泊大雨,在我们前往公墓的路上,雨一直下个不停。轿车不象往常那样在公墓附近的停车道上停留,而是急速地驶上了小路尽头,开到一堵墙的右侧,在那里,一些人早已挖好了一个墓穴。在灵柩安放处有个木制的架子,雨还是噼噼啪啪下个不停。有人在他的灵柩上撑起一把雨伞。亲人和朋友(大约150到200人)获准来到墓旁。公墓出于“搞卫生”的需要暂停对外开放,一般参观者被禁止入内。(左图为赫鲁晓夫生前照片)

  我原指望至少应由尼・谢组织所在的党支书来主持追悼会。我的儿子谢尔盖不停地走来走去。过了一会儿,他站到坟墓边上,对在场的人们说:“我们只想对我们今天正在哀悼和安葬的人说几句话。”谢尔盖停顿了一下,想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的嘴唇在颤抖。“苍天也在与我们一起哭泣”,他补充道。

  “我不会说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最近几天的世界媒体和全世界的广播电台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这一点,我不想评价我父亲所作出的贡献,我无权这么做,历史将会证明一切。这里我唯一想说的是,凡遇见过他的任何人都不会把他淡忘掉。一些人喜欢他,而另一些人憎恨他,但当任何人从他身旁走过时都会回头看看他。一位有资格被称作人的人离开了我们。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然后,谢尔盖把地方让给了曾与尼・谢在顿巴斯一起工作过的娜达娅,她谈到了尼・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他的执着和他与群众打成一片从事伟大事业的能力。接着,谢尔盖又叫他的朋友瓦西列夫,后者说尼・谢恢复了他死在劳改营的父亲的名誉,使得他和他的孩子们接受了良好教育并为他们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

  棺材埋好后,四周摆放着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我们一家、朋友和米高扬送的花圈。花圈缎带上的字迹已被雨水冲刷掉了(花圈原来放在敞篷车上)只有米高扬送的花圈的带上的字迹还依稀可辨。(晓舟)






--------------------------------------------------------------------------------
赫鲁晓夫妻子日记披露他最后鲜为人知的日子(下)
--------------------------------------------------------------------------------
2002年6月13日08:19  千龙新闻网




  赫鲁晓夫妻子日记披露他最后鲜为人知的日子(上)

  9月13日,星期一,《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四行字的报道,但没有发布讣告。星期二,《消息报》又刊登了同样报道:苏共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遗憾地宣布苏共中央委员会原第一书记和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功勋退休金领取者尼・谢・赫鲁晓夫于1971年9月11日去世,享年77岁。编辑们在该报道的文字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10点钟,我们来到了太平间。在公路转弯处,我们看到许多车辆和警察。在太平间外站着许多人,他们有的是乘中央委员会的客车赶来的,而我的孩子们的朋友则是乘他们自己的汽车赶来的。告别厅很小,不让无关的人进去,这里也没有守灵的卫兵,我们在棺材旁站了一会儿。当阵阵哀乐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哭了起来。11点钟,我们坐上载着灵柩的大轿车离开了那里。这时天上下起

  告别厅很小,不让无关的人进去,这里也没有守灵的卫兵,我们在棺材旁站了一会儿。当阵阵哀乐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哭了起来。11点钟,我们坐上载着灵柩的大轿车离开了那里。这时天上下起了漂泊大雨,在我们前往公墓的路上,雨一直下个不停。轿车不象往常那样在公墓附近的停车道上停留,而是急速地驶上了小路尽头,开到一堵墙的右侧,在那里,一些人早已挖好了一个墓穴。在灵柩安放处有个木制的架子,雨还是噼噼啪啪下个不停。有人在他的灵柩上撑起一把雨伞。亲人和朋友(大约150到200人)获准来到墓旁。公墓出于“搞卫生”的需要暂停对外开放,一般参观者被禁止入内。(左图为赫鲁晓夫生前照片)

  我原指望至少应由尼・谢组织所在的党支书来主持追悼会。我的儿子谢尔盖不停地走来走去。过了一会儿,他站到坟墓边上,对在场的人们说:“我们只想对我们今天正在哀悼和安葬的人说几句话。”谢尔盖停顿了一下,想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的嘴唇在颤抖。“苍天也在与我们一起哭泣”,他补充道。

  “我不会说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最近几天的世界媒体和全世界的广播电台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这一点,我不想评价我父亲所作出的贡献,我无权这么做,历史将会证明一切。这里我唯一想说的是,凡遇见过他的任何人都不会把他淡忘掉。一些人喜欢他,而另一些人憎恨他,但当任何人从他身旁走过时都会回头看看他。一位有资格被称作人的人离开了我们。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

  然后,谢尔盖把地方让给了曾与尼・谢在顿巴斯一起工作过的娜达娅,她谈到了尼・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他的执着和他与群众打成一片从事伟大事业的能力。接着,谢尔盖又叫他的朋友瓦西列夫,后者说尼・谢恢复了他死在劳改营的父亲的名誉,使得他和他的孩子们接受了良好教育并为他们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

  棺材埋好后,四周摆放着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我们一家、朋友和米高扬送的花圈。花圈缎带上的字迹已被雨水冲刷掉了(花圈原来放在敞篷车上)只有米高扬送的花圈的带上的字迹还依稀可辨。(晓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