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Bea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4-01-01
- 消息
- 19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遭到冷遇的好意----为什么乞丐不愿吃政府的年夜饭?
送交者: 温JB 2004年1月24日11:23:37 于 [天下论坛]http://www.creaders.org
遭到冷遇的好意----为什么乞丐不愿吃政府的年夜饭?
文章来源: 时事述评 于 2004-01-24 00:21:39
遭到冷遇的好意----为什么乞丐不愿吃政府的年夜饭?
据《楚天金报》20日报道,武汉市政府表示,大年三十,将为沿街乞讨人员提供一顿丰盛可口的年夜饭。然而,不少沿街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政府善意。巡查人员昨日共劝说100多人,只有10多名愿意到救助站,不少人见到巡查车,拔腿就跑。
政府的一番好意却遭到如此冷遇,的确颇具荒诞意味,但冷静思考之后,发现乞丐有这种反应其实也不足为奇。
其一,乞丐的这种反应是绝对弱势群体面对相对强势的政府畏惧情结的反映,或者说乞丐难于相信政府的这一举措是真正出自于善意。一直以来,乞丐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都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有些乞丐甚至会受到犯人般的对待。虽然《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之后,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乞丐的人身权利给予了高度关注,比如民政部日前向各级民政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救助工作,努力杜绝流浪乞讨人员冻死街头现象发生。而这些意识的提高还仅限于知识精英等阶层。对乞丐来说,他们极有可能对这方面的信息接收不够,而只会从自身遭遇和经验出发,因此,他们很难相信政府的这一行为是出于真心实意。
其二,担心政府会劝服或者强制他们返回家乡。据相关的报道,乞丐群中有很大部分为职业乞丐。行乞已不仅仅止于解决温饱,而是作为一种生财之道,如果被遣送回家,则无异于切断了他们的生财之道。
其三,乞丐的尊严底线。都说乞丐的利润是出卖尊严的回报。然而乞丐出卖尊严也是有底线的。对于真正“实实在在”的乞丐,他们也是没有勇气回家的,否则,乞丐为什么多选择在外地行乞而不是其家乡?对他们来说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乞丐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行乞,其行为也有某种程度的匿名特征。而匿名状态有本能去抑制的功能,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尊严要求便大打折扣。而如果一大批乞丐面对政府人员坐在一起吃饭,则将乞丐置于一个某种程度上的显环境,对乞丐来说,这可能是无法接受的。
其四,卖炭翁心理以及春节的有利环境。这点建立在第二点和第三点之上。都知道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恐怕乞丐也有这样的心理。行乞是一项爱心成就的“行业”,乞丐能博取同情基于他们的“惨”。而春节的喜庆气氛和寒冬的严酷恰好为兴起提供了很好的天然环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关键还要看环境的刺激。试想,普天同庆之时,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怎不让人忽生恻隐之心?如此行乞的回报便会大得多,这可能是乞丐的一种预期。乞丐们是难以割舍这个一年一度的好机会的。
其五,乞丐们根本不屑吃这顿年夜饭。对某些乞丐来说,生活水平早已奔“小康”了,政府的年夜饭自然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其实,归根结底,或者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够。有这样一种存在广泛的倾向:
政府执政府过程之中属于强势,然而面对民意时则绝对性的陷入弱势。因此政府的创意之举也往往会被冠以“做秀”“形式主义”的骂名。正所谓“言不正,则事不成”,政策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更愿相信政府的这一举措是真正的善意之举,至少表明了政府已开始重视乞丐的生存状况,希望能给乞丐更多善意的对待。然而这一政策虽不失为人性化之举,却忽视了乞丐的心理特征,缺乏可行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乞丐不愿接受救济站的援助。
送交者: 温JB 2004年1月24日11:23:37 于 [天下论坛]http://www.creaders.org
遭到冷遇的好意----为什么乞丐不愿吃政府的年夜饭?
文章来源: 时事述评 于 2004-01-24 00:21:39
遭到冷遇的好意----为什么乞丐不愿吃政府的年夜饭?
据《楚天金报》20日报道,武汉市政府表示,大年三十,将为沿街乞讨人员提供一顿丰盛可口的年夜饭。然而,不少沿街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政府善意。巡查人员昨日共劝说100多人,只有10多名愿意到救助站,不少人见到巡查车,拔腿就跑。
政府的一番好意却遭到如此冷遇,的确颇具荒诞意味,但冷静思考之后,发现乞丐有这种反应其实也不足为奇。
其一,乞丐的这种反应是绝对弱势群体面对相对强势的政府畏惧情结的反映,或者说乞丐难于相信政府的这一举措是真正出自于善意。一直以来,乞丐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都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有些乞丐甚至会受到犯人般的对待。虽然《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之后,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乞丐的人身权利给予了高度关注,比如民政部日前向各级民政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救助工作,努力杜绝流浪乞讨人员冻死街头现象发生。而这些意识的提高还仅限于知识精英等阶层。对乞丐来说,他们极有可能对这方面的信息接收不够,而只会从自身遭遇和经验出发,因此,他们很难相信政府的这一行为是出于真心实意。
其二,担心政府会劝服或者强制他们返回家乡。据相关的报道,乞丐群中有很大部分为职业乞丐。行乞已不仅仅止于解决温饱,而是作为一种生财之道,如果被遣送回家,则无异于切断了他们的生财之道。
其三,乞丐的尊严底线。都说乞丐的利润是出卖尊严的回报。然而乞丐出卖尊严也是有底线的。对于真正“实实在在”的乞丐,他们也是没有勇气回家的,否则,乞丐为什么多选择在外地行乞而不是其家乡?对他们来说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乞丐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行乞,其行为也有某种程度的匿名特征。而匿名状态有本能去抑制的功能,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尊严要求便大打折扣。而如果一大批乞丐面对政府人员坐在一起吃饭,则将乞丐置于一个某种程度上的显环境,对乞丐来说,这可能是无法接受的。
其四,卖炭翁心理以及春节的有利环境。这点建立在第二点和第三点之上。都知道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恐怕乞丐也有这样的心理。行乞是一项爱心成就的“行业”,乞丐能博取同情基于他们的“惨”。而春节的喜庆气氛和寒冬的严酷恰好为兴起提供了很好的天然环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关键还要看环境的刺激。试想,普天同庆之时,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乞丐怎不让人忽生恻隐之心?如此行乞的回报便会大得多,这可能是乞丐的一种预期。乞丐们是难以割舍这个一年一度的好机会的。
其五,乞丐们根本不屑吃这顿年夜饭。对某些乞丐来说,生活水平早已奔“小康”了,政府的年夜饭自然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其实,归根结底,或者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够。有这样一种存在广泛的倾向:
政府执政府过程之中属于强势,然而面对民意时则绝对性的陷入弱势。因此政府的创意之举也往往会被冠以“做秀”“形式主义”的骂名。正所谓“言不正,则事不成”,政策实施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更愿相信政府的这一举措是真正的善意之举,至少表明了政府已开始重视乞丐的生存状况,希望能给乞丐更多善意的对待。然而这一政策虽不失为人性化之举,却忽视了乞丐的心理特征,缺乏可行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乞丐不愿接受救济站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