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人艺敬意的联想 刘章春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对北京人艺敬意的联想

刘章春




一棵大树

在于是之家楼前的东侧,有一棵百年古槐。于是之曾望着它感慨地说:那是一部历史,要读懂它啊……于是之的话意味深远。

在北京人艺的院子里,同样也生长着一棵百年椿树。夏日里,茂密的叶子投下一片荫凉;而秋风刮起时,满地则留下了一层金黄。

别小看了这棵大树。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在逝去的岁月中,像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汉这样的文化名人就曾多少次地从它跟前走过,更有像焦菊隐、舒绣文、刁光覃这样的大演员与它朝夕相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又有着很难用数字加以统计的普通人与这棵大树风雨同行,一起品味人世间的欢乐与艰辛,痛苦与眼泪,失望与希望……的确,正如于是之所要表达的那样,每棵树就是一部历史,树干有多粗,历史就有多么厚重。在我看来,已走过了五十年的这个剧院也是一棵树,一棵叶茂根深、舒展开去的粗枝细杈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撑起一片荫凉的大树。

第一次走进这个院子是在二十八年前,那时在它门前挂的牌子上写的是北京话剧团。初进剧院首次与这些我后来才知其名继而由衷产生敬仰的人相识,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能够与于是之、郑榕、朱琳、胡宗温、朱旭、林连昆这样的大演员在一个剧院工作,而且在感情上很融洽、很熟知,聊起天儿来毫不见外,的确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机会,得到精神的升华。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北京人艺的老演员是不大修边幅的,男演员差不多都千篇一律地穿件四个兜的制服,远远看去留下一片蓝色和灰色;

差不多的人都骑着辆自行车,看似破旧,其中不乏像英国"凤头"这样的名品;

差不多的人对酒都有几分钟情与偏爱,在北京人艺的"闲史"中,均留下涉及喝酒的种种趣闻与乐事。

差不多的人都流连于楚河汉界,走马进士;或寄情于黑白棋盘风云里,像英若成、朱旭等人,在业余围棋的等级中,不啻为高段强手;

差不多的人都是杂家,凡人世间大事小事、雅事俗理、野史正剧,道古说今,都能绘声绘色地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少人在感叹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演技何以如此精良时往往都不会忘记从他们熟知生活、阅历人生的角度去加以概括。演员的肚子里应该是个杂货铺,要演好戏,他必须首先是个杂家。这样的提法绝对有道理。

人之寿命五十载已是人生过半,而对于北京人艺,五十岁该是它生命长河中的一瞬。法兰西喜剧院有三百年的历史;莫斯科艺术剧院也已有了百年以上的记录;再如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等等,至今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同样,北京人艺舞台依旧,容颜未改,在五十年的风雨中沉重伫立,稳步前行。

老演员们全已退身幕后,灿烂归于平淡,当年的老式自行车已被后来人驾驶的汽车所替代,这是历史进步的足迹,也是历史的必然。

我每天从那棵百年椿树前走过,总习惯望一眼那株风中挺立的粗壮的树干。树干的表面疙疙瘩瘩,百皱叠生,似乎是在见证着剧院的沧桑。

精神气质

曹禺曾言北京人艺是一藏龙卧虎之地。我以为在许许多多的演员身上都具备了一种以创作为天性的精神气质,痴迷于对人物的创作 不仅造就了精湛的表演艺术,也因精彩的人物而成就了自己。我将他们的这种痴情最终归结为"再现人的精神生活"。

1957年,剧院排老舍先生的《茶馆》,童超在戏中扮演庞太监。令童超困惑的是庞太监一废人也,为什么要娶媳妇?找个人伺候他是个理由,那就买个丫头得了,为何竟如此荒唐地非要娶个媳妇呢?

在通常的理解下,弄不明白太监干嘛非要娶媳妇儿,演员也能将就着表演过去,可童超却是个在艺术上叫真儿的人。

当年,在北京城内旧鼓楼大街有个太监庙,集中住了几十个太监。在太监庙里,童超认识了一位姓耿的太监,这耿太监当时已是八十多岁,在年轻时侍候过西太后。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头脑清晰,很健谈。他对童超说起当年侍候老佛爷的情景时高兴之极,他说西太后很喜欢他,因为他会唱戏,会扮演像《辕门射戟》、《群英会》中如吕布、周瑜那样的英雄。于是他就向童超谈起了他的"英雄观",他说他最崇拜英雄,在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中他最钦佩的是小说《七侠五义》中的北侠欧阳春。欧阳春在这些人当中本领最强,最英雄,但终身不娶,最后还当了和尚出了家。童超感觉耿太监的一番话简直是太妙了。这耿太监和戏中的庞太监心理是共通的,耿太监从欧阳春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庞太监虽为废人,却非要娶个媳妇给旁人看看不可,有点近似精神胜利法。童超由此找到了人物的创作依据,他由衷感谢这位耿太监。

同样,在排《茶馆》的过程中,在北京人艺盛传着一个即兴小品《鹌鹑斗》,尤其体现了演员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看过《茶馆》的人都知道,在第一幕中有场秦、庞斗智的戏。为此,在排练之初,演员们特意表演了一个即兴小品,将情节设计为秦二爷(蓝天野饰)、庞太监(童超饰)向刘麻子(英若诚饰)争买一只鹌鹑。

庞太监、秦二爷各据一桌,刘麻子两头奔跑,双方都不断给这只鹌鹑加价。最后价码越加越高,庞太监终因财力不足被秦二爷击败,鹌鹑归秦所有。按说,小品演至此就该结束了,可未曾料财大气粗的秦二爷为了最后再给对方一个沉重打击,他忽然大叫一声,嘱咐刘麻了把那只鹌鹑作为礼物送给庞太监。应该说这是蓝天野的绝妙创造,通过这一招,他很好地将秦庞二人互不买帐的厉害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面对刘麻子送上来的鹌鹑,童超则应答自如,"李三,把鹌鹑送到后面灶上,油炸了!给秦二爷下酒……"一场即兴戏信手拈来,被演得惟妙惟肖,直逗得观看者拍手大笑叫绝。

我由衷敬佩艺术家们对表演的钟情与投入,正是由于他们具备了高起点的精神气质,因而才会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谈到人的精神气质,不知怎的,我总是会习惯地想到剧院的演员顾威先生。如果说《鹌鹑斗》尚属道听途说,而关于顾威先生的一段则是我亲眼所见。

1975年的北京话剧团尽管正值青壮年,但已是落木萧萧,失去了元气。像刁光覃、于是之、赵蕴如、郑榕、蓝天野这样的大演员都还没有被解放,被打倒了的"黑线人物"是绝对没有机会走上舞台的。

"文革"造就了各种机会,诸如批斗会、批判会、斗争会、思想汇报会、检讨会、声讨会、最新指示传达会、斗私批修会……大概还会有上百种的会,真正显示了群众和集体的智慧。那时剧院也不例外,常常召开全院会,即使如我辈后来者,差不多也摊上了几十次。各种名目的会参加得多了,反倒记不清每次的会都说了些什么,唯有入院后参加的第一次会却留下很深的印象,仿佛在心底烙下一方印记。

那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院会,排练厅里黑压压挤满了人,尽管每个小角落中都有人在窃窃私语,但气氛却格外严肃。在这次的会上,演员顾威因所谓种种"政治问题"挨了批,在当权者们对顾威的种种"罪行"加以列举后,便发动群众进行口诛。我记得发言者有三、五人,听其内容,来势汹汹,显然是有备而来。

几日后,我去楼后打开水时,见到了已被下放烧锅炉的顾威老师,他当时正在往小推车上铲煤,一条白毛巾紧紧围在脖子上。透过他那副近视镜片,我丝毫察觉不到目光中有什么恐慌或悲戚。谁又能想得到呢,就在这样的艰难孤独中,顾威的心境却并不孤独,他居然每天是在琢磨着写剧本,最终写出了一部叫《巴黎人》的多幕话剧,后来在于是之的支持下,他随《茶馆》剧组去巴黎,实地体验了当年巴黎公社的壮举。此剧终于在北京人艺上演,可见顾威的性格中是深谙"大忍"的重要,非一般人所能为也。

那时, 我与顾威并不相识,充其量也只是参加了一次全院会并在锅炉房前偶然一见,可是这极短的瞬间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在以后为人生而奔波的旅途中,彷徨不定而渴望在心里寻找一个支撑点时,我眼前便常常浮现起锅炉房前那一双无半丝彷徨的眼神,浮现起那条围在脖子上的白毛巾……(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千龙文化 2004年1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