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团”中的李德 [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ames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2-03-16
消息
3,849
荣誉分数
155
声望点数
223
文章来源: snail 于 2004-1-30 3:21:00


  在中国同事中,给李德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他给李德的最初印象,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人,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和诗人。在很少的几个庆祝会上,他们见面时很随便。在这种场合,毛总是保持一种威严而又谨慎的态度,总是鼓励别人喝酒。说话和唱歌,他自己则在谈话中插进一些格言,这些格言听起来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但总有一定的含义,有时还含有一种有意的暗示。

  很长时间李德都吃不惯味道很厚的菜,象油炸辣椒,这种菜在中国南方,尤其在毛的故乡湖南是很普遍的,这就引起的毛的讥讽,他说:“真正革命者的食粮是红辣椒”,“谁不能吃红辣椒,谁就不能战斗。”

  当有人第一次提出,红军的主力是否应当突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这个问题时,他用一句似乎毫不相干的话回答说:“良庖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干硎。”总之,毛泽东喜欢引用民间的形象比喻,引用中国历史上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格言。有人告诉李德,历来很著名的红军八项政治原则和四项策略原则中的一部分也是毛从历史中,也就尽说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太平天国起义的口号中吸收过来的。

  李德认为,这暴露了毛泽东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维方法,但其效果还是明显的,因为它们毕竟适合了一定的具体情况。
毛不仅在私人谈话中或小范围里运用这些格言和比喻,而且还把它们引用到他的讲话中,并以革命的激情从中引出今人铭记的门号,李德自己就经常亲眼看到,他是怎样用这种办法深深地影响了听他讲话的农民和士兵。

  当然,毛也用一些他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术语,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是被李德认为很肤浅的。这是李对毛的印象。

  一到苏区,李德即宣布,运动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红军应发展苏联式的正规战,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历次战斗中,李德尝试了他的正规战法,其结果众目所见,到了本次湘江之战,失败达到顶峰。难道真的是毛式不纯正的游击战法适合中国特有的情况?残酷的事实使李德感到疑惑,他再也没有了以前的自信。

  李德的狂傲致使他从不言过――言过也就取消了自己的地位。他向人暗示,尽管红军受到损失,但它的战斗素质提高了,部队还是增强了。他把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周恩来。他说,周恩来起草了撤离计划,计划要求从中央苏区撤走大量的重型装备,这些装备使红军负担过重,因而迟缓了前进的速度。他不承认,既然他能支配博古,他就对长征中的一切组织和作战计划都拥有否决权。


  公正地说,李德无疑是一位小有才能的军事战术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德军中就大露头角。后来他担任俄国红军指挥官,曾在莫斯科的一所红军学院学习过。因为他是德国人,红军将士都注意听他对德国顾问向蒋介石提出的战略战术分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战术分析是有几分道理的。

  更有戏剧意味的是冯・赛克特和李德都是街垒战专家,他们在慕尼黑的激战中,已经刀对刀枪对枪的较量过。不过那时,赛克特是久经战场的德国国防军的总司令,而李德是起义者的一个队长。因此,李德知道他面对的是他的同胞赛克特的堡垒战术,而赛克特却不知道他面对的红军中还有个李德。

  这两个军事顾问不遗余力地对抗,一方面是为了他们的使命,一方面是为了他们的信仰,李德是为了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而赛克特则是为了消灭共产主义,为了德国的对外扩张!

  李德是正义的,他的行为可谓富有国际主义精神和传奇色彩,然而,他毕竟从士兵越级跳跃而来,未曾来历战场控制范围的扩大导致指挥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简言之,他缺乏大规模军事指挥经验。这是致命的缺陷。从某方面来说,司令毕竟是司令,士兵毕竟是士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