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误区2[分享]

~草莓的天空~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1-29
消息
4,93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误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身体需要的重要物质供应不足所致


目前流行一种谬见: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其他食物中含有的物质这可以被当作“想当然”的思维模式的典型例子。对于这个问题,与某些疾病相关联的血浆含量值可以充当例证。比如,吸烟者的血液中胡萝卜素的含量较正常人低,而且他们患肺癌的几率很高。那么可能的原因存在于以下选项:A.纯属偶然;B.这是由于缺乏胡萝卜素导致的;C.这是身体采取的防卫措施,避免维生素促进癌症产生。
通过媒体和补剂生产商的宣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已经非常擅于按照“物质缺乏理论”去思考了。也就是说B肯定是我们的答案,尽管实际上,科学界几十年前就已经通过实验证明C是正确答案。因此,在草率地确认一个所谓“被大家广泛认可”的答案之前,我们最好将所有逻辑上可能的答案都认真思考一遍,特别是那些可能是陌生的,但不会与任何人的商业利益有关的答案。它们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那些营养添加补剂的生产商和所谓运用调整分子法的医生非常乐于利用答案B这种思维方式,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向人们推销更多昂贵的药片和冲剂。而我们的身体却在任何条件下努力适应环境,避免发生身体受损,并试图在患病时通过自我治疗痊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身体会顺势调节各种重要物质的浓度,并使它随着身体内外的条件变化作相应改变。因此,在发现体内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值下降时,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生物目的,要比直接宣布身体缺少某种物质有意义得多。比如身体会尽力将一种对于病原体生长非常重要的物质,例如铁,排出体外。而医生观察到的现象是:身体内铁含量的降低和感染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可能会认为,正是由于铁含量降低才使身体免疫系统变弱……

  对于每一个棘手的问题都会存在一个简单的符合逻辑的但是错误的答案。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惴惴不安,这样,“亚健康”的哲学必然会找到适合它生存的丰沃土壤。只是身体并不需要那么多种具有神奇功效的物质补充,因为很多种物质的功效是相互抵消的。这个生物原则的确允许每个人有时出现某种物质的“短缺”或者在生病时某个化验值下降。但是随之而来却是主观臆断的某种物质短缺,而这种物质又是可以通过补剂弥补的。可是这种补剂的作用却总是不能通过实验研究(比如干涉研究)得以证实。


误区:只要减肥,都益于健康


医生和营养学家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劝诫、敦促、忠告那些或多或少体“胖”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健康应该减肥。最后,身体超重简直就成了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富贵病的经典的罪魁祸首。《德国医学报告》杂志公布了一份与身体超重有关的疾病名单:“超重和肥胖增加了心脏循环系统病变的风险,这些病变风险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同时伴随着血管的细化,还会导致更加复杂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和中风等。除此之外,肥胖还与胆结石、血管细化、心脏衰竭、关节磨损、痛风以及某些癌症有密切关系。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们的寿命。”

  这一切听起来绝对会使人忧心忡忡。显然,每一个不愿患病或奢望长生不老的人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消灭自己的将军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决定性的问题被忽略了:难道掉了肥膘后真的就比大腹便便时更健康么?人们往往忘记了减肥过程中消极的一面。因为苗条的身段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人们早把减肥的副作用抛到九霄云外了。我们倒是很乐意在此谈谈这些侧面。

  无论是按照何种减肥食谱掉膘都会产生的最出名的副作用就是“悠悠球效应”,即最终以体重的反弹而收场。这个效应多少还常常会被街头巷尾的人们提到,然而关于减肥所造成的损害健康的严重后果却鲜为节食志愿者们所知――无论人们是否能保持这个费力获得的苗条身段,这些后果都是可能发生的:心率不齐直至心肌梗塞、胆结石、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尿酸含量增加、肝功能受损、体内水电解环境紊乱、全身甚至心脏的肌肉群组织损失、糖尿病、胃溃疡以及厌食症。

  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种观点,即超重者通过减肥至少能降低心脏循环系统的发病风险,尽管这也是人们经常被建议减去肥膘的理由。恰恰相反,在体重减少后更频繁发作的心脏病反而很可能会减少人的寿命。在某些研究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比例甚至高于50%。无论是疯狂节食还是所谓的“温柔”疗法或称“心理”疗法;无论减肥窍门是来自女性杂志还是地方诊所、心理教授或者大腕明星;无论这些减肥理论后面站的是哪路神仙――身体对缺乏营养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这里阐述的一个关键性的谬误是,事物的因果关联往往被搞混了。也许超重可以被描述成某种健康状况的风险指示器――但远不是疾病的原因,需要我们与之斗争。比如说,如果懒惰(身体缺乏锻炼)是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那么当然会存在与肥胖超重的关联:很简单,因为胖人们绝大多数是不那么喜爱活动的。来自不同假设前提的结论总是会有不同之处,一种情形下体重减轻了――无论途径怎样,这是所有的减肥行动追求的目标;另一种情形下通过体育运动或者体力劳动改善了健康状况――人因此可能减肥了,也可能由于胃口大增反而体重增加了。

  面对这些危险的甚至通常是威胁生命的节食并发症,人们必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究竟这场围绕体重的斗争是否值得。如果人们将减肥节食与其他高风险的行为方式作比较,会看出它与吸烟带来的危害可相与“媲美”。因此早有一些快言快语的人建议,在新年的女性杂志上应作如下提示:“减肥有害健康!”


误区:减肥者,都长寿


减肥是否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这是一回事;而减肥的人们是否能因此活得更长久,这又是另一回事。然而数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去深究这样的一个命题是多余的。直到90年代初,美国健康局的科学家们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对此进行了科学考察,究竟超重者是否能通过减肥益寿延年。为此他们分析了六个1950年至1990年期间进行的有关的专题研究,最后的评估结论言简意赅:“总而言之,从这六个研究中得不出任何根据,能够证明,超重者可以通过减轻体重延长寿命。”


依据概率统计,研究者们还同时考察了体重增加以及由于“悠悠球效应”造成的体重反弹这二者对寿命的影响。他们利用13个长期实验充分地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不仅出人意料,甚至令人震惊:“减肥,哪怕只是适度的或者轻微的减肥,都会增加死亡的几率!”不可思议的是,那些被估算出寿命最长的人,他们在成人阶段总是持续缓慢地增加体重。

  减肥可以延年益寿这个观念建立在一个容易迷惑人的论断的基础上,即体重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比大腹便便的人活得更长久些。但是这难道就能说明,减肥之后的胖子们可以拥有和那些天生苗条的人一样长的寿命么?身体细长善于赛跑的灵蹄犬肯定会在赛跑时超过哈巴狗,但是一只减了肥后像灵蹄犬一样纤瘦的哈巴狗会有机会胜出吗?怎么样,现在可以明白,一个“憔悴消瘦的胖子”和一个苗条的人不是同一个概念了吧。

  出人意料的是,研究者们发现,受测者在实验之初无论是高于还是低于正常体重,死亡最少出现的总是在那些体重缓慢增加的人群中。这个结论当然同样适用于胖人们!体重的急剧增加和减少都会损害健康,而那些体重时增时减一公斤左右的人,其健康状况――依照统计平均数据来看――要比那些稍微发胖的人还糟糕。

  我们再一次明确强调,这个发现不仅涉及超重人士,而且也与正常体重的人相关!因此,如果您――纯生理上的――在您的生活中总是稍微地在增加体重,那您大可不必为此忧虑了。


误区:身体超重减少寿命


什么算作身体超重?这恐怕要根据时代潮流而定了。在这个条件下,医生们的共识也会有或上或下的调整。有研究显示,大众的体重呈U形分布。处在这个U形边缘地带的人们,其死亡率要高于中间部分的人们。这说明,不仅是肥胖者,还有那些体重偏低的人也会面临早逝的危险。但是身体超重真是生命提前结束的原因吗?还有,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体超重就该视为严重了呢?

时代不同,理想体重的标准就不同。

  直到上个世纪中叶,肥胖还在全球绝大多数社会中被认为是美丽和健康的标志。这个实验结果可能正好能反映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那时的这种审美观背后,不仅仅是对饥饿的恐惧,还明显体现人们长期以来积累的医学经验。目前比较流行的判断标准是:身体质量值(Body-Mass-Index,简称BMI)。它的计算公式及对照标准如下:身体质量值(BMI)=体重〖〗(身高)2

  按当前医学定义属于超重的人一般会患上并死于与瘦人不同的疾病。“超重者”(指一级肥胖)的平均寿命甚至要高于“正常体重者”。在现代生活条件下,极胖者(三级肥胖)一般会比“超重者”早逝。但是,人们对此不应该仓促地下结论。因为,这既不意味着瘦如麻秆的人通过胡吃闷睡将自己养胖后能够长寿,也不等于胖子们瘦下来后就会更健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