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员谈留学
《留学与垃圾》在目前图书市场上较为引人注目,它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披露了美、英、德、日、加拿大、新西兰、南非等国的中国留学生问题,其中包括“黑中介”、洋“野鸡大学”、“签证腐败”、“留而不学”等等。现在摘出的,是两位外交官员对留学问题的说明和忠告,因其身份及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这些谈话颇具参考价值。
德使馆为何特设审核部
2001年7月,德国驻华使馆设立了“文化处学术审核部”,负责全中国的文件审核事务。自此,赴德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入学申请都得经由这个部门审核、签证。
2002年4月和5月,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恩德君分别接受笔者和“德国之声”网络部主任鲍姆豪尔先生的采访,这是德国官员正式发表的谈话。以下是有关审核部的采访内容:
问:您认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去德国留学好?
答:我想,如果是30岁再去德国留学就有点晚了,大学生超过30岁通常不能再享受医疗保险的优惠待遇,而且至少要读五年左右,毕业后已不小于35岁,年龄偏大,工作就不容易找到。相反,如果是太年轻了,比如说19岁,又有点早。依我看,有一点社会经验,在中国的高校学习过,并且有一定德语和英语基础的学生,比较好。
问:德国驻华使馆为什么要设立审核部?
答:我们需要得到优秀的中国学生,让他们到德国去。同时,德国在中国的吸引力也让我们感到惊讶。有那么多中国人申请去德国学习,但德国驻外机构和德国大学对此根本无法应付。一方面,德国大学对这些申请很难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德国驻外机构也无法发放足够的签证。“审核部”的任务是帮助疏通这个瓶颈。它提供一种崭新的、快速的或者简化了的签证申请程序。通过“审核部”的审核,就省去了等待签证处面谈的时间。
归根结底,这项审核工作是为德国大学做的,可惜的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碰到了文件真实性问题。有人会说,“仔细看文凭不就完了?”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
我们在中国遇到三类学生。第一类,也就是主要的和最大的一类,从头到尾都是诚实的学生,也是我们想要的学生,他们也想到德国来。第二类,伪造了文件的。这可通过仔细审核他们的文件加以辨认。第三类,情况比较复杂化,这些人拥有真实文件,但实际上他们不应该拥有这些文件(这些文件也许是他们通过某种方法弄到手的)。在这种情况下,审核他们的文件是没用的,因为文件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不仅要审核文件,还要审核学生本人。
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中国学生好,辨认出多少有点“黑的羊”(有污点的学生),可以保护“白的羊”(无辜而诚实的学生)不受德国高校的歧视与拒绝。
问:您能否简单地描述一下审核的具体步骤?
答:我们不做录取考试方面的工作。我们原则上是审核“过去”。比如,有人曾学过物理学,想到德国去学工程学。我们对他是否适合学工程学根本不感兴趣(因为那样就干涉了高校的自主权),我们想知道他是否真的学过物理学。如果他连“比例运算”都不知道,我们就有怀疑。
首先,我们审核申请人的文件。我们确认这些文件是否确实存在,是否有这个高校,这个高校是否有这个专业,最后,这个人是否学成毕业于这个高校的这个专业。文件审核完后,我们请他来面试。在面试中,进行的同样是“回溯性审核”,即看他的材料中表明的高等学习过程是否可信。假如某人说,他学了四个学期的物理,那么,他必然拥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如果审核结果是“好的”,他就不必再去签证处,只须书面进行签证程序,从而使申请过程加速。
问:你们一方面进行文件审核,另一方面进行知识测试。根据这些人的所学,提问者必须要有专业知识。您的同事们有这方面知识吗?
答:确实有这个问题。作为外交官,我们也许拥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前提条件,但我们肯定不是最好的考官。我们当然必须知道德国高校需要什么,知道对外国学生的期望是什么。所以,我们当时求助于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并通过DAAD间接求助于德国高校。我们通过DAAD培训的考官全部来自德国的预科学校。预科学校就是为外国学生进入德国高校做准备的,正是这些同事在这里进行审核。
问:中国人至今对这个“审核部”的反应如何?
答:这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我们想要的人,也就是那些已进行大学学习并取得了良好成绩的学生。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们当然对一些人没有资格就到德国去,而他们自己却要受牵连被怀疑感到愤怒。德国已经出现第一所不发入学通知书给中国学生的高校,因为他们过去发现了有的中国学生伪造证书。设立“审核部”后,这家德国高校重新开始发入学通知书给中国学生了。
还有一种人,他们在中国就得不到进入当地教育体系的资格,因此,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外国,他们也许很有钱。这些人当然对“审核部”不那么高兴。不过“审核部”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护这些人,因为他们投资了很多钱,在他们没有获得在自己国家用母语上大学的资格的前提下,要用对他们来说非常难的一种外语进行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这些人今后在德国面临失败的糟糕局面。
问:现在德国高校怎么看“审核部”?
答:这也有三类高校。第一类是跟中国市场接触不多的德国高校。他们虽有许多报名入学的中国人,但校方上层对此还没给予注意,他们的态度仍相对温和。第二类,那些已收到许多中国人入学申请书的,现在,他们终于能够把事情看明白,并感到高兴。第三类,那是很少的一部分,规模一般都很小的德国高校,他们有招生不足的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用中国人来代替德国新生。他们这样做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他们没把语言上的困难考虑进去。
第三类高校中有一部分是跟中介公司合作的,这些公司为他们承担了许多问题。这些公司向中国学生收取了很高的费用后,把人提供给他们,这是些实际上根本没有高校入学资格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业中学学生(Realschueler。所谓实业中学,毕业生全部学历为10-11年,毕业文凭叫中等成熟文凭,无直接上德国高校资格)。这些学生最后往往是失败的。
在新西兰的“安全指引”
新西兰无疑是中国留学潮的受益国之一,教育出口更成为新西兰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政府对中国开放招收自费留学生。目前在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已达30000人;但截至2000年底,新西兰在华就读的自费留学生只有63人。为吸引中国留学生到新留学,近两年,新方在我国部分地区连续举办了两次赴新西兰留学说明会。2001年新西兰总督访华期间,还专门出席了在苏州举办的说明会。另据新西兰教育局公布的数字,在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的财政年度里,外国自费学生为新西兰经济注入了四亿多美元,达到了该组织预期在2005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新西兰学习的外国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费学费3600美元到4050美元,在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要向学校付出6400到7000美元。外国学生在这里还有住房、食品、交通、通讯、旅游等方面的花钱,其金额也是相当可观的。教育出口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这个国家的渔产品出口总值,成为新西兰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惠灵顿出版的《晚邮报》最近报道说,教育出口这一行业如此有利可图,以至于有些新西兰小学也开始招收外国学生了。
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一位领事官员2003年6月24日在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中表示,希望我留学生在新西兰遵纪守法。这位官员提醒国内的家长,在送较小年龄的孩子出国留学前务必仔细衡量利弊。
针对近一时期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频繁发生各类事故和刑事案件的问题,这位官员说,近年来,中国来新西兰的留学生逐年增加,其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学习语言和读中学的小留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新西兰勤奋学习,遵纪守法,但也有个别人自制力差,参与赌博和其他违法事件,在当地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希望留学人员维护中国人的形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到不良场所,更不要卷入当地黑社会组织的活动,遇事多与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和总领馆联系。他同时提醒在国内的学生家长要多关心自己在国外的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但不要溺爱。他还特别指出,实践证明,较小年龄的孩子出国留学弊大于利。首先,大量的学生突然涌入,当地的师资设备无法满足,教学质量无疑将下降;其次,大量的中国学生在一起,有些语言学校整个班甚至整个学校都是中国人,没有英语语言环境,与在国内上学没有区别;第三,语言基础太差的学生来国外学习,投资高,成效低,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
他希望国内主管部门认真清理非法中介公司,对那些只顾赚钱、用虚假广告将学生骗到国外而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的服务中介公司,要予以处罚和取缔。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曾特地向广大留学生发出了“安全指引”。其中指出,由于新西兰与中国的交通规则有相当的不同,因此要特别注意:一是大家要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在新西兰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相当方便而且安全。二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无照驾车或酒后驾车,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带来灾难。三是不要开“英雄车”,新西兰多山,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要注意限速行驶。“指引”还特别提到,中国留学生要学会处理和寄宿家庭、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处理和学校之间的争执等复杂问题。并提醒留学生多花些时间与寄宿家庭进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从中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如果确实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可以通过投诉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另外,留学生身在异乡,结交朋友要谨慎。有一些人利用“哥们义气”,到处“借钱”。“指引”警告那些“借钱不还”者,希望尽快把借别人的钱还回去,否则就会成为敲诈勒索,要受到法律制裁。新来的留学生在这些方面尤其要特别注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遇到敲诈勒索的情况,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使馆也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的官员说,他们一直非常关心留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有所成固然重要,但安全和健康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国内的家长实在该好好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要以为把他们送出国就完成任务了;学校也要对留学生提供更多关心和爱护,不要纯粹把留学当作一项生意,学生来了就不管他们了;更重要的是留学生自己,要多了解留学地和原住地的不同,要和周围有很好的沟通。
摘自《留学与垃圾》陈铁源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月版19.80元
《文汇报》2004年2月12日
《留学与垃圾》在目前图书市场上较为引人注目,它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披露了美、英、德、日、加拿大、新西兰、南非等国的中国留学生问题,其中包括“黑中介”、洋“野鸡大学”、“签证腐败”、“留而不学”等等。现在摘出的,是两位外交官员对留学问题的说明和忠告,因其身份及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这些谈话颇具参考价值。
德使馆为何特设审核部
2001年7月,德国驻华使馆设立了“文化处学术审核部”,负责全中国的文件审核事务。自此,赴德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入学申请都得经由这个部门审核、签证。
2002年4月和5月,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官员恩德君分别接受笔者和“德国之声”网络部主任鲍姆豪尔先生的采访,这是德国官员正式发表的谈话。以下是有关审核部的采访内容:
问:您认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去德国留学好?
答:我想,如果是30岁再去德国留学就有点晚了,大学生超过30岁通常不能再享受医疗保险的优惠待遇,而且至少要读五年左右,毕业后已不小于35岁,年龄偏大,工作就不容易找到。相反,如果是太年轻了,比如说19岁,又有点早。依我看,有一点社会经验,在中国的高校学习过,并且有一定德语和英语基础的学生,比较好。
问:德国驻华使馆为什么要设立审核部?
答:我们需要得到优秀的中国学生,让他们到德国去。同时,德国在中国的吸引力也让我们感到惊讶。有那么多中国人申请去德国学习,但德国驻外机构和德国大学对此根本无法应付。一方面,德国大学对这些申请很难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德国驻外机构也无法发放足够的签证。“审核部”的任务是帮助疏通这个瓶颈。它提供一种崭新的、快速的或者简化了的签证申请程序。通过“审核部”的审核,就省去了等待签证处面谈的时间。
归根结底,这项审核工作是为德国大学做的,可惜的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碰到了文件真实性问题。有人会说,“仔细看文凭不就完了?”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
我们在中国遇到三类学生。第一类,也就是主要的和最大的一类,从头到尾都是诚实的学生,也是我们想要的学生,他们也想到德国来。第二类,伪造了文件的。这可通过仔细审核他们的文件加以辨认。第三类,情况比较复杂化,这些人拥有真实文件,但实际上他们不应该拥有这些文件(这些文件也许是他们通过某种方法弄到手的)。在这种情况下,审核他们的文件是没用的,因为文件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不仅要审核文件,还要审核学生本人。
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中国学生好,辨认出多少有点“黑的羊”(有污点的学生),可以保护“白的羊”(无辜而诚实的学生)不受德国高校的歧视与拒绝。
问:您能否简单地描述一下审核的具体步骤?
答:我们不做录取考试方面的工作。我们原则上是审核“过去”。比如,有人曾学过物理学,想到德国去学工程学。我们对他是否适合学工程学根本不感兴趣(因为那样就干涉了高校的自主权),我们想知道他是否真的学过物理学。如果他连“比例运算”都不知道,我们就有怀疑。
首先,我们审核申请人的文件。我们确认这些文件是否确实存在,是否有这个高校,这个高校是否有这个专业,最后,这个人是否学成毕业于这个高校的这个专业。文件审核完后,我们请他来面试。在面试中,进行的同样是“回溯性审核”,即看他的材料中表明的高等学习过程是否可信。假如某人说,他学了四个学期的物理,那么,他必然拥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如果审核结果是“好的”,他就不必再去签证处,只须书面进行签证程序,从而使申请过程加速。
问:你们一方面进行文件审核,另一方面进行知识测试。根据这些人的所学,提问者必须要有专业知识。您的同事们有这方面知识吗?
答:确实有这个问题。作为外交官,我们也许拥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前提条件,但我们肯定不是最好的考官。我们当然必须知道德国高校需要什么,知道对外国学生的期望是什么。所以,我们当时求助于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并通过DAAD间接求助于德国高校。我们通过DAAD培训的考官全部来自德国的预科学校。预科学校就是为外国学生进入德国高校做准备的,正是这些同事在这里进行审核。
问:中国人至今对这个“审核部”的反应如何?
答:这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我们想要的人,也就是那些已进行大学学习并取得了良好成绩的学生。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们当然对一些人没有资格就到德国去,而他们自己却要受牵连被怀疑感到愤怒。德国已经出现第一所不发入学通知书给中国学生的高校,因为他们过去发现了有的中国学生伪造证书。设立“审核部”后,这家德国高校重新开始发入学通知书给中国学生了。
还有一种人,他们在中国就得不到进入当地教育体系的资格,因此,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外国,他们也许很有钱。这些人当然对“审核部”不那么高兴。不过“审核部”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保护这些人,因为他们投资了很多钱,在他们没有获得在自己国家用母语上大学的资格的前提下,要用对他们来说非常难的一种外语进行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这些人今后在德国面临失败的糟糕局面。
问:现在德国高校怎么看“审核部”?
答:这也有三类高校。第一类是跟中国市场接触不多的德国高校。他们虽有许多报名入学的中国人,但校方上层对此还没给予注意,他们的态度仍相对温和。第二类,那些已收到许多中国人入学申请书的,现在,他们终于能够把事情看明白,并感到高兴。第三类,那是很少的一部分,规模一般都很小的德国高校,他们有招生不足的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用中国人来代替德国新生。他们这样做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他们没把语言上的困难考虑进去。
第三类高校中有一部分是跟中介公司合作的,这些公司为他们承担了许多问题。这些公司向中国学生收取了很高的费用后,把人提供给他们,这是些实际上根本没有高校入学资格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业中学学生(Realschueler。所谓实业中学,毕业生全部学历为10-11年,毕业文凭叫中等成熟文凭,无直接上德国高校资格)。这些学生最后往往是失败的。
在新西兰的“安全指引”
新西兰无疑是中国留学潮的受益国之一,教育出口更成为新西兰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西兰政府对中国开放招收自费留学生。目前在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已达30000人;但截至2000年底,新西兰在华就读的自费留学生只有63人。为吸引中国留学生到新留学,近两年,新方在我国部分地区连续举办了两次赴新西兰留学说明会。2001年新西兰总督访华期间,还专门出席了在苏州举办的说明会。另据新西兰教育局公布的数字,在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的财政年度里,外国自费学生为新西兰经济注入了四亿多美元,达到了该组织预期在2005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新西兰学习的外国中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费学费3600美元到4050美元,在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要向学校付出6400到7000美元。外国学生在这里还有住房、食品、交通、通讯、旅游等方面的花钱,其金额也是相当可观的。教育出口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这个国家的渔产品出口总值,成为新西兰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惠灵顿出版的《晚邮报》最近报道说,教育出口这一行业如此有利可图,以至于有些新西兰小学也开始招收外国学生了。
中国驻新西兰使馆一位领事官员2003年6月24日在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中表示,希望我留学生在新西兰遵纪守法。这位官员提醒国内的家长,在送较小年龄的孩子出国留学前务必仔细衡量利弊。
针对近一时期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频繁发生各类事故和刑事案件的问题,这位官员说,近年来,中国来新西兰的留学生逐年增加,其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学习语言和读中学的小留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新西兰勤奋学习,遵纪守法,但也有个别人自制力差,参与赌博和其他违法事件,在当地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希望留学人员维护中国人的形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到不良场所,更不要卷入当地黑社会组织的活动,遇事多与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和总领馆联系。他同时提醒在国内的学生家长要多关心自己在国外的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但不要溺爱。他还特别指出,实践证明,较小年龄的孩子出国留学弊大于利。首先,大量的学生突然涌入,当地的师资设备无法满足,教学质量无疑将下降;其次,大量的中国学生在一起,有些语言学校整个班甚至整个学校都是中国人,没有英语语言环境,与在国内上学没有区别;第三,语言基础太差的学生来国外学习,投资高,成效低,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
他希望国内主管部门认真清理非法中介公司,对那些只顾赚钱、用虚假广告将学生骗到国外而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的服务中介公司,要予以处罚和取缔。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曾特地向广大留学生发出了“安全指引”。其中指出,由于新西兰与中国的交通规则有相当的不同,因此要特别注意:一是大家要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在新西兰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相当方便而且安全。二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无照驾车或酒后驾车,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带来灾难。三是不要开“英雄车”,新西兰多山,道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要注意限速行驶。“指引”还特别提到,中国留学生要学会处理和寄宿家庭、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处理和学校之间的争执等复杂问题。并提醒留学生多花些时间与寄宿家庭进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从中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如果确实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可以通过投诉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另外,留学生身在异乡,结交朋友要谨慎。有一些人利用“哥们义气”,到处“借钱”。“指引”警告那些“借钱不还”者,希望尽快把借别人的钱还回去,否则就会成为敲诈勒索,要受到法律制裁。新来的留学生在这些方面尤其要特别注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遇到敲诈勒索的情况,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使馆也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的官员说,他们一直非常关心留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有所成固然重要,但安全和健康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国内的家长实在该好好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要以为把他们送出国就完成任务了;学校也要对留学生提供更多关心和爱护,不要纯粹把留学当作一项生意,学生来了就不管他们了;更重要的是留学生自己,要多了解留学地和原住地的不同,要和周围有很好的沟通。
摘自《留学与垃圾》陈铁源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月版19.80元
《文汇报》2004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