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选举造势晚会,各大阵营都会动用游览车载送群众到会场,但是近来的情况是,扁吕的晚会相较于连宋的,明显冷清许多。不久前,台湾总统陈水扁到北部某处的造势会上,在高喊“冻蒜(当选)”时,台下竟有半数人不给面子跟着喊――原来当地群众多有赴大陆投资的亲友,三通一拖再拖,财经政策不见绩效,都让许多人感到不安。
如果没有意外,台湾总统大选在进入倒数计时的时候,从民调到地下盘口等等迹象来看,都应该可以假设陈吕配会落败。除非有更劲爆的情节出现,例如泛蓝爆出重大分裂或更难堪的丑闻,否则好不容易在李登辉造马之下夺得大位的陈水扁,已经证明了自己没办法在过去四年中,有效争取到民心,反而让绿营的种种黑金和低品味的角色和演出,不断在民众面前献丑,弱化了支持者的信心。
泛蓝合作不是必然
面对可能重新执政的泛蓝势力,北京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可能重新掌权的泛蓝军,已经不是单纯的国民党一党独大,而是蓝橘之合,以及内部传统与本土派是否合流的问题。如今选举时期的密切合作,不可视为未来必然的关系。
如果胜选有望,势必需要相当时间作内部的整合,紧接而来的年底立法院选举,也将使连宋政权很难在两岸关系上,作出太过重大的改变。除非它能意识到两岸关系的改善可以为台湾内部的政治加分,并且有把握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果,而最重要的,是让民众感受到这一成果。基于这种背景,北京应该暂缓促统的动作,给连宋这对“传统蓝营”的领导人时间巩固内部局面。
所谓传统蓝营,指的是仍信奉两岸统一、中华一家,并沿袭两蒋以来传统国民党奋斗目标的人士。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过十几年民主思潮的冲击和本土意识的深化,今天的台湾政坛,没有人可以以一己或一党之意,决定台湾前途和两岸未来这样重大的课题。
假设连战选上,经济和失业课题将是当务之急,而三通最主要的通航则是大量台商的诉求,也是蓝营长期的承诺。然而三通却可能造成失业问题的恶化,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进一步受创,而建筑商在台湾政坛又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都需要构思配套和辅助政策,也必将在立法院受到一定的牵制。
蓝营会以什么方式和步伐汇整意见,有待观察,但对北京来说,如果台湾出现二次政党轮替,更实际的作法,应该是在必要的时候将“一中原则”按下不表,以最大的弹性帮蓝营开创两岸新局。三通中的通邮、通商已经让两岸出现很多共同点,只要蓝营能在任内完成通航,对两岸关系将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大陆所乐见,但这期间,台湾方面的种种顾虑,北京大可以同理心相对待。
蓝营传统思维产生化学变化
事实上,连战虽一生在国民党政府为官,但并没有和北京政权打交道的经验,反之亦然,因此在可见的未来,双方都仍免不了互相探底一番。不过,连战的传统蓝营思维不会有太大的转变,北京对这一点应该具有充分的信心,在有机会合作的时候,应可抛开疑虑。
但与此同时,北京也应该认识到,国民党本土派(像王金平)势力的进一步巩固,意味着蓝营的传统思维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将越来越深刻,北京断不可忽视他们的思维主张和情感,例如台湾优先、立足台湾等等;事实上,李登辉时期提出的“建立新中原”口号,某个程度上也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思维。
蓝营在选举期间“呼应”绿营所提的公投等主张,显然是一种搏弈论权谋,如今证明那是令绿营自陷泥淖的高招。然而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相当的民意考量和路线调整之必要,这都是北京应该深入理解和体察的。
台湾的政治发展大致已经走到两大阵营的阶段,其势不可逆转,未来政党轮替可能成为常态。北京应该及早建立更可靠的评估机制,同时因应台湾的现实状况,积极调整心态,把握传统蓝营重新执政的机会,营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释出台湾人所能感受到的善意,包括将部分导弹后撤等等。
北京须考虑台湾权力生态
当然,未来四年蓝营的权力生态变化不是北京所能掌控,能否重新执政并持续执政,也端视连宋政权的魄力,但是两岸课题显然是蓝营和台商、外商都关注的焦点。如果真的出现泛蓝执政的新局,如何创造让蓝营主导的台湾方面愿意接受的谈判条件,北京应该多费心思。过去硬梆梆的喊话和促统手法已经过时,因为即便蓝营执政,许多涉及两岸的法律仍须立法院批准,而立院的生态又未必能完全由蓝营掌握,这是北京须考虑到的。
再者,完全以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两岸关系和制定对台政策,并对台提出要求,是不是有点不合潮流和有所偏差?看看北京和香港社会民意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落差,是不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未来既不能再依靠国共时代的思维,要求两党坐上谈判台就商定统一时间表,也不能假设许以国家副主席之类的大位,就能让台湾朝野自愿把“中华民国”的招牌摘下。那么要如何拉近彼此的关系,让分隔一个多世纪、发展历程迥异的两个社会,在观念、价值和情感上日益趋近,北京恐怕必须在身段和思维上都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其实,台湾发展到今天,在政治经济等价值观上更倾向西方现代国家,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在面对西方这方面的要求时,不也是在逐步转移?亚洲后进国有哪一个不必经历这一番洗礼,问题是在取舍和去存之间,自己的本钱在哪里?
台湾自蒋介石的文化复兴运动到今日龙应台等学人,都不能不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大陆何独不然?而这不正是两岸在经济发展之外,政府和民间都可以,也应该共同思觅和探索的方向?
土地跑不掉,文化才会流失,人心才有向背之分,中共高层人才济济,难道会看不清这道理?恐怕争取时间迎头赶上,让前后浪重新汇成一片文明理性和现代化的民主中华海洋,才是上上之道。
:blink: :blink:
如果没有意外,台湾总统大选在进入倒数计时的时候,从民调到地下盘口等等迹象来看,都应该可以假设陈吕配会落败。除非有更劲爆的情节出现,例如泛蓝爆出重大分裂或更难堪的丑闻,否则好不容易在李登辉造马之下夺得大位的陈水扁,已经证明了自己没办法在过去四年中,有效争取到民心,反而让绿营的种种黑金和低品味的角色和演出,不断在民众面前献丑,弱化了支持者的信心。
泛蓝合作不是必然
面对可能重新执政的泛蓝势力,北京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可能重新掌权的泛蓝军,已经不是单纯的国民党一党独大,而是蓝橘之合,以及内部传统与本土派是否合流的问题。如今选举时期的密切合作,不可视为未来必然的关系。
如果胜选有望,势必需要相当时间作内部的整合,紧接而来的年底立法院选举,也将使连宋政权很难在两岸关系上,作出太过重大的改变。除非它能意识到两岸关系的改善可以为台湾内部的政治加分,并且有把握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果,而最重要的,是让民众感受到这一成果。基于这种背景,北京应该暂缓促统的动作,给连宋这对“传统蓝营”的领导人时间巩固内部局面。
所谓传统蓝营,指的是仍信奉两岸统一、中华一家,并沿袭两蒋以来传统国民党奋斗目标的人士。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经过十几年民主思潮的冲击和本土意识的深化,今天的台湾政坛,没有人可以以一己或一党之意,决定台湾前途和两岸未来这样重大的课题。
假设连战选上,经济和失业课题将是当务之急,而三通最主要的通航则是大量台商的诉求,也是蓝营长期的承诺。然而三通却可能造成失业问题的恶化,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进一步受创,而建筑商在台湾政坛又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都需要构思配套和辅助政策,也必将在立法院受到一定的牵制。
蓝营会以什么方式和步伐汇整意见,有待观察,但对北京来说,如果台湾出现二次政党轮替,更实际的作法,应该是在必要的时候将“一中原则”按下不表,以最大的弹性帮蓝营开创两岸新局。三通中的通邮、通商已经让两岸出现很多共同点,只要蓝营能在任内完成通航,对两岸关系将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大陆所乐见,但这期间,台湾方面的种种顾虑,北京大可以同理心相对待。
蓝营传统思维产生化学变化
事实上,连战虽一生在国民党政府为官,但并没有和北京政权打交道的经验,反之亦然,因此在可见的未来,双方都仍免不了互相探底一番。不过,连战的传统蓝营思维不会有太大的转变,北京对这一点应该具有充分的信心,在有机会合作的时候,应可抛开疑虑。
但与此同时,北京也应该认识到,国民党本土派(像王金平)势力的进一步巩固,意味着蓝营的传统思维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将越来越深刻,北京断不可忽视他们的思维主张和情感,例如台湾优先、立足台湾等等;事实上,李登辉时期提出的“建立新中原”口号,某个程度上也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思维。
蓝营在选举期间“呼应”绿营所提的公投等主张,显然是一种搏弈论权谋,如今证明那是令绿营自陷泥淖的高招。然而不可否认,其中也包含相当的民意考量和路线调整之必要,这都是北京应该深入理解和体察的。
台湾的政治发展大致已经走到两大阵营的阶段,其势不可逆转,未来政党轮替可能成为常态。北京应该及早建立更可靠的评估机制,同时因应台湾的现实状况,积极调整心态,把握传统蓝营重新执政的机会,营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释出台湾人所能感受到的善意,包括将部分导弹后撤等等。
北京须考虑台湾权力生态
当然,未来四年蓝营的权力生态变化不是北京所能掌控,能否重新执政并持续执政,也端视连宋政权的魄力,但是两岸课题显然是蓝营和台商、外商都关注的焦点。如果真的出现泛蓝执政的新局,如何创造让蓝营主导的台湾方面愿意接受的谈判条件,北京应该多费心思。过去硬梆梆的喊话和促统手法已经过时,因为即便蓝营执政,许多涉及两岸的法律仍须立法院批准,而立院的生态又未必能完全由蓝营掌握,这是北京须考虑到的。
再者,完全以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两岸关系和制定对台政策,并对台提出要求,是不是有点不合潮流和有所偏差?看看北京和香港社会民意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落差,是不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未来既不能再依靠国共时代的思维,要求两党坐上谈判台就商定统一时间表,也不能假设许以国家副主席之类的大位,就能让台湾朝野自愿把“中华民国”的招牌摘下。那么要如何拉近彼此的关系,让分隔一个多世纪、发展历程迥异的两个社会,在观念、价值和情感上日益趋近,北京恐怕必须在身段和思维上都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其实,台湾发展到今天,在政治经济等价值观上更倾向西方现代国家,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在面对西方这方面的要求时,不也是在逐步转移?亚洲后进国有哪一个不必经历这一番洗礼,问题是在取舍和去存之间,自己的本钱在哪里?
台湾自蒋介石的文化复兴运动到今日龙应台等学人,都不能不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大陆何独不然?而这不正是两岸在经济发展之外,政府和民间都可以,也应该共同思觅和探索的方向?
土地跑不掉,文化才会流失,人心才有向背之分,中共高层人才济济,难道会看不清这道理?恐怕争取时间迎头赶上,让前后浪重新汇成一片文明理性和现代化的民主中华海洋,才是上上之道。
:blink: :blink: